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中国的长城家喻户晓,世界闻名。但是人们对它的认识并不完全,直到现在,总是不断有新发现。 先说万里长城。 原来普遍的说法是,秦始皇开始修筑长城,称作“万里长城”。其实,秦始皇统一中国以前秦国就已修筑长城。春秋战国时代,齐、楚,燕、赵、魏、秦、中山等国都在修筑长城,其中春秋时期楚国就开始修筑长城。《左传》倍公四年“楚国方城以为城”。僖公四年即公元前657年,而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在公元前214年将秦赵燕三国的北部长城加以维修连成一体,就是说,中国最早修筑长城的时间,比秦始皇修筑长城的时间最少早443年。 …  相似文献   

2.
《西部资源》2009,(3):28-28
巴彦淖尔市乌拉特后旗在第三次文物普查中,新发现6座汉长城城障遗址,对于研究汉朝与匈奴战争和军事防御具有重要意义。长城城障z是指驻扎在长城周围的军事营地。此次发现的6座汉长城城障遗址位于乌拉特后旗朝格温都尔镇,沿后旗境内的汉长城向西延伸,分别是德格都毛赖古城、呼勒生西城、呼勒生东城、苏亥古城、哈登扎德盖  相似文献   

3.
文化视点     
战国时期分布在内蒙古地区的北方民族战国时期(公元前475 ̄221),在内蒙古境内分布着匈奴、东胡、林胡、楼烦等民族。匈奴战国时期见于史书记载的北方游牧民族,是最早统一了大漠南北的全部地区并建立起国家政权—匈奴单于国的民族。它兴起于战国时期,衰落于东汉时期,共活跃了约三百年。匈奴初期活动在今天内蒙古境内的阴山及河套地区。战国中后期,匈奴广泛分布于今天内蒙古中、西部地区。东邻内蒙古东部的东胡,西毗河西走廊一带的月氏,南隔长城望燕、赵、秦诸国。战国末年,秦长城以北的鄂尔多斯高原、阴山南北为匈奴所有,成为赵、燕、秦战国…  相似文献   

4.
内蒙古锡盟新生代玄武岩特征及构造环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区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中东部,北与蒙古国接壤,大地构造位置位于华北板块北部、西伯利亚板块东南大陆边缘。1区域地质概况内蒙古锡盟地区新生代火山活动相对集中的地区在阿巴嘎旗、锡林浩特等地。火山岩分布区地处天山—阴山东西向断裂带与北北东向大兴安岭—太行山断裂带的  相似文献   

5.
四子王旗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中部的乌兰察布市西北,土地面积为25513平方公里,与蒙古国边境线长104公里。是全区最大的农牧结合旗县,也是阴山北麓最大的风蚀沙化区。四子王旗具有区位、交通、资源三大优势,它位于集呼包经济带边缘,南距呼和浩特市100余公里,北连二连浩特和满都拉两大口岸,有利于接受周边经济发展的辐射带动;境内有三纵六横公路网,四通八达;农畜产品、矿产、旅游资源、自然资源在等待进一步开发。  相似文献   

6.
上海历史悠久,系198年国务院颁布的第二批3座历史文化名城之一。上海西部在6000年前就已成陆。市区成陆约在10世纪前叶才全部形成。公元前223年.秦灭楚后设会稽郡,治所在苏州。会稽郡辖缪县、由拳县和海盐县。缪县包括今嘉定、上海两县及青浦、松江两县大部和市区部分地区。今嘉定县境内还有一个以缪命名的缪城乡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修筑了一条由咸阳经湖北、湖南而抵江苏、上海一带的宽阔驰道。据史载,驰道宽50步每隔3丈植树一株。驰道通过今松江西北,经青浦古塘桥,西通吴城。公元前21年,秦始皇率丞相李斯、少子胡亥等一批文臣武将南下巡游,…  相似文献   

7.
相传,秦始皇时代,楚地女子孟姜女,哭倒秦长城800余里。后来被秦始皇胁迫来到荣成,还哭过两次,这究竞是怎么回事?公元前221年,秦王政完成统一六国后,每年都遭到来自黄河以北匈奴部落的侵扰,为了肃清守内,稳固江山,不惜征调天下民工去修筑万里长城,孟姜女的丈夫万喜良没有逃脱此难,他也被征调去了。两年后孟姜女仍不见丈夫归来,不远千里为丈夫送寒衣,闻知丈夫被折磨致死,并压在长城底下时,孟姜子悲愤难忍,放声痛哭,竞惊动了天地,哭倒长城800余里。长城乃社稷屏障,秦始皇怎能轻一了得,等到孟姜女被筑城大将解押到他面前…  相似文献   

8.
近2000年来内蒙后套平原黄河河道演变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通过遥感影像、地貌沉积、历史文献与地图等相关资料分析集成研究,将后套平原分为西部冲积扇平原,东部是泛滥冲积平原,并详细探讨了近2000年来本区黄河河道的演变。公元前2世纪时,后套西部平原南 (上) 冲积扇停止发育, 北(下) 冲积扇河道发育,黄河主河道的位置与现代不同,它偏于泛滥平原北部的阴山山前东流;公元6世纪后套平原西部北 冲积扇上黄河河道向东移,在东部泛滥平原上黄河明显地分为南北两汊,而黄河主流仍位于河套平原北部山前;18世纪早期至末期,黄河主河道从河套平原的北部山前南移至平原南部;19世纪中叶‘北河’淤塞,现代黄河形成。  相似文献   

9.
中国北方2021年3月中旬持续性沙尘天气的特征及其成因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沙尘天气是多发于中国北方春季的灾害性天气,严重危害农业生产、交通运输、空气质量和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长期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利用多源多尺度数据,采用天气学分析、物理量诊断、轨迹分析等方法对2021年3月中旬西北地区东部一次持续性沙尘重污染天气的成因进行了深入分析。结果表明:(1)受强烈发展的蒙古气旋影响,蒙古国南部及中国内蒙古中西部地区于3月14日首先出现强沙尘暴天气,并将沙尘传输至中国西北、华北、东北一带,西北东部的沙尘天气维持达到5 d。(2)沙尘天气维持期,西北东部中低层以弱上升运动为主,大气层结稳定,且西北东部不断有弱锋生发展,不利于沙尘的沉降;自北向南分布的银川、中卫、兰州3站的垂直螺旋度的波动与污染浓度的变化基本一致;混合层高度较其气候平均值明显偏低,不利于大气湍流发展。(3)此次影响西北东部的沙尘主要由蒙古国输入,近20年中蒙边境、蒙古国南部的植被减少可能是此次沙尘天气的沙源主要来自蒙古国南部的原因。  相似文献   

10.
 蒙古国北部Gun Nuur湖20个表层沉积物孢粉组合与数量分析研究揭示,孢粉组合及浓度分布存在显著空间差异。结果表明:双束松型花粉百分含量由湖泊东南向西北降低,桦属、蒿属、藜科以及禾本科百分含量增加,湖泊东南侧赤松林是造成孢粉组合空间分异的主要原因。孢粉浓度分布与湖泊水深具有良好的对应关系,体现了湖水流对孢粉的二次搬运和富集作用。现代森林草原地带Gun Nuur湖表层孢粉组合中松属含量较高,具超代表性;受松属影响蒿属和藜科花粉含量较低,代表性较低。  相似文献   

11.
沈阳是具有2300年历史的文化名城,这是千百年来各民族人民不断发展建设的结果。据考古发掘表明:距今已有7200年历史的“新乐遗址”模拟搭筑的草屋,是先民们的穴居式建筑,也是沈阳汉族人的始祖们——华夏人,繁衍生息、群居劳作的家园。 1、古城始源——侯城兴衰 沈阳城建史肇始于公元前300年的春秋战国时期,彼时燕王在此击败东胡族人后,修筑长城,建立了边哨“侯城”(辽东郡),委派大将秦开统辖该  相似文献   

12.
临泽绿洲位于河西走廊中部,沿黑河冲积平原呈西北-东南向分布,东西长约100公里,南北宽8-30公里。该绿洲北部及其边缘分布着一条面积约70多平方公里的流沙带(图1)。在西北向主风的作用下,流动沙丘不断侵入绿洲,危害极大。  相似文献   

13.
本文旨在复原公元五世纪本地区的地理景象,用以显示本地区地理环境的演变。早在公元前一世纪(汉朝)本地区就设立了龟兹(音丘慈)县,用于安置从西域(今新疆)龟兹来的大批移民。公元五世纪,在契吴山(今达布察克镇西南的阿拉托洛海丘陵)下即建有契吴城,当时的契吴山下有大片沼泽和一条河流,而现在当地已是一片沙地了。当时在诸次水(今秃尾河)中游,在长城外有一处名为“榆林塞”的要塞,榆树繁茂;从要塞向西有一连串的《榆柳之薮》它们穿过沙地直达龟兹县西北部。现在这些都已消失了。当时从夏洲(今白城子废墟)有一条大路北经契吴城、穿过鄂尔多斯高原远通塞外,而现在的夏洲则已是一片废墟了。  相似文献   

14.
阴山北部农牧交错带沙尘暴特性分析   总被引:14,自引:6,他引:14  
以内蒙古自治区阴山北部农牧交错带30年(1971~2000年)气象资料为基础,运用随机统计理论。探讨阴山部沙尘暴、沙尘天气与降水量、地温、大风等因素的相关关系初步分析了内蒙古自治区阴山北部沙尘暴的成因与自然气候因素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干旱、地温快速回升与大风在时间上的一致性,是阴山北部农牧交错带发生沙尘暴的主要原因;每年4月到5月的平均降水量是年均降水量的11.2%,大风日数为全年的41.8%。这一时段地温的月平均上升幅度为8.5℃,而沙尘暴发生日数占全年的85.7%;同时沙尘暴的发生日数与大风日数呈正相关,与降水量呈负相关,与地温呈正相关。通过对上述内容的分析讨论,以期揭示沙尘暴的形成及其变化规律。  相似文献   

15.
包头市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中西部,北靠蒙古国,南临黄河,西接巴彦淖尔市,东临呼和浩特市,阴山山脉的乌拉山、大青山横贯中部,最高峰海拔近2300米。阴山以北为中低山及高原丘陵,阴山以南,地形突兀下降,海拔仅1040米左右,为著名的河套平原和土默川平原。  相似文献   

16.
墓室约一个足球场大 地宫是放置棺椁和随葬器物的地方,为秦始皇建筑的核心。有关秦始皇陵地宫位置问题,历来众说纷纭。史料《汉旧仪》一书中有一段关于秦始皇陵地宫深度的介绍:公元前210年,丞相李斯向秦始皇报告,称其带了72万人修筑骊山陵墓,已经挖得很深了,好像到了  相似文献   

17.
内蒙古阴山北部四子王旗土壤风蚀量的测试分析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内蒙古阴山北部地区风蚀沙化十分严重,而风蚀量是判断土壤流失和荒漠化的重要指标。以阴山北部乌兰察布市四子王旗典型农牧交错带的耕地为试验地点,根据表层土壤多年的粒径变化,利用粒径对比法,对土壤风蚀量进行估算;并利用插钎法对一次强沙尘暴进行野外实测,推求土壤风蚀量;两种方法互相验证,近而对内蒙古阴山北部乌兰察布市的四子王旗土壤风蚀量进行较为准确测算。同时根据裸露耕地与未耕地(草地)的粒径对比分析,初步了解了该地区的由于传统耕作导致的土壤风蚀的程度,得出了耕地土壤风蚀的主要损失粒径为<0.05 mm的悬移质粉尘颗粒,该区域每年的平均风蚀模数达6 214.7 t/km2a,为干旱区耕地保护性耕作的研究提供基础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8.
我国幅员辽阔,地貌类型复杂,种类繁多。这些千变万化的区域地貌景观,都固有其发生、发展的规律。从宏观上来讲,一般认为反映在地貌上有三条重要界线;第一条是南北向界线,即贺兰山——六盘山——龙门山——横断山;第二、三条则为东西向的界线,即天山——阴山和昆仑山——秦岭——大别山。这几条界线相互交切,勾绘了中国地貌形态结构分区的主要轮廓。在第三条界线中的东段秦岭、大别山一线,北部以堆积平原、高原为主,高峻山地不多;南部绝大部分是山地、丘陵和小型盆地。因处于东部季风湿润区,在外营力的表现上以流水作用为主。天山——阴山以北的蒙新高平原地区,  相似文献   

19.
一次向西输送的亚洲沙尘过程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一般情况下发生在中国和蒙古国的沙尘天气是向东移动的。对2004年11月24~27日新疆北部的NOAA-AVHRR遥感数据进行沙尘提取发现,在新疆北部的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发生了明显的沙尘现象,沙尘却向西移动,经过阿拉山口向哈萨克斯坦输送。使用地面台站的观测数据对此进行了验证,发现地面确实观测到了沙尘现象,而且在850hPa的高空存在明显的偏东大风,这说明近地面的东风将沙尘向西输送,导致沙漠西面的台站观测到沙尘现象。  相似文献   

20.
《中国地名》2012,(6):74-74
《湘山野录》说:不明不白《烬余录》说:弟弑兄《涑水纪闻》说:晋王抢占了先机《金匮之盟》说:兄终弟及汴梁,又称汴京、东京,简称汴。春秋时期,改为"启封",因郑国庄公选此地修筑储粮仓城,取"启拓封疆"之意,定名"启封"。为避汉景帝刘启之讳,汉代景帝于公元前156年,将启封更名为开封。自公元前364年至公元1233年,先后有战国时期的魏,五代的后梁、后晋、后汉、后周,北宋和金7个王朝在此建都,历经千年梦华。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