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通过对我国二处典型斑岩铜(钼)矿床背景场和区域地球物理-地球化学特征的剖析,与土屋铜矿床进行对比.认为土屋铜矿床与典型斑岩型矿床同样处于重力梯度带上,区域磁场特征复杂;但区域地球化学异常元素组合中,一般斑岩铜矿床都有明显的Mo元素异常,而土屋仅显示有微弱的Mo异常.  相似文献   

2.
段召艳 《地质与勘探》2021,57(4):837-851
东炉房铜钼矿床位于扬子西缘坳陷带,是滇西北香格里拉地区近年新勘查评价的中型矿床,该矿床具大型规模远景。本次通过地质详查及综合研究工作,基本查明了矿床特征,理清了成矿规律,提出了深部及外围找矿预测区。研究认为:铜钼铅锌金多金属矿化与石英闪长玢岩-石英二长斑岩复式侵入岩紧密相关,矿化蚀变具有斑岩型-矽卡岩型-中低温热液脉型成矿系统特征;矿区共圈定24条矿体,其中斑岩型钼(铜)矿体3条,矽卡岩型铜(钼)矿体14条,中低温热液脉型铅锌(金)矿体7条,具有由内到外,由高温至中低温为Mo(Cu)→Cu(Mo)、Fe→Pb、Zn、Au的斑岩成矿系统元素分带特征;结合矿区矿床地质、地球物理、土壤地球化学特征,矿区外围及深部圈定3处寻找斑岩型-矽卡岩型铜钼多金属矿找矿靶区。该矿床的评价对区内寻找同类型矿床具有重要指示意义。  相似文献   

3.
在河南省桐柏县刘山岩铜锌多金属矿区开展深部及外围预查,对矿床进行了地球化学异常特征及评价标志研究.矿床的异常元素组合主要为Cu、Zn、Pb、Ag、Ba、Mo、Cd;次为Mn、Bi、As、Ga、Ge、V、W;矿床实用元素轴向分带序列由上至下依次为Cu-Zn-As-Ga-Ag-Pb-Mo.同时,根据已知矿和非矿异常特征、元素组合及分带特征、元素比值特征等建立了矿床的找矿评价地球化学标志.  相似文献   

4.
<正>青海都兰县埃坑铜钼矿床是近年来在昆南带造山带新发现的斑岩型铜钼矿床之一,矿区花岗斑岩与铜钼矿化关系密切,但关于含矿花岗斑岩的岩石地球化学特征、产出构造环境及其地球动力学背景等问题尚不清楚。笔者通过矿区实地调查、采样及元素化学测试分析,对该矿区花岗斑岩进行了系统的岩石地球化  相似文献   

5.
对土屋地区干旱荒漠景观地球化学条件和勘查地球化学方法进行了分析,对比研究了不同比例尺地球化学异常特征及对矿床的反映能力,指出了该区铜元素是预测铜矿的最重要的指示元素,论证了在区域铜高背景区和异常区开展1:5万化探是进一步定性、定位预测矿区、矿床的重要环节,提出了东天山地区经济、有效的地球化学勘查和异常查证方法技术组合。  相似文献   

6.
西藏玉龙斑岩铜矿带北段成矿规律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西藏玉龙铜矿是世界级超大型斑岩铜矿,玉龙斑岩铜(钼)矿带是我国铜资源量最为丰富的区带之一.玉龙斑岩铜(钼)矿带位于三江印支褶皱系中部的字嘎断裂以西的燕山隆起区.成矿带内玉龙矿床的西北部地区,从玉龙(矿床)到恒星措(矿点)、再到夏日多(矿点),具有良好的铜(钼)矿找矿前景,两个明显的化探高值异常区分布在玉龙铜矿床和成矿带北段恒星措地区,两异常相连的方向线为NNE向,与区域构造线的方向一致,在三叠系中也有部分显示,反映出玉龙矿区外围和成矿带上进一步开展金矿地质找矿工作的良好前景.  相似文献   

7.
江苏铜山铜(钼)矿是与燕山期中酸性杂岩体有关的高—中温热液矽卡岩型矿床。矿体主要赋存于矽卡岩带中,少部分赋存于蚀变黑云母石英闪长岩中。根据矿床成矿特征,结合矿区物、化探异常信息,总结了矿床预测模型,并对矿区深部及外围进行预测。采用矿床模型地质体积法对深部预测资源量进行估算,预测深部铜金属量33611.57t,钼金属量9331.35t。  相似文献   

8.
<正>流沙山钼金矿床属于斑岩矿床,相对于斑岩铜金矿床、斑岩铜钼矿床来讲比较少见,又由于钼和金的化学及物理性质差异比较大,钼金伴生成矿比较难,所以说通过对成矿区地质背景等相关的描述,分析流沙山钼金矿床的成因,为以后的找矿工作提供新的思路,由于钼金矿床的稀少,笔者大胆的提出猜想:斑岩型钼金矿床其实是在斑岩型铜(钼)矿床基础上被含金热液穿插侵入形成的或者是斑岩型铜金以及铜钼矿床的叠加作用产生的这种矿床。即在流沙山钼金矿床附近很可能会有铜矿有待发现。  相似文献   

9.
青海纳日贡玛斑岩铜(钼)矿地质地球化学特征及成因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纳日贡玛斑岩铜矿,矿体主要赋存在喜山期花岗斑岩体中.笔者通过野外观察和室内研究,从矿床地质特征,岩石地球化学特征等方面对矿床的成因进行了探讨,初步认为它是一个典型的斑岩型铜(钼)矿床.  相似文献   

10.
刘猛  游军  丁汝福 《新疆地质》2012,30(1):46-51
希勒库都克钼铜矿是近年来找矿突破的一个斑岩型钼铜矿床,在研究总结矿区地质、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异常特征基础上,查明矿床控矿地质因素,认为下石炭统南明水组上亚组是有利赋矿层位,海西晚期花岗闪长岩、斑岩脉为主要含矿岩石,区域上及矿区NW向、近EW向构造为有利控矿构造.明确找矿信息标志及准则,认为环状高磁异常间低磁异常特征及低阻高激化激电特征,Cu,Mo,Au,Sn,Sb,Pb,Zn等元素岩石地球化学综合异常及由内向外Cu,Mo,Au,Sn→Sb,As→Pb,Zn异常分带特征,可作为有效找矿信息标志.在此基础上,提出基于矿床地质、地球物理、地球化学综合信息找矿模型.  相似文献   

11.
乌奴格吐山铜矿物化探异常特征及外围找矿   总被引:4,自引:4,他引:4  
德尔布干成矿带是寻找铜多金属、贵金属矿产的重点区,具有很大的矿产资源潜力。以该成矿带内乌奴格吐山铜钼矿及外围物化探异常特征讨论矿山外围找矿,进而讨论有色金属成矿区带进一步找矿问题。  相似文献   

12.
张璟  邵军  周永恒  鲍庆中  王宏博 《地质通报》2016,35(8):1388-1399
得尔布干成矿带是中国东北地区中、俄、蒙毗邻区域一条重要的铜、钼、金、铅锌多金属成矿带,控制产出大量多金属矿床。满洲里—陈巴尔虎旗一线集中产出铜钼矿,如乌奴格吐山铜钼矿、八大关铜钼矿、八八一铜钼矿。然而与相邻俄罗斯额尔古纳—上黑龙江—岗仁成矿带中的铜钼矿产出现状对比,无论数量还是规模均相差甚远,显示仍存在较大找矿空间。在近年来大量野外地质工作及矿床实际考察基础上,阐述了八大关铜钼矿矿床地质特征。通过岩石地球化学特征研究、LA-ICPMS锆石U-Pb及辉钼矿Re-Os年龄测试,确定八大关铜钼矿为形成于印支晚期(205.8±3.4Ma),受八大关短轴背斜及NE-SN向断裂控制的造山带斑岩型铜钼矿。与乌奴格吐山铜钼矿对比,八大关矿区形成于燕山早期的花岗质斑岩体极有可能是新的铜钼赋矿体。  相似文献   

13.
西南三江北段纳日贡玛铜钼矿床地质特征与成矿模式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纳日贡玛铜钼矿床是位于三江成矿带的大型铜(钼)矿床。虽然该矿床在找矿工作上取得重大突破,但关于矿床成矿模式的理论研究较少。在总结矿床地质特征的基础上,对矿区内花岗斑岩的矿物岩石化学成分、微量元素和稀土元素特征进行分析,测试包裹体均一温度、盐度、化学成分及C、H、O同位素组成,探讨其热液蚀变类型及分带特征。结果表明:该矿床为斑岩型铜钼矿床,其成矿物质主要来源于花岗斑岩体,成矿流体为岩浆水和大气降水组成的混合热液。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纳日贡玛铜钼矿床的成矿模式,利用Micromine软件建立了矿床三维立体模型,其成果为矿床成因的认识与找矿工作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4.
西藏驱龙铜矿区及其外围找矿前景地球化学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藏驱龙斑岩铜矿床的发现是近年我国地勘行业找铜工作的重大突破之一。在发现找矿线索、确定成矿类型和评价找矿前景的过程中,勘查地球化学起了举足轻重的作用。1∶20万区域化探异常圈定了Cu-Mo矿化的范围,异常追踪查证工作确定了Cu-Mo矿化类型和找矿的有利地段。通过测区系统的地球化学勘查工作,结合地质构造资料,认为驱龙地区存在典型的斑岩铜矿床地球化学异常模式,矿化体剥蚀程度很浅,是找寻以斑岩型Cu-Mo矿化为主的超大型铜钼矿床的良好远景区。  相似文献   

15.
小寺沟铜钼矿为大型斑岩型矿床,其外围地球化学异常成群成带分布。通过总结成矿规律和找矿标志,分析异常的元素组合、分布、组分分带等特征,研究异常、矿化的相互关系,提出找矿靶位。  相似文献   

16.
大别山北麓山店地区发现的斑岩型铜钼矿床均为隐伏矿床,在地质勘探过程中采用土壤地球化学测量方法,查明地球化学晕指示元素为金、银、铜、铜、锌、钨、锡、钼、砷、锑、铋,结合地球化学异常选定勘查靶区;综合研究元素组合的前缘晕、近矿晕和尾晕及各元素的叠合情况,判断是否为矿致异常及矿体赋存部位。实践证明,运用地球化学方法预测隐伏铜钼矿床是一种经济有效的找矿方法,采用地球化学资料和地质资料相结合,可有效地判断地质体的含矿性,确定有利的成矿部位。  相似文献   

17.
文章在矿床地质、地球化学及同位素年代学研究的基础上,总结了菲莫铜钼多金属矿床的成因及理想模式。矿床中岩、矿石S、Pb同位素组成显示,矿床成矿物质主要来源于深部地幔或下地壳古老基底,后混入部分上地壳物质;H、O同位素特征显示,矿床成矿热液以上升的岩浆热液为主,结合部分变质热液及渗透淋滤的大气降水形成混合热液;Re-Os同位素测年得出矿床形成时间为(47·81±0·71)Ma,矿化主要发生于大皮甲岩体岩浆侵位晚期的期后热液阶段。矿床成因类型属沉积-变质-岩浆热液叠加改造型铜钼多金属矿床。成矿作用具长期性、多期次、多来源、多阶段、多成因的特征,大致经历了古元古代的沉积定位阶段→中新元古代的区域变质改造富集阶段→喜马拉雅期的颠覆性改造叠加富集成矿阶段。  相似文献   

18.
李建亭 《地质与勘探》2022,58(4):836-845
在风化壳覆盖区应用传统化探方法和矿物地球化学找矿方法开展斑岩型矿床深部找矿存在一定制约。土壤微细粒分离测量技术是一种可应用于覆盖区找矿的穿透性地球化学勘查技术,在干旱地区已取得良好的应用效果,亟需开展多景观、多矿种应用试验。基于此,本文选择为红土风化壳覆盖的福建省罗卜岭斑岩铜钼矿为研究区,开展风化壳土壤微细粒分离测量技术有效性实验。结果显示,与不含矿酸性岩体风化壳相比,研究区明显富集铜钼矿成矿及伴生元素,尤其是Mo、Cu、Au显著富集,与此同时,含矿岩体风化壳中元素变异系数较低,符合斑岩型矿床元素含量富集系数高、变异系数低的典型特征。元素空间分布特征与矿化蚀变、断裂构造、地形演化密切相关。Cu-Mo异常可以圈定矿化中心蚀变带,V、Hg则在外蚀变带富集。Cu与Mo在研究区西北部的分异指示了紫金山矿田由SE向NW主成矿作用由Cu-Mo演变为Cu-Au。元素剖面分布特征进一步验证了成矿蚀变、地形演化对元素分布的控制作用。地形演化决定了蚀变带在地表的分布,进而控制元素的分布。罗卜岭铜钼矿体呈马鞍状分布于古背斜两翼,在后期风化剥蚀作用下,背斜核部演化为负地形,使得中心蚀变带接近出露地表,表现为Cu的正异常;古背斜两翼现今为正地形,矿体埋深较大,前缘晕元素Hg表现为正异常。因子分析结果很好地展示了元素的组合与分异特征。总体上,可以根据Cu-Mo异常判断矿体中心位置,根据Hg判断矿体埋深,根据Sn、V、Cr等识别花岗闪长斑岩体边界。本研究系统证明微细粒土壤测量在风化壳覆盖区探测隐伏斑岩铜钼矿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9.
浙江上虞横塘铜钼矿是燕山期岩浆侵入中元古界片麻岩中成矿的,以往勘查显示其为一低品位小型斑岩型矿床,铜(钼)矿化呈细脉状、网脉状、薄膜状赋存于蚀变片麻岩中。在近年的地质勘查工作中,分析了成矿地质特征,重新评价了该区的找矿潜力,认为已知低品位矿体可能是典型斑岩铜钼矿床的浅部矿体,其深边部的找矿潜力较大,通过新一轮隐盲矿体勘查工作很有希望实现找矿突破。  相似文献   

20.
岗讲—白容铜铝矿系斑岩型矿床,位于冈底斯斑岩铜矿带的东段,矿区的含矿斑岩体显示多期次复式岩体特征,铜钼矿化与钾硅化蚀变关系密切.断裂构造对含矿岩体具明显破坏作用,对矿床的剥蚀程度也有明显的影响,研究认为岗讲矿区的剥蚀程度比白容矿区更浅,其“环状”矿体中心的流纹—英安斑岩之下尚有较大的找矿潜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