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探讨了哈雷彗星接近地球与大地震发生的可能关系,特别列表说明了从14世纪以来哈雷彗星与8级大震的对应关系;作者并据此指出1986年哈雷彗星将再次接近地球,因此有必要引起人们的注意,特别要注意对中国西部强震的监视。第四篇介绍和分析了“美国1900—1979年重要地震图”,此图所示的1277次重要地震中,死亡人数≥10人或经济损失约1百万美元的共有682次,主要分布在欧亚地震带和环太平洋地震带上;文中指出欧亚地震带分布面积广、震源浅而且大震级地震比例较环太平洋地震带要多,其地震活动水平虽较环太平洋地震带要低得多,但地震造成的危害却要严重得多。  相似文献   

2.
1986年2月9日哈雷彗星将重访地球.为探索哈雷彗星与地震的关系,本文将公元27年11月10日至1947年8年29日哈雷彗星25次来访地球的7年内与以外的69年左右每年平均的发震频度进行了分区域分震级的对比统计,统计表明哈雷彗星对大震的发生似有触发作用.指出在迎接哈雷彗星重访地球之时,应提高警惕,严密监视大地震的前兆信息  相似文献   

3.
王碧泉  马秀芳 《地震学报》1983,5(3):257-267
用模式识别方法研究了大地震的发生时间与中等地震活动性、太阳活动水平、地球自转之间的关系.由模式识别所得的性质提出,大地震前中等地震活动达到一定水平是大地震可能发生的重要性质.而太阳活动极值前后及自转加速度变化较大时段可能触发大地震.   相似文献   

4.
本资料是从日本《理科年表》(新版)所载《中国大地震年表》中摘译的有关山西部分的地震,并与《中国地震目录》(1983年版)做了对比,核对出《理科年表》中未定出震中的部分地震(用方括号标出),另有少数地震,是可能因记载涉及地区极广,震中无法确定,《中国地震目录》未载的(在地震编号上用“*”号注明,震情摘要栏末,编者用黑体字注明了出处),现刊出,供参阅.而《理科年表》对公元前231年的地震未予收录,为保持其原貌,未予增补.表前说明亦系摘译,为便于查阅,地震编号仍按原文编号刊出.文末附有《日本气象厅烈度标度》,供研究者参考.  相似文献   

5.
《美国地球物理联合会汇刊》(ES)1978年1月第59卷1期载文报道了美国地质调查局地震研究室于1976年在丹佛大学召开主题为“地震灾害减轻的全球状况”的特别会议情况,会议着重探讨了全球性大地震的预报问题。这篇文章的题目是《会议报告:进行中的全球范围地震预报》,是由斯彭斯(William Spence)和帕基泽(L.C.Pakiser)两人(均为该室成员,前者为会议召集人,后者为会议主席)合写的。文章分为《会议重点》、《应力降和地震大小》、《地震活动性的时—空图象》、《破裂理论和某些地震前兆》等章节,分别摘录介绍了与会地震学者的一些有关论述。摘译如下(文内原图均略):  相似文献   

6.
杜品仁 《地震工程学报》1993,15(2):36-41,80
本文分析了特大地震与宇宙环境的关系。统计结果表明,中国大陆及其邻区特大地震(M≥8)与地球绕太阳公转明显相关,且多发生在地球自转速度变快时;中国大陆的特大地震与太阳黑子活动、九大行星会合和哈雷彗星回归有一定关系;中国大陆西部及其邻区的特大地震的发生存在明显的18.6年周期。  相似文献   

7.
《1966—1976年中国九大地震》于1982年5月由地震出版社出版,是为“国际大陆地震活动与地震预报学术讨论会”(1982年9月于北京召开)准备的一本专著。在中国出版工作者协会举办的1982年全国优秀科技图书评奖活动中获得一等奖,受到了专家和广大读者的好评。1966—1976年中国大陆华北和川滇地区发生了九次(邢台、渤海、通海、炉霍、永善、海城、龙陵、唐山、松潘)7级以上的大地  相似文献   

8.
讨论了喜马拉雅弧型地震构造带西反射弧地带(简称“西触角区”),大地震活动的基本特征及2005年10月巴基斯坦曼塞赫拉7.8级地震发生后,对中国大陆地震趋势的可能影响。西触角区(N30~45°,E61~80°)大震活动存在显著的时间上10年左右成组性及两次大震时间间隔小于1个月的爆发性,地点上的成丛性,兴都库什深震区的地震有一定先兆意义,与东触角区(N20~29°,E95~102°)大地震也存在较好的相关性。沿欧亚大陆与印度洋、澳州板块碰撞带上印尼苏门答腊8.9级地震后,再次发生巴基斯坦7.8级大地震,显示出这一板缘地震带正处于活跃状态。研究认为未来1~2年应注意西触角区尤其是天山地震带的大震连发的危险性及东触角区(缅甸及川、滇为主)发生响应性大地震的可能性。对中国大陆内部其他地区大震形势的影响可能不大。  相似文献   

9.
我看到《地震地质》1979年1卷3期刊载了张之孟的“我国及邻区板内地震与板缘地震的关系”一文。文中举例证明至少从我国板内地震的活动与1820年以来地球自转速度变化的关系看,是与地震的活动无关的,文章继而证明“即使是对浅源地震的触发,也因数量级过小,起不了决定作用”。故此认为“地球自转速度的变化是否可以成为地震的触发原因是值得商榷的”。仅此我们谈点不成熟的看法,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使问题能得到更深入的讨论  相似文献   

10.
正2018年8月2日,Scientific Reports刊发文章《大震后系统触发远震的证据》(Evidence of systematic triggering at teleseismic distances following large earthquakes)认为,大地震不仅会在其构造区域引起其他地震,还会在与该地震对应的地球另一侧区域内引起大地震。这种系统性的触发地震或在原始地震其地球另一端对映点30°范围发生。该研究是改进短期地震预测和风险评估所迈出的重要一步。  相似文献   

11.
汶川大地震与中地壳低速、高导层的成因关系初探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四川汶川大地震给人们留下诸多困惑:大地震究竟是如何发生的,大地震能否避免?本文根据松潘--甘孜褶皱带的深部地壳构造特征表明:松潘--甘孜褶皱带的茂县(1933年)、松潘--平武(1976年)、汶川(2008年)大地震震源深度与中地壳低速、高导层深度大体一致,可能成因上相关.历史上一些大地震如银川地震、海原地震、渭南地震、海城地震、唐山地震等也均与中地壳低速、高导层有关,这一切均可能与地球排气作用有关.而通过地震、森林大火、油气资源的一体化勘查,可查明地震可能发生的区域.通过油气的勘查、开发、排放,可有效减少地震发生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2.
美国地球物理学家肖尔茨(C.H.ScboIz)曾于1976年6月作为美国“海城地震考察组”成员访问过中国,在英国《自然》杂志1977年5月12日第267卷5607期120~124页上发表了题为《海城地震予报的一种物理解释》的文章,认为海城地震可能是由一个形变锋(deformation front)引起的。我们曾根据作者寄来的该文予印稿译载在《国外地震》1977年第3期上,并加了 编者按语。美国《科学新闻》(Science Ncws)1977年第3卷22期342页刊登了扼要介绍肖尔茨这一观点的题为《中国(海城)地震是一个运动着的连波引起的吗?》的报道,全文译载如下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王云  张济世 《高原地震》2008,20(4):27-31
对1811-2008年近200年来全球地震活动与月相、日地距离、地球自转速度这三个天文因素的统计分析表明,月相不论与全球地震还是全球大地震之间似乎无统计关系,全球地震的发生与日地距离似乎无统计关系。本文还进一步对全球M≥7.5的大地震进行了统计,结果表明M≥7.5的大地震与地球处于近日点似乎有一定的关系,但关系不太明显。全球除了8.0〉M≥7.0的地震基本上符合发震的自然概率外,在M≥9.0、9.0〉M≥8.0、6.0〉M≥5.0、4.0〉M≥3.0这些震级段地震发生的机率在地球自转减速期比较小,在地球自转加速期发生的机率比较大,似乎地球自转速度的变化对全球地震活动有一定的促发作用,但不明显。  相似文献   

14.
地震活动处于低潮的估计日本国立防灾科学技术中心地震活动研究室主任大竹政和于1985年11月11日在仙台市召开的地震学会上提出:在估计可能发生东海地震的静冈县、骏河湾地区,大约已有30年时间很少地震活动,很可能形成了大地震前兆的“空区”。众所周知,同暴风雨前的平静一样,地震学界把地震活动的低潮看作是大地震的前兆。大竹在地震学会上提出的结论,支持了可能发生东海地震的论点。他指出:“不久的将来,在骏河湾地区可能发生一次大的地震。”  相似文献   

15.
基于EMD的中国大陆强震活动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志雄  朱航  刘杰  曾钢平  丘学林 《地震》2007,27(3):57-62
利用EMD方法对中国大陆年度最大地震时间序列进行逐级分解, 得到5个本征模态函数(IMF)项和1个趋势项, 分析了各个IMF分量不同的周期成分同地球自转速度变化、 太阳黑子活动和潮汐运动等环境因子之间的相关关系, 初步探讨了各个IMF分量的物理机理及其对中国大陆地震活动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刘巍  安卫平 《山西地震》1995,(3):107-112
本文叙述了1695年临汾大震前的地震活动背景。分析了这次大震前的地震活动图象。指出16 ̄17世纪是华北强震活动的全盛时期,而山西地震带的强震活动发生在这一时期的中后期,1695年临汾大地震是一系列7级以上强震中的最后一个,其孕育过程处在华北强震活动由“密集”转为“平静”的转折时期,认为1642年平陆6级地震是1695年临汾大地震的广义前震。  相似文献   

17.
美国地球物理学家肖尔茨(C.H.Scholz)曾于1976年6月作为美国“海城地震考察组”成员访问过中国,在英国《自然》杂志1977年5月12日第267卷5607期120~124页上发表了题为《海城地震预报的一种物理解释》的文章,认为海城地震可能是由一个形变锋(deformation front)引起的。我们曾根据作者寄来的该文预印稿译载在《国外地震》1977年第3期上,并加了编者按语。美国《科学新闻》(ScienceNews)1977年第3卷22期342页刊登了扼要介绍肖尔茨这一观点的题为《中国(海城)地震是一个运动着的涟波引起的吗?》的报道,全文译载如下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26-282     
《四川地震》是四川省地震局、四川省地震学会主办的综合性地震学术期刊,每逢季末出版,面向国内外公开发行。刊载地球科学方面的学术研究论文和综述性文章,以及与地球学科有关的边缘和交叉学科等科研成果和综述性文章等。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办刊方针,促进学术交流,为防震减灾事业服务。本刊被《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万方数据数字化期刊群》收录,为“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源期刊。欢迎投稿,欢迎订阅。来稿要求及注意事项:1·来稿一式…  相似文献   

19.
正地震预测是世界难题,目前还没有哪个科学家能准确的预测未来地震发生的情况,主要原因有3点:(1)目前我们还只能在地球表面开展地震观测(地球的不可入性);(2)破坏性地震的发生相对于天气预测来讲还是极小的概率事件,特别是7级以上的大地震,其孕育周期可能超过人的寿命。因此,一个科学家研究某一地区的地震活动规律时,可能毕生都难以经历一个活动周期。因此实验数据样本极少;(3)各地的地震分别具有不同的活动特点,无法借  相似文献   

20.
中国大地震的天文特征及未来两年的大震趋势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全面分析了1900年至1996年发生于中国的7.0级以上大地震的天文特征.分析结果表明,本世纪106次7.0级以上大地震71%发生于月亮轨道(白道)与赤道交角变小阶段,62%以上发生于月亮升交点黄经位于350°~210°期间.这说明月亮轨道运行至此将会是中国地震活跃期.太阳活动及地球自转均与中国大地震的发生密切相关,太阳活动谷年普遍都有大地震发生;地球自转速度加快大地震多,本世纪地球自转速度加快时段发生的大震占72%.文中最后还对未来两年大震趋势提出了初步预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