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东南亚特提斯构造格架复杂,特别是印支板块西缘琅勃拉邦-黎府构造带构造演化及区域构造线连接更是争议不断. 通过老挝西北部填图工作,首次在黎府构造带北部南莫溪地区发现保存完整的蛇绿混杂岩,为探讨黎府构造带的属性以及区域古地理格局,选取了蛇绿混杂岩中的含放射虫硅质岩、辉长岩以及洋岛海山中的礁灰岩,开展了岩相学、古生物学、锆石LA⁃ICP⁃MS U⁃Pb年代学、岩石地球化学研究. 结果表明,该蛇绿混杂岩出露端元包括蛇纹岩、蛇纹石化橄榄岩、辉长岩、辉绿岩、玄武岩和硅质岩,蛇绿岩套层序特征完整;辉长岩LA⁃ICP⁃MS锆石U⁃Pb年龄为350.4±3.3 Ma,成岩为早石炭世;洋岛海山中珊瑚种属为Thamnopora sp.和Paracravenia sp.,所属时代为中二叠世;硅质岩岩石地球化学元素特征指示其为生物成因,沉积环境为洋盆或开阔的盆地环境,放射虫共鉴定出9属30种,所属时代为中泥盆世-早石炭世. 综合本次研究,反映出南莫溪蛇绿混杂岩所代表的洋盆具有长期的演化历史,从晚泥盆世开始,一直持续到中二叠世还未结束,演化时间至少超过135 Ma,指示了该蛇绿混杂岩代表残留的古特提斯洋盆,而非弧后盆地. 认为黎府构造带向北应与琅勃拉邦构造带相连,且该区域从晚泥盆世开始一直存在古特提斯洋. 相似文献
2.
对扬子陆块西缘会理关河—通安地区菜子园蛇绿混杂岩进行了厘定。菜子园蛇绿混杂岩主要以强烈剪切变形的基质和洋板构造岩块混杂堆积为特征。基质主要有变质粉砂岩、板岩、硅质板岩、片岩、千枚岩等。洋板构造岩块由蛇纹岩、辉长岩、玄武岩、硅质岩、大理岩等组成,部分地区玄武岩保留枕状构造,各岩块之间为构造接触关系。菜子园蛇绿混杂岩中桃树湾辉长岩和玄武岩具有轻稀土元素亏损、类似N-MORB(正常洋中脊玄武岩)的稀土元素配分模式,相对于N-MORB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亏损Nb、Ta高场强元素,极低的Nb/U(9.74)、Nb/Th(3.02)和V/Ti(0.1)平均值,具典型MORB-like玄武岩(前弧玄武岩-FAB)地球化学特征,认为可能形成于洋内弧环境。桃树湾辉长岩LA-ICP-MS锆石U-Pb同位素定年表明,辉长岩的年龄为1375±7Ma(MSWD=1.2,n=21),可能代表菜子园-通安洋洋壳初始俯冲的时间。菜子园蛇绿混杂岩的厘定,对重新认识通安群(通安组)的属性,研究扬子陆块西缘古—中元古代地层系统、地质演化、岩浆作用、构造定位,重新划分扬子陆块基底大地构造单元,以及探索全球Columbia超大陆裂解到Rodinia超大陆汇聚的演化过程等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新疆塔尔巴哈台山发现早奥陶世蛇绿混杂岩 总被引:23,自引:39,他引:23
在我国境内塔尔巴哈台山下石炭统黑山头组泥岩、粉砂岩、凝灰岩和火山熔结角砾岩夹基性熔岩的底部识别出一套蛇绿混杂岩.火山角砾岩的角砾由蛇纹石化橄榄岩(蛇纹岩)、辉长岩、玄武质粗面安山岩、粗面岩和硅质岩组成.蛇绿混杂岩由蚀变辉长岩、蛇纹岩和硅质岩组成.橄榄岩虽然发生了强烈蛇纹岩化(现在为蛇纹岩),但蛇纹岩中保留了斜方辉石和橄榄石的假象.覆盖在该蛇绿岩套之上的火山角砾岩属于爆发性很强的火山喷发产物.巨大的粗粒辉长岩、玄武质粗面岩、粗面岩、硅质岩和蛇纹石化橄榄岩角砾被熔岩胶结,说明火山通道穿切了蛇绿岩套.蚀变辉长岩中的斜方辉石已经完全蛇纹石化(保留了斜方辉石假象),斜长石完全被水钙铝榴石交代(保留斜长石假象),但单斜辉石保存完好,且发育由尖晶石叶片(棒)构成的出溶结构.棕褐色的尖晶石出溶棒(或叶片)一般完全平行,个别情况下发现两组近于直交的尖晶石出溶棒.从蚀变辉长岩中分选出锆石,对其进行的SHRIMP年代学研究,结果表明辉长岩的形成时代为478.3±3.3 Ma(MSWD=1.09,n=14).这说明塔尔巴哈台蛇绿岩套岩石形成于早奥陶世. 相似文献
4.
云开地区蛇绿混杂岩的发现及意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沿信宜罗罅、茶山、罗定贵子和高州云炉一带,首次发现呈弱东-北北东向展布的蛇绿混杂岩(蛇纹石化橄榄岩、堆晶辉长岩和变基性火山岩),其中变基性火山岩(斜长角闪岩),具N-MORB和E-MORB型特征,推测蛇绿岩形成于元古宙,这一发现对于认识华南大陆构造演化,特别是罗迪尼亚超大陆的增生和裂解,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应云南省地质科研所的邀请,意大利斐拉拉大学矿物研究所所长里居·彼卡鲁瓦教授(Prof. Luigi Beccaluva)和马西莫·科托堤博士(Dr. Massimo Coltorti)到云南访问并商讨合作研究项目。里居·彼卡鲁瓦教授是国际知名的蛇绿岩专家,国际地科联IGCP(国际地质对比计划)蛇绿岩项目的负责人;马西莫·科托堤博士曾参加过ODP-Leg 134-Vanuatu(深海钻探计划)的工作,是火山岩及计算机应用方面的专家。访问期间,中意双方共同组成考察组,中方人员由云南省地质科研所段锦荪、张罡、 相似文献
6.
阿尔金北缘沟口泉古元古代蛇绿混杂岩(绿岩)地质特征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经过区域地质调查,在阿尔金北缘沟口泉地区新识别出一套古元古代蛇绿混杂岩,其由洋壳岩块、上覆岩系及外来岩块等组成,洋壳岩块包括变质橄榄岩-堆晶超镁铁质岩、辉长质杂岩、斜长岩、斜长花岗岩、辉绿岩和镁铁质火山熔岩等,为一层序较完整的蛇绿岩套。根据对其各组成单元分布、岩石组合、岩石学、地球化学、同位素年代学等方面的研究以及在变质辉橄岩、斜长岩、辉长岩和玄武岩等岩石中获得锆石U-Pb SHRIMP定年加权平均值年龄(1 889±27)Ma、(1 869±27)Ma、(1 836±40)Ma、(1 818±25)Ma及数个2 200~2 600Ma单点年龄数据,证实了阿尔金北缘地区新太古宙末-古元古代存在一洋盆,并于古元古代末俯冲碰撞闭合形成了沟口泉蛇绿混杂岩,初步判定其为地幔柱型(P型)蛇绿岩。该发现为塔里木南缘阿北-敦煌地块与阿尔金造山带新太古宙末—古元古代构造演化提供了充分依据,对早前寒武纪地壳演化研究具有重要的地质意义。 相似文献
7.
为探讨扬子克拉通古元古代变质作用特征及其形成的构造背景,对黄陵穹窿北部石榴斜长角闪岩开展了岩相学、地球化学和年代学研究。结果表明,石榴斜长角闪岩中主要矿物有石榴子石、斜长石、角闪石、单斜辉石、石英、钛铁矿等,其中保留有3个阶段的不同变质期次的矿物组合,进变质矿物组合为角闪石+斜长石+石英+钛铁矿,峰期矿物组合为石榴子石+角闪石+斜长石+单斜辉石+石英+钛铁矿,退变质矿物组合为石榴子石+角闪石+斜长石+石英+钛铁矿。石榴斜长角闪岩原岩为亚碱性玄武岩,属于拉斑系列,Mg#较低,表明其原岩经历了一定程度的分异作用。使用传统地质温压计计算不同变质阶段的温压条件分别为:进变质阶段,t=596~625℃,p=0.70~0.82 GPa;峰期变质阶段,t≈760℃,p≈1.35 GPa;退变质阶段,t=692~738℃,p=0.68~0.74 GPa,并建立了一条顺时针的p-t轨迹,显示出先升温升压至峰期阶段,随后发生近等温减压的过程。这一p-t轨迹体现了汇聚板块边缘俯冲-碰撞的构造背景,对石榴斜长角闪岩中的锆石进行U-Pb定年,获得了2 008±11 Ma的谐和年龄,并结合该... 相似文献
8.
9.
10.
新发现的出露于新疆北部额尔齐斯板块缝合带的布尔根蛇绿混杂岩带位于西伯利亚板块与哈萨克斯坦—准噶尔板块的结合带,呈北西向展布。主要表现为糜棱岩化的基质中混杂着大小不一、性质各异的蛇绿岩各组分的岩块。基质主要有糜棱岩化的火山岩、凝灰岩和破碎强烈的火山碎屑岩。蛇绿岩岩块主要有碳酸盐化的超镁铁岩(?)、玄武岩、辉长岩和硅质岩岩块等。玄武岩具有OIB和IAB特征。拉斑玄武岩SHRIMP锆石年龄352Ma,说明蛇绿岩的形成可持续到晚泥盆世—早石炭世。这一发现对于认识中国准噶尔盆地以北地区的晚古生代蛇绿岩带及其向境外的延伸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新疆西准噶尔及其以北的塔尔巴哈台山南缘广泛出露蛇绿混杂岩.克拉玛依蛇绿岩[1,2]和塔城北山早奥陶世蛇绿岩[3]的发现促进了对该区地质演化认识的深入.西准噶尔的奥陶系-志留系海相沉积变质岩主要出露在唐巴勒地区(含志留系蓝片岩[4]).克拉玛依地区的古老地质体最近才被识别[2,5]. 相似文献
12.
首次报道了扬子克拉通黄陵穹隆北部崆岭杂岩古元古代水月寺混杂岩带中发现特征性石榴石-蓝晶石-硬绿泥石组合低温-高压(LT-HP)榴辉岩相变泥质岩,其变质峰期矿物组合为石榴石+蓝晶石+硬绿泥石+多硅白云母+金红石+石英.相平衡模拟计算得到一条近等温减压的顺时针型变质P-T轨迹,其峰期变质条件为571~576℃,19.2~21.8 kbar.LA-ICP-MS锆石U-Pb年代学研究获得变泥质岩中碎屑锆石核部年龄集中于2.1~2.2 Ga,变质增生边年龄为1 991±20 Ma.Grt-Ky-Cld组合榴辉岩相变泥质岩原岩形成构造环境和变质峰期条件指示,其形成于较低地温梯度(dT/dP≈300℃/GPa)下的活动大陆边缘冷俯冲构造环境,进一步表明至少从古元古代开始具有“冷俯冲”构造特征的现代板块构造体制已经启动.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内蒙古西部狼山地区进行野外调查,笔者等在狼山南缘的一系列构造逆冲片露头中发现了蛇绿混杂岩。根据野外观测、岩石薄片鉴定、岩石地球化学分析和锆石U-Pb定年等综合研究,确定了蛇绿混杂岩的基质为绿泥石片岩,而混杂岩块包括:紫红色硅质岩、石英角斑岩、玄武岩、蚀变辉绿岩和变质辉长岩等。其中,绿泥石片岩、玄武岩、蚀变辉绿岩中年轻的岩浆锆石年龄将岩浆喷发时代锁定在早白垩世晚期到晚白垩世早期,而且该三种岩石都具有高铝(Al_2O_317%)玄武岩的特征,指示了本区白垩纪与俯冲带相关的构造环境。依据狼山白垩纪蛇绿混杂岩的发现笔者等尝试重新厘定华北克拉通与中亚造山带之间的碰撞时间和边界:作为华北克拉通西北重要组成部分的鄂尔多斯地块在晚白垩世向北俯冲并最终与中亚造山带碰撞拼合,从而造成了阴山造山带西段狼山的隆起。根据构造地貌相似性原理,华北克拉通北部边界可能要从白云鄂博至西拉木伦河一带向南移到阴山—燕山一带,而最后的碰撞时间则由晚古生代推迟到晚白垩世。华北克拉通与西伯利亚克拉通之间的中亚造山带的宽度也进一步向南加宽为整个蒙古南部与内蒙古高原区,构成新的中亚造山带。这一认识为华北克拉通和中亚造山带中新生代构造演化研究以及重要成矿带成因机制探讨提供了新的大地构造模型,也为促进华北克拉通中生代破坏理论的改进提供新的信息和思路。 相似文献
14.
撮科蛇绿混杂岩出露于元江县撮科大寨及周边地区,受到后期构造作用影响发生一定的变质和变形。蛇岩性较为复杂,岩块与基质之间为断层接触。基质以硅质岩、熔结凝灰岩和花岗质砾岩为主,岩块的类型主要有辉石岩、辉长岩、辉绿岩、闪长岩、玄武岩、斜长花岗岩等。其中,撮科蛇绿混杂岩中熔结凝灰岩的SHRIMP锆石U-Pb龄为(1 170±7) Ma(MSWD=0.54,n=12),花岗质砾岩基质具有单一的年龄,为(1 151±5) Ma(MSWD=1.3,n=17);辉长岩岩块的SHRIMP锆石U-Pb年龄为(1 168±8) Ma(MSWD=0.72,n=17),斜长花岗岩岩块的SHRIMP锆石U-Pb年龄为(1 163±9) Ma(MSWD=1.83,n=15),花岗斑岩岩块的SHRIMP锆石U-Pb年龄为(1 186±6) Ma(MSWD=0.92,n=17)。这些年龄指示该蛇绿混杂岩形成于中元古代晚期。撮科蛇绿混杂岩中辉长岩REE标准化曲线整体表现较为平坦的右倾趋势,具有与E-MORB相似的稀土元素特征。在MORB标准化图解中Nb、Ta没有出现明显的负异常,极低的Zr/Nb(8.65)、La/Nb(1.05)、Ba/Nb(10.72)、Th/Nb(0.10)、Th/La(0.09)、Ba/La(10.56)、Zr/Hf(43.4)平均值,且微量元素判别投点主要落入板内玄武岩范围,指示撮科蛇绿混杂岩应属于MORB型蛇绿岩,可能形成于板块伸展的构造环境。熔结凝灰岩锆石的εHf(t)值为-8.7 ~-4.7,平均值为-6.6,所有εHf(t)均为负,Hf同位素模式年龄(tDMC)为2 534~2 296 Ma,平均为2 408 Ma,指示熔结凝灰岩来自古元古代结晶基底的重熔。撮科蛇绿混杂岩的厘定,对重新认识原大红山群老厂河组的属性,研究扬子陆块西南缘中—新元古代岩浆和构造事件,划分扬子陆块基底大地构造单元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西藏泽当蛇绿混杂岩研究新进展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泽当蛇绿混杂岩是雅鲁藏布江蛇绿岩带重要组成部分,受控于板块结合带,它与国内、外某些典型的层序性蛇绿岩能够对比,形成于板内拉张裂谷,属边缘海或小洋盆的产物,是跨越三叠纪-早白垩世。 相似文献
16.
泽当蛇绿混杂宕是雅鲁藏布江蛇绿岩带重要组成部分,受控于板块结合带。它与国内、外某些典型的层序性蛇绿岩能够对比,形成于板内拉张裂谷,属边缘海或小洋盆的产物,时代跨越三叠纪-早白垩世。 相似文献
17.
湘东北文家市蛇绿混杂岩带的发现及意义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在湘东北文家市首次识别出蛇绿岩套残片 ,它由变沉积岩、变玄武岩、变辉绿岩、变辉长岩、变辉石岩类及变硅质岩组成。综合其地质学、岩石学、地球化学和同位素年代学的资料 ,提出文家市蛇绿岩可能形成于有限小洋盆的构造环境。文家市蛇绿混杂岩带、前陆盆地、磨拉石建造和“S”型花岗岩等构造岩石组合记录了碰撞造山的全过程 ,证实了江南雪峰古陆属元古宙造山带。这一发现为华南前寒武纪的大地构造格架和地壳演化提供了依据 ,同时该地区也将成为研究早期华南大陆地壳演化———武陵运动的关键地带。 相似文献
18.
西昆仑其曼于特蛇绿混杂岩的发现及其地质意义 总被引:7,自引:14,他引:7
西昆仑山北坡新发现的其曼于特蛇绿混杂岩带所包含的主要岩性单位有:蛇纹岩(变辉橄岩)、橄榄辉石岩、层状辉长岩、辉长岩、辉绿岩席、枕状、块状、杏仁状玄武岩,与之共生的沉积岩为紫红色硅质岩、深灰色硅质岩、薄层灰岩等。本文就该蛇绿混杂岩带的地质、岩石学特征及主要岩石单元的年代学特征进行论述,并对其地质意义进行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9.
在进行1:25万墨脱幅地质调查中,笔者首次在波密地区发现和填绘出了帕隆藏布残留蛇绿混杂岩带。帕窿藏布残留蛇绿混杂岩呈串珠状产出于花岗岩类侵入岩中,其岩石组合为橄揽辉石岩、辉石岩、辉长岩、辉长辉绿岩、辉绿岩、石英岩和大理岩,局部可见条带状硅质岩。上述组分之间的相互关系表明,蛇绿岩在花岗岩类岩石侵入之前发生过构造混杂和变形。根据沉积岩所记录的盆地演化过程、蛇绿岩的Rb-Sr年龄值以及残留蛇绿混杂岩带两刨花岗岩类岩石的特征和生成时代综合分析认为:帕隆藏布残留蛇绿混杂岩带形成于石炭-二叠纪的弧间盆地中,至少在晚三叠纪之前出现洋壳,在消减过程中向北俯冲并在中侏罗世之前闭合(弧-弧碰撞)。 相似文献
20.
中天山南缘乌瓦门地区发现蛇绿混杂岩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新发现的乌瓦门蛇绿混杂岩出露于中天山南缘断裂带中,主要表现为以变质粉砂岩为主的基质中混杂着大小不一、性质各异的块体。基质主要为泥盆纪绢云石英片岩、绢云绿泥石英片岩、二云石英片岩、千枚岩和变质粉砂岩,块体有肢解的蛇绿岩岩块、片麻岩岩块和大理岩岩块。肢解蛇绿岩岩块主要有含辉纯橄岩岩块、辉长岩岩块、基性火山岩岩块和硅质岩岩块。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