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何明琼  居志刚  陈少平 《气象》2000,26(8):27-30
为了满足长江三峡水利枢纽施工需要,开展了三峡坝区降水预报研究。在对三峡坝区强降水过程进行仔细分析的基础上,得出了有关统计规律,应用日本数值降水预报产品、卫星云图、雷达回波资料及天气学经验,逐步形成了一套6 ̄12小时强降水过程综合预报方法。1999年试用表明,该方法对三峡坝区的强降水过程预报具有一定的实用性。  相似文献   

2.
利用1991~2011年5~9月伊宁市气象站逐小时降水资料,分析了伊宁近21a降雨特征。结果表明,21a来伊宁雨日年际变化较为明显,后10a和前10a相比,中雨、大雨和暴雨日数均出现增加,但小雨日数明显减少导致总雨日出现了减少。小雨过程发生最多的时段是7月中旬,中雨和大雨过程最多时段同在5月下旬。前半夜为中雨、大雨、暴雨过程最易发生时段,后半夜为小雨过程最易发生时段。逐小时降水量和降水频次呈现较为一致的日变化特征,夜雨多且雨量集中。伊宁的降水主要以短时性降水(1~4h)为主,多发生在前半夜至后半夜,1h降水频次最多的是量级≤1mm的降水,但1.1~3mm量级的降水贡献率最高。  相似文献   

3.
三峡坝区区域性气候特征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杨荆安  陈正洪 《气象科技》2002,30(5):292-299
文章利用2001年三峡坝区及宜昌等5站气象资料,分析了三峡坝区的气温、降水气候特征,揭示出三峡坝区具有冬季温度,夏季炎热湿润,秋季降水多等我国西南亚热带区的气候特征;受峡谷地形的影响,日较差大,逆温出现较为频繁,受山地地形影响,降水量随高度递增且局部差异大;与其东部长江中游武汉相比,三峡坝区具有年雨日多,年降水量却相对较少,平均暴雨日少,梅雨不显著,且春雨少,秋雨多,夏季较短,秋季较长等气候特征。  相似文献   

4.
近40a中国不同量级降水对年降水量变化的影响性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1968-2007年全国595个气象台站的日降水资料,将降水量分为0.1~9.9mm、10~24.9mm、25~49.9mm和≥50mm共4个不同量级降水,通过趋势系数等统计诊断方法,分析了年雨日与年降水量相关性、年雨日与日平均降水强度的变化趋势、不同量级降水的日数和强度的变化趋势以及它们分别对年降水量变化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利用CMA-BJ V2.0系统在2021年汛期(6—9月)华北地区预报的平均日降水量和24 h内逐时降水量,评估不同水平分辨率(3 km和9 km)在降水量、有效降水时次占比、降水强度、降水日变化等方面的预报性能。结果表明:9 km和3 km分辨率预报均可较好地反映降水量和落区,捕捉平均日降水量大于8 mm的降水区域分布特征,但降水量级的预报较观测偏大;对小时降水量和有效降水时次占比日变化的预报与观测基本一致,但对傍晚的峰值预报偏强,且多个时段空报,同时高估了小时降水量。与9 km分辨率预报相比,3 km分辨率预报对有效降水时次占比随累积降水量的变化趋势与观测更接近,对小时有效降水时次占比日变化、峰谷值出现时间的预报也与观测更接近。9 km分辨率预报对弱降水过程的预报能力更优,而3 km分辨率预报对强降水过程的预报能力更优。  相似文献   

6.
西安地区汛期降水的气候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安地区汛期(5~10月)降水总量约占全年降水量的77%~80%。前汛期(5~6月)降水量约占汛期降水总量的25%~27%,主汛期(7~8月)降水量约占汛期降水量的34%~43%,秋汛期(9~10月)占汛期降水总量31%,~38%。由于汛期降水强度变化显著,旱洪灾害出现的几率较高,本文通过对汛期降水气候特征的分析,揭示出对预报业务有应用价值的规律,为建立汛期降水概率预报方程提供背景依据。1汛期降水的年际变化1.1资料及气候标准本文应用西安地区1966~1995年(高陵为1970~1995年)历年5~10月降水量资料,采用距千百分率(凸R)作为…  相似文献   

7.
利用CMA-SH9模式逐小时降水预报数据和地面自动站-CMORPH卫星融合降水数据,开展该模式对2020年暖季(5~9月)川渝地区降水日变化的预报效果评估。结果表明:CMA-SH9模式可以再现小时平均降水量在四川盆地偏小、盆地周边陡峭地形处偏大的空间分布特征;显著的预报正偏差分布于青藏高原东坡至四川盆地西南部一带和四川盆地以东地区,偏差来自降水频率和降水强度的共同贡献;预报负偏差分布于四川盆地,主要来自模式对降水强度的低估;降水日变化峰值时间自西向东呈午夜到上午的滞后,模式预报的降水日变化峰值时间超前于观测;模式能够较好地把握青藏高原东坡至四川盆地西南部一带和四川盆地的单峰型日变化位相,以及盆地以东地区的双峰型日变化位相,但预报的降水量值和观测存在一定偏差。   相似文献   

8.
基于河南省2706个自动气象站降水观测资料及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ECMWF)、中国气象局的中尺度模式预报产品(CMA-MESO)和华东区域气象中心的中尺度模式预报产品(CMA-SH9),从不同量级降水的TS评分和BIAS评分、误差空间分布特征及典型区域预报偏差日变化特征等方面,检验评估了2023年5月25日至6月5日河南省麦收关键期连阴雨过程的数值模式小时降水预报效果。结果表明:ECMWF对Rh(小时降水量)≥0.1 mm/h的预报表现好,CMA-SH9对Rh≥2 mm/h和Rh≥5 mm/h的预报效果较优,CMA-MESO预报性能较差。对于Rh≥2 mm/h, CMA-SH9对上午和夜间的降水预报效果较优,ECMWF对中午到夜里的预报表现好。各模式都表现出在降水量大值区预报偏差大的特点。CMA-SH9对第一阶段的平均有效降水频次预报与实况最为接近,尤其在西部山区;ECMWF则对第二阶段的预报更贴合实况。尽管此次连阴雨过程中各模式小时降水量和小时降水强度的平均值偏差较大,但并没有表现出显著偏强或偏...  相似文献   

9.
文中分析了庆阳地区春季降水气候特征和环流形势 ,用 1995~ 1998年 3~ 5月T10 6资料建立了该区 8县 (市 )春季降水、温度MOS预报方程 ,进行了回代检验和试报 ,并提出了模式更换后的处理方法  相似文献   

10.
继1994、1995年之后,1997年陕西再次出现严重干旱,进入1998年春季,降水明显增多,有些地区呈异常状态,尤以5月为明显。从大的环流形势及气候背景对4、5月陕西省降水特征原因作出概括分析,旨在了解过程中对其形成原因进行初步探讨。1降水概况1.1降不距平百分率图1、图2分别为1998年4月、5月陕西省降水距平百分率图,所用平均值为1961~1997年资料。从图中可知,4月份陕西省降水呈显著不均分布,距平差值悬殊,而5月份距乎全省普遍偏大。图21998年5月陕西省降水距平百分率图1.2降水定量评价将1961~1997年的各年同期降水资料共37个,由…  相似文献   

11.
1981年5月10日广西出现了一次强暴雨过程,100毫米以上的降水面积达300×200平方公里;暴雨中心在都安、马山一带,其中4至9时六小时内,都安降水达198.5毫米;最大一小时降水量都安为91毫米,马山为102毫米,分别占过程降水的68%、87%。由于降水高度集中,致使石山、丘陵地区山洪爆发,造成了较严重的灾害。  相似文献   

12.
利用2016年12月1日~2017年11月30日,地基微波辐射计、L波段探空资料和地面常规气象资料,对四川盆地的水汽和云液态水进行了初步分析。结果表明:(1)探空与微波辐射计反演的水汽含量差值为0.558cm,相关系数为0.787,且通过了α=0.01显著性检验,微波辐射计反演的水汽含量是可信的。(2)基于地基微波辐射计分析四川盆地水汽和云液态水含量的变化特征,可以得出,夏季水汽含量最多,秋季云液态水含量最多;最大值出现在夜晚,最小值出现在白天,夜晚值大于白天。水汽含量和云液态水含量最大值和最小值时间间隔秋季最长(均为16小时),冬季最短(分别为9小时、10小时);水汽含量日较差在秋季最大(1.096cm),冬季最小(0.489cm),云液态水含量日较差在夏季最大(0.908mm),冬季最小(0.311mm)。水汽含量与降水、温度的月变化特征为显著性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842和0.915;与温度日变化特征在春、秋季的11:00~次日01:00为显著性正相关,白天相关性大于夜晚,在夏季01:00~13:00为显著性负相关,日出前相关性最高。(3)水汽和云液态水含量在降水过程开始前1~2h有明显的波动上升,降水结束后,水汽和云液态水含量迅速减少,水汽和云液态水的变化特征对降水天气的预报具有指示意义。   相似文献   

13.
1967-2006年中国东南沿海盛夏降水强度变化特征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中国地面台站逐日和逐时降水资料,对中国东南沿海地区近40年(1967-2006年)盛夏(7-8月)降水强度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逐日降水资料的分析结果表明我国东南沿海盛夏的降水量呈显著增加趋势,且主要是由日降水强度增强所致,日降水频次的贡献不显著.结合逐时降水资料的分析结果发现,东南沿海地区虽然降水日的平均降水时数显著增加,平均逐时降水强度也显著增强.通过按降水持续时数确定的降水事件分类分析发现,短持续降水(≤4h)平均小时强度显著增强,具体表现为弱小时强度降水减少和强降水增多.长持续性降水(≥15h)平均小时强度减弱,但降水频次增加.由于长持续性降水的平均小时降水强度远大于短时降水平均小时强度,对整体小时强度增强是正贡献.总之,我国东南沿海盛夏平均降水强度增强主要来自长持续性降水频次的增多、短时强降水频次的增多和短时弱降水频次的减少.  相似文献   

14.
降水日变化受大气热力,动力过程以及复杂地形影响,演变特征复杂且区域差异显著.本文采用中国气象局发布的中国地面与CMORPH融合逐小时降水产品(2008-2019年),分析了新疆省暖季降水日变化特征.研究结果表明:(1)新疆大部分地区降水主峰值发生在清晨;(2)持续时间超过三小时的降水事件是新疆地区主要降水事件,贡献了南...  相似文献   

15.
长江三峡坝区的雷暴规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丽华 《气象》1998,24(2):45-48
利用宜昌站1961~1994年的逐日气象资料,较为详细地分析了长江三峡坝区(宜昌地区)雷暴现象的演变规律,着重讨论了雷暴的年际变化、月际分布特征及日变化情况,为长江三峡大江截流及工程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MOS,PP方法在降水及温度预报中的效果对比检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玉华  王建国等 《山东气象》2000,20(4):14-15,24
利用1995~1997年的北京T106数值预报产品资料,建立了山东省各测站夏季(6~9)1~5天日极端温度、降水MOS预报方程和PP预报方程,并对1999年7~9月的预报进行了对比检验,结果表明,MOS方法预报效果明显优于PP方法。  相似文献   

17.
利用1961~2010年降水资料,采用线性拟合和MK检验法分析了台山市多年降水变化特征,结果发现:近50a台山市的年降水量整体上呈增加的变化趋势,但增加的趋势并不明显。与之相反,台山市近50a年的降水日数整体上呈显著减少的趋势。台山市的极端日降水总是出现在4~10月,其中5月和9月出现年极端日降水的概率最大,其分别对应华南前汛期和华南后汛期暴雨较多的时期。M-K突变检验表明,从1961至2010年台山市的降水日数在1998年出现突变,而年降水量没有明显的突变年份。  相似文献   

18.
用GPS可降水量资料对一次大-暴雨过程的分析   总被引:13,自引:4,他引:9  
利用2002年9月10~20日GPS的可降水量资料与实况降水场做了分析比较,结果表明,每30分钟的可降水量连续观测资料对实际降水预报有着一定的指导意义.首先,可降水量第一次达到及最后一次出现50mm的时间与实际降水的开始、结束时间有着较好的对应关系,而可降水量≥50mm的持续时间越长,实际降水量也就越大,反之则相反;其次,可降水量的3小时及24小时变化对预报未来降水区域和雨量分布有着一定的指示作用;最后,可降水量在降水过程中不同阶段的趋势变化反映了500hPa流场、700hPa水汽通量场的变化,这为实际降水预报中水汽的来源及输送提供了更有利的依据.  相似文献   

19.
三峡坝区相对湿度变化特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孙士型  居志刚 《气象科技》2002,30(5):300-303
根据1992~2001年三峡气象站相对湿度等观测资料,分析了三峡坝区相对湿度的年、月和日变化特征及特殊天气类型的相对湿度变化个例,用气团平移法和数值预报产品订正法求出露点温度、用马格努斯经验公式建立相对湿度与气温和露点温度的定量关系式预报相对湿度,2001年10月~11日试报准确率为92.3%。  相似文献   

20.
本刊专稿加速发展,强局兴业,为湖北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优质服刘志澄(3押3)综合述评近50年来我国农业小气候研究概况及若干进展………………黄寿波金志风(4押3)天气气候三峡坝区边界层逆温特征及其成因分析…………………………李兰陈正洪等穴1押3雪孝感市2001年夏秋季特大干旱分析……邓兴旺蔡静菲穴1押6雪对T213降水预报产品短期预报水平的评估……………………蔡静菲邓兴旺穴1押9雪湖北省降水季节分布特征分析………王崇洲马文彦等穴1押11雪三峡坝区一次强风暴天气的多普勒雷达回波特征………………孙士型居志刚(2押9)对“天气在线”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