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一、前言在本世纪三十至四十年代,生物生产力和水域营养评价方面的研究,还只是少数湖泊学者和水生生物学者感兴趣的课题。湖泊营养评价的研究只是在渔业范围,或者是为了类型分类的需要而进行的。湖泊发展的历史表明:在湖泊演化期间通常发生营养水平的提高;水域由贫营养型转变至中营养型及富营养型。这个过程发展很缓慢,并且在每种具体情况下的发展速度又取决于湖泊的形态指标及其历史与地理特点。  相似文献   

2.
窦硕增 《海洋科学》2000,24(4):55-55
鱼类早期死亡动态及资源补充机制研究已成为全球研究热点。荷兰,英国等欧洲国家以北海鳕、鲱、比目鱼等优势资源种类为代表,系统研究捕食-被捕食、繁殖、浮游生物群落动态等生物过程对北海鱼类资源补充的调控;美国NOAA则组织大型课题如ABREOPEN对北美典型海湾、湖泊的生物过程及物理过程对鱼类资源补充的影响的研究。一些大型的全球性项目如GIOBEC及LMEs等亦把鱼类补充列为重要的研究内容。1993年在荷兰举办了以世界比目鱼补充机制为主题的国际研讨会,系统探讨了比目鱼类补充机制研究的理论框架。总之,世界上鱼类补充机制的研…  相似文献   

3.
湖泊沉积物中色素的研究及其环境指示意义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湖泊沉积物作为揭示古环境、古气候变迁的最佳载体,它完整地记录了地质历史时期区域气候、植被以及人类活动的演化轨迹。而沉积色素是研究湖泊沉积的重要代用指标,它们对于重建区域初级生产力、反演区域生态环境提供了有用的信息。本文在综述国际上生物色素在湖泊沉积中研究进展的同时,着重阐述了它们在湖泊沉积物中的保存、生物输入源的识别以及对区域生态环境变化的响应等方面的研究动态;讨论了色素在利用湖泊沉积研究环境变化方面的发展前景,指出随着分析技术的发展,沉积色素将在重建古气候、古环境演化方面具有优势。  相似文献   

4.
一、前言介形类是一种微小的水生甲壳动物。它是鱼类的优良饵料,且对水域环境变化反映也较灵敏。研究现代湖泊沉积物中的介形类化石,不仅为研究现代介形类提供可靠的线索,而且对研究古代沉积环境也提供有力的生物依据。因此,开展现代湖泊沉积物中介形类化石的研究,不论在生物学上或沉积学上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闽南-台湾浅滩渔场鱼类食物网研究   总被引:52,自引:2,他引:52  
海洋鱼类食物网是海洋生态学基础理论研究之一,从多种海洋鱼类食性类型的综合分析,阐明食物网营养级的能流途径,为改造海洋生态系统,减少食物链的环数而提高水域生产力。因此,深入研究海洋鱼类食物网,对于合理利用海洋渔业资源具有一定的实践意义。近年来,国外在河口红树林群落,以残屑(detritus)为基础的食物网研究已有报道[1];对河口游泳动物食物网也发表过综合论述[2]。  相似文献   

6.
古赤潮与古营养状况的沉积记录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大量的研究证实,赤潮与海水的富营养化有密切的关系。近年来,国内外一些学者通过分子地层学记录来探讨赤潮演变历史及其与富营养化的关系,希望找到赤潮演化与发展的科学依据。本文综述了甾醇、生物硅、色素、孢囊、同位素等指标在古赤潮及其相关古营养研究中的应用及研究动态与进展。甾醇是重要的藻类生物标志化合物,4-甲基甾醇及其衍生物可指示沟鞭藻的输入。孢囊可用来反映生物种群、表层海水营养和生产力水平。生物硅被用来指示硅藻生产力。色素可以很好地反映水体中富营养水平及生产力高低,颤藻黄素的升高被认为是湖泊人为富营养化的重要依据。利用C、N同位素组成的变化指示水体中营养状况的变化。  相似文献   

7.
云南程海近500年来湖泊初始生产力的演化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4  
程海为富营养化封闭湖泊,通过对程海CH01乳沉积物色素分析,定性恢复了近500a来程海湖泊初始生产力演化过程,结果表明,近500a来程海湖泊初始生产力总体上呈现由低到高的上升趋势,其中1700AD前后,1790AD前后是湖泊初始生产力出现变化的界限,另外,色素含量变化揭示研究时期内存在1750AD前后,1930AD前后二次明显暖波动。  相似文献   

8.
青菱湖的水生生物和鱼类增殖措施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青菱湖是武汉市西郊湖群中的一个通江小型浅水湖泊,现存水面积约8000亩。由于江湖之间筑有闸门,鱼类洄游受到阻碍。湖中除天然定居鱼类的种群数量比较稳定外,半洄游性的鲢、鳙和草鱼的产量,则随投放人工鱼种多少而波动。1983年5月—1984年10月,对青菱湖进行了水生生物和鱼类的考察分析。调查表明,草食性鱼类的鱼种数量不足是鱼产量波动的基本原因,从而提出引进长江干流的天然鱼种,是达到鱼类增殖目的的主要方法,以使完整的江湖生态系统在渔业上继续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9.
海,淡水鱼类能量收支的比较综述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研究鱼类能量收支各组分之间的定量关系,以及各种生态因子对这些关系的作用是鱼类生物能量学的主要内容,1967年Warren和Davis提出了鱼类生物能量学的基本方程:C=F+U+SDA4RS+RS+G式中的C,F,U,SDARs,Ra,G分别指援食、排粪、排泄、特殊动力作用、标准代谢、活动代谢和生长。此后,鱼类生物能量学研究迅速开展起来,国外学者以各种鱼类为研究对象,提出了它们的能量收支方程,但国内的研究多限于淡水鱼类,海水鱼类仅有李军‘1)对真鲷进行过研究。本文对海、淡水鱼类生物能量学研究进行了总结,并分析了盐度对鱼类代谢率…  相似文献   

10.
鱼类群落是水域生态系统内生产力动态的重要输出成分,也是当今以生态系统多样性为核心的生物多样性研究的主要内容。分析鱼类群落结构,通常采用描述自然群落多样性综合指数,如物种数、生态密度和群落多样性结构指数(朱鑫华等,1994a, Washington,1984),或通过多元统计分析的方法,比较群落内生物因素的时空格局动态特征及其与非生物环境参数的相关性(朱鑫华等,1994b; Ardisson et al.,1990)、优势种代表站区和主成分鱼种空间分布特征(周建魁,1984;徐青,1988)。本文运用多元统计分析中的因子分析法,解析渤海鱼类群落指标——全部鱼种个体数生态密度(NED)时空分布格局特征,旨在探讨鱼类群落时空格局易变性和稳定性,以解释増殖水域群落结构特征、多鱼种种间关系及其鱼种生态栖息地利用间的相互关系(Ulanowicz and Platt,1985),这一问题已成为当前生物群落动力学研究的热点问题(Diamond and Case,1986, Morris,1987)。  相似文献   

11.
长江中游通江湖泊——五湖的鱼类组成及其季节变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长江中游大小湖泊数以千计,大多数是直接或间接与长江相通的浅水湖泊,是鱼类优良的肥育场所。然而,近20年来,由于围垦、泥沙淤积和农田水利工程的兴建等原因,湖泊数量急剧减少,水面大为缩小。1959年以前,中水位水面积为5万亩以上的大型湖泊有45个,到1972年只剩下20个。据初步调查,目前长江中游除洞庭湖、鄱阳湖和五湖外,其它湖泊的通江口道几乎都先后修建了闸坝,从而阻隔了鱼类江湖洄游和交流的通路,破坏了鱼类赖以繁殖、肥育的正常生活环境,成为导致长江天然鱼产量大幅度下降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2.
中型浅水湖泊人工施化肥技术及其效果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文根据1986—1988年3年来对珊珀湖人工施化肥的效果和对水体N、P运动的动力学观察写成,论述中型、浅水、有机质丰富的老年湖泊的浮游生物繁殖高峰期(6、7、8、9月)进行人工定点、定时、定量、分批施化肥,是改善湖泊水质,使水体从严重缺磷(N∶P=223.8∶1)改变为缺磷(N∶P=6.6∶1)的有效途径。可以增加N、P含量、改变浮游生物群落结构,加快浮游生物的繁衍,从而提高水体的初级生产力及其对滤食性鱼类的负载力,进而提高湖泊的经济,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13.
渤海主要渔业资源结构的演变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现有资料的系统分析,简化了渤海生态系统食物网,并剖析了近50年来渤海主要渔业资源结构的变化特征,这对进一步阐明渤海生态系统动力学的变化特征以及研究渔业资源衰退的原因有重要的科学意义。研究表明,渤海主要鱼类可聚为4类:游泳动物食性鱼类、底栖动物食性鱼类、浮游动物食性鱼类和腐屑食性鱼类,在此基础上渤海生态系统食物网可简化为3条食物链:浮游植物→浮游动物→浮游动物食性鱼类→游泳动物食性鱼类(第一条食物链);浮游植物和碎屑→底栖动物→底栖动物食性鱼类和头足类→游泳动物食性鱼类(第二条食物链);碎屑→腐屑食性鱼类(第三条食物链)。20世纪50年代末以来,第一条食物链渔业资源已取代第二条食物链渔业资源成为最主要的渔业资源,第三条食物链渔业资源生物量百分比呈上升趋势,近年来已成为继第一条食物链渔业资源的第二大类渔业资源。渔业捕捞、渤海次级生产力结构的变化以及各渔业资源生物自身生长和繁殖特点的不同是导致渤海主要渔业资源结构变化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4.
海洋“生物学-光学状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二百年来,海洋中的光一直是海洋生物学家所关心的重要问题之一。海洋生产力的基础是光合作用,海洋鱼类生态、生物趋光性、光动性、光色互变现象、磷光现象和生物发光等都与海洋中的光有着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5.
大亚湾叶绿素a的分布及其影响因素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黄良民 《海洋学报》1989,11(6):769-779
本文主要阐述大亚湾水域叶绿素a含量的分布规律和周年变化特点,并从生态学角度分析和讨论生物或非生物环境,包括温度、透明度、溶解氧、营养盐、浮游生物及鱼类活动等对叶绿素a分布的影响,建立它们之间的相关模式,画出相关图。通过研究,认为海水透明度随叶绿素a含量的变化而变化,两者呈正相关关系;温度和营养盐将是影响叶绿素分布的重要因子。对如何改善大亚湾的生物环境,增强饵料基础,提高水域生产力等问题提出初步见解。  相似文献   

16.
类型多样的湿地家族湿地是地球上最富生物多样性的生态系统和人类最重要的生存环境之一,被誉为“地球之肾”,与森林、海洋并称为全球三大生态系统。湿地类型多样,区域差异明显,以我国科学家在沼泽、滩涂、湖泊等方面已积累的研究成果为基础,根据中国的实际情况并参考《拉姆萨尔公约》分类系统,将我国湿地划分为沼泽湿地、湖泊湿地、河流湿地、滨海湿地和人工湿地5大类。多样性的湿地生态系统为各种湿地生物提供了适宜的生存空间及环境,保证了生物多样性的延续和昌盛。  相似文献   

17.
高原湖泊鱼类生长特性与形态差异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2009年8—11月洱海流域采集的2991尾鱼类样本,研究了其生长特性与形态差异。结果表明,洱海流域大部分鱼类表现为匀速生长或近匀速生长,但有两种鱼类(中华青、大理裂腹鱼)呈现强异速生长。肥满度以吃食性鱼类最高(鲫、鲤、团头鲂),滤食性鱼类次之(鲢、鳙)。对主要优势种——麦穗鱼、鲫的形态分析表明,洱海麦穗鱼、鲫种群与西湖、茈碧湖、海西海三个湖泊的麦穗鱼、鲫种群在形态上均无显著差异。西湖、茈碧湖、海西海三个湖泊的麦穗鱼种群之间以及鲫种群之间均存在种群间差异(C.D<1.28),其中茈碧湖、海西海两个湖泊的鲫种群在眼径/头长性状上的差异达到亚种水平(C.D=1.5)。  相似文献   

18.
武昌东湖底质的类型及其分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长江中下游的中小型浅水湖泊,目前沉积作用颇形强烈。有些湖泊已变成陆地,不少正疾速地朝着沼泽化的方向发展。为了了解沉积作用,探求湖泊的演变和发展趋势,我们选择了武昌东湖作为试点,以作研究长江中下游湖泊的开始。同时,水生维管束植物和底栖动物,与底貭密切相关;湖底的有机碎屑,又是某些鱼类和无脊椎动物的饵料;因此,作为整个工作的第一步,先进行湖泊底貭的调查,对水生生物学以及国民经济,亦具有一定的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19.
湖泊遥感研究进展   总被引:25,自引:0,他引:25  
湖泊萎缩、湖泊污染以及湖泊富营养化是人类面临的主要湖泊环境问题。遥感技术的诞生给大范围的、全面深入的湖泊环境变化研究带来了巨大的福音,它克服了人类对湖泊有限的考察和小范围定点观测实验研究的局限性。本文简要综述了国内外遥感技术在湖泊动态变化、湖区洪涝灾害、湖泊物理参数、湖泊生物生态、湖泊水文水质、湖泊冰情等方面的研究进展情况,并论述了遥感技术在湖泊环境变化研究中的未来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20.
为研究武夷山脉鱼类多样性流特征,本文从生物多样性容量、通量和质量等方面比较了该山脉西坡由北至南的武夷山、马头山、赣江源3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中鱼类的生物多样性。由物种数及丰富度指数DG可以得出,武夷山自然保护区鱼类生物多样性容量最大。连通性方面,武夷山脉西坡不同保护区间物种水平的相似性系数不到50%,而从武夷山脉西坡北段至中段、中段至南段,种的β多样性指数βL值都高于50%,这说明武夷山脉西坡的不同保护区之间存在较明显的鱼类分化。通过考察Cody指数βC发现,中段的马头山自然保护区是武夷山脉西坡的重要节点。在充分考虑物种权值的前提下,武夷山自然保护区的鱼类生物多样性质量指数值达255,武夷山脉西坡的鱼类生物多样性质量指数由北往南递减。研究结果表明今后应加强各保护区的生物连通性研究,构建一个有特色、有连通性的自然保护区网络,这将有利于促进整个武夷山脉生物多样性的保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