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北部湾沉积物中重金属元素的地球化学特征及物源初探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本文根据北部湾沉积物岩心样调查结果计算了铜、铅、锌、镉、汞、砷等重金属元素的背景值,并分析了其与南海陆架区和南海全海域沉积物背景值、广西土壤背景值之间的差异.对北部湾表层沉积物中重金属含量及近10 a的变化趋势以及岩心样中重金属元素含量近百年以来的变化趋势综合分析结果表明:北部湾近岸海域沉积物中铜、砷、汞、镉重金属元素含量总体呈增长趋势,北部湾中部海域沉积物中重金属元素含量的年际变化有升有降,至湾口处沉积物中重金属元素的含量基本不变.综合评价结果表明,北部湾近岸沉积物中砷、汞、镉等重金属元素的地球化学特征明显受到广西人类活动的影响.北部湾沉积物中的重金属元素主要来源于人类活动影响下的广西沿岸陆源输入,经由琼州海峡的外部海域物质输入也有贡献.  相似文献   

2.
根据大亚湾的自然条件认为,大亚湾沉积物的物质来源是其周围集水区的岩石风化壳,并计算了其风化壳中重金属元素的平均丰度值;又根据沉积物的粒度和深层沉积物重金属元素的含量资料,列方程计算出湾内沉积物中重金属元素的平均含量,根据这两组数据,确定该区域内重金属元素的平均背景值。再通过粒度关系,计算得出大亚湾内各站沉积物中重金属元素的背景值。应用此结果和大亚湾沉积物重金属元素实测结果,计算了由人为影响带入沉积物中的重金属元素含量,了解其受污染的程度。  相似文献   

3.
渤海湾重金属的自然沉积分布受沉积环境和沉积物粒度组成的控制,可以Ni的分布为代表模式。在自然沉积的背景上某些金属在大沽口和北塘口附近水深<3—5m的河口潮间带,迭加了一人为的排污影响带,可以Pb的分布为代表模式。且据此可划分出渤海湾的重金属背景区。利用背景区细粒级类型沉积物重金属含量的上限值作为渤海湾细粒沉积物的背景值。河口重金属的积累,相对来说并不严重这与输沙量大及高沉积速率有关。  相似文献   

4.
汕头湾表层沉积物重金属元素含量和分布特征研究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乔永民  黄长江 《海洋学报》2009,31(1):106-116
于2002年9月在汕头湾采集了13个表层沉积物样品,测定了它们的细粒级组分、总有机质、铝、铁、锰、铜、锌、铅、镉、铬、镍、钴的含量,对其分布特征及其彼此之间相关性进行了分析,并以南海陆架区重金属含量为背景值计算了汕头湾表层沉积物重金属元素的富集系数,结果表明,铁、锰、铜、锌、铅、镉、铬、镍、钴的含量范围分别为2.91%~3.94%,427.85~810.96,24.43~79.49,84.83~248.50,35.56~50.25,0.30~1.75,36.11~74.22,16.99~31.69,8.22~10.87 mg/kg,其分布由汕头湾上游的榕江口至湾口呈波浪状递减(锰除外)。汕头湾表层沉积物中各重金属的富集系数均大于1,其中富集系数从大到小的重金属元素是铜、镉、铅、锌、镍、铬和锰。人为排污、水动力作用、黏土含量、盐度是多数重金属元素分布特征的控制因素。锰的分布特征更多地取决于汕头湾水域的氧化还原条件。  相似文献   

5.
根据2009-2017年9个航次对西沙永兴岛附近海域共6个站位的沉积物重金属监测结果,应用数理统计法估算了该区域7种重金属元素的背景值,分析了重金属的含量及年际变化,采用单因子标准指数法和潜在生态危害指数法对其重金属含量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研究区域沉积物重金属具有低背景值,均符合海洋沉积物质量第一类标准,沉积物质量为...  相似文献   

6.
灌河是苏北地区最大、航运条件最好的入海河流。重金属元素分析显示,灌河口表层沉积物中Hg、As和Cu的含量高于背景值;Pb和Zn的含量接近背景值;Cd的含量低于背景值。其中Hg元素出现了中等程度的生态危害性,而Cr、As、Cu、Pb、Zn和Cd等元素的生态危害系数均极低,整个灌河口潮滩地区并没有出现较为严重的重金属生态危害。  相似文献   

7.
本文对三亚东部近岸海域表层沉积物中7种重金属元素的地球化学特征和空间分布特征进行了研究,并应用地积累指数法和尼梅罗综合指数法对各重金属的污染程度进行了评价。研究发现, 三亚东部近岸海域表层沉积物中重金属含量总体较低,符合《海洋沉积物质量》一类标准,大多数重金属元素含量的空间分布主要受元素的“粒度控制律”制约,其物质来源主要为陆源细粒沉积。地积累指数法和尼梅罗综合指数法的评价结果均表明,研究区表层沉积物的重金属未达到污染程度,属清洁状态,环境质量良好。  相似文献   

8.
台西南海域表层沉积物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及其物源指示意义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对南海台西南海域表层沉积物的常量、微量元素含量分布变化特征、元素相关性以及元素组合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SiO2和Al2O3是研究区表层沉积物中的最主要组分,元素的含量与水深、粒度存在明显的相关性;R型因子分析识别出3个元素组合,分别代表细粒的陆源碎屑沉积组合、粗粒的生物碎屑组合和细粒的生物碎屑组合;研究区表层沉积物的物质来源主要有陆源和生物源两种,以陆源为主。  相似文献   

9.
深圳湾海域表层和柱样沉积物中的重金属分布特征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分析深圳湾表层沉积物中锌、铬、镉、镍、铅、铜等6种重金属元素的含量发现它们的浓度均值已全部超过广东省海岸带沉积物背景值。根据潜在生态危害法,在6种重金属中镉造成的污染最严重,从潜在的生态危害指数评价看镉的含量已达到很高的污染水平。从面状分布看,重金属污染危害指数值在深圳河口区最低,在蛇口段居中等水平,在深圳湾内侧的近岸水域最大。柱样沉积物的浓度变化以1950年为界划分为两部分:1950年以来的现代沉积物中有较强的人类活动干扰痕迹,表现为重金属元素的浓度增长幅度大,且浓度很高,其均值全部大于广东省海岸带的背景值;1950年以前的近代沉积物中有稍弱的人类活动干扰痕迹。研究认为沉积物粒度特征、沉积速率、人类活动与重金属在沉积物中的浓度高低有直接相关关系,并直接影响到重金属在沉积物中的污染水平。  相似文献   

10.
南海西北部浅海沉积物重金属污染的综合评价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利用在南海西北部北部湾和海南岛周边海域采集的492个站位的底质沉积物样品,以同一海区内同时采集的柱状样品的底层样品和"清洁区"样品中各重金属元素含量值作为背景值,运用潜在生态危害指数法、沉积物富集系数法和ArcGIS软件,对其Cd、Zn、Pb、Cu和Crs种重金属元素分布特征及其上述2种污染指数的分布图进行了分析和比较...  相似文献   

11.
中国东部陆架表层沉积物粒度特征及其沉积环境浅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取自中国东部陆架海的209个表层沉积物样品进行了粒度分析及沉积物类型划分,探讨细颗粒沉积区分布格局与物源和环流体系的关系。结果表明,研究区底质类型主要有砂、粉砂质砂、泥质砂、砂质粉砂、砂质泥、粉砂和泥,个别站位含砾石。表层沉积物以粗颗粒砂质沉积为主,其主要分布在东海中北部、苏北浅滩、北黄海北部,其粒度特征主要为:平均粒径2~4Φ,分选差(分选系数>2),偏态极正偏(2~2.80),峰态很宽至宽(1.60~3.50);细颗粒泥质沉积主要分布在浙江沿岸至长江口外、苏北老黄河口外、南黄海中部、北黄海西南部及黄河口外的渤海海域,其粒度特征主要为:平均粒径6~7Φ,分选差至较差(分选系数1~2.5),偏态负偏(-1.50~-0.33)至近于对称(-0.33~+0.33),峰态很宽(>2.75)。从环流的流向与路径及邻近的河流物源角度,初步探讨了河流输入物质及环流体系对细颗粒沉积物沉积分布格局的影响,并初步推断了细颗粒沉积物的物源及基本输移路径。  相似文献   

12.
The range and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metal concentrations in the Chiloé Interior Sea were investigated from 37 surface sediment samples collected during the ‘CIMAR 10 Fiordos’ cruise. Grain size distribution, total organic carbon and nitrogen, δ13C, major (Al, Fe, and biogenic opal) and trace (Cd, Co, Cu, Ni, Pb, and Zn) elements were determined. Metal background concentrations of each metal in sediment were defined from linear regression equations of metal versus Al, as baseline information for future research on the status of sediment contamination in the Northern Patagonian marine area. Metal levels in Chiloé sediments were of the same order of magnitude as uncontaminated sediments around the world and contamination can be considered negligible-moderate (normalized enrichment factors lower than 3) in this Southern Pacific Region. The Chiloé Interior Sea can be segregated into two zones on the basis of metal content by applying a 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The first pertains to inner fjords and it has terrestrial origin (associated to Co, Cu, Pb, Zn) and the second zone features channels and gulfs of a predominantly marine source (Cd, Cu). Nevertheless, only one background equation is needed to predict metal concentrations in the natural sediment of the Chiloé Interior Sea.  相似文献   

13.
海南新村港潟湖表层沉积物粒度特征及其沉积环境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对2013年8月在海南新村港潟湖采集的表层沉积物样品进行粒度分析,揭示了该区表层沉积物的粒度特征和沉积物类型,结合高空间分辨率的水动力和水深数据,采用系统聚类和主成分相结合的方法划分现代沉积环境。结果表明,研究区表层沉积物主要有4种类型,以粉砂和粉砂质砂为主,分别分布在潟湖中部和近岸浅水区域。沉积物平均粒径变化较大(0~8.0 Ф),均值为4.6 Ф,沉积物随水深增大而逐渐变细;沉积物粒度组分以砂(平均含量43%)和粉砂(平均含量为52%)为主,黏土含量较少,平均含量为5%。聚类结果表明,平均粒径可分为两组:第一组平均粒径均大于5.5 Ф,均值为6.8 Ф;而第二组平均粒径均小于3.5 Ф,均值为2.2 Ф。此外,平均粒径与分选、偏态和峰态系数之间呈现出两种不同的相关关系。研究区大潮和小潮期间的均方根流速(RMSV)均值是7.5和6.9 cm/s,标准偏差分别是15.3和14.9 cm/s。当RMSV大于4 cm/s,RMSV与极细砂(63~125 μm)含量呈明显的正相关关系,这表明RMSV决定了潟湖沉积物中极细砂含量。聚类和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平均粒径、峰态和分选系数是对沉积环境最为敏感的粒度参数组合,同时结合高空间分辨率的水动力和水深数据,将研究区沉积环境划分为3类。这样划分充分考虑了水动力、物源、地形及其相互作用,更能有效地揭示沉积环境的差异,尤其体现了适宜的粒度参数组合和高空间分辨率的水动力数据在沉积环境划分中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4.
以盐城海岸带为研究对象,分析了Cr,Cu,Fe,Mn,Ni,V,Zn,Co,Cd 9种重金属元素在二维空间分布的异质性,以及沿着经纬度方向的梯度变化,并通过主成分分析和元素区域背景值的分析,探讨重金属元素的可能来源.结果表明:自陆向海存在着逐渐减少的格局梯度,而在区域的北部分布着重金属元素的峰值;二维分析的结果表明,重...  相似文献   

15.
渤海湾西岸潮间带沉积物粒度分布特征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根据2003年12月在渤海湾西岸海河口南缘至歧口间岸段采集的4个柱状沉积物样品和6个表层样品的粒度分析结果,探讨了渤海湾西岸潮间带的粒度分布特征和沉积作用。结果表明,由北向南,表层沉积物逐渐变细,分选性变差。海河口南缘至独流减河之间的表层沉积物为分选良好的细砂,至歧口附近变为粉砂质粘土。在垂直方向上,表层以下一定深度内沉积物的平均粒径都存在一均匀层,层内沉积物为分选良好的细砂,此深度以下沉积物中的粘土含量增加。说明由于60年代之后的自然变化和人类活动,入海泥沙量减少,改变了潮间带沉积物原有的输沙与海滩发育模式,导致独流减河以北的砂质沉积物出现粗化现象。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九龙江河口表层沉积物的重金属元素含量、沉积物粒度等要素进行分析,结合相关与聚类分析等统计手段,探讨了九龙江河口地区的沉积环境与重金属元素含量特征的关系.结果表明,即使在沉积环境复杂的河口地区,重金属含量分布与沉积物粒度仍存在明显的对应关系.受沉积动力影响,不同的重金属元素分布在九龙江河口地区表现出较大差异,而嵩屿至屿仔尾一带呈带状南北向展布的重金属相对高值条带值得引起注意.  相似文献   

17.
近海沉积物重金属研究及环境意义   总被引:27,自引:0,他引:27  
水体中各种来源的重金属主要在近海快速沉积。一些污染海区沉积物中重金属高度聚集,有形成潜在的化学定时炸弹的可能。从岸向海,沉积物中重金属含量逐渐降低,主要受陆地排污、水动力作用及沉积物粒度的控制和影响。^210Pb、^137Cs同位素测年技术已经成为确定我国近海沉积物重金属区域环境背景值、判定环境的演变趋势的有利工具。环境近海沉积物中重金属的聚集主要与周边地区人类活动有关,其垂向变化反映了沿岸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相互作用的历史,是评价环境现状及演变趋势、识别问题区域的重要标志。  相似文献   

18.
本文着重讨论了长城湾现代滨岸砾石沉积的形态、规模、粒度和组构特征及滨岸带沉积动力环境。认为砾石堆积体系中高纬滨岸风暴沉积的产物。堆积体规模较小,形似堤坝,走向与海岸线大体平行。砾石主要由玄武质火山熔岩的岩屑组成,颗粒表面新鲜,多为扁度差的多角体,保留着冰碛砾石的粒态特征。粒度组成和粒级分配上具有冰川-海洋作用双重性质。砾石堤中砾石排列杂乱,层序不清,层理构造不发育,形态分带不显著,仅在堤的向海侧稍显粒度分带现象,由堤的顶部到上中部至基部,分别为砾石带、粗细砾带和砂砾带。滨岸带不同地貌部位,沉积动力环境存在一些差异。从风暴高潮位至大潮低潮位,水动力的簸选作用具有好→差→较好→较差的规律性变化,沉积物随之出现:较粗较匀→粗细混杂→较细较匀→粗细颗粒较混杂的韵律式波动。并指出这些特征与极区独特的自然地理条件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