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假晴东方Tun人工育苗获得41.8mm种苗351000尾,每立方水体出苗860尾。越冬成活率91.6%,增重率61.8%。利用室内水泥池及养虾土池养成商品鱼,分别获得1969g/m^3和308kg/亩的收成。  相似文献   

2.
1996年从日本引进3kg(约180万粒)红鳍东方受精卵,在福建省宁德市进行人工育苗技术研究。孵出仔鱼70万尾,孵化率38.9%,培育出平均全长2.99cm的幼鱼18.5万尾,育苗成活率26.4%,并对人工育苗的关键技术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3.
双斑东方Tun人工繁殖及育苗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报道了福建省水产研究所2001年双斑东方Tun人工繁殖及育苗过程与结果。在春季当海水水温达到16℃以上时,用DOM、LRH-A3或HCG进行催产,混和或单一使用,剂量视亲鱼性腺成熟度而定。受精卵在水温18.0-22.4℃、盐度22.2-28.6条件下,经117-156h孵化。用250万尾开口仔鱼培育出平均全长为37mm,平均体重为1.3g的鱼苗52.35万尾,成活率25.5%。此外,对亲鱼的暂养、催产、受精卵的孵化、仔鱼的前期培育和后期培育等关键环节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4.
卵形鲳鯵人工育苗技术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卵形鲳鯵人工育苗技术的研究中,进行了不同饵料对仔鱼生长及成活率影响的试验,培育出体长3~5cm鱼苗23万尾.平均成活率为57.5%。结果表明用螺旋藻强化培育轮虫和采用二次培育方法进行卵形鲳鯵人工育苗.可提高鱼苗的成活率。  相似文献   

5.
双棘黄姑鱼人工育苗技术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对双棘黄姑鱼【Nibeadiacanthus(Lacepede)】催产孵化和育苗技术进行了试验研究,并从形态学方面对其近似种和易混种进行了比较。结果显示,双棘黄姑鱼性腺发育至Ⅳ期经人工催产都能产卵受精.效应时间为20~40h。胚胎发育适宜水温为22~26℃.适宜盐度为30~35,孵化率为80%~90%。在育苗水温27~29℃,盐度28~30,150万初孵仔鱼经20d培育,共育出全长1.4~2.3cm的稚鱼95.3万尾,育成率62.3%;其中32.2万稚鱼分池继续培育至36天,育出全长3.1~5.2cm的幼鱼18.4万尾。本试验说明对双棘黄姑鱼进行人工催产孵化育苗,能够培育出达到商品规格的鱼种。  相似文献   

6.
厦门文昌鱼人工繁育批量生产技术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周仁杰  方琦 《台湾海峡》2007,26(1):121-128
2005年5月21日至7月6日从厦门市翔安区欧厝附近海域采集文昌鱼亲体6批共计550余尾,移入室内进行强化培育.7月16日和17日夜间,培育的亲体自然排放精卵并受精,共获得受精卵125万粒.受精卵孵化获得浮游幼体115万尾,孵化率达92.0%.孵化的幼体经25d较高密度人工培育,获得99.2万尾体长0.31~0.72cm的文昌鱼苗及未成苗浮游幼体;分苗疏养后,又经28d继续培育,存活的幼体几乎全部潜入沙层中,最终获得体长0.55~1.30cm的厦门文昌鱼潜沙苗23.2万尾,其53d育苗成活率达20.7%.这是国内外首次人工培育获得成批量的文昌鱼增养殖苗种.进而于2005年11月6日向厦门文昌鱼自然保护区实施了国内外首次的文昌鱼资源人工增殖放流.  相似文献   

7.
在常规的海产鱼类人工育苗的基础上,结合黑鮶仔、稚鱼生理生态特点,在200m3水体中,育出平均规格2.6cm的黑鮶苗种30.58万尾,单位水体出苗量达1500尾以上,并在育苗过程中对黑鮶仔、稚鱼的摄食、生长、成活率等方面进行较系统观察。  相似文献   

8.
在常规的海产鱼类人工育苗的基础上,结合黑君仔、稚鱼生理生态特点,在200m^3水体中,育出平均规格2.6cm的黑君苗种30.58万尾,单位水体出苗量达1500尾以上,并在育苗过程中对黑君仔、稚鱼的摄食、生长、成活率等方面进行较系统观察。  相似文献   

9.
假晴东方鲀人工育苗获得41.8mm种苗351000尾,每立方水体出 苗860尾。越冬成活率91.6%,增重率61.8%。利用室内水泥池及养虾土池 养成商品鱼,分别获得1969 g/m3和 208 kg/亩的收成。  相似文献   

10.
卵形鲳鲹与布氏鲳鲹人工育苗的对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杜涛  罗杰 《海洋科学》2004,28(7):76-78
分别于2002年4月、5月在广东湛江东海育苗场对卵形鲳鯵(Trachinotus ovatus)及布氏鲳鯵(Trachinotus blochii)进行了人工育苗试验,共培育出体长3~5cm鱼苗81万尾。其中布氏鲳鯵58万尾、卵形鲳鯵23万尾,成活率均达到50%以上。对试验进行了对比,统计分析显示:在培育环境相似的情况下,两种鱼在发育上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1.
鲻鱼人工育苗研究   总被引:2,自引:3,他引:2  
叶金聪  蔡良侯 《台湾海峡》1997,16(3):260-264
本文报道了1991-199御鲻鱼人工育苗的研究结果,在水温24.0-26.0℃,盐度2.0-30.0和pH值8.21-8.26的条件下,初孵仔鱼经培育38日龄变态为幼鱼,全长达25.10mm;1994-1995年及1995-1996年度分别育出幼鱼51240属及112049尾,育苗成活率为5.9%-12.0%《文中介绍了饵料系列,鱼苗生长与发育观察研究结果。  相似文献   

12.
提高日本对虾人工育苗成活率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日本对虾Penaeusjaponicus人工育苗中饵料配给、水质处理和控制,以及幼体病害防治的单因子和多因子正交试验及大面积生产验证,对提高日本对虾人工育苗成活率的几项关键措施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1)在Z期,添加螺旋藻Spiralsp.粉10g·(1.0×106尾·d)-1、光合细菌2ml·(m3·d)-1和Z3期添加卤虫Artemia无节幼体1-2个·ml-1,使Z1-M1期幼体的成活率提高10%-15%;(2)用36%甲醛0.065-0.13mmol·dm-3和光合细菌2ml·(m3·d)-1处理并改良育苗水质,以及在N期1次性加水75%,至M3期加满,P1-5期换水6%-10%,P6-10期换水15%-20%,用此方法控制育苗水质,作用显著;(3)用间投联用0.5g·(m3·d)-1抗菌素的方法预防幼体细菌病效果良好;(4)在10个总水体为543m3的育苗池中,共育出P8-10期的虾苗3.026×107尾,单位平均出苗量为5.5×104尾·m-3,N-P8-10期的成活率最高达65%,平均为54.6%。  相似文献   

13.
台湾海峡野生牙鲆人工育苗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报道了2004年3月对产自台湾海峡的野生牙鲆(Paralichthys olivaceus)进行人工育苗的研究结果。共获153万粒受精卵,孵出仔鱼140.8万尾,孵化率达92%,在育苗水温为20~24℃,海水盐度为26~31的条件下,经63 d培育,育出全长3.8~5.5 cm的幼鱼53.39万尾,成活率为37.9%。  相似文献   

14.
暗纹东方Tun温室养殖技术及其经济效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养鳗温室养殖暗纹东方Tun经过一年半的养殖,共养殖商品河Tun鱼5272.5公斤,每平方米生产河Tun鱼2.3公斤,成活率达72.8%,盈利64.88万元,了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同时,总结了一套较为有效的温室养殖技术。  相似文献   

15.
1993年,于文登市小观海珍品育苗养殖场,在海湾扇贝和对虾育苗结束后,利用其配套的单胞藻培养地进行真鲷育苗,利用对虾育苗池和卤虫孵化池培养轮虫。在不增加任何设备的前提下,育成全长3.01~6.50cm,平均全长3.44cm的真鲷商品鱼种161116尾,从仔鱼培育到商品苗种的成活率达到24.72%,平均单位水体出苗量达到2685尾,1993年7月19日通过了文登市科委组织的验收。正材料和方法1.1育苗设施亲鱼产卵池(1个)和鱼苗培育池(6个)皆用单胞藻培养池(规格为3.8m×3.7m×0.8m,水…  相似文献   

16.
鲈鱼土池人工育苗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报道了1989-1993年鲈鱼土池人工育苗的研究结果,捕自天然海区、围垦内 网箱培育的亲鱼注射LRH-A与HCG诱导能顺利排卵,产卵率70-100%,受精卵卵径1.25-1.40mm,浮性卵、受精率21-89.0%,在水温18.0-21.2℃、盐度31.0-34.0的条件下,一般经50.67h孵出仔鱼,孵化率46.0-90.0%。人工育苗在室外土池进行,最高成活率11.7%。初孵仔鱼全长3.53-  相似文献   

17.
花尾胡椒鲷的大规模生产性早繁育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3年2月28日至4月15日于湛江东海岛进行了花尾胡椒鲷(Plectorhinchuscinctus)大规模生产性人工早繁育苗的研究。研究选取网箱养殖的成熟健壮亲鱼,强化培养一段时间后,采用LRH-A2,HCG进行人工催产,自然受精后放在30m3的育苗池中培养15d,再转移到室外高位池中培养。育苗获得平均体长40mm的鱼苗33.3万尾,育苗成活率为12.8%。  相似文献   

18.
利用人工培育的亲鱼所获得的受精卵 ,孵化出仔鱼 30 0万尾 ,在水温 18~ 2 0℃、微充气的培育条件下 ,使用海水小球藻、轮虫、卤虫无节幼体和不同规格的微颗粒配合饲料进行饲喂 ,经 58d培育出平均全长 2 .3cm的苗种 132万尾 ,育苗成活率高达 64.1% ,单位水体最高出苗量达 1.33万尾 / m3;另外 ,还有 1.3~ 1.9cm的苗种 68万尾  相似文献   

19.
花尾胡椒鲷早期发育阶段的摄食与生长特性   总被引:15,自引:3,他引:15  
1998年4~6月份在集美大学水产学院海水育苗试验场对人工培育的花尾胡椒鲷早期发育阶段的摄食和生长特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水温为25℃时,仔鱼约经60~70h 左右开口摄食,开口饵料为经120目筛网过滤的褶皱臂尾轮虫,以后随着鱼体的生长,依次投喂卤虫无节幼体和桡足类。对372尾仔、幼鱼解剖观察结果,摄食率达97.0%,摄食量占体重的6.4%~23.4%,日摄食量占休重的24.8%~83.7%,摄取  相似文献   

20.
口虾蛄(Oratosquilla oratoria)人工育苗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描述了口虾蛄在人工育苗过程中亲虾蛄的产卵、孵化与湿度、底质、洞穴、光线的关系,以及抱卵和卵裂形态特征.根据口虾蛄自然生态特性,通过模拟自然环境,采用让亲虾蛄自身挖掘洞穴的方法,在人工控温的条件下,首次进行了人工育苗繁殖,获得了口虾蛄幼体3.4×104尾,培育成体长3~4cm的幼口虾蛄2200尾.此项研究为今后虾蛄大规模工厂化育苗提供了技术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