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 毫秒
1.
广义纵弯褶皱叠加机制、类型及其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早期褶皱的迁移机制和迁移型叠加类型的发现扩大了对广义纵弯褶皱叠加机制和类型的认识。广义叠加机制有多种,其中包括迁移和位移,褶皱变缓和展平,岩层变陡和变缓等。广义叠加类型中除基本类型外还有限制型、展平残留型、叠加挠曲、共轴重褶等。本文将用几个地质实例予以说明。此外还将讨论叠加褶皱层应变和小构造的多成因和应用问题,其中包括斜纵弯应变和褶皱变缓展平引起的应变和小构造。  相似文献   

2.
用正演的方法研究了直交纵弯褶皱叠加地区早期裂隙产状变化规律,并用两次褶皱后地层产状作一次复平所得早期裂隙产状与原始产状进行对比,查明了地层一次复平引起的早期裂隙产状变化误差影响因素,并提出了校正的方法。  相似文献   

3.
4.
黄继钧 《地质论评》2000,46(2):178-185
纵弯叠加褶皱地区岩石有限应变特征是所受历次变形的综合结果.远离叠加区应变型式的伸长方向与褶皱轴向一致而缩短方向与褶皱轴垂直,叠加区应变型式不规则,且应变椭球伸长量和缩短量之差值较小.  相似文献   

5.
大巴山西北缘叠加褶皱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张忠义 《地质学报》2009,83(7):923-936
大巴山晚侏罗纪叠加褶皱可能是世界上区域规模或填图规模最典型的褶皱叠加构造之一,具有完美的干涉图像。作者在两期褶皱近乎正交的大巴山西北缘开展1/万填图和构造分析,重点研究露头尺度上的横跨褶皱的几何学、运动学特征。厘定了晚三叠世和晚侏罗世两期构造运动及其两期褶皱变形,确定地壳浅层发育的纵弯褶皱机制,在三维几何形态研究基础上,特别是根据同褶皱层间滑动线理的几何学和运动学及其相互配置关系,基于叠加褶皱力学作用方式和变形干涉图像将区内叠加褶皱划分为3类10种基本样式。研究表明晚侏罗世近南北-北北西向褶皱(F2)近垂直地跨过晚三叠世近东西-北东向褶皱(F1),是大巴山地区最主要的定型构造,构成大巴山晚侏罗纪弧形前陆褶皱山系主体;而北西向褶皱(F3)与近南北-北北西向褶皱(F2)在其中-西部以小的角度相交,总体具非共轴的旋转应变特征,并主要表现为并置或重褶作用。  相似文献   

6.
沉积岩区的叠加褶皱主要是纵弯叠加褶皱,其基本类型有;横跨型叠加褶皱,限制型叠加褶皱、移褶型叠加褶皱和重褶皱叠加褶皱。根据弹性稳定理论,分析了纵弯叠加褶皱常见类型的变形特征和力学机制。  相似文献   

7.
8.
纵弯叠加褶皱地区应力场研究-以川东北地区为例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黄继钧 《地质科学》2000,35(2):140-150
川东北地区主体构造为北西向大巴山弧形构造带和北东-北东东向川东弧形褶皱带,发育早期北东向纵弯褶皱和晚期北西向纵弯褶皱,两者构成明显的纵-纵复合叠加,形成典型的限制褶皱、横跨褶皱、斜跨褶皱和移褶等。早、晚两期褶皱和共轭“X”节理均反映出早期应力场为北西-南东向水平挤压,晚期应力场为北东-南西向挤压。  相似文献   

9.
10.
在纵弯横跨叠加褶皱变形中,早期相对宽缓褶皱被晚期紧闭褶皱强烈改造后的正确识别,对于重建叠加褶皱变形地区的构造演化过程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前人模拟研究所建立的定性模型,利用可视地质Visible Geology网站在线软件进行正演与反演分析,提出了纵弯横跨叠加褶皱模型(Mode1)中被强烈改造的早期褶皱的识别方法,即根据晚期紧闭褶皱转折端产状的空间变化规律以及相应枢纽产状的数据统计,确定早期褶皱的形态和位态。基于大比例尺详细构造填图,在内蒙古中部白云鄂博群中运用该方法首次识别出了先于E-W至NEE向主期褶皱而形成的NNW向褶皱构造。该早期区域性褶皱的识别,合理地解释了白云鄂博群主期褶皱的形态和位态特征,为重新厘定该套地层的构造变形序列,进而全面认识和评价白云鄂博矿区的成矿和赋矿构造特征,提供了全新视角和重要证据。同时,为极强烈后期变形可能产生的纵弯横跨叠加褶皱干涉样式,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天然变形实例。  相似文献   

11.
隧道工程围岩大变形类型与机制研究   总被引:21,自引:1,他引:21  
通过对国内外隧道工程在施工和运营中以及正在施工的公路隧道遇到的围岩大变形问题的分析研究,在对围岩大变形进行定义的基础上,对围岩大变形进行了类型和机制划分,对我国今后长大深埋隧道工程大变形地质灾害的预测和防治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论中国煤矿中的叠加褶皱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桂梁 《地学前缘》1999,6(Z1):175-182
中国煤矿中的叠加褶皱发育普遍。形态复杂。类型繁多。根据不同期农构造应力或是一次应力的递进变形作用以及构造叠加的特征和强度,将中国煤矿中发育的叠加褶皱划分为增强型、寄生型、包容型。交接型、镶边型、跨越型、弯褶型和重褶型等8类。其中增强型又分紧闭增强和倒转增强;交接型又分为丁字形组合、新月形组合。菱形组合和分叉形组合;跨越型再分为横跨褶皱与斜跨褶皱。这些褶皱的特征是处于地表浅层次、规模较小、叠加改造的强度相对较弱,并常与断裂构造伴生。在煤矿中进行叠加褶皱的研究,对分析区域构造形变史。查明和预测煤层赋存规律。研究煤的耗散流变以及预防谋与瓦斯突出都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3.
单层纵弯褶皱曲率指数与应力指数的关系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褶皱含有岩石经历的变形和变形条件的信息。力学、数学、数值和实验分析显示,通过分析单层纵弯褶皱的形态可获得流变学信息。数值模拟表明褶皱的曲率指数ki对于应力指数nl有很好的依赖性,当波长厚度比λ/h≥10时,ki随着nl的增加而增加。基于数值模拟的结论,分析了北京西山板岩中石英脉肠状褶皱,获得了石英脉的应力指数大于10的结果,并进而获得石英脉对板岩的粘度比在241~662之间。认为这种小构造的研究方法是一个新的获取岩石流变参数的可行途径  相似文献   

14.
为适应地球化学分带的复杂性,定义了叠加分带序列和矿化阶段分带序列的概念,提出了叠加分带序列分解及叠加矿化性质识别方法。在胶东山城金矿岩石地球化学勘查中该方法获得成功的应用。揭露了该矿区已知矿体的常规分带序列中隐含的两种矿化叠加性质:1号脉为无工业意义的矿化叠加;8号脉则主要为下部隐伏矿体的叠加,并已得到后期勘探验证。  相似文献   

15.
黔西南地区叠加褶皱及其对金矿成矿的意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黔西南地区燕山-喜山运动期间发生过4期褶皱,它们通过跨褶、移褶、限褶、重褶、弯转、加强等方式叠加,在区内形成穹-盆构造,蛇形褶皱、环状褶皱等复杂的露头干涉型式。叠加褶故对金矿田具有重要的控制作用,多数矿田不仅受叠加褶皱形成的穹隆控制,而又大致按15—20km的等间距排列。本区叠加褶皱的深入研究,对基础地质、成矿规律研究及成矿预测等均具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以大别造山带南部菖蒲地区为解剖区,结合区域地质调查分析,建立了包括浅变质岩层、超高压变质岩片在内的构造地层序列—岩片组合。对其组成特征、界面性质、形成时代、变形序列等,进行了较系统阐明,并对叠加褶皱型式及形成机制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7.
塔里木盆地阿瓦提—巴楚地区褶皱构造特征   总被引:5,自引:4,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研究区位于塔里木盆地西部,主要跨越巴楚断隆和阿瓦提凹陷两个构造单元。寒武纪以来,研究区主要发育 3个时期、两个方向的褶皱构造。第一期北西向褶皱构造为轴向北西的断层转折褶皱,形成于中寒武世—泥盆纪,它们当时都是一些“水下隆起”,在全区均有分布。第二期南北向褶皱构造为规模相差较大、轴向近南北的断层转折褶皱和少量断层传播褶皱,形成于晚二叠世,发育于吐木休克断裂带附近及其以北的区域,西部背斜构造的幅度、规模都较东部大。第三期北西向褶皱构造为轴向北西的断层传播褶皱,形成于老第三纪—现在,发育于吐木休克断裂带附近及其以南的区域。吐木休克断裂带是形成于老第三纪—现在的右行聚合型走滑断裂带,对研究区发育的褶皱构造主要起破坏和改造作用。研究区的伸展作用过程发生于早二叠世,塔里木盆地进入了克拉通内裂谷形成阶段,出现广泛分布的基性火山岩和基性侵入岩体、岩墙。  相似文献   

18.
不同成因类型煤中烷基环己烷和烷基苯的特征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藻煤、烛煤、腐殖煤共生煤层的分析,将不同成因类型煤中的烷基环己烷和烷基苯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不同成因类型煤中所含的烷基环己烷和烷基苯明显不同。各种成因类型煤中烷基环己烷和烷基苯所提供的母质信息与煤岩结果吻合。氧化环境不利于烷基环己烷和烷基苯的形成。烷基环己烷和烷基苯有时可以作为沉积环境和成熟度的标志。  相似文献   

19.
赣西北地区修水县联测图组1:5万区调主要进展与体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重点总结赣西北地区修水县联测图1∶5万区调取得的主要进展与区调方法上的创新。其中,在中元古界双桥山群浅变质岩系中所识别、填绘出的近东西向紧闭同斜倒转褶皱,叠加近南北向开阔圆滑褶皱,在中小型陆相红盆中探索出的运用数理统计与沉积学研究相结合确定冲积扇体,并用扇体与岩性段双重方法予以图面表达以及第四纪研究成果等取得的重要进展。此外,就有关提高区调质量等问题浅谈其体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