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常用的测角交会,有前方、侧方、单三角形、单点后方以及双点后方等多种类型,随着交会类型的变化,解法各异,公式不同,表格形式繁多,记忆困难,生产作业甚为不便。能否导出测角交会点计算的通用公式,用统一的格式进行解算?这就是本文所要探讨和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2.
《测绘译丛》1981年第4期刊登了澳大利亚的R·F·Rish写的“支距法后方交会”一文。对此,张明燮同志在《测绘通报》1982年第3期上发表了“支距法后方交会的解算方法”一文,提出一种按公式直接解算的方法。但仍然十分繁复而不易使用。本文提出一种较为简捷的计算方法。  相似文献   

3.
《工程勘测》一九八四年第一期刊登的“支距法后方交会的简捷计算法”用一元二次方程求根公式解算,虽比其它计算公式简单,但仍较复杂,不便记忆,若按本文推导的公式解算则更为简单。  相似文献   

4.
利用两个已知控制点确定两个待定点的双点后方交会,作为加密测图控制,是一种比较有利的方法。以往由于它的计算比较繁复,要随着交会图形的不同而算法各异,甚为不便。这里根据我们生产作业中常用的几种双点后方交会图形,推导了计算辅助角Q的通用公式,简化了计算,使公式便于记忆。最后提出在布设中的几点看法,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测绘通报》一九七八年第二期发表的《一种直接计算座标的后方交会公式》,经我们在实践中使用,确实公式结构简单,便于记忆,能加快计算速度,是用计算机计算后方交会座标的较好方法。为便于判定公式的使用范围,消除因使用公式不当而造成浪费时间或无法求解,我们在原文的基础上,作了一些公式补充和图例对照说明,以便判别使用。现介绍如下,供同志们参考。  相似文献   

6.
一、提要本文提出解算后方交会点位的新途径,使公式简化、计算简便。并使后方交会计算公式,符合现有的测量函数表公式,借以充分利用现成的视距计算表、坐标增量计算表、高差表和三角测量边长表。由此可将后方交会繁杂的计算过程,转换为简单的查表手续。对缺乏计算机的作业小组尤其方便。  相似文献   

7.
在象片控制野外作业中,常常要使用后方交会变形计算,在规范和其它参考书中,只介绍了用对数计算的方法,而用函数计算的方法,只是正常图形的方法,它不适合计算变形后方交会点。这里介绍一组用计算机计算变形后方交会公式,这组计算公式不但用在变形后方交会点的计算上,而且,也可以用在正常图形后方交会点计算。该计算格式尚未经生产实践使用,其中一定有不少的缺点与毛病,希望同志们提出批评指正,以期不断完善。  相似文献   

8.
后方交会.即三点问题,就是在一未知点观测它和三个已知点的方向,从而确定该点的位置。本文提出了后方交会的一种解析解法,即把已知数据及观测值直接代入一个简单公式就能确定未知点的坐标。  相似文献   

9.
本文根据赫尔默特公式导出了后方交会点位的精度公式,并对它进行了分析。此公式比现有的同类公式形式简单,勿须中间计算,并弥补了现行教材之不足。从而把后方交会的精度公式与计算交会点坐标的赫尔默特计算公式统一起来。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介绍了三维后方交会中的测角后方交会,推导了三维坐标的计算公式以及精度估算公式。较详细地作了水平角以及竖直角取不同值时,精度变化情况的分析研究,得出了一些有益的结论,对于此法的采用有较好的参考意义。所提供的观测计算实例,对正确掌握此法,很有帮助。  相似文献   

11.
本文讨论了在待定点测站上测量与两已知点的距离和角度进行后方交会坐标计算的原理,并对点位精度和一角一边后方交会多解的判定作了较详细的分析。  相似文献   

12.
孙海军 《测绘通报》2012,(10):73-75
结合酒钢镜铁山矿桦树沟井下铜矿采切工程上向天井掘凿过程中各开采分层定向的实际应用,介绍全站仪单三角形后方交会法的原理,并对单三角形后方交会的计算方法进行分析与尝试,推导计算公式,得出其工作效率及精度方面都是可取的,且通过实践证明其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3.
基于角锥体原理的空间后方交会改进算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摄影测量中,空间后方交会是一个很重要的概念,通过空间后方交会可以确定像片的外方位元素,从而确定像片在物方空间坐标系中的位置和姿态。本文在文献[1][2]的基础上,对其中部分复杂公式进行改进,得到了表达形式简单,且易于理解和解算的实用公式,并通过实例证明改进算法的正确性。  相似文献   

14.
《测绘译丛》1981年第4期刊登了澳大利亚R·F·Rish写的“支距法后方交会”一文正如作者指出的:“只要从三个测站上各自看一个三角标,如果三个测站的相对位置是知道的,那么,这些测站的坐标就可以求出。”作者称这种类型的后方交会为“支距法后方交会”。它在地形测量、工程勘测等低等控制测量中显然是很有用的,特别是在困难情况下,可以节省不少野外工作量。  相似文献   

15.
全站仪设站测量的人工整平是目前既有线铁路天窗期外业轨道测量效率高低的重要影响因素。为了实现全站仪的不整平后方交会测量,本文首先提出了基于斜距观测值的三维后方交会测量平差模型,经过实验验证发现,基于单一斜距观测值的后方交会测量平差模型存在一定缺陷。之后对上述平差模型进行了两种不同方法的改进,分别是基于斜距观测值的后方交会测量迭代平差和斜距观测值与竖盘读数观测值逐次平差。经实验数据验证与分析,改进后的两种平差模型均可以计算出较为可靠的后方交会点三维坐标与设站精度,说明改进模型具有可行性,同时提出了该方向需要继续深入研究的问题。  相似文献   

16.
在桥梁、渡槽等工程测量中,礅位交会角的计算,通常采用由三角形正切定理推导出来的礅位交会角计算公式,也有采用先计算各礅位的设计坐标,再反算其至已知控制点的方位角而得出交会角的。但以上两种方法,计算都比较繁琐。笔者通过实践,在后种方法的基础上,进行简化、变换,得出了一种简便的礅位交会角计算法。现介绍如下,供同志们参考,并请指正。  相似文献   

17.
在没有测深仪和船只的情况下,本文探索出"测绳测距,后方交会"的新方法,利用测绳测量水底点到岸边两个已知点的距离,根据后方交会原理计算水底点的平面位置和高程,该方法外业操作方便,内业计算简单,为水深测量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8.
双点后方交会的数学模型及解算程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杨祖泽 《四川测绘》1995,18(4):179-181
迄今为止,双点后方交会尚无简捷适用的数学模型。本文推导了双点后方交会四种图形通用的解算公式,并据此编写了适于可编程序计算器fx-4500P的解算程序。  相似文献   

19.
前方交会的点位中误差通常用公式表示。但用公式估算的点位中误差不能反映出在各个方向上误差的大小,也不能求出哪个方向上的误差为最大。而在矿山及工程测量中,则往往需要知道某一特定方向上的误差量。这时,前  相似文献   

20.
直接计算坐标的后方交会公式(安谢尔麦特公式)具有许多特点,对于这些特点在参考文献〔1,2,3,4,5,6〕中都进行了很有意义的研究,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这些内容还只是限于原公式的证明和运用,而涉及其它方面的内容则不多。我们知道,当直接将已知点的自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