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张浩 《地理教学》2011,(21):17-19
教材分析 1.教学内容 珠江三角洲地区经济发展快的区位因素;珠江三角洲地区工业化的推进过程,两次产业转移(20世纪70~80年代传统制造业由香港和台湾向珠江三角洲的转移和20世纪90年代部分劳动密集型、资源密集型产业向粤东、粤西转移)对移入地及移出地的影响;工业化是推动珠江三角洲地区城市化的主要推动力。  相似文献   

2.
利用改进的静态、动态偏离份额分析模型(SSM),分析沧州市三次产业结构及其演进情况.结果表明,沧州市第一产业基础好、竞争力强;第二产业相对基础差且缺乏竞争力;第三产业基础差但发展快,有竞争优势.1993年以来,沧州市出现一定的产业结构升级现象,但仍不尽合理,第二产业的长期落后对该市发展形成掣肘.对三次产业内部结构进行分析,提出沧州市区域发展战略:调整农业内部结构,推动第一产业现代化;全面振兴第二产业,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充分利用第三产业的竞争优势,继续壮大现代服务业;促进综合大港升级,大力发展临港经济.  相似文献   

3.
在揭示改革开放以来外商直接投资在珠江三角洲空间分布呈现向珠江三角洲集聚的基础上,采用动态局部调整模型对1992~2003年外商直接投资在珠江三角洲9个地级城市中的区位选择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外商直接投资在广东省的区位选择,除受到城市区位特性因素的影响外,更为主要的影响因素是外商直接投资的集聚效应,即与城市已有的外商直接投资数量呈正相关,存在外商直接投资的空间集聚效应,进一步的提出了通过产业集群培育和升级促进珠江三角洲城市外商直接投资持续集聚的策略.  相似文献   

4.
珠江三角洲城镇群产业结构演变的城镇空间响应强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重要的转型时期,产业升级和空间优化成为城镇群地区跨越发展门槛、提升城镇化质量和水平的关键因素,研究产业发展与城镇空间的相互关系成为一项全新、紧迫的科学问题。文章从空间视角切入,提出“产业结构演变的城镇空间响应系数”,定量分析了珠江三角洲不同产业的城镇空间响应强度时空特征,探讨了城镇空间响应强度与工业化发展阶段的内在关系。根据第二、第三产业的城镇空间响应强度,将珠三角各县(区)划分为一致响应型、偏R2(第二产业发展的城镇空间响应系数)响应型和偏R3(第三产业发展的城镇空间响应系数)响应型。经济发展水平、城镇人口集聚水平、区域政策和制度是影响珠三角城镇空间响应强度的主要因素,工业化进程越快,城镇空间响应强度越强。在不同工业化阶段,要采取差异化的调控措施,把产业结构演变与城镇空间优化相结合,建立土地利用与产业发展的良性互动关系,才能真正实现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5.
珠江三角洲与其外围区域产业梯度比较及优化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运用比较劳动生产率和区位商分析珠江三角洲与其外围区域工业行业的产业梯度,测算两者的产业梯度系数,反映二者的产业差距和优势产业。根据计算和两个区域比较的结果指出,以市场为导向的工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区域产业竞争力提高、产业区域转移是今后珠三角与其外围区域产业优化调控的方向,也是珠三角产业分工和形成产业集群的基础。  相似文献   

6.
通过分析珠江三角洲与澳门经济合作的现状,从长远、整体利益出发,针对两地经济发展中的结构性弱点,认为澳门回归后,珠江三角洲与澳门应合理调整经济结构,如提高基础设施建设的配合与协调,促进工业结构的转型和升级,深化和加强第三产业合作的层次等。通过合作建立新的经济优势,进一步提高彼此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能力,促进两地经济的新发展。  相似文献   

7.
符天蓝  杨春 《地理研究》2018,37(7):1460-1474
近年来,特别是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以后,中国出口导向型制造业出现了由以出口为主转向出口和内销并进的发展趋势。然而现有文献较少关注市场转向对制造业企业产业升级的影响。基于全球生产网络的视角,以珠江三角洲出口导向型家具产业为例,通过以深度访谈为主的定性研究方法,探讨出口导向型制造业企业在出口转内销过程中的产业升级路径。结果显示:在与中国国内市场进行战略耦合(strategic coupling)的过程中,家具制造业企业分别通过网络式、企业内部协调式及市场型方式嵌入国内市场导向型的生产网络,并呈现出产业升级(upgrading)和降级(downgrading)等多元化路径。中国市场为家具制造业企业提供了产业升级特别是功能升级的机会,但小部分制造业企业也经历着产品降级的过程。研究市场转向中的产业升级对理解后危机时代新兴市场的崛起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同时对理解在全球经济背景下中国出口导向型加工制造业转型具有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8.
20世纪90年代以来广东省的产业集中及机制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通过对广东省20世纪90年代以来工业和第三产业的地域及行业集散状况进行定量分析,得到以下结论:在此期间,广东省工业及第三产业均向珠江三角洲经济发达城市区集中,而珠三角与粤东、粤西、粤北地区之间的差距不断扩大,工业和第三产业在行业分布上也呈现向少数行业集中的趋势。作者认为,产业基础、市场竞争和集聚效益是广东省90年代以来产业集中的主要形成机制,并提出一方面应鼓励竞争能力强、科技含量高的产业向珠江三角洲优势区集中,同时引导部分区位弹性较大、处于产业链低端的产业向粤北、粤西等边缘区适度转移分散,缓解中心区与边缘区之间产业发展的不平衡局势。  相似文献   

9.
珠江三角洲土地利用变化与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耦合关系   总被引:57,自引:2,他引:57  
张文忠  王传胜  吕昕  樊杰 《地理学报》2003,58(5):677-685
在分析珠江三角洲1990~2000年土地利用变化趋势和特征的基础上,根据土地利用的综合变动系数将珠江三角洲划分为4种土地变化类型,即剧变型、缓变型、相对稳定型和稳定型,并总结了不同变化类型的特征。进一步研究了工业化、城市化发展阶段与土地利用变化类型的关系,结果显示,处于不同工业化、城市化阶段的县市,其土地利用变化也明显不同,且与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和状态具有一定的内在关系;最后对产业非农化、城市化与土地利用变化的耦合系数进行了研究,发现各市县的产业非农化、城市化和土地利用变化的耦合系数,与土地利用的综合变动系数具有很高的一致性,按照产业非农化、城市化和土地利用变化耦合系数,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判断土地变化的类型。  相似文献   

10.
技术创新是区域产业升级的重要支撑力和推动力。欠发达地区产业升级的主要障碍是缺乏技术创新。立足于传统优势和地方特色优势产业,通过技术引进、自主研发与合作研发混合模式,技术创新对欠发达地区产业升级构成正面效应。技术创新对韶关制造业升级效应的定量研究表明:技术创新正促进韶关制造业由劳动密集型产业向技术、资金密集型产业升级,但在升级速率和方向效应上,传统优势产业升级明显,其区位升级效应逐步得以强化;而装备制造业产业升级和区位升级效应不明显,正走向边缘化。  相似文献   

11.
珠江三角洲工业用水节水潜力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简要讨论目前几种常见节水潜力测度方法,选择定额比较法作为分析珠江三角洲工业用水节水潜力的方法.提出了珠三角地区工业节水参考指标体系,剖析了该区各工业行业的节水潜力.认为珠三角地区工业行业的节水潜力较大,在今后开展水资源开发利用规划时,应充分考虑工业节水方案.  相似文献   

12.
特殊活动事件对珠三角旅游开发的作用及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伟强  翁毅 《热带地理》2005,25(2):161-165,175
借鉴国际上对特殊活动的定义与分类方法,提出了特殊活动事件分类的新方案。针对珠三角地区旅游开发存在的问题,例如国际旅游目的地特征不明显等,从活动事件对促进和提升旅游目的地的作用出发,结合澳大利亚的成功案例,探究特殊活动事件对珠三角地区旅游开发的作用,认为特殊活动事件,尤其是大型活动事件,对于锻造珠三角地区作为国际性旅游目的地品牌有决定性意义,并提出相关对策。  相似文献   

13.
泛珠三角各省(地)区产业结构比较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泛珠三角各省(地)区的产业结构入手,通过对各省(区)间产业结构相似程度、第三产业内部结构和产业结构专业化程度等进行定量的比较分析,找出了目前泛珠三角地区产业结构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4.
长江三角洲经济一体化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本文首先分析了长江三角州地区产业结构和产业分布的现状特点,认为该地区经济发展仍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制造业行业同构化、技术创新能力不足是其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为此,作者提出了该地区经济一体化发展的总体目标体系和各地区分工与协作的具体目标。  相似文献   

15.
粤港合作模式研究——以TCL集团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许学强  王欣 《热带地理》2004,24(3):246-250
采用典型案例分析方法,以珠江三角大型企业TCL集团与香港的合作历程为例,提出了"内资型前店后厂"、"后店后厂"、"前金后厂"3种粤港合作新模式.指出粤港合作是一种优势互补、互相促进的双向、双赢的合作方式.  相似文献   

16.
舒倩  周国华  谭卫红 《热带地理》2005,25(2):103-106
利用分形理论中的聚集分维和网格分维计算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东京圈城市体系的空间结构维数.并分析其分形结构特征。结果表明,东京圈呈现内部空间结构的紧致性;长江三角洲城市空间亦趋于集聚和整合;珠江三角洲城市体系空间结构最为松散。据此提出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要发展卫星城,构建广域交通体系.扩大城市容量,增强各二级中心集聚、辐射能力等改善措施。  相似文献   

17.
李斌 《热带地理》1997,17(4):327-333
市场经济的基本模式,是以效率为特色,兼顾市场,政府和社会作用“三位一体”的模式,本文从这一角度出发,分析了肇庆地区在市场经济导向下,尤其在珠江三角洲市场的作用下区域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优势,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区域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原则,方向与途径,并提出相应的实施措施。  相似文献   

18.
珠江三角洲农业可持续发展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黄小黎 《热带地理》2004,24(1):23-27
珠江三角洲作为全国著名的农业区,近年来在加速城市化进程中,农业的发展受耕地锐减、环境污染、农业劳动力素质下降等因素的制约.为适应城市化的要求和发挥地域优势,本区农业必须持续发展,为此应加速实现农业产业化,建设农业商品化生产基地,发展生态农业和观光农业.同时,应采取相应的对策措施:保护农业用地和生态环境,建立农业产业化保障体系,做好农业劳动力的技术培训工作,加强农业科技的研究和应用.  相似文献   

19.
泛珠三角经济区政区建置沿革的空间关系演变透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阐述泛珠三角自然地理共性和各省区的历史建置沿革,探讨了我国历史上根据山川形便和犬牙交错原则在这一地区划分政区的各种表现和变迁,指出历史上大多数时期按前者设置政区,以利用河流运输和水利;后者则出于加强中央集权,防止地方势力凭险割据,并进一步指出由此产生的政治、经济等区域效应,说明政区建置沿革是泛珠三角能够成为一个相对完整的地理单元的一个重要根据,也是历史发展的一个合乎逻辑的结果.  相似文献   

20.
我国的地区工业体系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文彦 《地理研究》1986,5(2):12-20
根据我国具体情况,地区工业体系可包括大区——工业地区(基地)——工业中心——工业点四个层次.大区工业体系,华北、东北、华东已基本形成,西南、华中、华南已具雏型,西北处于初始阶段.工业地区(基地)大体可分为资源型、市场型和混合型三种,分别以辽中南、长江三角洲和京津唐三个工业基地为代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