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广东省地质学会构造地质专委会、第四纪地质与环境地质专委会、广东省地震学会地震地质专委会、广东省海洋湖沼学会和珠海市科委联合召开的《华南沿海经济开发区环境地质与区域稳定性分析学术讨论会》于1989年12月20—23日在珠海市召开。参加会议的有来自省内和广西、湖北地区的生产、科研及高校等22个单位38名代表。会议收到论文51篇,会上宣读论文21篇。会议除进行学术交流外,还组织了野外考察。 会议由省地震学会常务理事、构造地质专委主任刘以宣研究员致开幕词,省地质学会副秘书长陈君拔高工代表地质学会致贺词,省地质学会与地震学会副理事长黄玉崑教授致闭幕  相似文献   

2.
由广东省地震学会地震地质专委会、广东省地质学会构造地质专委会和第四纪地质与环境地质专委会、广东省海洋湖沼学会海洋地质专委会及广东省地理学会地貌专委会等四个学会的五个专业委员会联合召开的《华南沿海地震灾害与地质灾害及其对策研讨会》于1991年9月10至14日在广东省阳江市召开。阳江市政府予以了大力支持。  相似文献   

3.
《华南大陆边缘构造活动与成矿作用及环境地质》学术讨论会在肇庆市召开由广东省地震学会地震地质专委、广东省海洋湖沼学会、广东省海洋学会海洋地质专委、广东省地质学会构造地质专委和第四纪与环境地质专委、广东省石油学会南海所分会联合发起的(华南大陆边缘构造活动...  相似文献   

4.
《地震地质》1986,8(3):32
中国地质学会构造专业委员会、中国地震学会地震地质专业委员会、福建省地质学会和福建省地震学会,于1986年5月7—15日,在福建省联合召开了“全国东南沿海大陆边缘构造实地考察学术讨论会”。有来自全国22个省(市)、自治区的150多名代表参加这次会议  相似文献   

5.
由广东省地震学会、地质学会、海洋湖泊学会联合举办的“华南地震灾害及地质灾害学术研讨会”于 1 2月 3~ 7日在广东肇庆市召开。这次学术会议得到了三个学会会员的热情响应 ,来自三个学会的 50多位代表出席了会议 ,共收到学术论文摘要 55篇 ,涵盖了地震地质、工程地震、地震观测、工程地质等领域。中国地球物理研究所陈运泰院士应邀出席会议 ,并作了题为“防震减灾与经济建设”的报告。肇庆市常委莫友莲、广东省科协及广东省国土资源厅的领导出席会议并作了讲话。有 1 8位专家在交流了学术报告。达到了交流学科信息、研讨学术、开阔思路、…  相似文献   

6.
中国地震学会地震地质专业委员会于1981年12月6日至14日,在北京召开“中国大陆地震构造及地壳动力学学术讨论会”.24名委员和来自全国的104名代表参加了会议.这次会议共收到119篇学术论文或论文摘要,全部在会上进行了宣讲.主任委员丁国瑜主持会议,中国地震学会副理事长、国家地震局副局长马杏垣在会上讲了话. 马杏垣指出,这次专题学术讨论会是邢台地震以来的一次盛会,众多的学术论文反映  相似文献   

7.
中国地震学会地震地质专业委员会于1981年12月5—14日,在北京召开了中国大陆地震构造及地壳动力学学术讨论会。会议代表主要来自国家地震局及所属的省局、研究所、分析预报中心及专业队,并有地质部、建工部、中国科学院及有关大专院校,共计39个单位136人。 会议的主要任务是交流与讨论近几年来在大陆地震构造、地壳动力学方面的研究成果,并讨论1982年地震地质专业委员会的学术活动计划。 通过大会及小组会的学术交流,检阅了我国在大陆地震构造及地壳动力学研究的最新成果。在大陆地  相似文献   

8.
1998年10月19日至24日,中国地震学会第7次学术大会暨第五届理事会成立大会在江西省井岗山市茨坪镇举行。会议期间还召开了中国地震学会秘书长会议。来自全国各省、自治区270余名代表参加了会议。会议共收到论文259篇,其中地震学38篇,地震地质45篇,地震预报70篇,地震工程30篇,地震观测技术9篇,地壳深部探测6篇,地壳形变测量13篇,构造物理26篇,历史地震8篇,地震社会学19篇,地震地磁学10篇,地震科技情报(信息)5篇。新疆地震局有11篇文章入选大会论文摘要集,7篇论文在学术大会分组会上…  相似文献   

9.
中国地震学会地震地质专业委员会曾于今年3月份召开一次“地震构造模拟实验会议”。会上提交论文34篇。文章内容涉及岩石力学性质及有关参数测定、地震机制、地震前兆以及不同区域构造背景下应力场分布和演化等各方面问题。  相似文献   

10.
由中国地质学会、中国地震学会、中国气象学会、北京天文学会、中国石油学会和中国空间科学学会六个学会的有关专业委员会,共同主持的“全国天文、地质、地震,气象相互关系”学术讨论会于1983年11月19日至24日在北京召开,参加会议的各方面代表约160余人。向大会提交的论文130篇,其中有119篇在会议上进行了宣读。  相似文献   

11.
由中国地质学会第四纪冰川及第四纪地层专业委员会、湖北省地质学会、国家地震局地震研究所联合发起并主持召开的中国东部地区新构造运动学术讨论会于1988年11月10—16日在湖北省宜昌市召开。 出席会议的有来自我国地质、地震、地理、高等院校等各部门的代表共92人。会议共收到论文摘要134篇,数十名代表在大会上作了学术报告。会议比较系统地总结、交流了从1956年中国科学院第一次召开“中国新构造运动座谈会”以后30年来新构造研究的主要成果,内容主要包括:  相似文献   

12.
由中国地质学会构造地质专业委员会与中国地震学会地震地质专业委员会联合首次召开的“构造物理与地壳形变学术会议”于1985年3月10日至13日在北京举行。来自国家地震局、中国科学院、地矿部、煤炭部、石油部、化工部和高等院校等24个单位的代表共97人。提交大会的论文90余篇,其中以中青年作者的文章居多  相似文献   

13.
由中国地质学会构造专业委员会、地质力学专业委员会和山西省地质学会联合召开的全国“断裂构造”学术讨论会,于1983年10月5日至12日,在山西省大同市召开。来自全国各地的地质、地震、石油、煤炭、化工、建材等部门的生产、科研单位和大专院校的代表共108人。提交会议交流的论文和论文摘要248篇。 这次会议的召开,是由构造地质专业委员会和地质力学专业委员会理事孙殿卿教授发起。学术讨论会以缓倾角断层(逆掩断层、推覆构造和重力构造)为主题,重点讨论缓倾角断层研究的实践意义和理论意义。正如马杏垣教授在会议开幕词中所指的,缓倾角断层与煤炭、石油等矿床的分布及勘探有着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14.
本文概括报道了四川省地震局、四川省地震学会、国家地震局科技监测司和中国地震学会地震地质专业委员会于1984年9月5日至21日在成都市联合召开的“鲜水河地震带地震学术讨论会”情况。全国各地50个科研单位的160名代表出席了这次会议。会议第一阶段围绕鲜水河地震带的地震地质、地震活动性、地震形变测量,地震预报与预防等方面,对70余篇论文分四个组进行了学术交流,并就古地震、地震大形势、活断层与遥感遥测等问题进行了大会交流与讨论;会议第二阶段组织60名代表沿康定一炉霍路线进行了为期9天的野外现场考察。  相似文献   

15.
《地震地质》1991,13(3):248
中国地震学会地震地质专业委员会和构造物理专业委员会,在有关专家的倡导下于1991年6月28日在国家地震局地质研究所召开了岩石物理性质学术讨论会。来自中国科学院,高等院校、石油部、地质部、国家地震局等七个部门,十多个单位的30余名代表参加了会议并提交了学术报告  相似文献   

16.
为检阅广东省地震学界近年来所取得的科研成果和交流经验,广东省地震学会于1988年10月24—26日在广东省番禺县举行学术年会。会议收到论文(或摘要)89篇,其中,地震地质34篇,地震学15篇,地震前兆11篇,工程地震与抗震14篇,地震观测技术与仪器10篇,其他  相似文献   

17.
中国地震学会地震地质专业委员会于1984年11月26日至12月1日首次在广州召开了地球电磁感应学术讨论会。来自全国43个单位的106名代表参加了会议。会议收到论文59篇,其中23篇在会上宣读。 会议介绍了近十年来我国在大地电磁测深、频率测深、地磁测深等方面所取得的成果。为了进行广泛  相似文献   

18.
《地震地质》1991,13(3):258
由中国地震学会、中国力学学会和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共同筹办的“第五届全国地球动力学会议”于1990年11月13日至15日在北京召开。参加会议的各地代表40余人。会议收到论文32篇,在大会上宣读了22篇。会议还邀请了天文、气象和地质界的6位专家作了专题报告  相似文献   

19.
在炉霍7.9级地震发生11周年之际,由四川省地震局、四川省地震学会、国家地震局科技监测司、中国地震学会地震地质专业委员会联合组织的“鲜水河地震带地震学术讨论会”在四川省成都市召开。参加会议的代表来自国家地震局及所属研究所、队、各省地震局及有关大专院校共50个单位的160名专家、教授和科技工作者。国家地震局、省科协负责同志出席了会议并讲了话,中国地震学会地震地质专业委员会大多数委  相似文献   

20.
《地震地质》1989,11(3):94
由中国地质学会第四纪冰川及第四纪地质专业委员会、湖北地质学会及国家地震局地震研究所共同筹办的“中国东部地区新构造运动学术讨论会”于1988年11月10日至16日在宜昌市召开。这是近三十年来较大的一次区域性的新构造学术讨论会。代表来自东部地区为主的科研、教学、生产等部门,共九十余人。编入会议文集的论文摘要共130余篇。大会交流及论文内容充分反映了我国当前新构造理论、方法和应用等方面的现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