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宋洪位 《地理教学》2014,(7):37-38,10
正教学目标1.结合实例,分析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2.结合实例,说明岩石圈的物质循环。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是如何区分外力作用所形成的不同地表形态;教学难点是内力外力作用的关系及共同对地表形态的塑造。教学流程  相似文献   

2.
肖萍 《地理教学》2013,(1):22-25
正【课标分析】课程标准要求:"结合实例,分析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外力因素"及"举例说明地表形态对聚落分布的影响"。课标首先要求学生以河流地貌为例,分析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认识河流侵蚀地貌和堆积地貌的形成与发展过程,其次要求学生运用图文资料分析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影响。【教材分析】教材设置了"河流侵蚀地貌与堆积地貌""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影响"这两个问题作为段落的标题。  相似文献   

3.
王智勇 《地理教学》2011,(18):50-55,64
一、课标解读 1.学习内容 (1)地球表面沧海桑田、海陆变迁,多姿多彩的地表形态,都是地表形态的塑造的结果。主要包括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山地的形成、河流地貌的发育三部分内容。内外力作用是地表形态变化的主要动力和基础,地壳运动是内力作用的主要形式,而地壳运动中以水平运动为主,垂直运动为辅;岩石圈物质循环是自然界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的重要方式之一;褶皱与断层、背斜与向斜的区别与联系,火山的形成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山地对交通运输的影响运用实例加以解释。  相似文献   

4.
赵鹏飞 《地理教学》2020,(10):53-55
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需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地进行,该过程对于理解学科重要概念显得尤为重要。“地表形态”是中学地理学习的核心内容之一,主要从地形、地貌等角度来认识与提升。为了使学生更加有效地对“地表形态”进行认识与提升,教师应合理运用学习进阶理念,在各学段的学习中持续加深学生对该内容的理解,提出初高中“地表形态”教学衔接策略,进而有效推进初高中地理教学的衔接。  相似文献   

5.
王丽华 《地理教学》2012,(18):60-61,12
一、教材内容分析本节课《课标》的要求:结合实例,分析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该标准的行为动词是"分析",属于理解层次的要求——即要求学生学会以河流地貌为例,分析外力作用,特别是流水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人教版高中《地理1》第四章第三节《河流地貌的发育》内容包括"河流侵蚀地貌与堆积地貌"和"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影响"两部分。本节教材内容中地理名词、概念多,易混淆,地理原理性强;以流水作用为主形成的河谷和冲积平原,形成过程复杂、抽象,难以理解,学生学习起来有一定的难度,特别是"凹岸侵蚀、凸岸堆积"的难点知识,若不是在理解的基础上加以掌握,而是纯粹的死记硬背,非常容易混淆。二、学情分析  相似文献   

6.
一、教学目标:变学科本位为学生本位,培养科学精神。新课标实验教材(人教版)“陆地和海洋”一节,保留并丰富了地表海陆分布大势的相关知识;删去了陆地地形、海底地形诸多概念的罗列和诠释,相关内容有的已出现于已学的“地图”知识中,有的将以读图活动形式出现于以后的分区地理或国家地理中;更新了“海陆变迁”内容,删去了内、外力概念,避开了地形变迁为内外力作用结果的思维模式,增加了“海陆变迁”中旨在培养学生的科学兴趣、方法和科学精神和内容。这些调整很好地体现了学习对生活有用和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的基本理念。因此,教师在观念上必须首先要摈弃学科本位的观念,任何学科都不是目的。  相似文献   

7.
王德  冯文和 《地理教学》2012,(11):23-26
【课标解读】内容标准:结合实例,分析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从要求来看,重在地表形态变化的原因分析,以使学生从两方面认识地表形态。一方面以运动、变化的观点看待地表形态,即地表形态一直处于不断的运动和变化之中;另一方面以综合的观点看待地表形态,即内力造就了地表形态的骨架,外力对地表形态骨架作再塑造。  相似文献   

8.
一、“宇宙与地球”在高中地理课程中的地位与作用 选修模块“宇宙与地球”,目的是要使学生从宏观层面认识地球的宇宙环境,认识地球自身的演化历程和地表形态的特征及成因。因此,本模块在高中地理课程中具有相对的独立性。但是,通过学习“宇宙与地球”,将有助于学生深入了解自然地理环境的形成机制和发展规律,进一步深刻认识人地协调发展,明确人类改造地表形态必须遵循自然客观规律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一、有意栽花花不开 湘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二章第四节《海陆变迁》是一节很抽象的课,教学内容分为四部分:“地表形态变化”、“大陆漂移假说”、“板块构造学说”和“火山与地震”。海洋变成陆地,陆地变成海洋是一个长期而漫长的过程,学生在生活中根本感受不到;而海洋和陆地为什么在不断变化,更是难以理解,单凭学生用脑想象,效果是很差的。  相似文献   

10.
王成龙 《地理教学》2023,(10):45-48
“双新”视域下的高中地理教学如何更加科学高效地利用新教材、创新学习方式,从而将新课程理念下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贯穿于新教材的教学之中,是一线教师面临的现实而紧迫的问题。本文以“塑造地表形态的力量”为例,依托巢湖北山地区地质过程与地表形态塑造的真实情境,浅谈基于真实情境培育学生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策略。  相似文献   

11.
大概念的整合性和建构性为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提供了新视角与新思路。大概念下的单元整合教学使得课程实践具有整体性和连续性,是地理学科核心素养落地的重要途径。本文通过对大概念、单元整合教学的分析,以“地表形态的演化”为例,从凝练大概念、构建单元结构、编制教学目标等方面着手,探讨“大概念”下单元整合教学构型的实践。  相似文献   

12.
朱涛  苏小兵 《地理教学》2023,(18):16-19
学生的核心素养水平体现在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上,而常态课教学是培养这一能力的关键。本文以“塑造地表形态的力量”为教学内容,用课例研究的方法开展两轮教学。研究发现,按知识点逻辑开展的地理教学细节零碎、忽略学生经验,不利于学生发挥创造性解决问题。而基于问题开展的教学能够将地理知识整合在真实情境中,促进学生的知识理解、经验融合以及知识结构化,有利于达成问题解决过程中的高通路迁移,提升学生的地理学科核心素养。  相似文献   

13.
史小燕 《地理教学》2019,(14):40-41
地理综合思维能力的养成是培养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提升学生的地理综合思维能力?本文通过教学案例,从“思维导图”填空,到“思维导图”重构,到“思维导图”延伸,再到“思维导图”的运用,使学生对“思维导图”的学习不断地深入,在潜移默化中提升地理综合思维能力。  相似文献   

14.
本教学设计通过设置不同的情境和问题链培养学生动态生成地理问题的意识和学习自觉,以及学生探究与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而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区域认知、综合思维和地理实践力品格,提升其地理关键能力。“人类活动与地表形态”的教学设计,旨在培养学生在地理学习过程中对地理“真问题”发现,以期为一线地理教师教学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城市建筑三维形态通过改变空气流动和地表能量过程影响城市地表热环境的时空格局。然而,当前多数研究集中于探讨城市建筑二维形态对地表热环境的影响,导致城市建筑二维及三维形态对地表热环境的联合影响机制及其昼夜差异尚不明确。该文以南京市主城区为例,基于多源遥感融合数据量化城市建筑二维和三维形态,并采用梯度提升回归树模型探究昼夜地表温度对建筑二维和三维形态的响应机制。结果表明:建筑二维和三维形态对地表温度的影响具有空间尺度依赖性,对南京市建筑形态与昼夜地表温度之间关系进行研究的最佳空间尺度为450 m;白天地表温度空间变异主要受建筑二维形态影响,而夜间地表温度空间变异的主导因素为建筑三维形态;从城市建筑二维和三维形态关键指标对地表温度的边际效应发现,不同建筑形态指标对地表温度的影响模式不同,且具有昼夜差异性。研究结果有助于从三维视角深化城市建筑对热岛效应的作用机理,从而为城市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16.
课标分析课标原文:举例说明地表形态对聚落分布的影响。课标解读:1.“举例”是指提供典型的案例,在案例分析过程中,归纳总结不同的地形对聚落的类型、分布、规模、发展的影响。2.这节课的重难点是地形对聚落分布的影响,这样在教学设计时聚落的类型、规模、发展就不能抢占了聚落分布的重要地位,应做到主次分明,详略得当。  相似文献   

17.
本文在长效教学理念指导下,运用“引导发现—指导探究—倡导应用”三阶、“创设真境—理解概括—分析综合—论证评析—总结进阶—发展创新”六环、“观察—思考—评论—实践”四步的长效教学模式,设计“土壤的形成”主题教学,着力培育学生的地理学科核心素养,追求教学的长效性。  相似文献   

18.
我在教学中,把过击传统的以教师讲为主变为以学生读为主,读讲结合。通过指导学生读书,启发学生思维、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开发学生智力.理解知识,掌握知识.具体做法如下:  相似文献   

19.
蔡明 《地理教学》1997,(4):26-27
在“中国南方地区”一节的教学中,我尝试运用了“角色反串”,即让学生当一回“地理老师”。在课上,我先明确教学目的和要求,然后将“教学任务”分配到各小组,让学生按小组“集体备课”,编写讲解提纲,再推出一位“地理老师”登台讲解。在这种教学活动中,学生当“实习老师”,教师进行启发、指导。下面谈谈我的教学思路及体会。  相似文献   

20.
向莉 《地理教学》2023,(1):27-30
针对实际地理教学现状,论证培养区域划分能力的必要性。基于学习进阶理论,遵循学生认知思维发展规律,构建区域划分能力的学习进阶与表现标准。以“地表形态”的学习进阶为例,探讨发展内容进阶、渗透尺度思想、立足人地协调等培养策略,帮助学生循序渐进地发展区域划分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