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王家湾油田经过18年开发,目前剩余地质储量分布不均匀,局部丰度较小,剩余潜力分布在厚油层内,以注采不完善型为主。通过油田开采动态分析、小层定量剩余油评价方法,研究王家湾油田宏观剩余油分布及小层定量剩余油分布,确定了小层剩余油分布类型。  相似文献   

2.
东濮凹陷胡十二块剩余油分布特征及挖潜对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剩余油分布特征是油田开发地质工作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之一,本文应用动态分析法半定量地描述了东濮凹陷西斜坡带主力区块胡十二块小层剩余区油分布状态,对该块剩余油在油藏平面,层间和层内的分布特征进行了详细研究,并针对4种剩余油分布类型提出相应挖潜技术对策,为高含水后期油田挖潜提供了必要依据。  相似文献   

3.
安塞油田谭家营油区长2油藏剩余油分布规律及潜力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油藏数值模拟方法为主,同时结合综合地质分析方法对安塞油田谭家营油区长2油藏分小层进行了河流相低渗透储层剩余油成因类型、分布规律及剩余油潜力研究.认为井网未控制型剩余油、注采不完善型剩余油、厚油层顶部滞留型剩余油、层间干扰型剩余油是主要的剩余油成因类型;长21-2储量动用程度高,但剩余储量的绝对数较大,仍然是开发的主力层位,长21-3动用程度很低,但由于存在底水,底水锥进严重,需加强动用程度及开发控制.  相似文献   

4.
辽河油田大民屯凹陷沈84—安12块为一复杂断块油藏,目前已进入开发中后期的高含水阶段。根据区内钻井、测井资料,应用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基本原理,对沈84—安12块Es33段地层进行了多级次基准面旋回的识别与对比,分析了基准面旋回对沉积特征、储层物性、剩余油分布的控制作用,明确了基准面旋回内不同部位剩余油的富集规律:(1)基准面下降晚期、上升早期,砂体面积广,厚度大,储层物性好,剩余储量易于动用且多连片分布;(2)基准面下降早期、上升晚期,砂体面积小,厚度薄,储层物性差,剩余储量不易动用且零星分布;(3)基准面下降中期、上升中期,剩余油储量中等。研究证实运用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的研究手段在高含水期的剩余油挖潜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塔河油田6-7区为碳酸盐岩缝洞型油藏,储集体中存在着大量剩余油等待开采。由于储集体发育较复杂,导致剩余油预测难度较大。6-7区缝洞体空间展布特征不清楚,开发、增产措施作用机制不明确。为探究剩余油的潜在分布,以地表石花洞空间展布为基础,对比分析塔河6-7区地下溶洞分布情况。采用Level Set数值法对多层缝洞型油藏的剩余油分布进行模拟,提出盲端型剩余油概念。利用模拟结果对石花洞空间展布中盲端型剩余油进行预测。well 3井在C2储层段钻遇地下暗河河道,有剩余油分布,可通过钻新井进行开采。well 2井钻遇上游河道旁侧,对C2段进行酸压可沟通储集体。  相似文献   

6.
刘振坤  陈飞  范洪军 《江苏地质》2021,45(2):177-188
海上油田高含水期剩余油分布复杂,优势渗流通道砂体与隔夹层分布特征决定了剩余油分布,是剩余油主控地质因素。如何准确刻画与表征储层内部的优势渗流通道砂体及隔夹层,明确剩余油分布特征,认清油田调整挖潜的剩余潜力,是油藏描述面临的主要问题。针对南海珠江口盆地西江油田(XJ油田)高含水期面临的优势渗流通道砂体认识不清以及隔夹层分布难以刻画的地质问题,探讨形成海相砂岩油田高含水期精细油藏描述的关键技术。基于“差异放大”理念的精细地层细分与对比技术,解决了精细地层格架建立困难的问题;“波形与属性结合”的优势砂体刻画技术明确了储层砂体的分布范围与空间叠置关系,为识别优势渗流通道砂体与认识渗流特征提供依据;“非均质性分级表征”的三维地质建模技术将储层内部控制剩余油分布的优势渗流通道砂体、隔夹层、储层渗流差异表征在地质模型中。在精细地质模型及数值模拟的基础上定量表征剩余油空间分布特征,为剩余油挖潜和调整方案的实施提供地质依据。  相似文献   

7.
应用储层流动单元研究高含水油田剩余田分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魏斌  陈建文 《地学前缘》2000,7(4):403-410
高含水油田剩余油分布研究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应用储层流动单元进行油气储层评价研究自20世纪80年代后期以来受到了石油工作者的广泛重视。文中以辽河油田欢26断块为例,应用储层液动单元,在沉积微相分析的基础上研究高含水油田剩余分布特征,密闭取心井岩芯分析资料表明剩余油饱和度与储层流动单元间存在良好的对应关系,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利用流动单元流动带指标剩余油饱和度的方法,沉积微相内部对应着多个流动单元类型的组合,不同的沉积微相其流动单元组合形式也不同,表现出的渗流能力亦存在较大的差异性,从而为表征流体渗流的平面差异性和评价剩余油分布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研究结果表明,欢26块剩余油平面上主要分布在中部和东部的构造较高部位,在本研究成果指导下,4口井6个月累计增产原油4556t,取得了良好的地质应用效果。  相似文献   

8.
山东五号桩油田桩74块剩余油分布规律及挖潜措施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低渗透油田开发在中国石油工业中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应用岩心、测井等资料将山东五号桩油田桩74块远岸浊积扇划分为扇根、扇中、扇缘3个亚相,其中扇中亚相划分为辫状水道、水道间、水道侧缘、扇中前缘及叶状体5个微相类型;阐明了研究区特低渗透油藏内储层的层内、层间及平面非均质特征;系统总结了微构造的类型及组合模式。在沉积微相、储层非均质性及微构造研究的基础上,采用动态、静态结合的分析方法阐明了研究区特低渗透油藏的剩余油分布规律及控制因素,揭示了沉积微相、储层非均质、微构造及井网条件等因素对剩余油分布的控制作用。根据剩余油分布的研究结果,结合相关资料,指出了剩余油潜力区,有针对性地确定了剩余油的挖潜措施,为增加剩余可采储量和提高采收率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9.
砂岩油藏剩余油分布地质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胜利油区多数油田总体上已进入中高、特高含水期,为了有效地控制产量递减和提高采收率,对部分油田进行了精细油藏描述和剩余油分布研究,总结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寻找剩余油的地质研究方法,认为构造、微型构造、沉积微相等是影响剩余油分布的重要因素。结合对胜利油区DX油田剩余油分布研究介绍了该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前,国内外确定剩余油饱和度及其分布技术归纳了起来可分为四类,单井分析技术,井间测试技术,室内模拟技术和油藏动态分析技术,每种技术都有其优点和局限,在实际应用中通常采用多种技术的综合,相对稀油而言,稠油剩余油饱和及其分布的研究起步较晚,辽河油田稠油的多数主力区块都进入吞吐开采中后期,通过油藏精细描述,应用测井,室内模拟和油藏动态分析等技术研究稠油剩余的分布,对油田的长期高产稳产起着十分关键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三维地质建模及数值模拟技术在油藏开发中的应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通过鄂尔多斯盆地油坊庄油田定31井区侏罗纪延长组长1油藏三维精细地质模型的建立,对该区油田地质储量、采油量、含水率和压力等进行了数值历史拟合,摸清该区剩余油的分布规律:剩余油主要分布在构造高部位、沉积主河道注水未波及部位、生产井泄油半径之外和生产井未补孔部位.针对该区剩余油的分布规律制定了新钻调整井和老井侧钻、注采井网完善、采油工艺挖潜3种方法进行开发方案调整,并对调整后的开发技术指标进行了数值模拟预测.  相似文献   

12.
应用储层流动单元研究高含水油田剩余油分布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高含水油田剩余油分布研究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应用储层流动单元进行油气储层评价研究自 2 0世纪 80年代后期以来受到了石油工作者的广泛重视。文中以辽河油田欢 2 6断块为例 ,应用储层流动单元 ,在沉积微相分析的基础上研究高含水油田剩余油分布特征。密闭取心井岩芯分析资料表明剩余油饱和度与储层流动单元间存在良好的对应关系 ,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利用流动单元流动带指标计算剩余油饱和度的方法。沉积微相内部对应着多个流动单元类型的组合 ,不同的沉积微相其流动单元组合形式也不同 ,表现出的渗流能力亦存在较大的差异性 ,从而为表征流体渗流的平面差异性和评价剩余油分布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研究结果表明 ,欢 2 6块剩余油平面上主要分布在中部和东部的构造较高部位。在本研究成果指导下 ,4口井 6个月累计增产原油 4 556t ,取得了良好的地质应用效果。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油气运移、生储盖组合、砂体特征、油气藏类型、成岩作用、油水分布等制约和影响油气藏形成因素的分析,探讨了杏子川地区三叠系延长组长;油层组油气藏形成条件。结果表明,本地区为油气运移的长期指向区,具有良好的生、储、盖组合条件,三角洲平原分流河道砂体成为本区主力含油砂体,复杂的成岩特征造就了本区以成岩圈闭油气藏类型为主,油气主要分布于砂体中部物性较好、成岩作用较弱的部位。  相似文献   

14.
活跃边底水稠油油藏高轮次吞吐以后,由于受储层非均质性,开采方式,油藏边底水,射孔井段等因素影响。剩余油分布规律复杂,蒸汽吞吐开采效果变差。通过对活跃边底水稠油油藏高轮次吞吐阶段剩余油分布规律和影响因素的研究,利用新钻井,定向侧钻,扶停产井完善井网,采用补孔扩射调整注汽产液剖面,注氮气或注氮气加化学剂控制水锥等手段,改善了高轮次吞吐稠油油藏开发效果,在单家寺稠油油藏应用后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相似文献   

15.
临南油田工业污水经处理后回注对地层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探讨了临南油田污水处理后处理水与地层水的配伍性及对储层的敏感性问题,结果表明,临南油田处理水与地层水配伍性能好,不会产生沉淀结垢现象,对储层存在一定的速敏效应,不存在盐敏效应,并表现无碱敏或弱碱敏及无酸敏或弱酸敏效应,因此对储层损害程度小,能用于油田污水回注,提高石油采收率。  相似文献   

16.
相控建模技术在羊二庄油田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羊二庄油田的明馆储层非均质性严重,高含水、高开发后期的剩余油分布比较复杂,第一次油藏描述中应用传统的确定性建模方法已经不能满足剩余油挖潜的需要.采用RMS相控建模软件,通过构造建模、沉积微相建模、储层物性建模,建立羊二庄油田三维可视化相控地质模型,并实现了与数模软件的无缝接口.  相似文献   

17.
聚合物后续水驱阶段剩余油挖潜技术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后续水驱阶段是聚合物驱的一个重要阶段,加强剩余油分布的研究,找准潜力所在,以便制定相应调整对策,控制含水上升速度,发挥后续水驱阶段聚合物的增油作用。通过分析该区块的地质及开发特点,发现聚合物驱后剩余油分布在断层遮挡区域、前缘席状砂相、井网不完善区域、中低渗透层段。提出了对高渗透层进行深度调剖、对窜流层进行封堵、及时进行细分注水和合理调整注采比、在剩拿油富集区布新井和过路井补孔等针对性的挖潜措施,现场实施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8.
松辽盆地南部长岭凹陷青一段发育一套优质的半深湖—深湖相暗色页岩,沉积厚度大,分布稳定.页岩层系内存在大量滞留烃,具有可观的页岩油资源潜力.利用大量录井、测井、试油、岩心及分析测试资料,对青一段页岩滞留烃含量及分布、岩相组合、储集空间、矿物组成等富集主控因素进行了全面分析.结果表明,青一段页岩中滞留烃性质以中—轻质油为主...  相似文献   

19.
构造应力场在隐蔽性油气藏勘探中的应用   总被引:12,自引:5,他引:7  
曾联波  田崇鲁 《现代地质》1998,12(3):401-405
摘 要  通过对构造应力场与低渗透储层中裂缝分布、油气运移和聚集以及断层纵向封闭性 之间关系的分析‚说明根据构造应力场的分布‚不仅可以定量预测裂缝性油气藏的分布规律 以及油气的运移方向与聚集场所‚而且还可定量评价断层的封闭性。因此‚从构造应力场的 角度对油气的分布进行评价和预测‚将对隐蔽性油气藏的勘探具有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20.
双龙地区为延长油田长6致密油勘探的重要区域,目前对区块致密油富集主控因素的认识仍存不足。基于此依据19口井的岩心资料、128口井的测井资料及26口井的试油试采资料,结合19口井的实验测试结果在成藏地质条件和致密油聚集特征进行精细分析的基础上对致密油成藏主控因素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致密油成藏地质条件良好,油水分布复杂。沉积微相及储层物性为控制致密油成藏的首要条件,单层为4 m以上的浊积水道砂体,储层孔隙度大于5.4%,渗透率大于0.16×10-3μm2,致密油易富集;过剩压力影响油藏的平面分布,致密油多聚集在过剩压力系数相对低值区(过剩压力系数约为0.24~0.32);泥岩盖层能够形成良好的遮挡,有利于致密油就近聚集,也是造成油水关系复杂的重要原因。因此在满足砂体发育、储层物性条件的前提下,遵循过剩压力系数局部低值、泥岩盖层有效遮挡的原则,划定长6段有利勘探区域11个,以指导双龙地区致密油勘探开发工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