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基于数据挖掘分析郭志华教授治疗心力衰竭(简称心衰)的用药规律。方法:收集和整理郭教授治疗心衰的门诊病案100 例,录入Microsoft Excel软件建立数据库,采用SPSS Modeler 14.1和SPSS Statistics 25.0对医案处方的用药及功效、性味分类进行统计,运用关联规则分析、因子分析、聚类分析对其用药规律进行数据挖掘。结果:纳入处方100首,涉及中药144味,高频药物有麦冬、生地黄、桂枝、葛根、白术、川芎、炙甘草、茯苓、当归和太子参等;药类多集中于补虚药和活血化瘀药、解表药;药味以甘、辛、苦为主,药性以平、温、微寒为多;处方常用药对有白术-茯苓、桃仁-红花、麦冬-大枣等;聚类分析将药物分为5类。结论:郭教授治疗心衰药物性味多以平、温、微寒及甘、辛、苦味为主,治疗以补虚治本,以活血化瘀、化痰利水、健脾温阳治标,标本兼顾。  相似文献   

2.
目的:基于数据挖掘探讨刘春华教授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病阴虚阳亢证的用药规律。方法:收集刘教授临床诊治原发性高血压病阴虚阳亢证的有效处方,采用Excel、SPSS Statistics 25.0、SPSS Modeler 18.0软件对中药频次、功效、性味归经、关联规则、聚类进行分析。结果:纳入处方138首,涉及中药194味,其中高频药物21味,功效以补益肝肾、平肝息风为主,药性以平、寒为主,药味以甘、苦为主,多归肝、肺、肾经。关联规则分析得到5组药对,聚类分析得出4组核心药物。结论:刘教授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病阴虚阳亢证的用药以补益肝肾、平肝息风为主要治法,兼顾活血、化痰,虚实同治。  相似文献   

3.
目的:基于中医古籍挖掘冠心病气虚血瘀证的用药规律。方法:在《中华医典》数据库及湖南中医药大学图书馆馆藏图书中搜集关于采用中药内服治疗冠心病气虚血瘀证的医案。运用Excel建立原始数据库,进行频次分析,采用SPSS Statistic 25.0和SPSS Modeler 18.0对高频药物进行关联分析和聚类分析。结果:共筛选出医籍71部,医案195则,方剂195首,药物206味,累计用药频次共2561次,排前5位的中药依次为丹参、黄芪、甘草、川芎、当归。排前5位的药物功效依次为补虚药、活血化瘀药、理气药、化痰止咳药、解表药。药性以温、寒、平为主,药味以甘、辛、苦为主,归经以心、肝、脾经为主。关联规则分析显示,丹参、黄芪、川芎、甘草为核心中药。关联强度排前3位的药对依次为川芎-丹参、丹参-黄芪、丹参-甘草。频次最高的2组药物组合为丹参-川芎、丹参-黄芪。聚类分析显示药物分类有4类。结论:治疗冠心病气虚血瘀证需谨守本虚标实之病机,尤为注重补虚药和活血药的使用,益气活血,标本兼治。  相似文献   

4.
目的:采用 Python语言探析《杂病广要》中骨伤科疾病痛症的用药规律。方法:检索《杂病广要》中骨伤科疾病痛症的中药方剂,构建数据库,并运用Python语言分析用药频次、性味归经、功效、关联规则等。结果:共纳入方剂120首,涉及中药151味。药物使用频次共1026次,高频药物依次为炙甘草、当归、茯苓、肉桂、白芍、川芎、附子、白术。药性以温、平为主,未使用凉性药物;药味以辛、甘味为主;归经以脾、肝经为主。中药功效排名前3位的依次是补虚、解表、活血化瘀。对频次≥10次的高频药物进行层次聚类分析,得出3组药物组合,84条关联规则。结论:《杂病广要》中骨伤科疾病的核心药物为当归、白芍和川芎,并辅以补虚、温里药物以补益肝肾;同时针对外感邪气,运用解表药物以祛邪。  相似文献   

5.
目的:基于数据挖掘分析《重订古今名医临证金鉴·不孕卷》中不孕症的用药规律。方法:遴选并整理《重订古今名医临证金鉴·不孕卷》中治疗不孕症的有效经验方,对药物进行频数分析,采用SPSS Modeler 18.0统计软件进行关联规则分析,采用SPSS 28.0软件进行因子分析、聚类分析。结果:共收录59位古今名医治疗不孕症的方剂222首,中药238味,总用药频次为2511次,排前5位的中药依次为当归、白芍、川芎、香附、熟地黄。排前5位的功效种类依次为补虚药、活血化瘀药、理气药、清热药及利水渗湿药。中药药性以温为主,其次为平、寒性;药味以甘为主,其次为辛、苦味;归经以肝、脾、肾、心经为主。关联规则分析出高频关联药对16条,中药因子分析出6个公因子,聚类分析出5个聚类方。结论:《重订古今名医临证金鉴·不孕卷》所载历代医家治疗不孕症多以活血化瘀、补肾养血、疏肝行气、燥湿化痰为法,尤其重视从血论治,常以四物汤为基础方,为后世医家治疗不孕症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6.
目的:基于数据挖掘探讨孙达武教授治疗腰痛的用药规律。方法:收集孙教授治疗腰痛患者的医案,采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V2.5)进行中药使用频次分析、四气五味归经、聚类分析等数据挖掘,分析其用药规律,并挖掘药物核心组合和提取新处方。结果:共纳入病案158则,处方158首,涉及药物61味。中药使用频次排名前10位的依次为杜仲、甘草、狗脊、续断、延胡索、牛膝、骨碎补、独活、透骨草、鸡血藤。中药功效以强筋壮骨类、活血止痛类为主。药性以温、平、寒为主,药味以苦、甘、辛为主,归经以肝、肾、脾经为主。根据关联规则和聚类分析得到高频药物组合12个,新方3首。结论:孙教授治疗腰痛强调三因制宜,以补肾活血为基本思路,注重顾护脾胃,以补益肝肾、强筋壮骨、活血化瘀、祛风除湿为治疗原则。  相似文献   

7.
目的:基于数据挖掘探讨中药治疗肛门坠胀的用药规律。方法:收集中国知网(CNKI)、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VIP)、万方数据(WANFANG DATA)中自建库至2023年5月31日有关中医药治疗肛门坠胀的文献,根据纳入及排除标准进行筛选,建立数据库,采用聚类分析、关联规则等方法进行数据挖掘,并对药物频次、类别、性味归经、聚类及关联规则进行分析。结果:最终纳入文献45篇,方剂49首,中药139味,累计用药频次501次,使用频次较高的中药为当归、升麻、柴胡、炙甘草、白术等,功效以补虚、清热、理气、活血化瘀、利水渗湿为主,药性多为温、寒、平,药味多为苦、甘、辛,归经以脾、肝、胃经为主;挖掘出18个关联规则,聚类分析可分为4类,涉及秦艽苍术汤、补中益气汤等。结论:中药治疗肛门坠胀以补益中气为核心,随症治以清热利湿、活血化瘀、利水渗湿之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基于数据挖掘探析郑卫琴教授运用中医药治疗肺结节的组方用药规律。方法:收集2021年9月1日至2022年9月1日郑教授治疗肺结节的有效验案,并建立数据库,运用频次、药性、药味、归经统计,关联规则Apriori算法,系统聚类算法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共收集病例56 例,处方143 首,高频药物有炙甘草、黄芪、陈皮、法半夏、白术、太子参、山药、五味子、川芎、芦根等;药性以温、平、寒、微寒为主,药味以甘、苦、辛为主,主要归肺、胃、肝、脾经;功效以补虚、清热、化痰止咳平喘、解表、理气为主;系统聚类分析得出5个核心药组。结论:郑教授治疗肺结节注重“扶土达木”,常用补肺健脾、疏肝理气、化痰散结之法,同时兼护胃气,用药多以甘缓急,并以辛开苦降、寒温并用为特色。  相似文献   

9.
目的:基于数据挖掘法研究中药治疗输卵管炎性不孕(SI)的用药规律,为临床处方用药提供参考。方法:通过检索2013年1月1日至2022年12月31日中国知网(CNKI)、万方数据(WANFANG DATA)、维普中文科技期刊(VIP)等数据库中有关“中药”“输卵管炎性不孕”的文献,利用Excel 2021将中药种类进行分类及频数统计分析,并利用SPSS 25.0、SPSS Modeler 18.0等统计学软件对高频中药进行聚类分析、关联规则分析,最后利用Cytoscape 3.9.1软件构建药物关联网络图。结果:搜集到治疗SI的各种有效中药方剂147首,用药以活血化瘀药为主,如赤芍、当归、丹参等;四气以寒性为主,五味以苦、辛为主,归经以肝、脾经为主;高频药物聚类分析得到6个药物组合、关联规则分析得到15个药物组合;药物关联网络提示关联性最强的中药组合为“三棱-莪术”。结论:SI主要病机为瘀血阻滞、胞脉不通,治疗以活血化瘀通络为主,注意兼顾他证。  相似文献   

10.
目的:应用数据挖掘方法分析李佩芳主任医师治疗失眠的用药规律。方法:收集2019年1月至2021年1月李佩芳主任医师门诊治疗失眠的有效病例及首诊中药处方,使用Excel软件建立数据库,进行频次、频率等统计;运用IBM SPSS Modeler 18.0软件的关联规则分析常用药物组合;运用SPSS Statistics 23.0软件对频次较高的中药进行聚类分析。结果:共收集符合标准的病例112 例,纳入中药处方112个,涉及药物151味。其中使用频次≥30次的中药有23味,排名前8位的依次为夜交藤、茯苓、牡蛎、茯神、龙骨、煅磁石、川芎、炒酸枣仁;高频药物功效以养心安神、重镇安神、活血行气、健脾和胃为主。通过复杂网络和关联规则的组方规律分析,得出最常用的中药组合为夜交藤→煅磁石,茯苓→茯神,牡蛎→龙骨,川芎→酸枣仁。通过聚类分析,得出4个聚类组,主要功效分别为交通心肾、重镇安神,养血调肝、宁心安神,祛痰利窍、养心安神,健脾和胃。结论:李佩芳主任医师认为失眠病位主要在心,与脾胃、肝、肾密切相关,临证常运用通调三焦法治疗失眠,以酸枣仁汤、甘麦大枣汤合安神定志丸为主方,并在此基础上确立了交通心肾、疏肝理脾、重镇安神的治疗原则。  相似文献   

11.
目的:通过数据挖掘技术探究何永恒教授治疗功能性便秘(FC)的用药规律。方法:收集2022年9月1日至2023年9月30日何教授门诊诊治的FC患者病案资料,运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V3.0进行辨证分型统计,对使用药物进行频次、四气、五味、归经、关联规则及聚类分析。结果:纳入医案174则,患者174 例。辨证分型频次以气滞秘、热积秘、阴虚秘为主;共涉及中药82味,药物使用频次前3位者依次为白术、火麻仁、枳壳;药物四气以温、寒、平为主,五味以苦、甘、辛为主;多归脾、胃、大肠经;药物功效频次排名前5位者为补虚、理气、清热、泻下、利水渗湿。关联规则分析得到以“白术、白芍、火麻仁、苦杏仁、枳壳、厚朴、决明子”为核心药物的组方。聚类分析发现5组药物核心组合。结论:何教授治疗FC强调行气导滞、清热利湿为核心治则,确定了“白术、白芍、火麻仁、苦杏仁、枳壳、厚朴、决明子”的核心组方,为临床治疗FC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目的:应用数据挖掘方法探讨中药治疗三叉神经痛的用药规律。方法:计算机检索中国知网(CNKI)、万方数据(WANFANG DATA)、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VIP)自2000年1月1日至2022年3月31日采用中药治疗三叉神经痛的文献,按纳入及排除标准筛选出组成剂量明确的方剂,建立Excel数据库,录入古今医案云平台(V2.4.3),进行中药用药频次、功效、四气、五味、归经、药物组合频次、关联规则及层次聚类分析。结果:纳入文献201篇,共215首方剂,256味中药,中药频次排名前3位的为川芎、全蝎、白芍;功效以祛风止痛、攻毒散结、息风镇痉为主;四气以温、平为主;五味以辛、甘、苦为主;多归肝、肺、脾经。高频药物组合为全蝎-川芎、白芷-川芎、蜈蚣-全蝎;关联分析得出关联规则 5条,中药聚类分析得出聚类组合6组。结论:临床治疗三叉神经痛的中药主要功效为祛风止痛、攻毒散结、息风镇痉,并根据兼证不同,佐以清热泻火、平肝潜阳等。  相似文献   

13.
目的:基于数据挖掘技术分析袁全才主任医师治疗失眠的用药规律。方法:收集2022年1月1日至2022年12月31日袁师治疗失眠的病案,将筛选后的中药处方录入Excel表格建立数据库,采用SPSS Modeler 18.0对药物进行关联分析,SPSS 20.0对药物进行频数分析、聚类分析及相关性分析,采用Ucinet 6.0对高频药物构建核心网络图。结果:共收集163 则病案,排前3位的证型为肝郁脾虚证、邪郁少阳证、痰浊中阻证;涉及药物97味,总频次为2110次,其中高频药物36味,前5位分别为甘草、半夏、柴胡、远志、黄芩。排前3位的功效依次为补虚、安神、解表。药性以平、温、寒为主,药味以甘、辛、苦为主,归经以肺、肝、脾经为主。关联规则分析获得药对46对、药物组合21组,聚类分析得出潜在药物组合9类,并根据Pearson相关性分析获得核心组方5组。结论:袁师治疗失眠以和解少阳、调畅气机、清热除烦等为主要治法,常用小柴胡汤、柴胡桂枝干姜加龙骨牡蛎汤、温胆汤合菖蒲郁金汤、酸枣仁汤合当归芍药散、僵蚕二黄散等经典方治疗。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中药汤剂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用药规律。方法:检索自建库起至2020年9月30日中国知网(CNKI)、万方数据(WANFANG DATA)、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VIP)中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中药汤剂,筛选其中的处方资料,通过“古今医案云平台V2.3”进行频数、关联、聚类分析。结果:最终纳入处方125首,包含中药151味,主归肝、脾、心、肺经,其中使用频次较高的药物是丹参、川芎、当归、黄芪等;使用较多的关联组合有:当归-川芎、川芎-丹参、川芎-黄芪、当归-丹参、黄芪-丹参。结论:不稳定型心绞痛的治疗以活血化瘀为主,辅以补气、补血、化痰。本研究为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用药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5.
目的:基于数据挖掘分析《湖南省医疗机构制剂规范》收录的中医医疗机构制剂治疗骨折病处方的用药规律。方法:筛选并整理《湖南省医疗机构制剂规范》收录的治疗骨折病的医疗机构制剂处方,采用中医传承计算平台(V3.0)进行关联规则分析和聚类分析,并采用SPSS 25.0软件进行因子分析和相关性分析。结果:《湖南省医疗机构制剂规范》中治疗骨折病的医疗机构制剂处方高频使用的中药有当归、红花、川芎、赤芍、续断等。中药因子分析得出6个公因子,F1:桃仁、续断、香附、赤芍;F2:自然铜、骨碎补;F3:丹参、当归、川芎;F4:泽兰、延胡索、红花;F5:大黄、白芷、?虫;F6:三七。中药性味以温、苦类居于首位,归经以入肝经为多,功效以活血化瘀为主,治则治法以消肿止痛、活血祛瘀、接骨续筋为主。关联规则分析显示,当支持度为15、置信度为0.9时,药物组合排名前3位的为“当归,红花”“当归,川芎”“红花,川芎”。聚类处方有3类:1)当归,川芎,红花,续断,骨碎补;2)红花,大黄,乳香,没药,当归;3)丹参,红花,当归,?虫,骨碎补。高频药物相关性分析得出相关性较高的药对有“乳香、没药”“香附、黄柏”“香附、栀子”等。结论:通过数据挖掘总结了《湖南省医疗机构制剂规范》中骨折病处方的用药规律,为临床治疗骨折病提供了一定的用药参考,也为医疗机构制剂向创新药的转化提供了数据支撑。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中药熏蒸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LDH)的用药规律。方法:计算机检索2017年1月1日至2022年7月31日中国知网(CNKI)、万方数据(WANFANG DATA)、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VIP)中关于中药熏蒸治疗LDH的处方,借助中医传承辅助平台(V2.5)分析药物的频次、性味、归经,基于关联规则和复杂系统熵聚类分析核心药物组合等遣方规律。结果:共纳入处方150首,涉及中药171味。使用频.次≥30次的药物有18味,排前10位的分别为红花、伸筋草、透骨草、川芎、当归、威灵仙、独活、牛膝、桂枝和川乌。药性以温、平、寒为主;药味以辛、苦、甘、咸为主;归经主要归肝、心、肾、脾和膀胱经。关联规则分析得到常用药物组合19组。复杂系统熵聚类分析得到核心药物组合12组与新处方6首。结论:中药熏蒸治疗LDH多采用祛风湿、活血化瘀之药,兼以补益肝肾药。  相似文献   

17.
目的:基于古今医案云平台分析于志强教授治疗高血压病的用药规律,总结其临证经验及用药特色。方法:收集2017年9月至2019年9月于教授临床治疗高血压病的医案,将有效方剂录入古今医案云平台(V2.2.1),分析其所用药物性味归经分布、功效频次、用药频次,并进一步进行药物关联分析、聚类及复杂网络药物组方分析。结果:共纳入病例370 例,录入有效方剂455 首。药性以平、寒、温为主,药味以甘、苦、辛为多,归经以肝、肺、脾经为主。药物功效分类以平抑肝阳、明目、燥湿化痰、祛风通络为主。中药使用频次以天麻、钩藤、炙甘草、夏枯草等为多。关联规则显示钩藤-天麻、夏枯草-天麻等关联度最高,菊花-天麻、菊花-钩藤等组合应用最频繁。聚类分析得出3个核心聚类群。复杂网络分析得出核心处方。结论:于教授临证治疗高血压病多从肝论治,病机为肝风肝火痰浊瘀血上扰清窍,治疗喜用平肝风、清肝火、健脾化痰、活血祛瘀等法。  相似文献   

18.
目的:基于聚类分析探索治疗多发性硬化的核心处方。方法:以“中药”“中医”“多发性硬化”为主题词进行检索,搜集中药治疗多发性硬化的相关文献,整理处方药物并建立Excel数据表,运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V3.0对药物数据进行聚类分析。结果:检索到相关文献116篇,包含214个治疗多发性硬化的中药复方;涉及中药298味。使用频率最高的中药为黄芪,其次是当归、白术、山茱萸、熟地黄等,药物功效以补虚、活血化瘀为主,中药四气多为温、平、寒性,五味以甘、苦居多;归经以肝、脾、肾经为主;关联规则显示常用药对由黄芪、当归、白术、白芍、川芎、党参等药物组合而成。聚类分析发现6个核心处方,具有补血益气、活血化瘀、健脾利湿、滋补肝肾、清热解毒等功效。结论:治疗多发性硬化的复方药物以补虚、活血化瘀类为主,佐以清热解表、平肝息风、利水渗湿类,可为临床治疗多发性硬化拟方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古今中医药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RA)的用药规律,为RA临床组方用药提供依据及参考。方法:古方以《中医方剂大辞典》为检索数据库,今方以中国知网(CNKI)、万方数据(WANFANG DATA)、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VIP)为检索数据库,筛选建库至2020年10月31日治疗RA的方剂,采用频次统计、聚类分析及基于Aprior算法的关联规则分析比较古今用药的特点及规律。结果:古今治疗RA使用频次排前10位的药物中,均有当归、防风、牛膝、羌活、独活、甘草。四气以温性药物应用较多,五味以辛、苦、甘味为主,归经以肝、脾、肾、肺经较多,功效方面以祛风湿、清热、补虚、活血化瘀药出现频次最多。对24味中药进行系统聚类分析,古方得到5个新方,今方得到3个新方。关联规则结果显示,古方共筛选出24个关联规则,其中二阶关联规则15个,三阶关联规则9个;今方共筛选出20个关联规则,其中二阶关联规则10个,三阶关联规则10个。结论:古今治疗RA核心用药基本一致,体现了中医治则治法的精髓。  相似文献   

20.
目的:基于文献数据分析中药治疗慢传输型便秘(STC)的用药规律,为临床治疗提供指导。方法:计算机检索从建库至2020年1月收录在中国知网(CNKI)、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VIP)、万方数据(WANFANG DATA)、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中有关中药治疗STC的中药组方,运用SPSS 20.0与SPSS Modeler 18.0软件进行统计及聚类分析、因子分析以及关联规则分析。结果:共纳入127篇文献,有效处方130首,使用中药112味,使用频次≥20次的中药有24味,其中排名前三位的中药为白术、当归、黄芪,中药归类主要为补气药、补血药、补阳药,四气以温性为主,五味以甘、苦、辛为主,归经以脾、胃、大肠经为主。通过聚类分析可将常用的24味中药分成9类;通过因子分析可将常用的24味中药分为9类;关联规则分析结果显示,两味药药对主要为当归与肉苁蓉、白术与枳壳;三味药药对主要为当归与肉苁蓉+白术、当归与麻子仁+肉苁蓉;四味药药对主要为白术与升麻+肉苁蓉+当归、白术与枳实+肉苁蓉+当归。结论:中药治疗STC应当注重补益气血,并兼顾滋阴润肠、散寒行气之法,从而标本兼治,正盛便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