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正>绿色增长和可持续减贫是我国扶贫开发的重要目标之一。综合考虑贫困区自然资源、生态环境的影响,借助地理信息科学技术快速、高效的监测和评估贫困区灾害风险、生态价值和安全,精准识别贫困人群,为绿色增长与可持续减贫和资源优化配置提供技术支撑。本刊特此围绕"扶贫空间信息系统关键技术研究"的主题征稿,内容包括但不限于:  相似文献   

2.
旅游发展是消除贫困的重要途径之一,从多维贫困视角对旅游减贫进行研究具有重要意义。以脱贫摘帽的西南地区国家级贫困县为研究案例,引入NPP/VIIRS夜间灯光数据测度多维贫困,并使用地理加权回归方法分析2012—2019年旅游发展的多维减贫效应。结果表明:① 2012—2019年,西南地区贫困县旅游发展水平不断提高,呈现“东高西低”的空间格局,旅游发展的区域差异不断缩小;② 2012年以来,西南地区贫困县多维贫困日趋改善;空间分布上,多维贫困程度自西向东逐渐降低,空间差异趋于缩小;③ 西南地区贫困县旅游发展能够缓解包括经济、教育、医疗和社会保障等方面的多维贫困,旅游多维减贫效应具有明显的空间异质性,川东、川北和滇东南地区贫困县的旅游减贫强度较高,滇西、渝东南和黔西地区旅游减贫强度较低;④ 旅游减贫强度主要受到旅游资源禀赋、经济发展水平和交通区位条件的影响,影响因素通过旅游资源开发、强化旅游产业支撑和提高旅游通达性等途径改善贫困地区的经济、教育、医疗和社会保障水平,实现旅游发展的多维减贫。旅游减贫的发展需要结合贫困地区实际情况考虑,提高旅游产品竞争力,完善配套设施建设,改善交通运输条件,以提高旅游减贫效果。另外,研究发现基于夜间灯光数据测度多维贫困具有较高的精度,能够为贫困问题研究提供数据支持。研究结果对中国旅游扶贫战略实施尤其是2020年后预防返贫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3.
正国务院办公厅近日印发《贫困地区水电矿产资源开发资产收益扶贫改革试点方案》。方案明确,在贫困地区选择一批水电、矿产资源开发项目,用3年左右时间组织开展改革试点,探索建立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特别是建档立卡贫困户精准受益的资产收益扶贫长效机制。这项改革将为贫困群众带来哪些"红利"?国家发展改革委18日举行新闻通气会介绍了方案的主要内容和亮点。  相似文献   

4.
正《地球信息科学学报》是由中国科学院主管,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中国地理学会主办的综合性学术刊物,2001年9月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和ISSN中国国家中心批准,2002年正式向国内外公开发行。地球信息科学是面向21世纪信息时代的新兴学科,是地球系统科学、信息科学、地理信息技术交叉与融合的产物。它以地球系统信息流为研究对象,探索时空数据挖掘与知识发现、地理系统格局与过程模拟、遥感地学计算的方法体系,完善地球信息科学方法论,发展时空数据集成管理、高性能地学计算、时空数据可视化、地理信息服务等核心技术,促进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创新,研究地球系统科学数据共享标准规范与关键技术,推动地学信息化科研环境建设。《地球信息科学学报》主要刊登地球信息科学领域具有前瞻性、创新性、探索性和交叉性的原创研究论文,设有地球信息科学理论与方法、陆地表层系统模拟、地理空间分析综合应用、地理信息系统软件技术、遥感科学与应用技术、地图学与地学信息图谱、人文学和社会科学研究中的空间分析应用等专栏。热忱欢迎国内外学者踊跃赐稿。  相似文献   

5.
正目前中国有贫困村12.8万个,贫困人口7000多万人。推进精准扶贫,在2020年实现全面脱贫,成为中国下一个五年计划的最重要任务之一。然而,中国贫困区和生态脆弱区高度耦合,同时集中连片贫困区的相当一部分区县属于限制开发区、重点生态功能区,因而减贫、脱贫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冲突较为严重。综合考虑贫困区的特点,借助空间信息技术摸清贫困区的生态环境、生产能力和生活水平状况,精准识别贫困人群,评估贫困区灾害风险,为协调贫困区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的关系,以及开展资源优化配置提供技术  相似文献   

6.
《地球信息科学学报》是由中国科学院主管,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中国地理学会主办的综合性学术刊物,2001年9月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和ISSN中国国家中心批准,2002年正式向国内外公开发行。地球信息科学是面向21世纪信息时代的新兴学科,是地球系统科学、信息科学、地理信息技术交叉与融合的产物。它以地球系统信息流为研究对象,探索时空数据挖掘与知识发现、地理系统格局与过程模拟、遥感地学计算的方法体系,完善地球信息科学方法论,发展时空数据集成管理、高性能地学计算、时空数据可视化、地理信息服务等核心技术,促进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创新,研究地球系统科学数据共享标准规范与关键技术,推动地学信息化科研环境建设。  相似文献   

7.
新型地图产品前瞻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地图是永生的,作为人类的一种文化工具,地学的第二语言,决不会由于数字化、电子化反而无所作为。从地球信息科学发展的总体趋势来看,卫星遥感系列卫星数据资源日益丰富,从低分辨率到甚高分辨率空间数据应有尽有,定位系统,数字传输与网络技术日新月异,数学模型、数据挖掘与知识发现的能力,信息基础设施与信息共享机制不断改善和提高。  相似文献   

8.
《地球信息科学学报》2012,(1):F0003-F0003
资源与环境信息系统国家重点实验窒依托于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是我国最早的国家重点实验室之一,由中国遥感科学与地球信息科学的奠基人、地理学家陈述彭院士于1985年倡议建立。该实验室致力于地球信息科学的基础理论与方法研究,发展地理信息系统核心技术,构建国家级行业重大应用示范系统.建立“数据-模型-软件-系统”一体化的地球信息科学研究体系,对我国地球信息科学的发展起到了学科导向、应用示范及骨干人才培养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当前,揭示农村贫困人口分布及地理特征成为精准扶贫的重要依据。运用人口结构指数,自然间断点分级法,空间自相关分析以及统计分析方法分析江西农村贫困人口分布特征及地理特征。研究表明:江西农村贫困人口变化大,差异大,分布非常广泛,而且极其不均衡;赣州农村贫困最为严重,并呈现高-高集聚特征,南昌农村贫困最轻;地理与江西南部高-高集聚区农村贫困人口分布呈正相关,与江西北部低-低集聚区农村贫困人口分布呈负相关,并产生了地域性贫困现象。  相似文献   

10.
《地球信息科学学报》是由中国科学院主管,由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中国地理学会联合主办,由资源与环境信息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虚拟地理环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南京师范大学)、三维信息获取与应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首都师范大学)联合协办的地球信息科学领域综合性学术期刊,月刊。  相似文献   

11.
中国县域农村贫困的空间模拟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中国县级行政区划为研究单元,从自然和社会经济因素中选取贫困的影响因子,建立评价指标体系,利用GIS空间分析和 BP人工神经网络,模拟各县域的自然致贫指数和社会经济消贫指数,并在分析贫困内在形成原因的基础上,明晰了空间贫困的分布特征。结果显示:自然因素是现阶段中国县域主要的致贫原因,全国县域自然致贫指数的分布呈现出明显随纬度和经度地带性分布的规律,自北而南、自西而东逐次呈带状排列分布。社会经济因素对贫困起到一定的缓解作用,全国县域社会经济消贫指数的空间分布较为破碎,各省区内部县域社会经济消贫指数的变异系数均大大高于自然致贫指数的变异系数。全国贫困压力指数以“黑河-百色”一线为界,东中西差异显著,呈现“大分散、小聚集”的空间分布格局。本文识别的贫困县与国家确定的重点扶贫县在空间上具有较高的重合性。  相似文献   

12.
借鉴欧盟农村翻新整治理念和方法,尝试有别于整体拆迁的农村整治方法和理论,探讨了中国农村翻新整治的理论框架。运用农村翻新整治理论,土牛张村实现了整体脱贫,村容村貌得到了全面改善,村庄特色和传统文化得以保存,村庄环境得以保护,实现了资源可持续利用和产业可持续发展,为新形势下我国农村扶贫开发和整治提供可以借鉴的模式。  相似文献   

13.
武陵山贫困片区扶贫成效评价与空间格局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以武陵山贫困片区为研究区,构建扶贫成效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层次分析法(AHP)法确定指标权重,并通过综合评价法计算2010-2012年各区县3期扶贫成效综合指数;在扶贫成效评价结果的基础上,采用空间自相关方法进行空间格局分析,探究武陵山区近年来扶贫成效空间格局特征及成因.结果表明:(1) 武陵山片区扶贫成效空间分布基本呈现省内聚集的态势,总体表现为"北部高,中部低"的分布特征;(2) 扶贫成效的空间格局具有明显的地区差异,渝东南地区3期扶贫成效好,且具有稳定的中等增速;铜仁地区虽然经济社会发展基础薄弱且3期扶贫成效不高,但增速最大;鄂西南地区3期扶贫成效及增速均较好;湘西地区3期扶贫成效较差且增速缓慢,因此日后应更关注该地区的扶贫工作开展.  相似文献   

14.
基于PCA-GWR方法的村级贫困时空格局及致贫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探究贫困的时空变化及识别致贫因素,可以为扶贫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提供参考。贫困是由多种因素造成的,地理加权回归(GWR)可以分析各因素对贫困的影响在空间上的差异,但致贫因素之间存在较强的相关性会导致多重共线性问题。本文探索了基于主成分的地理加权回归方法(PCA-GWR),结合自然、经济和社会属性对贫困空间格局特征进行因素分析;为探究贫困的时空变化规律,探索用全局Moran's I指数、局部G系数对村级贫困发生率的时空格局变化特征进行分析。并以江西省永新县为研究区为实验区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① PCA-GWR模型中变量的方差膨胀因子(VIF)值明显低于GWR模型变量的VIF值,PCA-GWR模型有效地解决了GWR模型中存在的多重共线性问题;② 永新县贫困格局分布与地形、植被分布等自然因素和低学历、缺乏劳动力、疾病等乡村主体自生发展能力相关,且每种影响因素与贫困发生率的关系呈现出不同的空间模式;③ 2013—2017年永新县贫困发生率从11.27%下降至0.97%,呈现出逐年下降趋势,且村间贫困差距逐年缩小,其中2013—2015年贫困发生率分布西高东低,2016年和2017年整体值较低;④ 从空间相关性来看:全局上,2013—2016年表现出空间正相关,2017年呈现随机分布;局部上,2013—2016年的冷、热点分布变化不大,冷点分布在中部,热点聚集在西南部,2017年热点分布在南部,冷点零星分布于北部地区。研究结果可为政府扶贫政策的制定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The important role of spatial scale in exploring the geography of poverty as well as its policy implications has been noticed but with limited knowledge. To improve such limited understanding, we mainly investigated the spatial patterns and influencing factors of rural poverty (indicated by poor population and poverty incidence) at three different administrative levels in the Liupan Mountain Region, one of the fourteen poorest regions in China. Our results show that from a global perspective, poor areas are clustered significantly at the county-, township-, and village-level, and more greatly at a lower level. Locally, there is spatial mismatch among poverty hotspots detected not only by the same indicator at different levels but also by different indicators at the same level. A scale effect can be found in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of rural poverty. That is, the number of significant factors increases, but the degree of their association with poverty incidence decreases at a lower level. Such scale effect indicates that poverty incidence at lower levels may be affected by more complex factors, including not only the new local ones but also the already appeared non-local ones at higher levels. However, the natural conditions tend to play a scale-independent role to poverty incidence. In response to such scale-dependent patterns and factors, anti-poverty policies can be 1) a multilevel monitoring system to reduce incomplete or even misleading single-level information and understanding; 2) the village-based targeting strategy to increase the targeting efficiency and alleviate the mentioned spatial mismatch; 3) more flexible strategies responding to the local impoverishing factors, and 4) different task emphasises for multilevel policymakers to achieve the common goal of poverty reduction.  相似文献   

16.
The rapidly developing rural tourism industry in China has deeply influenced the livelihoods of rural households. This study compares the impact of rural tourism development in poor areas on the farmers’ livelihoods, based on the Sustainable Livelihoods Framework proposed by the United Kingdom’s Department for International Development. Gougezhuang, a tourist village, and Jiaojiekou, a non-tourist village, both located in Yesanpo Tourism District in the state-level povertystricken Laishui County, Hebei Province, were selected as case studies. The livelihood models of the two villages show great differentiation after 20 years of tourism development. Gougezhuang Village has been driven by the tourism industry and farmers are employed locally, enjoying a relatively higher-income life, with a developmental livelihood model. In contrast, farmers in Jiaojiekou Village earn their living mainly by leaving home to work in the city. They have a low income, with a survival livelihood model, supported by part-time business. Considering that the two villages are adjacent and have similar development backgrounds, the analysis results indicate that rural tourism has an apparent locationspecific effect on poverty alleviation and socioeconomic development, but the development of rural tourism is limited regarding large-scale poverty alleviation efforts in poor areas. To implement a propoor- tourism strategy and achiev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t is necessary to implement comprehensive management measures to change the local conditions of rural settlements and make full use of the spillover effect of tourist consumption.  相似文献   

17.
典型贫困山区旅游景点可达性评价方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旅游景点的可达性水平不仅可以反映游客到达的方便程度,也用来衡量区域旅游业发展的潜力,而对于贫困山区旅游景点的可达性研究还可为旅游扶贫的开展工作提供理论参考。本文聚焦典型贫困山区,探究交通成本及复杂地形特征对旅游景点可达性的影响。首先,文章通过连接度指数和通达度指数的相关分析,了解研究区旅游网络的整体连通状况;然后,运用累积耗费距离法,分别基于不同等级交通因素和坡度、海拔等地形因素,对研究区旅游景点可达性和县级行政单元整体可达性进行对比分析,并提出了一种综合考虑交通因素和地形因素的可达性评价方法。研究表明:交通因素分析法弱化了水域对于可达性的阻隔作用;地形因素分析法忽视了交通条件对于可达性的影响;而综合考虑不同等级交通因素和复杂地形因素的可达性评价方法,既可有效识别水域对于贫困山区旅游景点可达性的阻隔作用,也体现了交通条件的改善对于自然环境下可达性水平的提升作用。  相似文献   

18.
实施农村基本公共服务均衡化是当前农村扶贫开发的重要思路和方向之一.本文选取武陵山连片特困区67个扶贫重点县,构建贫困地区农村基本公共服务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基于博弈论的主客观权重法,评价研究片区农村基本公共服务综合发展水平,并利用基尼系数与最小方差法从片区-省-县多角度测度研究片区农村基本公共服务维度指标的发展差异,揭示贫困县农村基本公共服务的空间差异特点,为农村基本公共服务资源的均衡化配置决策提供参考.结果表明:(1)片区层面上的农村基本公共服务整体质量不高,呈现出明显的西北高,东南低的态势,片区所辖湖北省和重庆市的整体发展水平较高;(2)片区整体农村公共安全服务维度发展不均衡,县域间存在较大差异,其它维度发展相对较好;(3)发展差异类型上,大多数县市是五维度主导型,麻阳县受双维度支配,德江县和石阡县是七维度联合型.  相似文献   

19.
通过估计中国农村居民收入分配的lorenz曲线测算了2006、2007年中国农村贫困和收入不平等的状况,并运用shapley分解法对贫困指数的变动进行分解,分析物价水平、经济增长、收入分配对贫困变化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2007年农村贫困发生率较2006年有所下降,但下降速度比较缓慢;(2)农村居民的收入差距逐渐在拉大,收入不平等程度有所加重;(3)经济增长减缓了农村贫困,但由于物价水平的上涨和收入分配的恶化,贫困人口整体的贫困状况不轻反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