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夏季人体舒适度研究及高温对能源消耗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清 《北京气象》1997,(2):18-19
  相似文献   

2.
“赤日炎炎似火烧”,是描写夏季的绝妙好词,寒来暑往是自然规律的体现。夏季气温高,人们感到天热不适。夏季温度对人体有什么影响呢?温度之于人,在古代就有研究,医学《内经》写道:“夏者,经满,气溢入孙络受血,皮肤充实。长夏者,经络皆盛,内溢肌中。”“天暑衣厚则腠理开,故汗出。”说明天热则气血畅通易行,脉管易开张,人体易出汗。现代的医学已证明:在高温环境,人体为了保持体内的热量平衡会使周围血管扩张,来加强散热,85~95%的水分经汗腺排出。随着汗液的排泄,大量的钠、钾、氨基酸、蛋白质将会丧失。因此夏季应多吃一些水果(苹果、桔子、香蕉、梨)、西瓜和蔬菜(黄瓜、茜红柿)等来补充体内各种成份的含量。由于夏季温度高,人体内的甲状腺、肾上腺等腺体功能减弱,影响肝中糖元转化和酶的生成,进而减弱了红细胞、白细胞、血  相似文献   

3.
北京地区1997年夏季高温及其对供电系统的影响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4  
黄朝迎 《气象》1999,25(1):20-24
通过北京地区1997年夏季异常高温对供电及电网系统的影响,说明气候异常对能源需求的影响和评估的途径,并对未来气候变暖的可能影响作出相应的评估。  相似文献   

4.
从人体舒适度看高温及其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气候变化对冬季采暖、夏季降温能源消耗的影响是非常突出的,特别是在工业化国家中,能源消耗中相当大的比例是为了室内的供暖和降温。Mckay和Alsopp指出,在北美总能源的大约30%、欧洲大约50%是用来补偿因气候变暖或变冷所造成的影响。供暖和降温对气候...  相似文献   

5.
从人体舒适度看高温及其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张清 《北京气象》1997,(4):10-11,14
  相似文献   

6.
城市热岛效应对北京夏季高温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应用1998—2002年北京地区自动气象站观测资料,探讨了城市热岛效应对夏季高温的增幅作用。结果表明:北京地区夏季平均热岛指数随着环境温度的升高呈上升趋势,城市热岛效应对高温强度有明显的增幅作用。并应用中尺度MM5模式,对2000年7月一次典型高温天气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试验表明:模式对于北京地区夏季高温及城市热岛的范围和强度均有较好的模拟能力。  相似文献   

7.
从人体舒适度看内蒙古地区夏季高温天气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内蒙古地处中高纬度 ,平均海拔高度10 0 0 m左右 ,夏季较凉爽 ,高温炎热天气少 ,是人们夏季旅游避暑的好去处。近年来 ,各地高温天气增多 ,对人们带来一定影响 ,本文以高温天气较多的 1991、1997年夏季为例 ,利用人体舒适指标 ,计算各地人体舒适指数 ,分析本地区高温天气对人体舒适度的影响。1 生物气温指标——人体舒适度考虑人体舒适度时与气温有关的湿度、风速等作用的综合指标称作生物气温指标。人对温度高低的感觉称为体感温度(或体感气候 ) ,它表示人们对气温 t和相对湿度 r的综合感觉。实感温度是体感温度常用的表现法 ,它以 r=10 0…  相似文献   

8.
刘惠民 《气象》1998,24(7):55-57
根据人体舒适度指标,考虑到温度和湿度的关系,研究了长江中下游地区夏季高温期间,没有减湿条件的空调房间的最佳降温幅度,并计算出有降温降湿条件的不同场所的最佳降温降湿幅度  相似文献   

9.
江西夏季高温的形成机制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利用小波函数分析了江西夏季高温的时域、频域分布特征,并对2003年异常高温天气的环流形势和形成机制与历史进行对比分析,发现江西高温基本是在强副高控制下,由于冷空气偏北和台风较少影响而造成的。  相似文献   

10.
统计工业、交通、生活能源的消耗计算出中山市的人为热排放量,在WRF模式中使用新旧两套下垫面资料以及在城市地区引入人为热的排放,对2010年7月2—5日中山市的连续高温天气进行模拟,以评估城市化对中山市极端高温天气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使用了新的下垫面资料后,模式能很好地模拟出中山市气温的变化和分布趋势,城市地区的热岛现象显著。城市下垫面和人为热分别使平均气温上升0.9℃和0.2℃,下垫面的改变引起的温度上升要比人为热明显,最低气温的增幅比最高气温要大。城市下垫面和人为热均能使城市热岛强度得到增强,热岛强度的变化在夜间比日间明显,在日出前达到最大,城市下垫面引起的热岛强度变化最大为1.5℃,而人为热为0.6℃。城市下垫面和人为热的引入增加了地表感热通量,使城市地区气温上升,下垫面引起的感热通量变化明显比人为热引起的要大。日间感热通量的增加比夜间大,但气温的增加则是夜间比日间明显。  相似文献   

11.
城市化对浙江省夏季极端高温事件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基于夏季逐日最高气温和卫星遥感夜间灯光数据,分析了1971—2011年浙江省夏季极端高温事件的变化及其与城市化之间的联系。结果显示,过去41年浙江省绝大多数气象站点的夏季高温日数和高温度日数都呈现出增加的趋势,其中,环杭州湾城市群、温台沿海城市带和金华-义乌三大城市群地区的夏季高温日数和度日数的增加更显著;基于逐日气温95百分位数和35 ℃阈值两种高温日定义方法的研究结果相当一致,都表明由于城市热岛效应的存在,使得城市站比农村站具有更多的高温天数和更强的高温强度;进入21世纪,浙江省城市站相对于农村站的高温日数增加更显著,这与2000年以后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2.
夏季索马里急流的建立及其影响机制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定义了夏季索马里急流(SSMJ)的建立指数,从而确定了1948--2002年的SSMJ建立日期,并以此为基础研究了SSMJ建立过程以及前冬海陆热力异常和冬季风异常对其建立早晚的影响。结果表明:SSMJ的建立是亚洲季风爆发的最早信号;其建立过程受到马斯克林高压、中非低压以及阿拉伯高压等非洲-印度洋系统的影响,而印度低压的发展有利于SSMJ越过赤道后向东转向;夏季索马里急流建立时间的年际变化反映了北半球冬季海陆热力差异的年际异常;强(弱)东亚冬季风时,次年春季SSMJ建立偏迟(早)。  相似文献   

13.
广州市夏季高温特点及其危害   总被引:2,自引:4,他引:2  
对广州市1951年1月~2004年10月的逐日最高气温资料统计发现:7、8月是广州市高温天气的频发期;广州市高温频数有明显的年际变化,其中20世纪80年代以后长时间持续高温发生概率显著增大。持续高温会影响城市居民正常的生产生活状况,高温会使人体发病率、死亡率增加,使城市水电供应紧张,加剧干旱,严重影响工农业生产的正常进行。  相似文献   

14.
利用湖南96个测站的逐日降水、日最高气温和NCEP/NCAR再分析资料、海温资料,分析了2013年夏季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异常活动特征、成因及其对湖南高温干旱的影响。结果表明,2013年夏季西太平洋副高异常偏西、偏强,使得湖南一直处在高压下沉气流控制下,形成持续高温干旱天气。造成副高变异的原因主要有:(1)2012年冬季至2013年春季,赤道东太平洋海表温度持续偏低,印度洋—赤道西太平洋海表温度持续偏高,使得Walker环流和Hadley环流的上升和下沉运动得到加强,西太平洋副高西伸、加强;(2)南亚高压一次次东伸,通过强烈高空负涡度平流的动力强迫,造成西太平洋副高区内的下沉运动,导致副高稳定维持,天气晴热高温;(3)西风急流较常年偏北,纬向环流偏强,导致副热带高压在偏北位置稳定维持,200 h Pa高空辐合增强,辐合中心位于30°N以北,造成500 h Pa副高下沉运动区位置偏北、偏强。  相似文献   

15.
对2006年夏季青藏高原移动性高压(以下简称高原高压)过程进行个例分析并对1979~2006年间高原高压过程进行分类合成分析,研究了高原高压对川东地区高温天气的影响。结果表明,1979~2006年间,虽然引起高原高压的过程多种多样,但根据川东地区高温天气的成因主要可以将高原高压分为两类。一类是高原高压在青藏高原的北部或西部发展。在高原高压发展后期,高原高压脊前的西北气流绕青藏高原控制高原东北侧和东侧地区,不利于水汽向上述地区的输送,使得西北地区到川东地区易于出现高温天气,即“高原高压-高温区绕高原型”。另一类是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以下简称副高)强烈西伸上青藏高原引起的高原高压。在高原高压生成期,副高西端控制川东地区,川东地区和长江中下游地区出现纬向的高温天气。当副高东退,长江中下游地区的高温天气得到缓解时,川东地区受依然维持的高原高压影响,高温天气并不随着副高的东退而结束,将这类过程称为“副高-长江高温型”。  相似文献   

16.
白莹莹  程炳岩  王勇  张焱  向波  唐晓萍 《气象》2015,41(3):319-327
利用重庆17站观测资料和NCEP/NCAR再分析资料,研究了城市化进程对重庆夏季高温炎热天气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区代表站沙坪坝高温和炎热日数呈减少趋势,与邻近的郊区呈现出明显差异。进一步分析其可能原因,沙坪坝日最高气温升温较郊区缓慢,相对湿度增加,均呈现较为显著的城市化效应,说明沙坪坝夏季高温和炎热日数与邻近郊区明显趋势不同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城郊最高气温的变化差异。相关分析表明,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主城区炎热日数的变化与郊区的差异逐渐增大,也说明沙坪坝炎热日数的减少不是大尺度的区域气候变化造成的,而是城市化进程加快导致的。利用OMR方法分析了重庆都市圈观测气温与NNR气温的差异,城市化进程加快对平均气温和最低气温是增温影响,且以最低气温的影响较为明显,同时对最高气温的影响则为降温效果。  相似文献   

17.
通过统计分析并利用WRF(Weather Research and Forecasting)模式进行多组敏感性试验研究发现,华北地区前期土壤湿度异常与夏季高温热浪的关系受到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西太副高)强度的影响。当西太副高异常偏强时,其西侧南风携带来自热带海洋的大量水汽至华北地区南部并增加该区域降水,不利于前期土壤湿度干异常的维持,从而限制了前期土壤湿度异常对高温热浪的贡献。相反,当西太副高偏弱时,华北地区前期土壤湿度干异常持续能力较强,有利于局地高温热浪的发展。西太副高强度与热带中东太平洋地区海温有关。当夏季热带太平洋海温异常处于暖位相时,西太副高强度相对较弱且华北地区南部降水偏少,有利于前期较干土壤条件的维持。此类情况下前期土壤湿度异常可以作为高温热浪的预测信号。  相似文献   

18.
19.
拉尼娜事件与我国气候密切相关,近年来重庆地区频繁出现的高温干旱与拉尼娜事件的关联值得深入研究。研究重庆高温干旱的特征及其对拉尼娜事件的响应,以期对该地区的高温干旱预测和预警提供科学依据。基于1981—2022年气象干旱综合指数MCI(Meteorological Drought Composite Index)、高温日数、NCEP/NCAR(National Centers for Environmental Prediction/National Center for Atmo⁃spheric Research)再分析环流场和Hadley海温数据,分析重庆夏季高温和气象干旱的时空分布特征,探寻拉尼娜事件对高温干旱的影响及其环流异常特征。结果表明:夏季是重庆干旱发生频率最高且持续时间最长的季节,高温干旱主要集中在东北部及长江沿线地区。高温与干旱之间存在相互促进的关系,持续高温促进重度干旱的形成,而长期干旱也可能导致极端高温的发生。赤道中东太平洋海温在冬、春季处于拉尼娜状态,对重庆夏季的高温和干旱有显著影响。弱拉尼娜事件倾向于引发高温,而中等强度拉尼娜事件更易导致干旱。中部型和东部型拉尼娜事件均对重庆夏季高温和干旱产生显著影响。拉尼娜事件影响下的南亚高压偏大、偏强、偏北,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随之产生的偏大、偏强、偏北,以及高空急流位置偏北,是导致重庆夏季高温和干旱发展的重要环流因素。夏季重庆地区对流层中下层主要受偏弱的西南风控制,结合欧亚中高纬环流呈“两脊一槽”格局,形成不利于冷空气南下的气候环境,从而导致包括重庆地区在内的四川盆地长期受下沉气流控制,是重庆地区高温和干旱频发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20.
黄群芳 《气象科技》2023,51(1):66-74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和快速城市化,城市夏季高温及热浪出现频次和强度明显增加,但人口高度集聚的特大城市中夏季高温长期变化特征对城市热岛的影响程度和作用机制仍不甚明了。本文选择京津冀特大型城市群的核心城市北京为研究对象,基于长期气象观测数据计算夏季高温和城市热岛强度,阐明5—8月夏季高温长期变化特征及对城市热岛强度的影响。研究发现,1978—2020年北京城区夏季高温日数、强度和极端高温均呈现显著增加趋势,相伴随的是高温起始时间明显提前,结束时间显著推迟;高温天最高气温热岛强度呈显著降低趋势,而平均气温和最低气温热岛强度则呈轻微下降趋势;5—8月高温天最高、平均和最低气温多年平均热岛强度分别为0.73 ℃、1.61 ℃和2.40 ℃,明显高于非高温天的0.09 ℃、0.80 ℃和1.40 ℃,高温和非高温天热岛强度差值均在0.6 ℃以上,表明夏季高温放大城市热岛强度。预估未来全球变暖和快速城市化背景下北京城市热岛效应将进一步加剧,会形成更频繁和持续更长的夏季高温,给城市居民带来严重的健康风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