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区域发展与产业布局的耦合方法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区域发展问题的关键是一个地区究竟发展什么产业才能赚钱、赚更多的钱;产业布局问题的实质是某一产业究竟布局在什么地方才能使这个产业赚钱、赚更多的钱。这是两个完全不同的问题,但如果同时考虑一国或一相对独立的大区内的多个产业的布局、多个地区的发展问题,则二者融为一体,构成耦合关系。以系统科学理论为基础,运用运筹学和投入产出方法等建立了产业布局与区域发展的简单耦合模型。传统经济地理学关于产业布局的研究易忽视偏远落后地区,一般区域经济学关于区域发展的研究则不可避免地导致重复建设,只有将产业布局与区域发展结合起来,才能做到统筹兼顾、科学合理。  相似文献   

2.
区域产业布局优化及理论依据分析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目前关于产业布局的理论多强调其经济效益,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从经济、社会与环境协调发展的角度对产业布局优化的内涵进行阐释,并论述实现区域产业布局优化的经济学、环境学及生态学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3.
论我国产业布局政策和区域政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4.
对建国40年来产业布局的经验与教训作了回顾与评述;阐明了在产业布局和区域政策决择中的有关问题,为国家布局决策提供有益的参考。  相似文献   

5.
区域统筹发展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是实现区域一体化发展的重要战略。2004年以后我国全面进入区域统筹发展阶段。经过几年来的实践,区域统筹政策效果如何,需要检验。借助基尼系数的产业结构分解法和泰尔系数的嵌套结构分解法,从产业结构和空间结构层面对2000—2009年我国区域经济差异进行分解。通过两种结构分解的实证检验证明,我国区域统筹政策是有效的。2004年以前,区域间基尼系数和泰尔系数是波动的,之后两者一直是减小的。从产业结构层面分析,第二产业是导致区域经济差异及其变动的最主要因素,第三产业次之,且三产的贡献率呈逐年上升趋势。从空间结构层面分析,地带间经济差异是首要因素,但其呈缩小趋势,而地带内差异呈上升趋势。最后提出了区域统筹政策要坚定不移地实施和深入推进的两点建议。  相似文献   

6.
在界定多媒体产业定义的基础上,分析了上海市多媒体产业发展现状,详细研究了上海市区范围内五大多媒体产业园区的空间布局特征,认为空间布局的"政府主导"原则突出.随后,选取市区范围内6类多媒体企业,对其基本情况及其企业区位决策进行实证分析.最后,对多媒体产业布局和企业区位决策之间的关系进行空间相关分析.基于上述分析,认为发展多媒体产业关键在于政府主导作用的角色更新与区域创新网络的建设.  相似文献   

7.
区域历史人口空间格局精细化重建:方法与实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薛樵风  金晓斌  韩娟  杨绪红  周寅康 《地理科学》2019,39(12):1857-1865
以清中期(1736~1820年)苏州府为例,探索历史时期人口空间分布的影响机制,构建历史人口空间分布适宜性计算方法,在2个典型时段(1776年、1820年)重建1 km×1 km空间格网下的人口数据集。研究结果表明:在数量上,1776年,苏州府人口总量为511.1万,其中城市人口120.1万,农村人口391.0万;1820年,总人口为590.8万,其中城市168.7万,农村422.1万;城市人口增长速率明显快于农村人口。空间格局上,1776~1820年,苏州府中部的吴县、长洲、元和等县人口较为集中,东北部昭文、新阳及中南部吴江、震泽等县较为稀疏,但区域间差异渐趋缩小;人口增长主要集中在城镇区域,较高等级城镇人口集聚特征更为显著。通过与当地历史文献及现代人口格局进行相关性和趋势检验,总体特征、分布趋势和变化特点具有一致性。  相似文献   

8.
 农业产业化评价指标体系是评估区域农业产业化发展水平的重要依据。从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本质内涵出发,从农业生产、农产品加工、农产品销售和利益联结状况4个方面出发,构建了兵团农业产业化评价指标体系,并运用因子分析法,对其2005-2009年间农业产业化发展水平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2005-2009年间,兵团农业产业化整体上保持了逐年发展的态势,但是对农业产业化发展公因子的分析结果表明,农业生产规模指标与农业产业化发展水平弱相关,表明兵团农业产业化的发展更多的是依靠生产规模以外的因素;农业产业化利益联结因子系数为负值,表明现行利益联结机制不利于兵团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基于上述研究结论,给出了进一步促进兵团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我国矿产资源经济区划与产业布局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根据我国矿产资源地域分布、组合特征和经济区划的基本理论,结合当代区域经济发展的要求,进行了我国矿产资源经济区划,并以此为据提出了我国矿业及相关产业布局构想。  相似文献   

10.
北京市域土地类型基本分级与指标体系实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申元村  程维明  朱会义 《地理研究》2013,32(11):1979-1986
土地类型是综合自然地理学的基本研究对象,反映中小尺度地段分异规律及其综合体整体特征。按北京市地段复杂层次和满足不同管理级别的应用需求,将北京市域土地类型从高级至低级划分出4 个基本级次,即土地类—土地型—土地组—土地相。不同级次划分指标是:土地类以地貌成因形态、土壤亚类、地带性植被生活型的综合为指标;土地型划分指标为中地貌形态、植被生态型、土壤成土条件的综合,突出植被生态型与土壤物质来源的耦合;土地组划分指标为坡向相同小地貌、相同土体构成与植被群系(或群系组)的综合;土地相划分指标为坡向坡度相同地貌面、相同根系土壤活动层、相同土壤含水量、相同植被群丛(组)和相同土地利用方式的耦合。  相似文献   

11.
以石家庄市绿地系统资料为基础,应用景观斑块谱方法,分析绿地系统景观结构特征,提出一个合理的空间模式。石家庄市各种绿地类型和各等级绿地斑块中均以附属绿地斑块占优势,绿地系统可概括为"一带两环四楔多点"的复合型空间布局模式;进一步的调整包括:增加大中型生产绿地、防护绿地和公园绿地,适当将有条件的中小型绿地斑块连片,通过扩大公园绿地、防护绿地和附属绿地促进楔形绿地发育,在居住区、单位和道路附近增加中型公园绿地和小型街旁绿地。通过空间布局模式调整,可将石家庄市各类绿地斑块连接成网,组成功能完善、类型多样的生态绿地系统。  相似文献   

12.
采用"理论演绎-案例实证-机理阐释"的研究逻辑,从空间视角提出理论假设,分析港口体系在运量、航线与后勤3个维度的集散及转型规律,并以长三角集装箱港口体系为例进行假设验证.结果 表明,运量和航线总体上表现为空间分散化态势,低端后勤要素亦由中心枢纽港城市向外围边缘港城市扩散,但高端后勤要素在空间上呈现出进一步向中心枢纽港城...  相似文献   

13.
工业区是越南经济增长的主要阵地,也是中越共建“一带一路”和深度实施产能合作的关键载体。通过收集和整理越南工业区基础数据,采用GIS、SPSS分析技术,运用核密度分析、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相关性分析等分析方法,分析了越南工业区空间分布特征以及产业集聚特征,并探究其形成机制。结果表明:1)越南工业区呈现出显著的空间极化,两翼集聚,中间凹陷的分布格局。2)越南工业区空间分布呈现区域交通导向和社会经济发展导向,历史缘由、自然地形、宏观指引、区域交通设施、社会经济条件是影响越南工业区空间分布的主要原因。3)越南工业区产业呈现南翼以轻工业为主导,北翼以加工型重工业为主导,中部以采掘型、原料加工型重工业为主导的分布特征。4)越南工业化起步晚、水平低,是形成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导的主要原因;南北分治、政府宏观引导,是造成南翼、北翼、中部产业格局差异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4.
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工业用地指标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发展工业是各级政府财税的主要来源,而工业用地的供应主要以协议出让为主。地方政府往往通过地价的优惠来吸引投资,导致工业用地效率低、土地闲置浪费现象严重等问题。研究工业项目用地控制指标,侧重从行政管理的角度为用地审批、管理和考核提供依据和标准,以提高土地使用效率。针对开发区土地利用特点,以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为例,采用统计分析和比较的方法,从分行业、类型和规模的角度研究工业项目的用地效率,对工业用地项目的投资强度、产出强度、绿地率、容积率、建筑系数提出控制标准。  相似文献   

15.
在将整个经济体分为贸易部门和非贸易部门的基础上,通过建立计量模型,对新疆外商直接投资与产业竞争力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在有外商直接投资介入的贸易和非贸易两部门中,劳动报酬对两部门产业竞争力都有显著影响;产业结构演进仅对贸易部门产业竞争力有显著影响。建议在新疆经济发展过程中不仅要处理好劳动力工资待遇问题,而且要进一步扩大招商引资的规模并提高其利用效率。  相似文献   

16.
土地利用格局景观指数算法与应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土地利用斑块的形态和空间格局是人类与自然长期相互作用的结果,图形特征的时空演化可以看作是土地利用变化的一种外在表现.该文以吉林省长岭县为研究区,综合运用遥感影像和其他相关资料得到研究区1991年、1995年和2000年的土地利用数据;借助GIS的空间分析功能,获得多时期的土地利用变化信息,并基于景观生态学原理,提取土地利用斑块形态和格局信息,分析近圆指数、方形指数、分维数、分离度等指标及其地学机制.研究表明,受人类干扰强的斑块,近圆指数和方形指数较大,分维数较小,分离度较大;而受人类干扰弱的斑块,近圆指数和方形指数较小,分维数较大,分离度较小.通过图形信息角度进一步发掘土地利用格局及其动态变化的驱动机制,对完善土地利用/土地覆被时空演化过程描述与分析是一种新的尝试.  相似文献   

17.
Multiple Regressive Pattern Recognition Technique (MRPRT) is an adapted approach for improved geologic resource estimation. We developed and tested this approach for the Platinum (Pt) bearing region near Goodnews Bay, Alaska, which presents an example of a complex depositional environment. We applied geospatial and pattern recognition methods to assess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offshore Pt in the Goodnews Bay area from point data collected by various agencies. We used the coefficient of correlation (r) and the Nash–Sutcliffe efficiency (E) to quantitatively assess the degree of accuracy of the estimated Pt distribution. We split the study area, based on trend analysis, into two regions: inside the Bay and outside the Bay. We could not obtain appreciable estimates from the geospatial and pattern recognition methods. Using MRPRT, we were able to improve r from 0.57 to 0.93 and the E from 28.31 to 92.91 inside the Bay. We achieved improvement in r from 0.55 to 0.61 and E from 28.46 to 34.52 outside the Bay. The reasons for a non-significant improvement outside the Bay have been discussed. 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 proposed MRPRT has wide application potential in georesource estimation where input data is often scarce.  相似文献   

18.
《自然地理学》2013,34(4):383-402
Analysis of landscape patterns, as an important means of studying landscape ecological functions and processes, is a key part of landscape ecology. The traditional patch-corridor-matrix paradigm, ignoring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real three-dimensional (3-D) landscapes and two-dimensional (2-D) landscape maps, quantifies and describes 2-D landscape maps using landscape pattern metrics. Such simplification of the real landscape will lead to differences between 2-D landscape pattern metrics and real values, especially in mountainous areas. This study seeks to examine whether these differences are significant in natural landscape patterns. Fourteen small watersheds in a mountainous area were selected as sample landscape units. Two metrics at the patch level, five metrics at the class level, and four metrics at the landscape level were chosen as representative metrics. 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there we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2-D and 3-D landscape pattern metrics at the patch level, landscape level, and class level. We interpret the differences as errors in the 2-D metrics. The errors depend on the metric and the landscape type, and the errors for different landscape types were inconsistent. Whether these errors affect further interpretation of the role of pattern in landscape ecology remains uncertain.  相似文献   

19.
产业地位变化与区域开发的产业模式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制定产业政策和战略的关键是扶持好先导产业,建设好主导产业。从产业地位变化的角度重新界定了先导产业、主导产业和支柱产业的概念,给出不同产业的宏观特征和识别方法,探讨了地方政府对不同产业应采取的对策。辽宁省工业不同部门产业地位的简单识别案例证明,文章所提出的先导产业、主导产业、支柱产业等概念和识别方法是科学合理的,也是可行的、实用的。  相似文献   

20.
以河南省126个县域(市区)为研究单元,运用2014年银行业的12 369个网点数据,借鉴连锁型网络模型,运用复杂网络分析工具和空间分析软件对河南省金融网络进行综合测度与结构分析。研究发现:1从金融连接度看,郑州是河南省的金融核心,洛阳是次金融核心;2金融核心具有较高的金融联系度和较强的对外金融联系,同时银行网点在空间上的布局并不完全遵循传统地理空间的行政等级制度;3在实体基础设施网络和银行网点虚拟网络共同作用下,河南省金融网络表现出了等级化和网络化的双重特征;4金融网络中,郑州—洛阳的金融连接度最高,金融连接度存在着一定程度的极化现象,并在空间上呈现出"一体两翼"的格局,且豫北的金融聚集现象较豫南明显;5河南省金融网络拓扑结构图具有较大的集聚系数和较小的平均最短路径,同时度分布在对数坐标中呈现幂律分布,说明整个网络同时具有复杂网络中的小世界网络和无标度网络结构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