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2 0 0 0年 4月 12日 ,青海省北部及甘肃河西走廊出现了一次大风、强沙尘暴天气。文中从天气事实、地面形势、中小尺度天气系统及高空环流形势等方面 ,与 1993年 5月 5日黑风进行了对比分析。分析结果表明 ,①这两次黑风天气均是由强冷空气沿西北路径爆发而引发的 ,但由于两次黑风天气的冷空气强度、锋区南压程度、高低空急流配置等不同 ,因此造成两次黑风天气影响范围、强度也有所不同。②中小尺度低压系统对扬沙、浮尘及沙尘暴天气激化为黑风起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钱莉  李英 《干旱气象》2001,19(3):23-25
文中对2000年4月12日出现在武威地区的"黑风"天气过程,从天气成因,动力诊断和气候因素等方面进行了分析探讨.分析结果表明,环流的经向度加大是造成这次天气过程的直接原因;不稳定能量的积蓄,为黑风的发生、发展提供了潜在不稳定的环境条件;冷锋前的热低压,爆发性发展加剧了黑风的形成;前期高温少雨是黑风产生不可缺少的气候背景条件.  相似文献   

3.
利用地面自动站观测、MICAPS预报产品以及NCEP/NCAR 1。×1。再分析资料,对2010年3月12日发生在新疆和田地区的一次区域性黑风天气过程进行能量和不稳定条件诊断分析。结果表明:(1)纬向转经向环流的调整和中、低空不断加强的西北锋区结合地面强冷锋的配置结构为黑风天气的暴发提供了强大的动力背景;(2)黑风天气暴发在高能且极不稳定的大气环境条件下;(3)代表能量和不稳定条件的螺旋度、有效位能、对流抑制指数、粗理查森数和假相当位温在时间、落区、强度上与黑风天气的演变极为吻合,具有很好的预报指示意义。  相似文献   

4.
河西走廊“2010.4.24”黑风成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钱莉  杨永龙  王荣喆 《高原气象》2011,30(6):1653-1660
利用常规探测资料和地面加密观测资料,对2010年4月24日河西走廊出现的区域性特强沙尘暴和民勤出现的黑风天气过程进行了天气动力学诊断和中尺度分析。结果表明,地面冷锋所伴随的强风暴是产生黑风的主要原因。乌拉尔山高压脊强烈发展,迫使极地强冷空气向南爆发是这次黑风产生的大尺度触发系统;700hPa河西走廊变形场的强斜压性既有...  相似文献   

5.
该文就黑风天气的理论研究、预报技术发展和生命线工程等进行探讨;对西北区黑风天气监测、预报警报、联报联防协作三大系统,用系统工程的观点进行分析研究;根据90年代气象业务管理现代化发展趋势,提出如何建立黑风天气防御决策与管理支持系统。该文还对建立西北区强对流灾害性天气监测、预报基地的必要性及重要意义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6.
甘肃省“4.22”特大沙暴分析   总被引:111,自引:7,他引:111  
本文通过对一次特大沙暴(黑风)天气过程气象要素时空演变的分析,研究了河西黑风与冷空气移动的关系,指出翻越天山经南疆进入河西走廊是引起河西春季黑风的重要冷空气路径。通过对黑风的环流、风速日变化及锋面坡度的分析,并着重研究了热力因子在黑风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指出强沙暴在白天提供的正反馈机制,使黑风不断加强;傍晚前后,沙暴提供的负反馈作用则促使黑风迅速减弱。据此,构造了黑风发生发展的正反馈模型,并提出了黑风预报的着眼点。  相似文献   

7.
刘开福  陈雷 《干旱气象》2001,19(2):45-47
文中从90年代以来河西走廊东部发生的两次强黑风暴天气过程入手,在对预报服务过程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应用"93.5.5"黑风暴的研究成果[1~2],分析研究当地黑风暴天气特点及成因,发现黑风暴天气是产生于春季常见的强冷空气东移南下过程中,在黑风暴过程前6h左右开始,天气尺度系统发展最强,高空、地面系统特征量及本地气象要素变化最为显著,出现一个跃变过程.  相似文献   

8.
“5.5”沙尘暴天气的云图特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我国西北地区是沙暴多发区。1993年5月发生在甘肃河西地区的强沙暴(黑风暴)天气,给当地人民生命财产造成了巨大损失。该文利用气象卫星提供的资料,对金昌“5.5”黑风暴天气过程进行了初步分析。结果发现,造成这次沙暴的天气系统,是冷锋前的飑线和地面锋面。  相似文献   

9.
胡天清 《气象》1984,10(3):32-33
甘肃省河西走廊继1977年4月22日后,于1983年5月18日又出现了一次黑风天气。“4.22”黑风后,兰州中心气象台把瞬间风速≥25米/秒、能见度<50米的强沙暴天气称为黑风。黑风风头像一排翻滚冲击的滔天黑浪,风头一到,顿时狂风大作,飞沙走石,漆黑一团。黑风实际上是一种特大沙暴天气,它是河西走廊独有的罕见天气现象。黑风的生命史很短,从发生发展到消失不到12个小时。黑风速度快,机械破坏作用特大。 本文主要分析了黑风的地方性特征,并和“4.22”分析所得到的一些预报着眼点进行比较,以期逐步完善黑风预报要点。  相似文献   

10.
甘肃河西黑风成因及预报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付有智  刘坤训  丁荣  王西育  曹玲  张峰  董光复 《气象》1994,20(12):50-53
在总结甘肃河西地区黑风天气研究的基础上,从实际应用出发,分析了该地区黑风天气的形成原因,制作了一套黑风短时预报和临近订正方法。用该套方法对70年代以来有影响的9次黑风个例进行了试报,效果较好。且该套预报具有推理简单、实用性强、准确率高,便于推广使用的特点。  相似文献   

11.
甘肃河西黑风成因及预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该文在总结我省黑风天气研究经验的基础上,从实际应用出发,分析了河西走廊黑风天气的形成原因,并研制了一套黑风短时预报、临近订正方法。用该套方法对70年代后的9次有影响的黑风个例进行了试报,结果短时预报空报1次,临近订正预报全部报对,无空、漏报现象。该套预报方法具有推理简单、实用性强、准确率高、便于推广使用等特点。  相似文献   

12.
中国西北地区1993年5月5日黑风暴的机理探讨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下载免费PDF全文
该文用天气学、诊断分析方法对1993年5月5日我国西部地区黑风暴天气过程的发生发展及形成机理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这次黑风暴是由强寒潮爆发,在特定季节(春季)和裸露、疏松的下垫面(沙漠、戈壁)条件下形成的中尺度现象。在对流层中低层垂直方向上存在很强的风切变,利于湍流发展;非地转强迫作用对次级环流贡献大于地转强迫作用;黑风暴前后显著的辐射加热不均匀分布所形成的热力正反馈作用,造成近地层局地锋生,并使热力正环流大大加强。  相似文献   

13.
利用MM4客观分析资料,对1993年5月5日发生在我国西北地区的特大黑风暴天气进行了位涡的中尺度试验研究。研究表明,在700hPa冷锋区附近存在着正负位涡偶,与飑暴系统中高低气压偶相类似:在黑风暴发生前冷锋附近的负位涡区及黑风暴强盛期的位涡梯度最大区域为黑风暴区;高层位涡向低层传递是导致气旋加强的重要因子之一;层结热力不稳定是风速加大及正反馈作用的因子。  相似文献   

14.
1977年4月22日河西走廊的酒泉、张掖地区发生一次特大黑风过程,黑风自敦煌开始至山丹结束历时11小时07分,黑风区面积东西跨700公里,南北40余公里,瞬间最大风速中心在玉门镇为40米/秒,次中心在张掖为38米/秒。这次黑风为建国以来罕见的一次最强过程,据目测者反映黑风来  相似文献   

15.
《气象科技》1978,(4):44-44
1977年4月22日河西走廊的酒泉、张掖地区出现一次特大黑风过程,黑风自敦煌开始至山丹结束历时11小时07分,黑风区面积东西跨700公里,南北40余公里,瞬间最大风速中心在玉门镇为40米/秒,次中心在张掖为38米/秒。这次黑风为建国以来罕见的一次最强过程,据目测者反映黑风来势凶猛、强度大、持续时间长,沙尘暴引起浓沙滚滚,能见度降低到零米。由于黑风的侵袭,使国民经济建设事业受到一定的损失。  相似文献   

16.
黑风暴天气的研究和探讨   总被引:18,自引:5,他引:18  
黑风暴是强风和强沙尘暴相结合产生的一种灾害性天气。以影响甘肃、宁夏、内蒙等地的1993年5月5日黑风暴为例,结合历史上黑风暴过程,详细叙述了黑风暴天气事实。从过程前期环流形势演变及物理量场诊断分析,云图及地面要素特征等方面初步研究了黑风暴的成因。对黑风暴中尺度系统进行数值模拟试验,探讨了黑风暴的物理机制、模型以及预报技术。研究认为,黑风暴是在不同尺度天气系统相互作用下,在特定的地理地表环境下形成的内陆强风暴天气,它的发生发展以及影响、危害和其他风暴相比都具有独特性。准确、及时发布黑风暴预报和服务对减灾抗灾有巨大效益。初步研究还指出:黑风暴的物理机制,气溶胶、辐射的作用,湍流效应,中尺度系统的预报和数值模拟等问题还需进一步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17.
本文对吉林省延边地区的暴雪灾害及其天气气候特征、环流形势特征及主要影响系统等进行了分析和探讨。结果表明:延边暴雪灾害具有明显的区域性特征,其环流形势特征和主要影响系统也与产生全省暴雪的环流形势和影响系统有很大差别,在天气分析预报中应引起注意。  相似文献   

18.
东亚和太平洋地区上空的平均垂直环流----(二)冬季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本文继《东亚和太平洋地区上空的平均垂直环流(一)夏季》之后,分析了该地区冬季平均垂直环流的特点,得出以下主要结果: 冬季南亚季风区的经向环流为强大的Hadley环流所控制,这一环流在青藏高原南侧发展得最为强盛,出了高原向东其强度逐渐减弱;在中、东太平洋的中纬度逆环流成为主要环流系统,Hadley环流远弱于夏季,只存在于赤道低纬度的低空。 本文对该地区的纬向垂直环流也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9.
珠穆朗玛峰北坡局地环流日变化的观测研究   总被引:19,自引:14,他引:5  
青藏高原地-气间的物质/能量交换是高原与全球大气系统相联系的重要纽带.陡峭的地形和强烈的地表差异在高原山区形成特殊的局地大气环流系统,在地气交换中起着重要作用.为研究珠峰北坡的局地环流系统,于2006年5~6月间在珠峰北坡绒布河谷实施强化观测实验HEST2006,对该地区的局地环流以及辐射和热力状况进行观测,分析了该地区局地环流的日变化过程,包括:(1)地面风场的分布和变化;(2)风场垂直结构;(3)垂直运动及可能的驱动机制.研究表明,该地区局地大气环流是由地形与地表状态调整的大气辐射加热和冷却所驱动,包含多种不同的山地环流成分,与典型山谷风环流不同,具有很强的特殊性,对地气问的交换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20.
初论西风带和热带辐合带环流系统的相互作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探讨中高纬和低纬环流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对指导天气预报实践和研究大气环流理论都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是基于近几年来在低纬环流和我国北方盛夏暴雨方面一系列分析研究工作,对西风带和热带辐合带环流系统之间相互作用的一个初步总结。 首先,根据大范围环流分析和全球卫星云图,提出了一个连结中高纬西风带和热带辐合带的简要的总环流模型。其次,将西风带和热带辐合带环流系统之间相互作用的现象,列举出常见的有代表性的六个方面。最后强调指出,要想进一步解决中高纬地区夏季暴雨天气预报问题,应该特别重视低纬环流和天气过程的研究,同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