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未来地震震级概率预测方法探讨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本文采用地震震级一频度关系和贝努利独立试验模型提出了地震震级的概率预测方法,以燕山地震带为例,利用1527—1989年的历史地震资料研究该地震带的地震危险性,结果表明该带在2005年前发生6.5—6.9级地震的概率为0.83±0.04。对该方法进行了回溯性检验。利用1527—1975年的地震资料预测在1976年唐山地震前,燕山地震带发生7.5—7.9级地震的概率达到0.77±0.14。表明该方法可能有一定的预测能力。  相似文献   

2.
确定历史地震震级的方法讨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笔者将各地地震记载视为各地震台站的记录资料,对照谢毓寿教授的“新的中国烈度表”和李善邦教授的“历史地震烈度五条补充规定”,确定各地遭受地震影响的强度——烈度,用现今地震所造成的烈度分布(影响场)特点进行类比,反推历史地震震级等参数。虽  相似文献   

3.
地震记录出格时,波振幅A无法从图上直接量取,用现有的公式计算震级迂到了困难。本文从记录波的简谐特性出发,推导了计算实际振幅的简单公式,指出适用范围及应用时的注意事项,给出了误差估计公式,并有实际资料验证本方法是切实可行的。  相似文献   

4.
历史地震震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地震有感区地动位移和震级的关系,本文阐述了利用Ⅳ度有感区等效圆半径估算宏观震级的方法,初步解释了它的物理基础。同极震区烈度估算震级的方法结合运用,可以提高历史地震震级厘定的置信度。 华北地区历史地震震级试算的结果表明,现行历史地震目录中强震震级值可能存在偏高估计的现象。  相似文献   

5.
目前我国台网测定震级仍存在较大误差,中国大陆浅源地震Ms和国际ISC测定m_b的换算,在Ms4.5—6.0之间有较大的离散。国内Ms和M_L的换算关系式有几种,震级差△M_L最大可达1.2级。本文初步分析震级测定的误差和影响震级的几种可能原因,分析我国沿用震级公式的现状,提出一些意见和建义。  相似文献   

6.
一、震级地震和地下核爆炸而产生的短周期能量和长周期能量不同,意味着它们的体波震级M_b和面波震级Ms之间有系统差别。这是识别地震和地下核爆炸的最重要的方法之一。因此,尽可能准确地测定震级是很重要的事。在华盛顿从事地震和地下核爆炸认别工作过程中,我取得了关于震级的非常明确的概念。首先,我认为不少地震学家关于“一个地震只有一个震级”的说法是完全不正确的。一个地震有各种震级,而且这些震级可能都是正确的。因为,从不同方面测量地震能  相似文献   

7.
地震发生后震级的快速准确估算是确保地震预警减灾效果的最重要部分,而基于经验参数的传统方法在准确性和时效性方面各自存在局限性。通过建立多全连接层卷积神经网络模型,选用日本KiK-net和K-NET台网1997年至2019年记录到的3 065次地震的16万4 547条初至波在3—9 s不同时段的频域数据、对应地震事件的震源信息(震中距和震源深度)以及场地信息(vS30)作为全数据集,对提出的模型进行训练并对估算效果予以评估。结果显示:当初至波截取时段为3 s时,模型震级预测的整体准确率为89.92%,并且随着初至波长度的增大,估算震级的准确率持续提高;当截取时段为9 s时,整体准确率达到96.08%。与传统Pd方法的预估结果相比,结果表明:基于本文提出的多全连接层卷积神经网络模型估算的震级精度有所改善,具有绝对误差标准差和均值更小、时效强等特性,实现了基于单台站记录的端到端震级持续快速估算,能更好地增强地震预警的减灾效果。   相似文献   

8.
9.
对地震记录中显著可视事件震级的确定,已有如里氏震级、矩震级、不同定义的震级之间的关联、震级与能量之间的关系等成熟方法。然而,由于微地震事件记录常淹没在背景噪声中,无法实施包括确定震级在内的传统定位。为比较不同类型不同地域的微震大小、研究微震机制及诱发原因、使用其安全预警等,我们外延里氏震级到微震范畴,定义了等效里氏微震震级:根据微破裂向量扫描输出的无量纲能量或最小信噪比,估计一定时空中单位时间单位台站所接收的在时空目标一点上的等效能量和震级。文中列出了目前我们在微震监测中发现的几类微震的大小规模。  相似文献   

10.
(一) 地震活动性的研究为地震予报和震寄予测提供重要的基础资料。强震重复率很低,其影响常受震源情况、地震波传播介质及局部条件等制约,只有积累了长期资料,才能掌握地震活动及其影响的规律。地震仪器观测至今不足百年,地质佐证过于笼统,只有依靠历史资料才能有效地延伸有关地震活动情况的时间间段。  相似文献   

11.
地震震级的综合评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引言震级是一个表征地震大小的基本参数。不言而喻,震级标度的统一和如何测准震级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国际上地震学和地球内部物理学协会,于1967年专门为此设立了震级分委员会。着重研究各种震级问题。  相似文献   

12.
今天请大家来参加一个三天的小型学术讨论会,主要讨论有关地震震级的问题。这个会是去年12月上海地震学专业委员会上倡议召开的,以后得到地震局科研处的赞助,科协为地震学会提供了经费,地震学专业委员会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实际筹组了这次会议。  相似文献   

13.
为了研究在强烈地震发生时,记录图最大振幅出格,如何决速测定强震震级这一实用化很强的问题,在用面波持续时间及测定体波震级方法的基础上。本文用云南1988年11月发生在澜沧、耿马地区的两次M_S≥7.0的地震资料(由全国基准台网SK仪器记录的地震图),进一步研究用这两种方法快速测定大地震震级作为速报方法的可能性。研究结果表明,用归算的面波持续时间测定M_S作为大震速报,一般需要等待从地震图初至后延10—20分钟的时间,而用体波测定震级m_B作为大震速报仅需要等待从初至后延数秒至5分钟左右。因此,是最为实用的大震速报方法。其优点在于图上最先到达的总是体波,对于M_S≥7.0的地震,体波振幅往往不限幅,这种特征满足强震测定和大震速报的需要。本文用澜沧、耿马两次大震的资料,对这两种方法作了较好的比较和检验。用收集到的约1500多个中强地震的面波震级和体波震级数据,经验统计给出两者之间的线性关系为M_S=1.55mg-3.47。  相似文献   

14.
地震震级是地震预报三要素的重要参数之一,是衡量地震大小的必不可少的参量。在以震报震的预报方法中,几乎毫无例外地要使用震级资料。但是,直到目前,震级还是一个物理意义含糊、测量非单值的地震学参量。鉴于震级问题的重要性和它的广泛性,为推动震级研究工作,中国地震学会地震学专业委员会组织1981年5月《地震震级学术讨论会》之后,立即成立了地震震级工作组,加强了对震级研究的指导,使地震震级研究出现了新局面。1982年12月,国际地震学和地球内部物理学协会震级分委员会震级的物理基础工作组主席,德意志联邦共和国汉堡大学地球物理系主任、地球物理研究所所长杜达教授来华进行学  相似文献   

15.
锁固体变形到膨胀点时,震群事件开始发生,在震群事件中常出现一个或两个震级显著较大的地震,即标志性地震事件.基于孕震断层多锁固段脆性破裂理论与孕震时空区域划分原则,以中国及其边境地区历史强震震例为源数据,得到锁固体破裂标志性地震震级 Msc 与峰值强度点地震震级 Msf 之间的统计关系为:Msf≈Msc+0.5.这为依据 Msc 预测 Msf 提供了一个简便方法.  相似文献   

16.
未来地震震级的定量计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将某一地震带在强震前某一时期内发生的地震,按其面波震级大小自大到小排列,并以N=2、3、4、……来累计频度,采用公式logN=a-bM计算a、b,从而计算出第一个地震的震级M_1,这就是未来可能发生地震的震级。通过对川滇地区和华北地区的九次近期强震进行计算,结果表明,在震级测定误差范围(±0.3级)内,上述的M和logN之间具有很好的线性关系,这就为地震预报和地震区划中定量计算未来地震震级提出了一个新的方法。  相似文献   

17.
18.
震级是一个表征地震大小的基本参数,许多工作都要用到它。所以震级标度的统一和如何测准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国际地震学与地球内部物理学协会(IASPEI)为此在1967年成立了专门的震级分委员会。又于1975年分设了五个小组:①均匀震级系统。②近震震级的测定。③深震震级的测定。④震级标度的物理基础。⑤历史地震震级。但由于震级问题的复杂性,虽然这些小组开展了一些调查和研究工作,但问题并没有完全解决。  相似文献   

19.
作者于1987年提出用水库“综合影响参数E”预测水库地震最大震级M的方法以来,为许多工程和科研人员引用或讨论.后来,除E外我们又增加了最大库深Hmax,并把它们都视为具有随机统计偏差的变量进行回归.为使关心的读者更多了解本法,本文讨论了回归变量的物理意义及其随机性、回归方法、几种回归结果的比较,以及实际应用时的修正问题.  相似文献   

20.
采用现代仪器地震记录和烈度资料,我们建立了用于定量估算历史地震震级和震中位置的烈度衰减模型和分析方法,并对我国西南川滇地区的历史和近代地震的震中和震级进行了重新分析.利用20世纪以来该地区十四个有仪器记录的地震(5.9≤Ms≤8.0)及相应的烈度数据,对其烈度-震级-震中距衰减关系进行标定,并建立了用于震中和震级估算的烈度衰减模型.结果表明,当震级一定时,川滇地区烈度随震中距增大而衰减的速率明显小于美国加州地区(~60%).在衰减模型基础之上,发展了确定震中区域和震级的网格搜索试算方法(GSTSL),并给出了确定震中位置和震级的等值线置信值.采用所建立的分析方法,对1786年康定地震,1850年西昌地震,1913年峨山地震和1970年通海地震进行了分析,给出了更为精确合理的结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