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北上热带气旋气候特征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北上热带气旋是影响我国华北和东北地区的重要天气系统,其带来的大风和暴雨,常常造成我国北方地区的风灾和水灾。利用建国以来56 a的气象资料,对影响我国的北上热带气旋进行气候分析。结果表明:从时间上看,平均每年约有3个北上热带气旋,最早出现在5月下旬,最晚出现在11月中旬,其中以7月和8月为最多;每年6—9月为北上热带气旋登陆季节,7月和8月登陆的热带气旋占85%。从强度上看,能够到达北方的热带气旋一般都是较强的热带气旋,在进入北上热带气旋定义区后,总体强度明显减弱,但在进入黄渤海时仍能够达到台风的强度;与北上热带气旋相比,北上登陆热带气旋的强度更大。统计分析发现,在辽宁和华北登陆的热带气旋,其强度大于在山东半岛登陆的热带气旋。北上登陆热带气旋和北转向、中转向的热带气旋一般均能产生暴雨和大风。  相似文献   

2.
根据1949~2011年热带气旋路径资料,统计分析了影响珠江口海域的热带气旋气候特征,包括热带气旋频数、强度及路径趋向等特征,结果显示,在近63a间共有75个热带气旋样本影响珠江口海域,有3个年份出现多达4个热带气旋影响该海域;出现12级以上强风的台风样本约占总数的3成;热带气旋的移动方向以西北和偏西方向为主,约占总数的7成.分别采用x2检验和Колмогоров法对热带气旋样本频数及最大风速序列分别进行拟合适度检验,结果表明,影响珠江口海域的热带气旋最大风速服从Poisson-Gumbul复合极值分布,计算影响珠江口海域的热带气旋中心附近的概率风速,得到的50a一遇10min平均风速为51.1m.s-1,100a一遇10min平均风速为56.8m/s.  相似文献   

3.
北上台风对黑龙江省气候背景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产生于海上台风(热带气旋)北上影响黑龙江省的个例,通过统计分析方法对其移动路径、大气环流背景、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进行分析总结。得出能够北上影响到黑龙江省的台风移动路径受到副高体的控制北上,绝大多数的必经之路是勃海湾到朝鲜半岛。不同的月份,由于副高体位置及强度不同,移动路径也不同,得出7月路径比8月路径总体略偏西。7月影响台风直接北上居多,8月影响台风北上与西风带低压系统合并居多。有台风影响的月平均环流,欧亚区中高纬为两槽一脊,乌拉尔山东侧及阿拉斯加各有一个槽。  相似文献   

4.
影响我国北方热带气旋的若干统计特征   总被引:5,自引:4,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中国气象局出版的1949—1994年台风年鉴资料,在大量普查的基础上,定义进入30°N以北、125°E以西热带气旋为影响我国北方的热带气旋。根据其后期移动路径的不同划分为:沿海北上、沿海转向、登陆北上、登陆填塞、登陆转向及西折6类。最后,对各类不同路径的热带气旋的气候特征及产生的暴雨区和暴雨强度做了详细的分析  相似文献   

5.
近50年南海热带气旋时空分布特征及其海洋影响因子   总被引:7,自引:9,他引:7  
用中国气象局组织整编的《台风年鉴》资料和全球近表层简易海洋数据同化(SODA)资料,研究了近50年南海海域生成和经过的热带气旋位置点频数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其海洋影响因子。结果表明,6~10月的热带气旋位置点频数表现出明显的地理分布集聚性特征,主要分布在南海15~22°N海域,并有明显的年代际变化特征。在1975年以前,海洋因子对南海海域生成和经过的热带气旋位置点频数的影响主要以La Nia和类La Nia事件为主,1975年之后以El Nio和类El Nio事件为主。  相似文献   

6.
1957-2004年影响我国的强热带气旋频数和强度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中国气象局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资料为基础,分析1957-2004年影响我国并达到台风强度以上的三类热带气旋,即生成热带气旋、影响热带气旋和登陆热带气旋的频数和强度的变化。结果表明:强热带气旋频数在1957-2004年间呈显著减少趋势,强度越强,其减少趋势越明显。近50 a台风以上强度的强热带气旋频次占总频次的比例没有明显的增加或减少趋势,强台风和超强台风比例呈减少趋势。1957-2004年热带气旋的最大强度呈线性减弱趋势,生成热带气旋和影响热带气旋的平均强度亦呈减弱趋势,登陆台风的平均强度也呈减弱趋势。  相似文献   

7.
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频数和强度变化趋势初探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1951—2006年西北太平洋 (含南海) 热带气旋资料, 研究了不同强度热带气旋的气候变化特征。结果表明:超强台风 (近中心最大风速≥58m/s, 简称超强台风Ⅱ) 频数、强度和初、终旋日期的变化特征都不同于其他级别热带气旋; 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的总频数有长期减少趋势, 主要由热带低压和超强台风Ⅱ的长期减少趋势引起; 随着热带气旋强度增强, 出现月最大频数的月份逐渐推迟; 超强台风月频数最大值发生在秋季; 超强台风Ⅱ频数的年变化与除了超强台风Ⅰ(近中心最大风速为51~58m/s) 外的其他级别热带气旋反相关; 受超强台风Ⅱ减少影响, 热带气旋年平均最大风速有减小的长期趋势; 热带气旋的初、终旋日期没有显著的长期变化趋势, 但超强台风Ⅱ的初旋日期有推迟趋势, 终旋日期有提前趋势, 发生时间缩短。  相似文献   

8.
对影响广西沿海钦州风电场场址区域热带气旋的频数分布、强度特征、影响分类以及湍流强度的变化特征和等级等进行分析。结果表明:65a间进入钦州风电场影响区域的热带气旋共有69个,平均每年1.06个,多集中出现在7~9月;进入影响区域时热带气旋的强度以热带低压的频数最多,其次为强热带风暴和热带风暴,没有超强台风出现;其中有78%的热带气旋为效益型,16%的热带气旋为防御型,6%的热带气旋为破坏型。当热带气旋中心经过风电场附近时,风向由北风转为南风,风速急剧减小,湍流强度出现突增现象;热带气旋影响期间风电场的湍流强度大于A级,建议风电场选择湍流强度为A级的风电机组。  相似文献   

9.
把北上台风影响黑龙江省且造成暴雨的天气过程定义为一个暴雨台风事件,根据影响的强度及方式分为3种类型:热带气旋型、变性型和水汽型。利用1981—2020年CMA最佳数据集和黑龙江省84个国家观测站常规观测资料进行分析,黑龙江省暴雨台风事件共有29个,均出现在7—9月,8月最多,9月最少。多数台风都在35°N以北登陆,其中在朝鲜半岛附近向东北移动入日本海的路径最多,由朝鲜半岛或者辽宁进入东北地区的路径次之。对比各类型发现,热带气旋型在暴雨站次、平均雨量等暴雨特征方面表现最强,变性型次之。研究中发现,暴雨台风事件具有明显的年代际特征,1995—2011年为弱影响期,1981—1994年和2012—2020年为2个强影响期,后一个强影响期中暴雨台风事件明显增多,年内时间跨度更大,暴雨站次、平均雨量等暴雨特征值更大,热带气旋型和变性型的影响系统更强,但路径差异不大。  相似文献   

10.
西北太平洋变性台风时空分布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钟颖旻  徐明  王元 《气象学报》2009,67(5):697-707
利用中国气象局上海台风研究所整编的1961-2000年共40 a热带气旋年鉴资料,对发生在西北太平洋上的变性台风的时空分布特征进行了诊断分析和研究.研究发现,发生于西北太平洋上的变性台风的年频数呈现出明显的年代际变化特征,主要特征是20世纪60年代偏多,70至80年代显著减少,90年代初又略有回升,至90年代下半期每年发生变性的台风个数均极少;年际变化趋势呈现出逐年减少的特征,与西北太平洋上生成的总台风频数的变化趋势一致;西北太平洋上的变性台风多发生于夏、秋两季,特别集中于夏季与秋季的转换时期(变性比例分别达到40%及46%);秋季较夏季台风发生变性的位置整体偏东;台风变性前移动路径主要集中于朝鲜半岛以南及日本海附近,变性后路径多北上偏东;西北太平洋各月变性台风在变性后6小时内平均强度均减弱,变性后12小时内平均强度仍继续减弱,变性后强度加强的气旋的最低平均气压仅在6、7月份较变性前最明显.进一步通过对NCEP/NCAR月平均再分析资料的500 hPa高度场的EOF分析,发现夏、秋两季,纬向环流指数与台风变性频数呈显著负相关;中高纬度500hPa距平高度场在夏半年为正距平区,对应着高压,宜于冷空气入侵向高纬地区北上的台风,促进台风发生变性.  相似文献   

11.
柳岳清  周国华  陈曙 《气象科技》2010,38(4):526-531
利用气象灾害普查资料、影响浙江丽水热带气旋的有关历史资料以及历年丽水市的国内生产总值(GDP)统计资料,对1984~2007年影响丽水的热带气旋灾害特征进行统计分析,并应用改进后的气象灾害分级标准,对丽水的热带气旋灾害进行风险评估。结果表明:丽水的热带气旋灾害是各类气象灾害中最严重的;24年中致灾热带气旋年发生频数为1.2个;5、7、8、9、10月均有致灾热带气旋,其中8月气旋个数最多、影响最严重;热带气旋灾害在空间上呈明显的自东南向西北减轻的特点,但各月之间略有差异;热带气旋灾害风险青田最大,松阳最小,且两者之间差异巨大。  相似文献   

12.
Effect of ENSO on landfalling tropical cyclones over the Korean peninsula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The effect of ENSO on landfalling tropical cyclones (TCs) over the Korean Peninsula is examined. It is found that although the landfalling frequency does not show any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 among ENSO phases, the landfalling tracks are shifted northward in response to the decrease in Niño-3.4 index. In the neutral ENSO phase, many TCs pass through mainland China before landfalling over the Korean Peninsula due to the westward expansion of the western North Pacific subtropical high. Therefore, the landfalling TC intensity over the Korean Peninsula in the neutral phase is similar to that in the La Niña phase because more than half of those TCs made landfall over mainland China. However, it is found that the preceding winter ENSO phases are not related to the landfalling TC activity over the Korean Peninsula during summer.  相似文献   

13.
The paper shows the statistical analysis of cyclone tracks that have influence on the western Antarcticregion.Based on the conditions of cyclone movement and its impact upon the weather,cyclone tracks areclassified into three categories,i.e.,the track moving towards the northern tip of the Antarctic Peninsula,southern track,and northern track.Moreover,in this paper,the frequency distributions of cyclone tracks,the major tracks with higherfrequencies,the original region of Antarctic cyclones and the seasonal features of Antarctic cyclones have beenanalyzed.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re are higher cyclogeneses in summer,whereas relatively fewer cycloge-neses in winter,and cyclone numbers in transitional seasons are close to the climatological average.Theanalysis also shows that the moving velocity of Antarctic cyclone is about the same in winter and summer.It obviously speed up during the transitional season.  相似文献   

14.
秋季是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平均强度最强的季节,热带气旋累积能量(accumulated cyclone energy, ACE)是热带气旋平均强度的表征指标,基于1979—2015年日本气象厅最佳路径热带气旋数据集,以及美国冰雪中心海冰数据和哈得来环流中心海温数据,利用回归分析和多元逐步回归等方法,对秋季西北太平洋ACE指数进行了分析和预报。研究表明:秋季西北太平洋ACE指数具有显著的年际变化特征,与厄尔尼诺-南方涛动(ENSO)有关,最大和最小值分别出现在1991年的厄尔尼诺年和1999年的拉尼娜年,在厄尔尼诺发展年的秋季ACE一般较强,而在拉尼娜衰减年的秋季热带气旋强度则较弱;ACE指数变化受来自北极海冰变化强迫中纬度异常波列的影响及其受到厄尔尼诺海温模态的调制;由于海冰在波弗特海的异常增多,强迫对流层高层夏季出现类似北半球环球遥相关型异常波列,波列正压下传,使得夏秋季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东退北移;副热带高压活动的变化和太平洋海温的异常分布影响了局地的环流,热带气旋生成源地弱的垂直风切变区域偏东和涡度显著增大有利于热带气旋在暖海洋上发展强盛。最后进行建模预报,预报效果为0.69。若单独使用海温或海冰作为唯一要素来预报,预报效果将大大降低。  相似文献   

15.
浙江省热带气旋倒槽暴雨气候特征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基于近40年热带气旋(Tropical Cyclone,简称TC)日降水和最佳路径等观测资料,采用数理统计、天气学分析等方法对浙江省TC倒槽暴雨分布特征及其与TC的相互关系进行研究。(1)浙江省年均会发生1.8次TC倒槽暴雨,占TC暴雨总数约4成,是浙江省台风暴雨中的一种重要形式。每年8—9月是TC倒槽暴雨高发期,暴雨主要发生在宁波南部至温州一带沿海地区,暴雨中心多位于台州和温州沿海。(2)引发浙江省TC倒槽暴雨的热带气旋多在粤东至浙南登陆之后北上转向或西北行,登陆当天最易发生暴雨且雨强最强。暴雨发生时,福建中部沿海经海峡至台湾东北部一带是TC高频活动区。(3)距TC中心2.5~5.0纬距之间和TC东北偏北象限是倒槽暴雨中心的高频落区;较强暴雨发生在TC强度为热带低压时,且强中心易位于TC东北偏东象限,极端强降水发生主要与热带低压和副高等相互作用形成的偏东暖湿急流、TC倒槽强辐合和TC东北偏东象限中尺度深对流系统频繁活动有关。   相似文献   

16.
A significant negative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total rainfall averaged over South Korea and the Niño-3.4 index was found for the month of September. To find out the reason for this negative correlation, composite analyses were carried out for the highest and lowest 8 years of the Niño-3.4 index. During the strong El Niño year, an anomalous anticyclone occurs in the continental East Asia, while an anomalous cyclone emerges in the subtropical western Pacific. The resultant eastward pressure gradient force induces anomalous northerlies in most regions of East Asia, which produces anomalous cold and dry conditions throughout the troposphere between 120° and 140°E, reducing the Korean rainfall. It is also found that during El Niño year, tropical cyclones (TCs) tend to recurve far east offshore of Japan because the weakening of the western North Pacific subtropical high (WNPSH). During La Niña years, on the other hand, the strengthening and westward extension of the WNPSH render more TCs influencing the Korean peninsula. Therefore, the TC track changes associated with El Niño-Southern Oscillation is another contributor to change of the Korean rainfall.  相似文献   

17.
In this study, regional climate changes for seventy years (1980–2049) over East Asia and the Korean Peninsula are investigated using the Special Reports on Emission Scenarios (SRES) B1 scenario via a high-resolution regional climate model, and the impact of global warming on extreme climate events over the study area is investigated. According to future climate predictions for East Asia, the annual mean surface air temperature increases by 1.8°C and precipitation decreases by 0.2 mm day?1 (2030–2049). The maximum wind intensity of tropical cyclones increases in the high wind categories, and the intra-seasonal variation of tropical cyclone occurrence changes in the western North Pacific. The predicted increase in surface air temperature results from increased longwave radiations at the surface. The predicted decrease in precipitation is caused primarily by northward shift of the monsoon rain-band due to the intensified subtropical high. In the nested higher-resolution (20 km) simulation over the Korean Peninsula, annual mean surface air temperature increases by 1.5°C and annual mean precipitation decreases by 0.2 mm day?1. Future surface air temperature over the Korean Peninsula increases in all seasons due to surface temperature warming, which leads to changes in the length of the four seasons. Future total precipitation over the Korean Peninsula is decreased, but the intensity and occurrence of heavy precipitation events increases. The regional climate changes information from this study can be used as a fruitful reference in climate change studies over East Asia and the Korean peninsula.  相似文献   

18.
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在ENSO发展和衰减年的路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谢佩妍  陶丽  李俊徽  黄丹 《大气科学》2018,42(5):987-999
本文运用有限混合模型算法对1979~2015年夏、秋季(6~11月)中国气象局(CMA)上海台风研究所(STI)的最佳路径数据集热带气旋(TC)路径进行聚类,将其路径分为七类,分别为第一类(西太西移型)、第二类(南海西移型)、第三类(沿海转折型)、第四类(低纬转折型)、第五类(洋面转折型)、第六类(近海转折型)、第七类(日本海转折型);并利用S-EOF(季节EOF,Seasonal Empirical Orthogonal Function)方法确定ENSO四个位相(El Ni?o发展年、El Ni?o衰减年、La Ni?a发展年、La Ni?a衰减年),分析在不同ENSO位相下TC路径的年际变化以及相应的流场,得到一些有意义的结论:El Ni?o发展年,TC在西北太平洋东南海域活动频繁,以第六类(近海转折型)路径为主;El Ni?o衰减年以第二类(南海西移型)路径居多,第七类(日本海转折型)路径也较为活跃;La Ni?a发展年,TC集中在西北象限海域,以第七类(日本海转折型)路径为主;La Ni?a衰减年,TC源地多位于我国沿海地区与台湾岛附近洋面上,以第三类(沿海转折型)路径为主。  相似文献   

19.
印度洋海盆增暖及ENSO对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活动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陶丽  程守长 《大气科学》2012,36(6):1223-1235
本文主要分析1950~2010年间印度洋海盆增暖和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TC)活动的关系, 并与ENSO对西北太平洋TC活动的影响相比较, 结果表明:印度洋海盆异常增暖与西北太平洋地区总TC生成年频数尤其是弱TC相关较好, 印度洋海盆异常增暖, 西北太平洋地区为异常的反气旋, 对流抑制, 降水偏少, 不利于TC的生成, 反之亦然。而ENSO对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的影响, 主要体现在对强TC的年生成频数的影响, El Ni?o 发展年, 季风槽加深东伸, TC生成位置偏东, 由于TC在海洋上的生命史较长, TC的平均强度偏强, 因而强TC年生成频数偏多;La Ni?a发展年, 季风槽较浅, TC生成位置偏西, TC的平均强度偏弱, 强TC年生成频数偏少。但是ENSO指数与强TC年频数的相关有着年代际的变化, 在1950~1969年和1990~2009年间, ENSO指数和强TC年频数相关很好, 分别为0.532和0.687, 而在1970~1989这二十年间, 两者相关很弱, 只有0.08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