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采用交叉实验和水母体培养的方法,研究了不同生活史阶段的海月水母及海蜇之间的相互捕食关系。海月水母螅状体(口柄直径约为1mm)能够捕食海蜇碟状体及伞径≤8mm的海蜇幼体;海月水母的碟状体只能够捕食海蛰碟状体;伞径100mm的海月水母体能够捕食海蜇碟状体及伞径≤30mm的海蛰幼体。在海蜇对海月水母的捕食实验中发现,伞径≥10mm的海蜇幼体对海月水母的碟状体有捕食行为。通过对两种水母相互捕食关系的研究,笔者认为海月水母捕食海蜇的能力明显强于海蜇捕食海月水母的能力。这或许有助于解释近年来海月水母不断暴发而海蜇资源日渐减少的现象,有助于改进海蜇人工增殖放流措施,提高放流效果。  相似文献   

2.
谢仰杰  郑金宝 《台湾海峡》1998,17(A12):34-38
采用6种饵料分别投喂花尾胡椒鲷15日龄的仔鱼,15d后测定其成活率、全长、体重和捕苗操作后1d的死亡率。结果表明,投喂经自制的乳化鱼肝油强化的卤虫无节幼体或经自制的乳化鱼肝油强化的卤虫无节幼体加轮虫,花尾胡椒鲷仔稚鱼的成活率最高(86% ̄98%),生长快,捕苗操作后的死亡率低(0% ̄2.7%);投喂轮虫,花尾胡椒鲷仔稚鱼的成活率也较高(86% ̄88%),但捕苗操作后的死亡率较高(5.9% ̄9.1%  相似文献   

3.
利用实验生态学方法研究不同个体大小的海蜇浮游幼体[平均伞径(2.5±0.1),(4.1±0.2),(11.7±0.5),(21.1±0.6)mm]对不同密度(10,30,50,80ind/L)的褐牙鲆卵[卵径(0.92±0.01)mm]和初孵仔鱼[全长(3.01±0.08)mm]的捕食率,解析海蜇浮游幼体对初孵仔鱼的捕食率随捕食时间(0.5,1,2,3,4,5h)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各个体组海蜇浮游幼体对卵的捕食率均显著低于对仔鱼的捕食率;它们对卵的捕食率与卵密度和海蜇个体大小的关系不显著,但对仔鱼的捕食率随海蜇个体大小及仔鱼密度的增大而显著升高;伞径21.1mm的个体对仔鱼的捕食率在开始捕食后1h时达到最大值[17.3ind/(predator.h)],此后随捕食时间的延长而逐渐下降。在自然水域中,如果二者发生时空上的匹配关系,海蜇浮游幼体对仔鱼的捕食可能影响褐牙鲆的早期存活及其资源补充量的变动。  相似文献   

4.
根据2011年海州湾及邻近海域的底拖网调查资料,对大泷六线鱼(Hexagrammos otakii)的群体结构、体长-体重关系、生长、死亡和资源利用状况进行初步研究。结果表明:大泷六线鱼渔获群体体长范围为44~292mm,优势体长组为54~74mm,平均体长为88mm;体重范围为0.35~574.3g,优势体重组为10g,平均体重为17.94g;体长-体重关系为W=4.23×10-6 L3.31(R2=0.978 6,n=1 514)。应用FiSATⅡ软件中的ELEFANⅠ方法估算的von Bertalanffy生长方程参数L∞、K和t0分别为328mm、0.36a-1和-0.43a;应用FiSAT软件中变换体长渔获曲线法求得总死亡系数Z为2.06,自然死亡系数M和捕捞死亡系数F分别为0.62和1.44,开发率E为0.70。Beverton-Holt单位补充量渔获量模型分析表明,在现行捕捞死亡系数F=1.44、YW/R取最大值时对应的开捕年龄为1.83a。现阶段大泷六线鱼资源已处于过度开发状态,考虑拐点年龄、临界年龄、繁殖和经济效益等综合因素,建议将海州湾大泷六线鱼最适开捕规格定为体长191mm。  相似文献   

5.
黑Jun生态生长效率周年变化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军  杨纪明 《海洋与湖沼》1995,26(6):586-590
于1983年12月-1984年5月和1990年6月-1991年1月以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生物培育楼养殖黑Jun为材料,进行黑Jun周年的摄食-生长实验,以探讨其生态生长效率变化规律。结果表明,作为冷温性鱼,黑Jun在4.0-27.3℃水温条件下都有摄食;平均日摄食量为2.4-10.0g,相对体重的百分比为1.1%-4.4%,这二者的周年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平均体重日增长量以4,6,7月和10-12月  相似文献   

6.
中华鲟于闽江的人工放流试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林金忠  王军  苏永全 《台湾海峡》1999,18(4):378-381
1997年10月20日首次将中华鲟受精卵从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长江水产研究所空运至福建省莆田市中华鲟繁育保护基地,23日孵化出仔鲟,喂养至1998年12月4日,选择全长78 ̄98cm,体重2 ̄5kg的1龄幼鲟400尾,闽侯白沙镇的闽江段进行标志放流。1998年12月21日至1999年5月10日分别在福清市、惠安县肖厝管区、福鼎县、长乐县和连江县沿海的流刺网作业中误行情流放标志和2尾丢失标志的中华鲟幼  相似文献   

7.
随机从福建泉州山美水库2002年4月—2003年5月的翘嘴红鲌(Erythroculter ilishaeformis)渔获物中获取340尾样本,以鳞片为年龄鉴定材料,获得年龄生长资料,建立生长方程和Beverton-Holt模型对山美水库翘嘴红鲌资源进行评估,为制定合理的捕捞年龄和捕捞规格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山美水库翘嘴红鲌体重范围是0.035—4.12kg,体长范围是15.6—73.5cm,其中体长20.1—60.0cm的样本占93.57%,且为2+—3+龄。本文给出了该鱼类体长与体重的关系式、体长与鳞径的关系式以及相关的von Bertalanffy方程。山美水库翘嘴红鲌生长拐点为10.4龄,山美水库现有资源量为10.164t,合理开捕年龄为6龄。  相似文献   

8.
海蜇苗种培育技术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论述了海蜇(RhopilemaesculentaKishinouye)苗种培育技术的操作要求 ,海蜇的繁殖经过有性繁殖和无性繁殖两个阶段 ,海蜇苗种培育时间长达9~11个月 ,着重强调了螅状幼体的越冬保存、大规格苗种培育的技术要求 ,阐述了碟状幼体变态发育到幼蜇的特征。在3年研究过程中 ,共成功越冬保存螅状幼体3×106 万个 ,培育伞径10mm幼体3300万尾 ,20mm幼体1000万尾 ,30~50mm大规格海蜇幼体200万尾。  相似文献   

9.
虾蛄的人工养殖技术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1998年5月1日~7月16日在浙江宁波大学水产苗种试验场进行了不同虾蛄种类,不同换水量,不同放苗规格、数量的养殖试验。结果表明:黑斑口虾蛄Oratosquilakempi比口虾蛄O.oratoria生长快、成活率高;水质条件较佳的塘,虾蛄生长迅速,平均每10天体长增加1.4cm,产量达804.0kg/hm2。  相似文献   

10.
台湾海峡南部金线鱼的生长与死亡特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2001和2002年在台湾海峡南部底拖网渔获物采集的金线鱼样品,进行渔获群体结构、生长和死亡的研究.结果表明,2001和2002年金线鱼渔获群体叉长范围86-282mm,优势组191-220mm,平均210.3mm.体重范围10-375g,优势组131-200g,平均170.9g.年龄范围O-4龄,优势组1龄,平均1.05龄.生长参数L∞为373.4 mm,W∞为967.6g,生长速率k为0.2769,t0为-1.0784(理论叉长为零时的年龄),体重牛长拐点t,为2.864 4龄.总死亡系数为1.684 4,自然死亡系数为0.665 6,捕捞死亡系数为1.018 8,开发比率高达0.604 8.最小可捕叉长为177.64 mm,最小町捕体重为103.36g.该渔场自1994年以来连续13年超过了估算的最大可持续渔获量和最大可持续捕捞力量,必须严格控制该海区渔业的投入和产出量及开捕规格.  相似文献   

11.
环境因子对海蜇生长发育影响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海蜇(Rhopilema esculenta Kishinouye)隶属于刺胞动物门(Cnidaria),钵水母纲(Scyphozoa),根口水母目(Rhizostomeae),根口水母科(Hizostomadae),海蜇属(Rhopilema)[1]。海蜇为进化比较保守的两胚层动物[2]。丁耕芜等[3]首次报告了海蜇的整个生活史。海蜇生活史具有刺胞动物门典型的世代交替特征,分为两个世代:水螅体世代和水母体世代。在水螅体世代整个过程中,海蜇螅状体于海底基质上营固着生活,以无性生殖  相似文献   

12.
测记耳石生长轮纹数量,依据耳石日轮对采自珠江口的棘头梅童鱼(Collichthys lucidus)的日龄进行了鉴定、并据此研究了其产卵期和生长特性.棘头梅童鱼的产卵期为12月至次年的7月,主要集中在2、4、5月,产卵高峰出现在5月,占样本总数的27.27%;其次为2月,占18.18%.用直线、幂函数和指数函数关系对棘头梅童鱼的生长特性进行回归分析,体长范围为29.8~104.0 mm的棘头梅童鱼的体长与体重关系为幂函数关系,体重生长为匀速生长;体长随日龄的生长关系以幂函数模型符合程度较好,体重与日龄的生长关系则符合指数关系和幂函数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利用耳石日龄来推算棘头梅童鱼的产卵期是可行的,并可用于研究一定体长范围内鱼的生长.  相似文献   

13.
金乌贼受精卵孵化及不同材料附着基附卵效果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4  
在实验室条件下.对日照岚山头近海的金乌贼受精卵进行了孵化实验。金乌贼受精卵孵化率约为79.3%;仔乌与成体金乌贼形态相似,其胴长、体重的平均值分别为5.53mm、70mg。不同材料附着基附卵效果的研究结果表明:柽柳、黄花蒿、地肤草、竹苗的平均附着率分别为74.0%,71.2%,31.9%和20.2%,四种附着基附卵量500粒以上比例的平均值分别为79.7%,72.8%,10.5%和0。今后,可选择柽柳和黄花蒿作为金乌贼受精卵附着基进行金乌贼的增殖保护。  相似文献   

14.
鱼类的生长是影响群体资源量的要素,研究鱼类的生长规律是开展资源评估工作的基础。本研究依据2016年9-10月和2017年8-10月在黄渤海采集的当年生蓝点马鲛(Scomberomorus niphonius)幼鱼,通过耳石微结构分析,确定了蓝点马鲛孵化期,建立了生长模型并估算了生长率。结果显示,幼鱼日龄范围为64~151 d,孵化日期为5月3日至6月15日,高峰期集中在5月20日至6月3日。叉长和体质量的生长符合Logistic生长模型。叉长平均绝对生长率和特定生长率分别为2.45 mm/d和0.85%/d,生长率随着日龄增大而小幅度减小。体质量平均绝对生长率和特定生长率分别为5.33 g/d和2.68%/d,最大绝对生长率和最大特定生长率分别出现在111~120 d和91~100 d。本研究表明,蓝点马鲛幼鱼生长随日龄发生变化,早期生长较以往进一步加快。  相似文献   

15.
为掌握舟山渔场及周边水域小黄鱼(Larimichthys polyactis)的繁殖特性,文章根据2020年和2021年3—5月在舟山渔场及邻近海域进行的拖网和流刺网渔获样品,分析了小黄鱼繁殖群体特征,及其繁殖力与生长指标的关系,并对繁殖力变化做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2020—2021年小黄鱼群体体长范围为107~20...  相似文献   

16.
胶州湾菲律宾蛤仔生长特征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为对胶州湾菲律宾蛤仔增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技术支持,2004年5~9月,通过对胶州湾菲律宾蛤仔进行定点采样调查和生物学特性测定,分析研究了菲律宾蛤仔的生长特征.结果表明:近几年胶州湾菲律宾蛤仔的底播增殖,苗种平均体重0.26g、壳长11.1mm;1~3龄期间个体生长速度较快,1~2龄、2~3龄,体重分别增长3.88g和4.02g;1~2龄生物量增长最快,2~3龄由于死亡率提高,使生物量增长缓慢;壳长、壳高、壳宽与体重关系式分别为y=0.000 2x^3.053 3,y=0.000 4x^3.088 6,y=0.005 3x^2.683 4,壳高、壳宽与壳长关系式分别为y=0.667 4x+0.305 9,y=0.457 5x-0.967 8;1~3龄蛤仔软体部的生长速度快于贝壳,5~6月份是菲律宾蛤仔的肥育期.由个体生长特性分析,3龄为最佳采捕年龄,从生物量上分析,采捕2龄蛤收益最高;6月是最佳的捕获季节.  相似文献   

17.
Growth, survivorship, reproduction and productivity of a Pectinaria (Lagis) koreni population was studied in Colwyn Bay, from July 1975 to August 1976. The cephalic disc diameter of the worms was chosen as an index of size, after the relations between linear and weight measurements of the body were established. Settlement of Pectinaria was estimated to have occured at the beginning of June, and the whole population had disappeared by April. Growth was initially fast but it ceased completely during the winter, probably due to low temperatures and disturbance by storms. Bundles of gametes first appeared in the coelomic fluid in November, but maturation was not completed before May. Mature ova, 60–65 μ in diameter, were released individually: sperms, a few microns in diameter, were released in bundles. The highest standing crop, 47·5 g m?2 was present in September and the total production of the cohort during its lifetime was 138·8 g m?2. The ratio between total production and mean biomass was given by P/B: 7·3.  相似文献   

18.
《海洋科学集刊》1976,(11):201-210
像其他海洋生物的生长一样,贻贝(Mytilus edulis L.)也是因海区或生境不同,养殖方法不同,季节不同,生长状况也不同。研究殆贝的生长规律,无疑对判断养殖效果、确立养殖程序等是十分重要的;同时在生态学研究中,对分析种群结构及推断某些生物学特点等,也是不可缺少的。 关于贻贝的生长过去虽有一些记载,但是较系统的材料,现在还不多见。随着生产发展及调查研究的需要,对这个问题我们必须做到胸中有数。为此,我们于1972-1973年结合人工育苗工作,对烟台沿岸的贻贝,自受精卵开始至成贝收获的全部生长过程,进行了较系统的调查研究。除贝壳生长的材料外,还测定了养成时期的肉质部生长的材料。对自然苗的生长情况也作了一些记录。关于春苗的幼虫期及幼苗期的生长情况,我们过去已较详细地报告过[1],此处不再赘述;仅对生产意义更大的人工秋苗的生长状沉予以论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