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黑龙江省矿产开发引起的环境问题及防治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黑龙江省矿产资源比较丰富,全省已开发利用的矿种39种,拥有各类矿山企业7400多处,矿业产值占全省工业总产值的32%。由于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引起了地面塌陷、地下水源枯竭、环境破坏和污染等一系列的环境问题,破坏了生态平衡、影响经济建设和发展,甚至危及到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本文列举典型事例,重点阐述了地面塌陷的发育特征、危害程度;矿区排水状况及对供水的影响;采矿及废碴堆放对环境的破坏与污染等。提出了对矿山地质环境的防治要全面规划、突出重点、预防为主,坚持合理采矿、恢复环境,充分利用矿区排出的地下水,以科学的途径利用煤矿石等措施。  相似文献   

2.
吴亚楠 《中国岩溶》2020,39(2):225-231
文章总结泰安市城区—旧县水源地内岩溶塌陷的发生发展历程,综合前人研究成果及最新的野外调查统计结果,对影响研究区岩溶塌陷的分布及影响因素进行了剖析,探明了岩溶塌陷的发育条件及诱发因素。结果表明:(1)研究区内岩溶塌陷主要发生在岩溶发育较强、断裂带附近、土层厚度小于30 m的区域;发生塌陷区域的土层结构以二元结构为主,其次是多元结构;塌陷大多发生在汛期,尤其是在大型降雨之后;(2)强烈的地下水开采活动引发的岩溶水大幅度波动是塌陷发生的最主要诱发因素,且岩溶地下水位在基岩面附近波动时最易引发塌陷;外界对土体的扰动也对塌陷有一定的影响,泰安城区旧镇铁路交汇处的塌陷与列车行车震动有密不可分的联系。综合分析以往岩溶塌陷的研究方向和程度,建议今后的研究重点应为塌陷过程演化监测与模拟、塌陷预警预报方法探索及数据库建设。   相似文献   

3.
双鸭山煤矿地面塌陷及防治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双鸭山煤矿是我国的重要工业基础之一,也是黑龙江省地质灾害较严重的矿区。文章概述了双鸭山矿区地面塌陷现状,到1999年,双鸭山矿区采空面积11661hm^2,各矿累计地面塌陷面积6195hm^2;阐述了地面塌陷的危害,即地面塌陷造成地面建筑物破损严重,威胁着居民的生命及财产安全,基础设施和农田水利设施遭到破坏,对生产安全、环境和社会产生干扰和影响;分析了产生地面塌陷的9个原因;对地面塌陷进行了预测,即双鸭山煤矿地面塌陷面积平均每年增加18.93hm^2,则地面塌陷将由1999年的6195hm^2,增加到2010年的8898.4hm^2;最后提出了地面塌陷防治的9个对策。  相似文献   

4.
浅部开采地面塌陷对井下危害及防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全面调查了某矿浅部开采地面塌陷坑的形成条件及存在状态,采用模糊聚类分析方法对地面塌陷坑进行了科学的分类,分析了塌陷特征及其对井下危害程度,提出了消除塌陷坑对井下危害、恢复矿区生态环境的防治目标及具体原则,研制出地面塌陷坑治理的四种方案,即①排除积水,构筑隔水层;②煤矸石充填塌陷坑复垦土地;③利用塌陷坑发展养殖;④因地制宜,综合治理。通过方案的实施,彻底消除了塌陷坑对井下的危害,地面生态环境得以恢复,取得了理想的治理效果和经济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5.
闫鼎熠  郝勇 《云南地质》2011,30(4):476-478
通过对矿山充水水源、充水途径的分析,认为矿山淹井是因为导水断层,及采空区的塌陷破坏了隔水地层的完整性。提出矿坑充填及帷幕灌浆的处理措施,并取得了较好的处理效果。  相似文献   

6.
采用定流量抽水和间歇性波动式抽水两种抽水形式,在岩溶塌陷地区进行了破坏性抽水致塌试验,为了对比,还进行了饱和土体与非饱和土体的抗塌试验;通过钻探及变形测量,分析研究了人为抽水引起岩溶塌陷的基本特征、影响因素、影响程度及抽水致塌机理。试验结果证实:①间歇性抽水比持续抽水更容易产生塌陷;②间歇性抽水引起的塌陷范围较持续抽水的影响范围更广;③间歇性抽水试验所排出的地下水中泥沙含量更大。介绍的试验结果对类似地区岩溶塌陷灾害机制的分析以及治理对策的提出具有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7.
徐州市区地面塌陷与岩溶水开采关系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岩溶水是徐州城市供水的主要水源。由于对岩溶水的长期不合理开采,诱发了地面塌陷。论文概述了该地区水文地质条件及地下水开采状况。较系统地分析地面塌陷的形成机制及诱发因素并提出了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8.
岩溶塌陷是湘中地区常见的地质灾害类型之一。结合"湘中地区岩溶塌陷调查"工作项目调查成果,通过对湘中斗笠山、恩口、煤炭坝矿区地下水疏干漏斗影响范围内岩溶塌陷空间展布位置进行分析研究,归纳出该地区有别于断裂、岩性等控制因子的三种典型岩溶塌陷微地貌效应,分别为水源效应、老塌陷坑效应(简称老坑效应)和陡坎效应;同时利用工程地质分析法,对该三种微地貌效应原因进行了简要分析探讨。最后指出水源、老塌陷坑和陡坎微地貌可以作为岩溶塌陷地貌指示标志,建议具有类似工程地质条件的地下水疏干区在岩溶塌陷防灾减灾方面或土地开发利用方面可提前对此三种微地貌区加以规避或采取针对性预防措施。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枣庄市岩溶塌陷频繁发生。通过野外地质调查、现场采样和室内试验相结合的综合手段,对该区的岩溶塌陷覆盖层进行系统地取样并进行深入细致的实验及分析,论述了覆盖层特征对该区岩溶塌陷的影响;运用宏观调查、细观测量和微观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详细论述了地质构造对岩溶塌陷的影响;结合历年水文动态资料、地下水开采量等论述了地下水活动对岩溶塌陷影响。综合认为,地层岩性、覆盖层性质、构造因素是枣庄岩溶塌陷频繁发生的内因,而超量开采地下水则是外部诱发因素。  相似文献   

10.
贵州省岩溶塌陷类型及形成分布规律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凯栋 《贵州地质》1990,7(3):204-215,228
岩溶塌陷是一种地质现象,尤其是近期人为作用所引起的塌陷,给国民经济建设带来严重的影响,成为地质灾害之一。贵州省岩溶广布,岩溶塌陷常有发生,特别是抽水引起的塌陷。本文在阐述了岩溶塌陷类型后,着重对省内塌陷形成机制、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总结出岩溶塌陷分布特点及其规律,进而对全省岩溶塌陷进行了预测分区,并提出了防治措施。为省国民经济建设提供参考资料。  相似文献   

11.
探讨了沉积和剥蚀作用对孙虎地区油气生成、聚集的影响,认为两者对于本区油气的生成、聚集和保存都不太有利。首先,在沉积演化中缺少深湖相沉积,只在孔店组和沙河街组发育干盐湖相和滨浅湖相沉积,使得本区的油源有机质丰度不高,类型较差。其次,在洼陷边缘发育的冲积体系由于距油源远,缺少连通通道而难以成为良好的储集岩。另外,本区地层在老、新第三纪之间遭受的强烈抬升剥蚀(最大剥蚀厚度达3000 m),对本区的油气生成和聚集更是产生了严重的负面影响:一方面导致源岩层的温度、压力下降,油气生成、排出作用大大减弱;另一方面,使得已排出并聚集成藏的油气遭到破坏。强烈的构造活动导致了埋藏史的差异,本区可划分出3种类型的埋藏史,即持续沉降型、早期沉降型和二次沉降型。持续沉降型埋藏区地层埋藏较浅,只有沙三段局部地层进入生、排烃门限,生烃潜力不大;早期沉降型埋藏区地层埋藏较深,孔店组和沙三段均具有生排烃能力,但早期排出的烃存在一个保存问题;二次沉降型埋藏区经历了两次大幅度的沉降,均达到了生排烃门限,具有二次生排烃过程,是目前圈闭条件下寻找油气的较理想地区。  相似文献   

12.
浙江省滨海平原地面沉降现状及防治对策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浙江省杭嘉湖等滨海平原地面沉陷自20世纪60年代发生以来,随着地下水开采的不断发展,造成洪涝灾害加剧、海潮上岸、城市排水排污能力削弱,内河通航能力下降等危害,影响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本文根据多年来的地面沉降与地下水动态监测、调查成果,对浙江省滨海平原地面沉陷历史与现状、地面沉降基本规律进行总结,提出了地面沉降防治措施建议。  相似文献   

13.
孙虎地区埋藏史分析及与油气关系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埋藏史研究是含油气系统研究的核心内容 ,是研究油气的生、运、聚及成藏过程的关键。在区域背景分析的基础上 ,定量计算了孙虎地区各地层单元的剥蚀厚度 ;通过压实、剥蚀恢复动态地分析了源岩层的埋藏史 ;结合源岩生烃门限分析 ,分析了单井和平面上源岩的生、排烃期。认为孙虎地区存在 3种类型的埋藏史 ;由于二次沉降的幅度小 ,未能超过第一次沉降的幅度 ,所以本区不存在二次生烃问题  相似文献   

14.
青海木里三露天井田构造沉降史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三露天井田的煤田钻孔和地质勘查报告等资料,应用回剥技术分析研究区从晚古生代石炭纪以来的沉降史及构造演化特征,讨论了水合物形成与构 造演化的关系。模拟结果显示,研究区自石炭纪以来主要经历了4期沉降和3期抬升:石炭纪至晚三叠世,沉降由慢转快,沉降幅度较大;晚三叠世末期,由于晚印支运动影响构造抬升;早侏 罗世至早白垩世,快速沉降;晚白垩世,燕山运动导致区域隆升;中新世发生较快速沉降;上新世受青藏高原隆升影响,快速隆升,随后第四纪又出现较快速沉降。沉降史模拟结果为研究区 构造演化提供了定量或半定量的参数。三露天构造沉降对天然气水合物形成的控制作用体现在影响烃源岩成熟度和温压稳定带的形成两方面。  相似文献   

15.
山西万家寨引黄工程总干线隧洞穿过湿陷性黄土的洞段较多,其主要为上更新统风积黄土。通过野外地质调查和室内土工试验,查明其物理力学及变形特性,分析其湿陷特征及规律,论证了隧洞产生施工缺陷的原因,提出了合理的工程处理方案,确保输水畅通。  相似文献   

16.
盆地岩石圈结构与油气成藏及分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综述了大陆岩石圈研究现状和克拉通盆地、裂谷盆地和前陆盆地的岩石圈结构特征,指出在古裂谷、褶皱带或区域性深断裂等陆壳构造薄弱带上发育起来的多期叠合盆地,具有很好的含油气前景。大型含油气盆地往往存在地幔上隆、地壳减薄和地壳内低速层,盆地基底沉降与盖层沉积厚度较大。适度的后期构造活动改造和岩浆活动有利于沉积盆地内油气生成与保存。  相似文献   

17.
塔里木库车盆地中生代原型分析   总被引:29,自引:21,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地层沉积、地震剖面与露头资料并结合平衡剖面的研究,表明库车三叠纪盆地属于前陆盆地,侏罗纪与早白垩世盆地属于造山期后超大型盆地中克拉通边缘凹陷型盆地,它们具有不同的北部边界和沉降特征。三叠纪盆地的北部边界位于现今盆地北部边界以北6~21km的位置,而沉降中心则位于现今南天山山前及山下的中-西段;侏罗纪盆地的北部边界位于三叠纪盆地之北,沉降中心则位于现今南天山山前及山下;早白垩世盆地的北部边界位于侏罗纪盆地之南,东段则已到达了现今边界以南的位置,而沉降中心已接近拜城北部。基于上述,建议在分析油气成藏时首先应进行三叠纪与侏罗纪烃源岩的分布研究。  相似文献   

18.
百色盆地那读组层序分析与生储盖组合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彭军  郑荣才  陈景山 《沉积学报》2002,20(1):106-111
通过野外露头、钻井岩心、测井曲线和地震资料的综合分析,在识别出 4类不同成因类型和规模的层序界面基础上,将百色盆地那读组划分为 1个超长期、5个长期和 16个中期基准面旋回层序。并详细地讨论了层序与生储盖组合的关系,指出生储盖组合特征与长期基准面旋回关系最为密切,有利储层发育位置主要出现在长期基准面上升半旋回的早中期和下降半旋回的中晚期,转换面附近则是烃源岩和盖层的发育位置;各长期旋回层序的生储盖组合具不同特征,明显受基准面升降幅度、频率及其所影响的相组合、可容纳空间和A/S值变化控制;按生储盖组合在垂向和纵向上的配置关系,可划分为上生下储、下生上储、侧向运移等 3种基本组合类型。  相似文献   

19.
胶济线东营疏解线煤矿采空区地面塌陷机理及安全性评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收集胶济线东营疏解线下伏9个煤矿采空区的规模、埋深及地面塌陷资料,分析了区内地面塌陷机理,对东营疏解线建设的可行性及安全性进行了评价。  相似文献   

20.
A brief summary of the geological history and structural elements of the Kuznetz coal basin is given. The coal beds overlie Tournaisian limestones and were deposited in a gradually subsiding graben, which existed until the end of the Paleozoic. Continental deposition commenced in the Mesozoic and has continued to the present. Coal reserves in the Kuznetz basin have been estimated at 400 billion tons. --M. Russell.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