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2.
研究地形因子对水土流失造成的影响,可为区域水土保持工作提供参考.本文以广西百色市、河池市、贺州市、防城港市为研究区域,以ArcGIS平台为技术支持,基于数字高程模型数据,选取坡度、剖面曲率、地表粗糙度、沟壑密度4个指标,进行空间叠加分析,得到研究区基于所选地形因子的水土流失强度分级图及水土流失面积,得出如下结论:1)基... 相似文献
3.
4.
5.
针对复合地形因子现有提取方法过程叠加繁琐、计算量大等问题,利用BP神经网络自适应性好、泛化能力强的优势创建了复合地形因子提取的BP神经网络法。以黄土高原DEM为数据源,选取复合地形复杂度指标为研究对象,采用控制变量法优选网络结构,结合Levenberg-Marquardt算法改进网络收敛速度与精度,优化样本库以克服过拟合问题,获取了综合性能最优泛化模型。实验结果表明,BP神经网络法较传统方法功效显著,拟合优度达到0.99,命中率达到99.98%,均方差为2.91×10-5,残差最大绝对值为0.16,平均绝对百分比误差为2.95%,模型提取10次结果标准差最大值为0.14;BP网络用于复合地形因子提取有效可行,为快速提取复合地形因子提供了新途径。 相似文献
6.
数字高程模型(DEM)是地理信息系统地理数据库中最为重要的空间信息资料和赖以进行地形分析的核心数据。数字地形模型从已知3维坐标的散乱点和已知高程的等高线出发,构筑地形表面,以数字的形式表示实际地形特征的空间分布,从而建立起相关区域内任一点的地形情况。利用数字高程模型进行宏观地形因子和微观地形因子的分析,直观地显示研究区域的地貌形态,为水土流失监测、分析、治理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7.
8.
耕地图斑地形因子提取采用人机交互的方式,但是提取过程复杂,需要较高的技术要求与操作经验。面对大型数据库建设与分析,半自动化处理方式不能满足效率与质量的要求。本文基于空间景观格局的耕地图斑地形因子自动化提取工艺,立足于空间景观格局原理,利用Python和GDAL开发建立耕地图斑地形因子自动化提取技术。实践表明,该方法效率高,能为建设土地利用综合数据库提供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9.
山区坡谱信息熵与水土流失地形因子关系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当前以县域为统计单元的坡谱研究较少,且难以满足区域尺度上水土流失地形因子指标的选取等问题,该文采用数字地形分析方法提取山区各县域的坡谱和坡长坡度因子(LS因子),并探讨坡谱信息熵与LS因子之间的关系。实验表明:地貌的差异决定了各县域坡谱曲线的差异,具体可分为L型、S型和钟型。坡谱信息熵变化范围为1.709~2.667nat,反映了地形起伏由平缓到强烈的变化趋势;LS因子平均值介于2.72~18.61之间,在一定程度上表征土壤流失量的大小。坡谱信息熵与LS因子关系拟合良好(R2=0.963 6,P0.05),结论可为坡谱信息熵在区域水土流失地形因子的建立及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基于遥感和GIS的水土流失因子信息提取与分级定标研究--以攀枝花市为例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以攀枝花市为例,主要选用美国陆地卫星2003年的Landsat-7 ETM+遥感数据、1∶10万地形图,运用ERDAS/IMAG INE遥感图像处理软件及M apG IS软件提取对水土流失影响较大的植被覆盖度、地形坡度、沟谷密度、土地利用类型等因子;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土壤侵蚀分类分级标准》(SL 190-96),建立攀枝花市水土流失强度面蚀分级指标,为进一步水土流失监测研究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1.
12.
京九铁路赣南段沿线地区水土流失特征遥感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京九铁路赣南段沿线地区是我国南方水土流失最严重地区之一,也是我国南方一个典型的水土流失区。本文根据遥感调查结果,较详细地论述了该区水土流失的类型、分布特征、发展趋势,并分析了水土流失产生的原因及其造成的危害,以便为京九铁路沿线地区的经济开发、国土整治和环境评价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3.
遥感与GIS支持下的土壤侵蚀强度快速评价方法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TM影像、1︰1万数字地形图以及其它辅助数据为基础,以土地利用类型、植被覆盖度以及坡度等作为影响因子,在遥感
和GIS技术的支持下,对余江县洪湖乡的土壤侵蚀强度进行了快速分级评价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所获取的土壤侵蚀强度信息与
实际情况比较吻合。 相似文献
14.
15.
16.
17.
18.
分析了常用的静态背景下运动目标提取算法的优缺点,提出了一种基于背景匹配的运动目标提取的算法,有效地解决了帧间背景的微移问题。 相似文献
19.
水土条件约束下基于GIS的土地生产力评价研究——以长清县为例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以济南市长清县为例,探讨土地生产力的综合评价方法。从综合肥力的观点出发,科学地考虑影响土地生产力的多种自然因素,利用GIS技术和遥感技术,对土地生产力水平进行定量化计算,计算结果精确到30m×30m的像元,在此基础上对土地资源分等定级.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