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趁联合国“世界环境日”25周年之际,再写有关船舶污染海洋的法律问题,笔者认为有必要提醒人们,在经济发展的同时决不能忽视船舶污染给海洋带来的严重后果。海洋是人类生存发展的一个重要自然基础,海洋的生态环境平衡与人类的发展息息相关。当今,在人类科技迅猛发展时期,人类的开发从陆地延伸于海洋。自本世纪50年代以来,随着经济和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世界海洋正逐步承受着不同程度的污染和破坏,这个事实已引起了国际上的关注。造成海洋环境污染的原因有多种多样,最为普遍的是陆源污染物排放,海洋资源开发勘探污染排放,船舶污染物排放及船舶事故造成污染。这些污染源直接或间接的排入海洋,己造成或可能造成海洋环境的污染和海洋  相似文献   

2.
为获取渤海最新的健康状况,文章基于新构建的以海洋生态环境自身状态为内核、以人类社会经济学指标为外核的“双核”评价体系,对渤海2020年秋季的海洋健康状况进行综合评价。内核评价结果显示,2020年秋季渤海的水体环境和沉积环境整体较为健康,仅中心区域水质略差,而海洋生物群落的健康状况一般,整个研究区域仅58.9%的区域评级为“优”,因此该海域总的内核评级为“良”;以分别代表海洋第一、二、三产业的海洋渔业、海洋油气业和海洋交通运输业作为外核指标的评价结果显示,渤海的外核得分为0.95。因此,所调查的渤海中西部海域海洋生态环境健康状况的“双核”评价结果为“良+0.95”,表明该区域的海洋生态环境目前整体上处于较健康的状态,但人类对渤海海洋资源环境的开发力度接近饱和,且局部海区的生态环境健康状况已经出现了恶化,需要对该海区进行密切监测。建议通过优化产业结构和提升开发技术等方式,尽可能降低经济开发活动对海洋生态环境的影响,以实现渤海海洋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利用。  相似文献   

3.
优质的渔业水域环境是我国渔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目前,我国渔业水域环境面临着较为严峻的污染问题,污染事故时有发生,严重影响了渔业的持续稳定发展。为了保护渔业水域环境、防治渔业水域污染事故,我国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渔业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环境保护法》等法律中均规定了相关内容,基本形成了渔业水域污染事故的法律规制模式,但仍然存在许多法律问题,如法律规定缺乏实施细则,可行性较低;相关定义模糊不清;事故损害调查方式不够合理等。在此背景下,文章分析了目前渔业水域污染事故对应的民事法律责任、行政法律责任和刑事法律责任,并提出建议,为渔业水域污染事故的处理和归责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为促进我国海洋环境保护和海洋科技创新的协调发展,本研究利用我国沿海地区的面板数据,检验环境规制与海洋科技创新的关系是否支持“波特假说”,进而采用门槛效应模型验证不同类型的环境规制对不同海洋科技创新变量的非线性影响,并提出发展建议。研究结果表明:“波特假说”在海洋领域更多适用于控制型环境规制与科技创新,其所强调的严苛环境保护政策对海洋科技创新的影响路径是增加海洋环境污染治理项目,进而强化海洋科技课题应用成果;未来应加强和规范海域使用金的征收和使用管理,不断优化海洋产业结构,以及科学选择环境规制工具和合理确定环境规制强度。  相似文献   

5.
人类活动给沿岸水域造成了许多问题,如海滩、河口和沿岸水域受到有毒物质和营养盐的严重污染,鱼贝类资源大量减少,有的水域已达到危险程度;给沿海公共卫生和旅游业带来严重影响;安德鲁飓风给美国造成约200亿美元的损失;多年来已禁用的DDT和含氯农药仍在鱼贝类体内聚集,威胁着人类、野生动物和生态系的健康。 美国海洋和大气管理局(NOAA)关注着各类沿岸问题,于1989年制定了“沿岸海洋规划”(COP),以集中NOAA和沿海科学界的力量来解决长期存在的沿岸急迫问题。  相似文献   

6.
李培泉 《海洋科学》1977,1(2):27-38
一、富饶的海洋面临着污染的威胁 海洋占整个地球总面积的71%,约为三亿六千一百多万平方公里,约等于陆地面积的二点五倍,和地球全部体积相此,海水体积为地球的八百分之一。 浩瀚的海洋,为人类提供和储备着极其丰富的物质资源,故有“兰色宝库”之称。 海洋中的物质资源可分为两大类:非再生  相似文献   

7.
文章以小清河为例,叙述了山东近海生态环境污染的成因和污染现状,通过对新环境保护法分析及结合山东海洋生态环境的特点,提出了山东应采取保护环境优先、加大处罚力度、全民治污、建立环保警察等保护近海环境的5项对策。  相似文献   

8.
加拿大是世界上最早进行海洋综合立法的国家,也是最早制定国家行动计划来保护海洋环境陆源活动污染的国家。在联邦环境保护法和海洋法的基础上,形成了联邦和地方政府密切合作的海洋环境保护规制与政策实施体系,以海洋可持续发展为目标,预防性方法为原则,协调联邦与地方政府的管理职责,通过"海洋环境质量"计划与海洋保护区网络发展计划,实现海洋资源开发与海洋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9.
随着海洋经济的迅猛发展,突发性的海洋溢油污染事故日趋频繁,已经成为危害人类健康,破坏海洋生态环境的重要因素,科学合理的风险防范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减小溢油污染事故的风险以及造成的损失。在介绍海洋溢油风险系统理论的基础上,提出海洋溢油风险的防范体系。文章以大连市近岸海域为例,开展海洋溢油风险分区,在分区的基础上提出不同分区的溢油风险防范对策,尽可能地降低风险以及造成的损失。  相似文献   

10.
加拿大是世界上最早进行海洋综合立法的国家,也是最早制定国家行动计划来保护海洋环境陆源活动污染的国家.在联邦环境保护法和海洋法的基础上,形成了联邦和地方政府密切合作的海洋环境保护规制与政策实施体系,以海洋可持续发展为目标,预防性方法为原则,协调联邦与地方政府的管理职责,通过"海洋环境质量"计划与海洋保护区网络发展计划,实现海洋资源开发与海洋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1.
近几年,海上危化品泄漏事故频发,对海洋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影响,而有关海上危化品漂移扩散数值模拟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本文依据危险化学品的理化性质及其泄漏进入海水后的扩散行为的不同,将目前常见的海运危险化学品划分为4大类:海面漂移型、溶解扩散型、悬浮输移型和易挥发型。在此分类的基础上,总结归纳了国内外现有的适用于海上危化品漂移扩散的数值模型,对于未来海上危化品泄漏扩散快速预报、精细化预报模型的建立以及危化品泄漏的应急处置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2.
为保护我国海洋生态环境以及更好地开展海洋溢油污染防控工作,文章调查并整理1974—2018年我国近海沿岸发生的50 t及以上海洋溢油事故资料,并从溢油次数、溢油总量、年际变化、区位分布、发生原因、油品类型以及同期相关经济数据等方面进行综合性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对海洋溢油事故资料的综合性分析可为新时期海洋溢油污染防控工作提供重要依据;研究期内有效统计海洋溢油事故共117次,溢油总量达到186 105 t;溢油事故数量整体呈现下降趋势,连续大规模溢油出现在1996—2005年;山东溢油事故的发生次数最多,广东溢油事故的溢油总量最大,福建和环渤海水域受灾点较多;船舶碰撞是溢油事故发生的主要原因,而非船舶性原因的海洋溢油过程更加难以控制,造成的社会经济损失巨大;柴油、燃油和原油为主要溢油油品,新时期海洋溢油油品向多元化转变。  相似文献   

13.
随着沿海地区城市化及工业化快速发展,人类活动对近岸海洋造成了陆源、气源、海源三类源头污染,导致海洋环境质量下降。卫星遥感具有覆盖范围大、快速、准确的监测能力,是全球海洋环境动态监测与评价研究重要手段。从三种海洋环境污染源出发,辨析人类活动造成的不同种类污染及其监测指标,梳理国内外卫星遥感监测相关海洋环境污染研究,检视卫星遥感技术方法在这些海洋环境污染上的应用,发现(1)人类活动造成的海洋环境污染主要是海洋水质污染、海洋垃圾和微塑料、海洋大气污染沉降污染三种类型。(2)水质污染的遥感监测应用有效针对水质环境恶化、灾害的大面积沿海水质环境等常规现场监测方法无法满足的情况,而海洋垃圾与微塑料污染监测方法已经从遥感反演到机器学习,海洋大气污染沉降的遥感监测应用中需要更多大气污染参数以达到精确监测。(3)海洋环境污染卫星遥感监测仍然受到影像数据的分辨率限制,同时受海洋的立体性和流动性影响,因此未来研究应集中于立体化的海洋遥感探测技术,同时利用卫星、航空、船舶、岸基等多源、多时空的监测数据,将光学物理传感器与生物传感器相结合,构建海洋多源监测数据库,为政府及相关商业部门提供即时海洋管理依据,辅助完善海洋文明与海洋空间规划。  相似文献   

14.
西方现代工业革命和20世纪巨大物质文明引发的世界性人口膨胀、资源危机和环境恶化已成为影响社会发展、威胁人类生态的三大难题,并有进一步加剧的态势。开发海洋,无疑是解决这些困境的重要途径,“21世纪是海洋的世纪”已成为人们的普遍共识。然而,近20年实际表明,沿海国家和地区在海洋开发与保护方面开发力度有余,保护投入不足,近海生态环境受到严重的污染破坏,已成为各国社会关注的重大环境问题之一,迫使人们不得不去寻找一条既能发展经济又能保护环境、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相统一的发展道路。 “可持续发展论”作为一种新…  相似文献   

15.
2010年3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岛保护法》(以下简称《海岛保护法》)正式实施。这部法律对中国海监队伍具有特殊的意义,中国海监机构首次经法律授权获得海岛监督检查权。《海岛保护法》第四十一条规定:“海洋主管部门应当依法对无居民海岛保护和合理利用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相似文献   

16.
自从轰动世界的日本“骨痛病”公害发生后,镉的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为世界各国所重视。由于镉金属具有许多优良的特性而被广泛应用,但它对人类健康的危害也很大。在使用和生产过程中镉会严重污染环境,尤其对江河、海洋的污染直接危害水生生物,进而危害人类健康。镉是一种重要的环境污染物。  相似文献   

17.
2010年3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岛保护法》(以下简称《海岛保护法》)正式实施。这部法律对中国海监队伍具有特殊的意义,中国海监机构首次经法律授权获得海岛监督检查权。《海岛保护法》第四十一条规定:“海洋主管部门应当依法对无居民海岛保护和合理利用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相似文献   

18.
伦敦倾废公约,即“防止倾倒废物及其他物质污染海洋的公约”(Convention on the Prevention of Marine Pollution by Dumping of Wastes and Other Matter,简称LDC),它产生于1972年。当时人们认识到海洋并非能够接收一切废物的“垃圾桶”,由于海洋自身净化能力有限,任意向海洋倾倒大量废物,特别是有害工业废物,会导致严重的海洋污染,从而对海洋生物及人类健康造成危害;因此,有必要在全球范围内对海洋倾废活动加以限制。根据1972年斯德哥尔摩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的建议,近100个国家和地区于1972年底在英国伦敦召开了政府间海洋倾废公约会议,会议正式通过了伦敦倾废公约。伦敦倾废公约于1975年8月30日生效。截止到1989年7  相似文献   

19.
为探讨福建宁德三都澳油品泊位码头溢油事故对大黄鱼保护区影响的发生途经、影响过程及影响方式,通过二维“油粒子”海域溢油风险评价模型,预测3#油品泊位码头前沿操作性泄漏和船舶航道泄漏在几种不利环境组合条件下的溢油风险影响行为,分析其溢油事故风险对大黄鱼保护区的影响后果.通过预测分析表明,3#油品泊位码头溢油事故对大黄鱼保护区海洋生态环境将产生极大不利影响,尤其是在大黄鱼保护区内发生溢油事故,将产生严重影响.因此,须对溢油事故采取防范措施和应急预案处理.  相似文献   

20.
顾宏堪 《海洋科学》1986,10(2):73-73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海洋化学的研究,在“自由、竞争、发展”的学术气氛中有新的进展。应用研究,如码头、平台等的保护正完善化和全面推广;海藻综合利用正提取卡拉胶等有用的新产品;海水分析测试方法正趋向系统化。基础理论研究,正由水化学分布特征跃向海水中物质的存在型式及界面交换研究的阶段。 1.中科院海洋所研制成码头、平台钢桩潮间区-浪溅区海洋Ⅰ型及Ⅱ型脂肪酸盐复合护套保护法,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