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我国手足口病时空分布特征的GIS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手足口病是一种常见传染病。近几年在我国多次暴发且发病人数显著增加,引起了我国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目前,对手足口病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医学领域,而在宏观尺度上的时空分布特征研究及其重点地区分布研究等方面均较少。本文探索应用地理信息系统(GIS)的工具和方法,对2008-2009年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收集的手足口病监测数据进行统计计算、空间可视化和空间分析,得到我国手足口病疫情的时空分布与动态变化特征。研究表明:(1)尽管全国均有手足口病的报告病例,但各省之间发病情况差异较大,且区域内的发病情况也存在较显著差异,一般在人口密度和人口流动性均较大的城市疫情较严重;(2)手足口病在我国的流行高峰期为4-7月,比国外相关研究中的描述提前了一个月;(3)5-6月,我国手足口病的高发区分布明显由南向北移动。(4)2008-2009年,我国手足口病患者98%以上为托幼儿童、散居儿童和学生。鉴此分析,本文提出了具有时间、空间和人群针对性的防控手足口病暴发流行的科学建议。  相似文献   

2.
手足口病是一种常见的传染病,多见于5岁以下儿童。近年来,中国手足口病发病人数逐年上升,疾病疫情也越来越受到公共卫生部门与社会大众的关注。虽然已有不少手足口病相关的研究,但对其时空变化及影响因素驱动效应的研究仍然较少。本文采用贝叶斯时空模型,对2008年山东省手足口病高发时间段(5-8月)的发病时空演变特征进行系统分析,并探究影响手足口病发病风险的气象因素。结果表明:① 空间上不同区县的手足口病发病风险存在一定差异,且区县间的发病风险随时间变化趋势也各不相同;② 5月和6月手足口病发病风险明显高于整个研究阶段(5-8月)平均发病风险;③ 对手足口病发病风险影响较大的气象因素依次是:周平均温度、平均风速和平均气压。本文针对山东省手足口病时空演化特征及气象影响因素的研究,能为高发时间段内手足口病的区域化防控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3.
2008-2018年中国手足口病时空分异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手足口病是一种在婴幼儿中多发的常见传染病,对儿童的身体健康具有重要影响.为揭示我国手足口病的时空分异特征,为手足口病的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本文选取自2008年手足口病被列为丙类传染病以来至2018年中国手足口病发病率为研究数据,运用全局莫兰指数、Getis-Ord Gi*、新兴时空热点分析和标准差椭圆等空间统计方法对中国...  相似文献   

4.
空间显式传染病传播模型由于能够较好地模拟城市内部的传染病传播过程,在城市疫情防控中得到了广泛应用。但现有的空间显式模型大多按照人口随机流动模式来模拟城市人口流动行为,未考虑城市中以通勤为主的人口流动模式。本文以长沙市的2014年第1~49周手足口病传播过程为例,将4、8、24邻域扩散以及重力模型、辐射模型共5种不同的人口流动模式与周期SEIR动力学模型结合建立起五种传染病传播模型,并通过比较模型时间和空间精度来明确不同人口流动模式应用在城市内传染病时空传播模拟中的各自优势和适用范围。实验结果表明:每种人口流动模式在城市内传染病时空传播模拟中都有其使用前提和适用范围。基于24邻域扩散的传播模型对手足口病病例数拟合精度最高(RMSEspatial_ts=0.58,RMSEspatial_st=0.95),基于重力模型的传播模型对城市内部传染病时空传播模拟中的传播趋势的模拟精度最高(rspatial_ts=0.46,rspatial_st=0.39),且对长沙市人口相对稠密区域(格网常住人口数大于第三四分...  相似文献   

5.
政策     
正中共中央印发《关于加强党的领导、为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提供坚强政治保证的通知》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发生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多次主持召开会议,对疫情防控工作进行研究部署,提出明确要求。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面对疫情加快蔓延的严重形势,各级党委(党组)要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上来,认清肩负的责任使命,按照坚  相似文献   

6.
焦作的确诊病例、疑似病例住在哪个小区(村庄),分别位于哪个县(市、区)?各县(市、区)外来人员流入情况如何?近日,焦作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充分利用测绘地理信息技术助力疫情防控,组织研发的焦作市疫情分布地图和焦作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大数字平台2张“疫情地图”可以一目了然地掌握以上信息。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登革热疫情分布及时空变化的分析,发现该病的分布和流行规律,将有助于登革热防控工作的开展。本文以2004-2013年间传染病网络直报系统的全国地市级登革热逐月发病率资料为基础,就发病率、涉及地市以及与输入性病例之间的关系,进行空间统计学分析。结果表明:中国登革热发病率的对数值与国外输入性病例数呈显著相关(r=0.669,p<0.05);登革热输入性病例地市(有输入性病例的地市)数量与登革热本地病例地市(有登革热本地病例的地市)数量呈显著线性相关(r=0.939,p<0.05);疫情整体呈稳步递增的趋势,且发病率重心不稳定,从东南沿海(广东、福建)逐步向内陆和西南地区(云南边界)迁移,显示登革热可能流行范围正在扩大;中国登革热疫情呈现波动性非随机空间分布,其高聚集区主要分布在广东的珠江三角洲、韩江三角洲,以及西南边境的云南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和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中国登革热疫情是由输入性病例引起的本地流行,因此,加强入境人员(特别是来自东南亚疫区)的健康教育,尤其在输入性病例输入高风险时间段(7-10月),对控制登革热疫情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主要是由鼠类携带传播汉坦病毒而引起的一类自然疫源性传染病,严重危害着人类健康。陕西省是我国HFRS疫情最严重的省份之一,发病率居全国前列,研究其疫情时空分异和影响要素对指导当地疫情防控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基于2005—2017年县区尺度HFRS发病率数据,采用空间自相关、热点分析等方法分析陕西省疫情时空分异特征,并利用地理探测器探究影响疫情的主要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要素。结果表明:2005—2017年陕西省HFRS发病率明显高于全国水平,同时呈现明显的时间波动和空间聚集,平原面积占比、建设用地面积占比、人口密度等因素可以解释约20%的HFRS疫情空间分异;关中平原聚集了陕西省90%以上的高发病县区,其疫情亦呈现明显的空间分异性,主要受降水量、 NDVI、土地利用类型等因素的影响。由此可知,高发病县区聚集、且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条件明显不同的关中平原是陕西省HFRS疫情流行的关键地区。因此,建议陕西省HFRS疫情防控应当重点关注降水量、植被状况以及土地利用类型,特别是在土地城镇化水平较高、人口密度较大的关中平原进行有效的防控干预。  相似文献   

9.
正焦作的确诊病例、疑似病例住在哪个小区(村庄),分别位于哪个县(市、区)?各县(市、区)外来人员流入情况如何?近日,焦作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充分利用测绘地理信息技术助力疫情防控,组织研发的焦作市疫情分布地图和焦作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大数字平台2张"疫情地图"可以一目了然地掌握以上信息。焦作市疫情分布地图是根据市卫健委发布的最新疫情信息,将全市确诊病例数据、医疗机构进行在线标注,以可视化图表的方式将相关统计数据进行直观展示。  相似文献   

10.
手足口病是一种常见的传染病,以往的研究表明该疾病与气象、环境和社会经济等因素相关联,其影响关系复杂,而疾病本身体现出较强的区域聚集性,采用普通的线性风险建模方法无法捕捉影响因素的复杂性及空间聚集性。因此,本文以山东省为例,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采用贝叶斯网络综合风险建模方法研究手足口病的发病风险与气象、土地利用、社会经济及空气污染等要素间的关系,并通过引入空间扫描统计聚集结果,将空间聚集引入到贝叶斯网络模型加强其空间推理功能,减少模型的偏差,提高评估的精度。结果表明,本文建立的手足口病空间贝叶斯网络风险模型具有较高的估计效果,引入的空间聚集性较好地融入到贝叶斯概率推理模型中,合理建立预测因子同手足口病发病风险之间的关系。通过对建模结果的解译,分析了手足口病的发病风险影响因素,特别是气候、社会经济及空气污染的影响。本文的空间贝叶斯建模方法及研究结果对手足口病暴发的防控预警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手足口病(HFMD)是一种多发于儿童的常见传染病。近年来,中国HFMD发病人数逐年上升,疾病疫情也日益受到社会广泛关注。虽已有不少相关研究,但对于探测其时空异质性及量化潜在影响因子解释力的研究仍然较少。本文采用地理探测器及贝叶斯时空层次模型,对2009-2013年京津唐地区HFMD发病率的时空异质性进行分析,并量化各影响因子及其两两交互作用对HFMD发病率的解释力。结果表明:① HFMD的相对风险存在时间异质性,其发病风险在春夏季(5-7月)达到峰值,而冬季(12-次年2月)发病风险最低;② HFMD的相对风险存在空间异质性,在经济发达的地区HFMD发病率较高;③ 影响HFMD发病率时间异质性的主要气象因子为平均温度、累积降水、相对湿度,解释力分别为0.38,0.27,0.13,且交互作用都大于独自影响的作用,如平均温度和相对湿度、平均温度和降水,平均温度和风速两两交互的解释力分别为0.43, 0.40, 0.42。通过研究京津唐地区HFMD发病率的时空异质性以及影响因子的量化状况,为本地区HFMD的预防和控制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2.
饮食地理文化作为地域文化中最具地方特色的重要元素,在现代人口大规模流动背景下呈现出全新的多样化局面,而基于传统认知的“南甜北咸”的地域分异已然不能代表中国现代食甜分布的空间特征。因此,本文采用网络爬虫技术,获取我国大陆31个省会城市共计约2000万条美食消费数据,从传统类菜品、主食类菜品、饮料类和甜品类菜品4个方面计算城市食甜度,在ArcGIS、MySQL软件支持下,借助GIS空间分析和数理统计方法探究我国现代食甜习惯的空间分布特征,分析影响食甜分布的因素。研究发现:① 中国食甜在空间分布上存在显著的地域分异特征,聚类分析评价参数R 2高达0.88,现代食甜习惯总体呈现“东高北中,西微内低”的包围式格局;② 从整体抑或局部角度,在1%显著性水平上莫兰指数均为正,中国食甜分布呈现显著的空间正相关关系,形成特色鲜明的3个地理集聚区,即以苏浙沪闽为主的东南沿海高甜集聚区,以渝黔川为主的西南内陆低甜集聚区和以陕宁为主的西北内陆低甜集聚区;③ 构建了中国现代食甜习惯分布影响因素模型,其拟合精度为0.82,分析结果显示降水、湿度、气温等气象要素及地理位置是影响现代我国食甜空间分布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3.
气候舒适度对人类活动和地区适宜性评价等研究具有重要意义,而温湿指数是气候舒适度评价的一项重要指标。传统的温湿指数计算都是基于站点数据,无法获取大尺度区域舒适度的时空变化特征。本文利用2005—2018年MODIS地表温度、大气可降水量数据,结合地理加权回归方法对经典温湿指数模型进行改进,计算并分析中国年均和月均气候舒适度时空演变特征。结果如下:① 采用GWR方法进行地表温度和气温的拟合,拟合精度(Adjusted R2=0.9~0.98,RMSE=0.14~1.89 ℃)较为理想,说明采用LST、NDVI、DEM作为自变量的地理加权回归分析,能够较精确地拟合地面气温;② 2005—2018年年均温湿指数统计结果表示,云南省累计舒适月数最多,高达167个月,中部省份相对于东南沿海省市舒适时期较多,最高舒适月数差值可达到41个月。中国年均舒适度空间分布规律基本保持一致,除新疆、西藏和东北的部分区域以外,舒适度空间呈现从南到北,舒适度等级由舒适变寒冷。从舒适度等级面积变化情况看,2005—2018年全国舒适度等级呈现由寒冷变舒适的趋势;③ 2018年全年舒适面积最大的月份为5月,其次为10月,不舒适月份集中在1月和7月,全国呈现极冷或极热。春季和秋季空间分布特征较为相似,呈现由东南到西北逐渐递减的趋势;除青藏高原地区外,夏季和冬季呈现由南到北递减趋势。舒适区域主要集中在低纬、中海拔地区。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空气质量问题日渐突出,大气污染已严重影响了人们的身体健康和日常生活。为了探究成都市近年来的大气污染状况,分析大气颗粒物浓度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其控制性因子,本文利用2016年成都市逐小时PM_(2.5)监测数据,分析成都市PM_(2.5)浓度时空变化特征,探索气象因子与城市空间形态因子(建筑错落度)对PM_(2.5)浓度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1)成都市PM_(2.5)浓度的日变化特征表现为城市中心具有"单峰单谷"特征,而城市郊区日变化特征不明显。且城市中心PM_(2.5)浓度空间变化特征整体表现为由西北向东南逐渐减小的趋势。(2)从全年来看,成都市PM_(2.5)浓度与气温和风速均呈显著负相关,与海平面气压呈显著正相关,而与相对湿度的相关性不明显。(3)PM_(2.5)浓度日间变化率与城市空间形态因子的相关性较强,建筑错落度越高,PM_(2.5)浓度下降越快。  相似文献   

15.
Permafrost is one of the key components of terrestrial ecosystem in cold regions. In the context of climate change, few studies have investigated resilience of social ecological system(SER)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permafrost that restricts the hydrothermal condition of alpine grassland ecosystem. In this paper, based on the structural dynamics, we developed the numerical model for the SER in the permafrost regions of the source of Yangtze and Yellow Rivers, analyzed the spatial-temporal characteristics and sensitivity of the SER, and estimated the effect of permafrost change on the SER. 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1) the SER has an increasing trend, especially after 1997, which is the joint effect of precipitation, temperature, NPP and ecological conservation projects; 2) the SER shows the spatial feature of high in southeast and low in northwest,which is consistent with the variation trends of high southeast and low northwest for the precipitation, temperature and NPP, and low southeast and high northwest for the altitude; 3) the high sensitive regions of SER to the permafrost change have gradually transited from the island distribution to zonal and planar distribution since 1980, moreover, the sensitive degree has gradually reduced; relatively, the sensitivity has high value in the north and south, and low value in the south and east; 4) the thickness of permafrost active layer shows a highly negative correlation with the SER. The contribution rate of permafrost change to the SER is-4.3%, that is, once the thickness of permafrost active layer increases 1 unit, the SER would decrease 0.04 units.  相似文献   

16.
Variation of pH in atmospheric precipitation in cities of Jilin province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Acidrainhasbeenaglobalenvironmentalprob-lem.SouthChinaandthesouthwestpartarethetwomainacidrainareasinChinawiththerangeof'pHvariationfrom4.5to4.O,andseientificstudiesonacidrainfocusontheseareas(WANGetal.,l997).Inre-centyears,however,inthenorthpartofChinaacidrainoccurred'notunusuallyandevenmoreseriouslysuchasincitiesofTumenandHunchuninJilinProvince.Itisessentialtodelveintothetemporalandspatialvariationsofatmosphericprecipitationacidityandthevariationscausesintheseareastoprovidesci-entificba…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