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
美国气象学会第四届山地气象学会议于1987年8月25—28日在美国西北海岸的西雅图举行。 这次会议的内容较大部分涉及到野外观测实验。其中包含有:中国1979年青藏高原气象科学实验(QXPMEX)、中美合作1986年的青藏高原气象考察(TIPMEX-86)、美国能源部的复杂地形大气研究计划(ASCOT)、美国的落基山山顶实验(ROMPEX)以及巴西、瑞士、加拿大等国的野外观测实验。其中以美国的ASCOT计划在会上最引人注目,涉及到这计划的共有十多篇论文,下面我们将重点介绍这一计划。会上宣读的论文内容还有背风坡波动、数值方法和模拟、污染物的传输与扩散,以及地形对锋面、气旋和波动的影响等研究。 美国能源部复杂地形大气研究计划(ASCOT)的目的,是从理论上和实验上研究复杂地形上污染物的传输和扩散同题,重点研究夜间的下泄气 相似文献
3.
4.
在得到美国和法国气象学会的邀请以及国家气象局的批准下,我参加了1991年6月24日-28日在法国巴黎召开的第25届国际雷达气象会议并作论文宣讲,现将概况与见闻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5.
第22届国际山地气象会议于1992年9月7—11日在法国图卢兹(Toulouse)召开。该会自1950年起,每两年举行一次。轮流在意大利、奥地利、瑞士、法国、德国和南斯拉夫等6个阿尔卑斯山区国家举行,这可能是国际上山地气象学术会议中规模最大、有一定影响、且一直定期举行的例会。本届会议有欧、亚、非及北美洲共20多个国家的162名代表参加,共提交口头或墙报交流报告100多篇。我国有3名代表与会,提交了口头报告3篇,墙报交流报告2篇。会议分山区野外实验,地形诱生的风和气压场扰动的分析和模拟,山区强降水的测量、分布和预报,雪盖的估计、遥测、演变及雪崩的预报,山区天气预报,山区气候和气候变化以及山区农业和生物气象等7个专题进行了学术交流。以下是与会者的一些印象。 相似文献
6.
中国气象学会第22届天气与极地气象学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于1991年12月24—25日在北京国家气象中心举行。这是一次很活跃、有成效、效率高的会议,也是一次具有显著时代气息的会议。无论是本届委员会的工作宗旨,会议制订的学术活动计划,还是会议 相似文献
7.
由中国气象学会动力气象委员会统计动力学组发起,第四届全国统计气象会议于1990年8月27日—8月31日在山西忻州召开。这次会上,有关统计气象学方面的科研及业务成果,内容广泛,充分反映近年来这一学科的发展。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8.
中国气象学会(21届)天气与极地气象学委员会第二届会议于1988年4月21—23日在北京召开。出席会议的有委员会委员和各学组成员。中国气象学会、北京市气象局、国家气象局科教司、国家气象局业务发展司、气象出版社和“中国气象”、“气象学报”、“气象”、“气科院院刊”等编辑部的代表, 相似文献
9.
10.
第六届国际激光雷达会议于1974年9月8日至6日在日本仙台举行。会议涉及的问题有能见度和云底高度的测量;激光雷达光谱学应用拉曼旋转后向散射谱测量气温;用激光观测大气消光作用;气溶胶对光的散射的物理特征;从云、霾反射回来的激光的退极性观测;行星边界层和大气污染问题,用激光雷达监测大气污染,研究大气污染的扩散,监测环境污染;平流层气溶胶的测量;多次散射问题。 相似文献
11.
20 0 0年 9月在俄罗斯圣彼得堡召开了“人类生物气象学”国际会议。此次会议的目的是促进各部门科技信息的交流 ,讨论各国学者所面临的生物气象学问题 ,确定在预报和评价大气中各种过程对人类健康影响方面的未来研究方案 ,以及研究人体不良气象反应的预防方法。参加会议的有来自独联体、美国、日本、德国、意大利、肯尼亚、尼泊尔等 2 0多个国家的 2 0 0名代表。会议共听取并讨论了 70多篇报告。会议主要讨论了 6个方面的问题 ;①生物气象学任务的社会问题 ;②生物气候与人类的适应机理 ;③日地物理因素与人类健康 ;④医疗大气状况预报 ;⑤… 相似文献
12.
第四届气候变化与变异模拟国际会议于1999年9月13日至17日在德国汉堡召开,参加会议的共129人,几乎世界所有重要国家都有科学家参加了这次会议。中国参加的,大陆有6人,台湾1人。列人会议论文摘要集的共228篇文章。气候变化与变异模拟国际会议由德国马克斯·普郎克气象研究所发起、并主办,第一届于1987年在汉堡大学地学系大楼召开,以后每四年召开一次,地点和时间(在9月份)都不变。我国自第二届开始都有人参加。尽管会议名称为气候模拟(modelling),实际包括气候诊断,气候模拟和气候预测,所以每四… 相似文献
13.
14.
AOGS第六届学术年会气象学研究报告综述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简要综述了第六届亚洲大洋洲地球科学学会(AOGS)学术年会有关天气和气候的可预报性、协同亚洲季风试验、季风变化及其模拟与预测、气候变化与热带气候灾害、中层大气研究、中尺度气象学与台风研究以及卫星资料应用等方面的报告内容。在全球气候变化的大背景下,季风的年代际变化特征,可能成因及其对天气气候的影响是目前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对亚洲季风系统形成机制的探讨及其与气候系统关系的研究有助于提高数值模式对季风系统的模拟能力,从而能够更好地预测季风系统及其演变。集合预报,特别是多模式超级集合预报方法引起了人们广泛的兴趣。研究报告指出,多个积云对流参数化方案的集成、集合卡曼滤波、条件非线性最优扰动法以及滑动训练期超级集合预报技术对数值天气预报的准确率都有明显改善。"可预报性障碍"在数值模式对大气环流的预报中同样存在。"可预报性障碍"本质上反映了系统的季节变化对预报结果的影响。研究还表明,热带气旋频率和强度的变化取决于在其形成的海域是动力因子还是热力因子起主导作用,如热力因子起主导作用则气候变暖会使该区域的热带气旋活动频率和强度增加。一些研究指出,中高纬度阻塞形势持续异常及南海的热源异常可能是造成2008年初中国南方低温、雨雪和冰冻灾害的主要原因。Formosat-2和Formosat-3等卫星观测资料的广泛应用将极大地提高数值天气预报、气候监测和空间天气预报水平。 相似文献
15.
世界各国气象代表机关作定期之集合,由来已久。本年九月五日至十二日第八次国际气象会议举行於波兰之华沙。事先中央研究院气象研究所曾接到请柬,邀派代表与会。但所中职员为职务所牵制不能出席,仅以书面对於各提案提出意见而已。兹将国际气象会议遇去历 相似文献
16.
第 1 3届国际云和降水学术会议于 2 0 0 0年 8月 1 4~ 1 8日在美国内华达州里诺市举行 ,来自 1 4个国家的 30 0多名专家学者出席了会议。会议的宗旨是探索由于能量的产生和应用而引发的技术问题对全球气候的影响 ,这涉及到探测云离子性质的卫星遥感技术、降水率的预报技术、强风暴的准确预警技术和云离子碰撞的评估技术等 ,对此需要进行雷达技术的进一步改进、天气和空气预报数值模式的更合理参数化方案等。另外 ,会议对建立在物理和化学基础上的计算方法及一些研究很少的领域如不同离子的混合过程 ,冰核、冰晶表面层的作用以及云电技术等… 相似文献
17.
1993年1月13日,辽宁省喀喇泌左翼蒙古族自治县科协召开了学会工作达标和优秀论文表奖会议.第一项内容就是气象学会理事长刘长富介绍工作经验,到会的21个自然科学学会的秘书长们,听得津津有味,无不咋舌赞叹.第二项内容是气象学会秘书长孙立德宣读论文:《喀 相似文献
18.
19.
1概况2019年7月7-15日,国家气候中心任宏利、史学丽、李伟平、房永杰、谢冰、冯爱青赴加拿大蒙特利尔参加第27届国际大地测量学与地球物理学联合会(IUGG:the International Union of Geodesy and Geophysics)大会。 相似文献
20.
2007年9月3-9日,国家气候中心闫宇平、张强参加了在印度尼西亚巴厘岛召开的“第7届国际CEOP(The Coordinated Enhanced Observ-ing Period)执行计划会议”。会议召开前还参加了“2008亚澳季风年工作研讨会”以及“泛世界气候研究计划季风会议”。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