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唐文辉  韩龙喜 《水文》2001,21(2):28-30
长江三峡水利枢纽建成并投入运行后,三峡大坝至葛洲坝河段的水流及污染物运行规律将发生变化,从而对该河段水域的水环境质量产生影响,根据两坝间的水文及水质特性,建立了两坝间一维水量水质模型,可用以预测大坝建成后两坝间水量,水质及水环境容量的变化,为该水域的污染控制及水环境管理提供决策支持。  相似文献   

2.
三峡大坝施工期水环境三维数值预测方法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韩龙喜 《水科学进展》2002,13(4):427-432
对三峡大坝一期围堰及二期围堰施工期不同的水流、污染物输运特性进行了分析,建立了三峡大坝坝下水域三维水量、水质模型。模拟结果表明,除在排污口形成的混合区内存在轻微污染外,由于大坝下泄流量较大,稀释能力较强,整体水质状况主要取决于上游来水水质,变化不大。  相似文献   

3.
掌握三峡和葛洲坝枢纽间河段水沙及冲淤特性的变化规律,是河段诸多工程问题研究的前提。对大量水沙地形资料进行分析,探讨泥沙起动理论在冲刷预测中的应用。长江上游水库建设及两大枢纽相继运行,河段年径流量微减,月均流量发生"削峰填谷"重分配,年输沙量大幅降低,河段水沙关系显著改变;河段累积冲淤量受极端水文条件和枢纽调度的短期和长期控制,时间上具有明显阶段性特征,空间上则表现为部分子河段的活跃性;床沙组成随枢纽运行先后发生细化和粗化;基于沙玉清起动流速公式绘制了起动临界条件曲线图,通过推算断面最大可动床沙粒径或临界流量,可为河床冲刷可能性的预判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掌握三峡和葛洲坝枢纽间河段水沙及冲淤特性的变化规律,是河段诸多工程问题研究的前提。对大量水沙地形资料进行分析,探讨泥沙起动理论在冲刷预测中的应用。长江上游水库建设及两大枢纽相继运行,河段年径流量微减,月均流量发生"削峰填谷"重分配,年输沙量大幅降低,河段水沙关系显著改变;河段累积冲淤量受极端水文条件和枢纽调度的短期和长期控制,时间上具有明显阶段性特征,空间上则表现为部分子河段的活跃性;床沙组成随枢纽运行先后发生细化和粗化;基于沙玉清起动流速公式绘制了起动临界条件曲线图,通过推算断面最大可动床沙粒径或临界流量,可为河床冲刷可能性的预判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6.
苏贵芬  张起理 《江苏地质》2018,42(4):632-640
悦康药业在开发和生产过程中可能会对区域地下水环境造成影响。基于研究区水文地质条件,建立水文地质概念模型,分别对拟开采的第Ⅲ承压含水层,运用水流运动方程对项目开采15年后的地下水位进行模拟预测;运用溶质运移数学模型对药厂建成后污水处理站对潜水和第Ⅰ承压水进行污染物模拟预测。水位模拟结果表明,15年后含水层(组)中形成降落漏斗大于1 m的范围为0. 45 km~2,形成地面沉降的可能性较小。污染物模拟预测选取COD_(Mn)、氨氮作为预测因子,分别预测污染发生100天、720天及1 800天后污染物迁移情况。污染物模拟结果表明污水站溶质扩散范围较小,5年后COD_(Mn)最大迁移距离为40 m,中心体积质量降为5. 0 mg/L;氨氮最大迁移距离为35 m,中心体积质量降为0. 3 mg/L,对区域地下水水质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7.
王俊  雷宏武  徐芬  王静 《地下水》2010,32(2):155-157
固结沉降计算是工程建筑中的重要内容之一。传统的固结沉降计算多是基于渗透数为常数的Terzaghi模型,这与实际的固结过程有较大的差别。采用Carman—Koze模型与一维非线性固结沉降模型进行耦合来模拟固结沉降过程。结果表明,固结导致的渗透系数的变化对固结有较大的影响,特别是在后期这种影响会越来越大。  相似文献   

8.
应用数值模拟预测英吉利海峡沉积物的搬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郭文翠 Gro.  NTL 《世界地质》1994,13(4):133-141
水动力数值模拟结果与经验公式相结合,来确定沉积物的搬运速度和搬运方向。预测结果与放射性砂的示踪实验的比较表明,盖德等人的方程的实用价值。该区底荷搬运模式与沉积学和地貌学的资料吻合,从而提高了分辨能力。发现英吉利海峡中部的底荷分区,对于研究砂的运动是非常有意义的,尽管该区的海底物质并未显示出有明显的运动。该区为未冲蚀区,被搬运的是细粒沉积物,底荷的收敛区位于多佛尔海峡的西南部,这与先前的位于多佛尔海峡的观,点不同。沿着法国海岸环绕收敛区的搬运路径引起砂从英吉利海峡朝北海南部运移。  相似文献   

9.
人类对地下资源的开采常伴随着对地下含水层环境的影响,包括对地下水水质、流场或水量等造成周期长、难以治理、难以自然恢复的巨大影响,并且在开采区内,地下水在区内的涌水量等也会对开采区的安全生产形成较大隐患。随着科技兴起,涌现了一批优秀的地下水数值模拟软件,其中GMS有着全面的功能性和强大的可视性被用于模拟各类地下水问题。本文综述了GMS软件在开采区水文地质模型建立、地下水资源评价、地下水溶质运移及矿坑涌水量几方面的应用研究进展,以期为我国开采区的地下水环境保护提供技术支持和借鉴。  相似文献   

10.
依据南水北调中线干渠资料,开展了正常输水情况下串联明渠内可溶污染物浓度分布规律数值模拟研究。采用数值模拟、数学归纳和统计分析方法,提出表征污染物输移扩散特征的峰值输移距离、污染带长度和峰值浓度的快速预测公式;通过示范工程验证了快速预测公式的可行性。结果表明:①串联明渠内,峰值输移距离随渠道流速减小而减小,并且污染带长度增加值随明渠内流速减小而减小,但是峰值浓度随明渠流速减小而增加;②快速预测公式计算结果与现场试验实测结果的误差均不到15%,证明了快速预测公式的合理性和可行性。这些研究结果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突发可溶性水污染事件应急预警方案的制定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1.
两坝间河段通航水流条件的三维数值模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三峡工程建成后,三峡-葛洲坝之间的河段是宜昌至重庆河段船舶航行最困难的航段之一.建立了该河段的三维水流数值模型,计算三峡不同下泄流量下的三维流场,并根据计算结果与适航条件分析其适航区域.研究结果表明,当下泄流量不大于25 000 m3/s时,两坝间河段基本能满足万吨级船队的通航水流条件;当流量大于此值时,将会出现碍航区域,且随流量的增加,万吨级船队通航水流条件逐渐恶化.若适当提高通航标准,则通航流量可加大到45 000 m3/s.  相似文献   

12.
13.
长江三峡陕西营旋转滑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了陕西营旋转滑坡的成生条件、形成机理,旋转滑坡的必备约束边界,滑动受力数据分析及滑坡发展趋势。对于深入研究旋转滑坡可起到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4.
三峡工程动工以来葛洲坝水库河床演变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葛洲坝水库固定断面资料,分析了三峡工程动工前葛洲坝水库河道演变情况和水库冲淤特性,重点分析了三峡工程动工以来葛洲坝水库河床演变情况.认为,三峡工程动工以来葛洲坝水库冲淤特性保持不变;三峡工程施工对河道的影响主要集中在两坝之间一是大量的弃渣加大了某些年份两坝间河道的泥沙淤积,二是粗化了床沙的组成,其中以一期工程施工期影响最大,大江截流以后情况好转.三峡工程动工以来,水库累计冲刷量为3 616×104m3,主要集中在常年回水区河段,其中两坝间累计冲刷量为2 321.1×104m3.1998年特大洪水是水库冲刷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5.
朱巧云  张志林  乔红杰 《水文》2019,39(3):75-79
三峡工程蓄水后,长江流域的来水来沙特性发生了一定程度的变化,从而可能使长江河口段的潮汐特征发生变化。以分布于长江河口段6个潮位站的各6个代表年的实测潮位资料为基础,利用潮汐调和分析方法,对比分析长江河口段的潮汐特征。结果表明:三峡工程蓄水后,长江河口段的主要分潮的调和常数和潮汐特征参数发生了变化,但幅度比较小。  相似文献   

16.
陈锁忠  陶芸  陆海英 《水文》2003,23(2):11-14,60
结合江苏省环保信息系统的建设,讨论了WebGIS与一维水质模型集成的关键技术问题。阐明了模型计算中评价河段截取、空间离散及空间数据重采样的方法和过程,对WebGIS与一维水质模型集成思路进行重点研究,提出了模型计算结果于WebGIS上可视化表达内容、表达方式,对实现水环境模型的跨平台操作和数据信息共享做了尝试。  相似文献   

17.
张为  高宇  许全喜  袁晶 《水科学进展》2018,29(3):331-338
随着三峡水库的运用,其下游的造床流量发生变化,研究坝下游造床流量的变化特性及主要影响因素对河道的冲淤特性及河床演变机理研究有着重要意义。根据1981—2015年的资料,采用平滩水位法、马卡维耶夫法和流量保证率法计算三峡水库蓄水前后宜昌、枝城、沙市、监利、螺山、汉口、九江、大通各站的造床流量。结果表明:①马卡维耶夫法同时考虑了流量过程和输沙能力的影响,计算结果相对合理。②蓄水后各站造床流量减小3 000~6 000 m3/s,符合坝下游主要冲淤变形部位由平滩河槽调整为中枯水河槽的变化特性,反映了结果的合理性。具体来看,时间上,2009年以后造床流量的减小趋势更为明显;空间上,从绝对值来看,以监利站为转折点,从宜昌至大通呈先减小后增大的趋势。③造床流量对来水量和洪峰流量的响应较为敏感,与之呈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8.
长江三峡工程坝区及外围地壳稳定性评价与分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分长江三峡工程坝区及外围(约31对万km2)和长江三峡工程库首区(约3万km2)两个层次和范围进行区域地壳稳定性评价与分区研究,在构造分区及现今地应力地场研究的基础上,运用模糊数学进行地壳稳定性量化综合评价,然后结合地质分析,进行地壳稳定性分区。长江三峡工程坝区及外围地壳稳定性评价与分区结果为:库首区地壳稳定性总体系属相对较稳定一稳定状态,三斗坪坝址区属于相对稳定地块;长江三峡工程库首区地壳稳定性评价与分区结果为:三斗坪坝址位于古老的花岗岩完整块体之上,属于相对稳定(Ⅰ)地块。从区域地壳稳定性评价看,  相似文献   

19.
三峡大坝深层抗滑稳定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戴会超  苏怀智 《岩土力学》2006,27(4):643-647
三峡左岸厂房1~5号机组坝段存在高陡边坡沿缓(中)倾角结构面的深层滑动稳定问题,对坝基和高陡边坡稳定十分不利。根据实测的长大缓倾角结构面的分布,概化出各坝段的确定性滑移模式,并提出了两种假定的、极端的滑移模型。从工程结构措施、稳定分析方法以及监测资料分析等几个方面,探究了工程稳定性问题,校核和验证了大坝的稳定安全。分析方法主要采用刚体极限平衡法,同时辅以有限元数值分析与地质力学模型试验。左厂1~5号坝段按刚体极限平衡法求得的K′c值满足稳定安全的判据的要求,用其它分析方法:有限元法分析的K′c在3.0~4.5以上,地质力学模型试验,超载系数为3.5~4.2,表明左厂1~5号坝段在采取了各种工程结构措施后大坝及其岩基的抗滑稳定已有保证。  相似文献   

20.
三峡水库建成后长江中下游防洪战略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陈进 《水科学进展》2014,25(5):745-751
三峡水库建成后,长江中下游防洪形势显著改善,但由于经济社会发展,防洪要求的提高和江湖关系的变化,长江防洪形势发生了一些新的变化。以1954年和1998年典型大洪水为例,分析了三峡水库建成后长江中下游防洪形势出现的新变化,讨论了长江中下游蓄滞洪空间格局调整及江湖关系变化对于防洪的影响。根据长江水沙变化、河道演变、水库群调控和分蓄洪区使用几率变化等出现的新问题,提出未来防洪战略及对策。结果表明:三峡建成后,百年一遇以下洪水防御形势明显好转,而百年一遇以上特大防洪的防洪形势仍然严峻,洪水风险主要转移到水库群上;今后需要在加强蓄滞洪区建设的基础上,重点推动防洪非工程措施建设,以减轻特大洪水带来的灾害损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