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陈阳  谢海云 《广西气象》2007,28(A02):12-14,17
在夏季,广西的最高气温分布图中存在一个有趣的“武鸣热点”现象,于是本文从高温中心的特点、大气环流背景、局地小气候等方面,初步分析了武鸣夏季高温中心的成因,以及针对这种高温天气及时发布预警信号进行防灾减灾。  相似文献   

2.
东莞市高温天气特征及高温预警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张劲梅  鄢俊一 《气象科技》2008,36(6):755-759
利用差值分析方法对东莞市气象观测站搬迁前后气温同步观测资料进行分析,并对站点搬迁后高温日进行订正,探讨1971年以来东莞市高温天气变化趋势特征;同时利用东莞市高密度自动站气温监测资料对2007年7~8月该市罕见持续长时间高温天气的时间、空间分布进行细化分析;利用单站气象要素剖面曲线演变特征及一些预报经验探讨该站高温预报、预警一些指标,分析表明:旧站月平均最高气温比新站高0.83℃、月极端最高气温比新站高,订正新站高温日后,夏季高温日从1971年以来几乎以每10年增加1倍的速度递增;东莞市高温分布有区域小尺度特征,有4个较为明显的高温中心区;单站剖面曲线的演变对本地高温预报、预警有较大的指示性.  相似文献   

3.
4.
王春林  潘蔚娟  罗晓玲 《广东气象》2008,30(3):F0002-F0002
高温热害是《广东省突发气象灾害预警信号发布规定》(2006年3月,广东省人民政府黄华华省长第105号令)中的9种灾害性天气之一。高温热害给工农业生产、交通安全和人们的日常生活和健康带来严重的影响,持续高温会引发大面积干旱,对城乡供电、供水造成极大压力,威胁人们的生命及能源、水资源和粮食安全。  相似文献   

5.
2005年6月洛阳持续高温天气成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洛阳市2005年6月出现的持续高温天气分析结果显示:此次高温强度仅次于1966年,高温日数之多突破历史记录;亚洲极涡偏弱,冷空气势力偏北、偏弱,大陆暖高压异常强大且持续稳定控制,是洛阳市高温持续的大环流背景;城市化加剧和地形差别,是高温日数分布悬殊加大的原因之一。通过分析单站资料和解释应用ECMWF产品,确定了发布6月份高温预报和高温预警信号指标:洛阳700 hPa到地面为深厚暖层且处在下沉运动区,前一天最高气温≥33℃且平均气温≥25℃,当天08时气温≥22℃且天气晴好,可在上午发布≥37℃高温橙色预警信号;前一天最高气温≥34℃且平均气温≥30℃,08时气温≥27℃,ECMWF产品预报当天20时850 hPa气温≥24℃,可在上午发布≥40℃高温红色预警信号。  相似文献   

6.
2005年6月洛阳持续高温天气成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洛阳市2005年6月出现的持续高温天气分析结果显示此次高温强度仅次于1966年,高温日数之多突破历史记录;亚洲极涡偏弱,冷空气势力偏北、偏弱,大陆暖高压异常强大且持续稳定控制,是洛阳市高温持续的大环流背景;城市化加剧和地形差别,是高温日数分布悬殊加大的原因之一.通过分析单站资料和解释应用ECMWF产品,确定了发布6月份高温预报和高温预警信号指标洛阳700 hPa到地面为深厚暖层且处在下沉运动区,前一天最高气温≥33 ℃且平均气温≥25 ℃,当天08时气温≥22 ℃且天气晴好,可在上午发布≥37 ℃高温橙色预警信号;前一天最高气温≥34 ℃且平均气温≥30 ℃,08时气温≥27 ℃,ECMWF产品预报当天20时850 hPa气温≥24 ℃,可在上午发布≥40 ℃高温红色预警信号.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青海省1961—2008年48年逐站、逐日最高气温≥30℃资料进行统计,并对青海省高温天气的气候特征和环流背景进行统计分析,归纳出造成青海省高温天气的环流特点。结果表明:在100hPa高空图上,高温天气出现在南压高压为中部型和西部型两种环流背景下;在500hPa高空图上,高温天气出现在副热带高压控制的区域内,表现为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和青藏高压。  相似文献   

8.
对2000年夏季高温天气特征和造成这种天气气候的主要成因作了详细分析.主要结论为:大兴安岭地区多数台站夏季的平均气温接近或超过历史极值;≥30 ℃高温日数偏多,初日早、终日晚;极端最高气温未突破历史极值. 造成今年夏季高温酷热天气的主要成因是夏季气温正处于短期气候的变暖趋势里,并处于周期变化中偏高的位相里;极涡偏弱偏向极地和南亚高压偏强偏东偏北是造成今年夏季气温异常偏高的最直接的气象因素;强烈的太阳活动和赤道东太平洋上弱的负海温距平也是造成今年夏季气温偏高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9.
采用临沂1951—2011年逐日最高气温资料和1997—2011年实况天气图资料,研究了临沂高温天气特征及高温预警制作,结果表明:(1)临沂35ºC以上的高温天气最早出现在5月8日,最晚结束在9月2日;高温日数以7月最多,其次是6月和8月,分别占40%,34.5%和19%;高温日数50年代—80年代呈现由多到少的趋势,80年代至今又开始逐渐增多。(2)35℃以上的高温天气主要影响系统是副热带高压,37℃以上的高温天气多由大陆暖高压脊影响产生;临沂高温预警信号主要为黄色和橙色预警,红色高温天气仅出现过两次。(3)850hPa≧20ºC是高温黄色预警的主要指标;橙色以上级别高温天气的预报预警需根据影响系统区别对待,副热带高压影响时可以更多参考前一日的最高气温和副热带高压是否有进一步加强的趋势;大陆暖高压脊影响时需要综合考虑850hPa,925hPa的温度及湿度、高压脊是否加强、其它影响系统(如东北冷涡对气温的影响)影响、前一日的最高气温等多个要素。  相似文献   

10.
六安市高温特征及其预警信号发布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统计1961~2000年地面观测资料和普查历史天气图,系统总结了六安市的高温气候特点和形势场特征,在此基础上利用数值预报产品,提取非高温天气、一般高温天气(大于等于35℃)、橙色高温天气(大于等于37℃)和红色高温天气(大于等于40℃)的预报指标,建立了高温预报方法和预警信号发布流程。高温气象预警信号分为橙色和红色两级对外发布。2005年业务试用表明,本地高温预警信号预报和服务能力得到显著提高。  相似文献   

11.
本文通过对遂宁市有历史记录的高温伏旱天气个例进行统计、分析、研究,形成遂宁气候概况、伏旱概况及旱情影响评估,在这些理论研究的基础上找出遂宁市高温伏旱的成因,应用研究成果对气象、农业、水利、林业等相关部门应对高温伏旱提出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本文通过对遂宁市有历史记录的高温伏旱天气个例进行统计、分析、研究,形成遂宁气候概况、伏旱概况及旱情影响评估,在这些理论研究的基础上找出遂宁市高温伏旱的成因,应用研究成果对气象、农业、水利、林业等相关部门应对高温伏旱提出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不同地点不同下垫面的高温特征及预警信号发布   总被引:6,自引:12,他引:6  
分析深圳标准站资料表明,近20年来每年高温日数峰值有明显增长趋势;通过对2003年7月柏油、水泥和泥地温度与气温的分析显示,在相同气温和日照条件下,柏油路面温度最高,水泥路面次之,泥地温度最低;高温天气出现时,位于城郊、海边、高山自动站的平均最低气温均低于城区,城市热岛现象显著。因此高温信号发布应综合考虑不同地表状况、体感温度等,逐步走向精细化。  相似文献   

14.
根据河池气象站2005年7-8月逐日高空探测资料及地面、500hPa、850hPa实况天气图资料,利用天气学方法,重点分析2005年河池市夏季7-8月份出现高温天气的原因。结果表明:前期单站气象要素变化、副热带高压稳定维持及台风路经偏东与河池市夏季持续高温天气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5.
文章详细分析2021年内蒙古119个国家站逐小时自动观测资料中出现的日最高气温≥35.0℃的高温情况以及对应的温压场,同时针对可发布预警信号情况做了分析。得出:全年出现≥35.0℃高温天气的有59个国家站,共出现348次,站点主要分布在中部偏西及以西地区;与常年相比西部地区的高温明显偏多,尤其鄂尔多斯市,而东部地区的高温明显偏少;5—9月均有高温天气发生,7月最多,且异常集中,为281次,占比81%;日最高气温主要出现在15—18时,呈单峰型,17时最多;全年有4次区域性高温过程,集中在西部地区;全年有10个站出现极端高温天气气候事件15次,其中乌海市单站就有4次;有3站持续高温日超过10日,均出现在7月,其中吉兰泰持续高温19日;高温发生时,500 hPa受高压(脊)控制,850hPa处于暖区,地面处于低压区。分析满足高温预警信号的条件,发现满足区域发布条件的日期极少,站点满足高温黄色预警信号标准的46次,橙色预警信号的107次,红色预警信号的18次。  相似文献   

16.
利用沪宁高速公路实时监测数据,筛选出30个典型高温天气过程,应用WRF模式对其进行了数值模拟。在对输出结果作统计分析后,提取了沪宁高速公路高温天气的几个数值预警指标,建立了梅村、河阳两站的高温预报模型。研究表明:(1)利用WRF模式对沪宁高速公路沿线的高温天气过程进行模拟是可行的;(2)提取的沪宁高速公路高温数值预警指标有:前一日14时的地表温度Ts≥40℃、地面潜热通量Fl≥350 W.m-2、近地面相对湿度Hr≤60%、当日08时的地面感热通量Fs为负值且绝对值≥70 W.m-2、地面水平风速Vs≤3 m.s-1,当各项指标同时满足时,可预报当日会出现35℃以上的高温;(3)采用多元线性回归方法分别建立了梅村和河阳站的高温天气预报模型,经检验所建模型预报准确率较高。  相似文献   

17.
张迎新  张守保 《气象》2010,36(10):8-13
使用NCEP再分析、常规和非常规观测资料对一次华北平原大范围持续性高温过程的成因进行分析。得出:中高层大陆高压(脊)、850 hPa高温区的稳定少动是此次持续性高温天气形成和维持的原因。高温持续期间地面以两种天气形势为主,一是华北地区处于低压带或低槽中,二是在我国西北地区生成的地面低压向东伸展与移动,华北地区处于低压前部。对高温范围及强度最强的24—25日期间,引起局地温度变化的各项因子进行了定量估算。结果显示:平流项在升温过程中作用较小,垂直输送项比较重要,在此次过程的升温中所占比例约30%;非绝热加热项作用较大,在此次过程的升温中所占比例约41%。因此在实际业务预报中,应重点考虑垂直输送项和非绝热加热项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刘敏 《陕西气象》2018,(6):39-42
利用常规气象资料对2017年7月7—14日榆林出现的极端高温天气成因进行了诊断分析,结果表明:青藏高压、大陆高压和副热带高压的强大动力下沉增温使地面升温明显;中纬度维持纬向环流,冷空气活动受阻,有利于700 hPa暖脊发展和维持;高层辐合、中低层辐散,加强了下沉运动的发展;强下沉运动造成的绝热加热使地面温度升高,暖平流进一步加强了升温过程;地面热低压形成和发展时,近地层气压梯度小,风力微弱,有利于高温天气的出现;近地面附近大气水汽含量低,空气干燥,且有逆温层稳定存在,增强了近地层的异常升温。  相似文献   

19.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T639分析场及卫星云图、自动站等资料对2010年7月22日-8月2日柴达木盆地高温天气的成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副热带高压西伸与伊朗高压合并,使得维持在柴达木盆地上空的暖高压更加强盛稳定,是此次高温天气形成和持续数日的主要影响系统;高温持续时间的长短,与副高控制时间的长短、100hPa南亚高压的流型、低层辐合上升运动、下沉气流的绝热增温、非绝热加热因子等有关;T639数值预报产品对此次高温天气过程的预报具有明显的指示意义,对高温天气形成的高空形式及温度预报均有较好的预报能力。  相似文献   

20.
大兴安岭地区2000区夏季高温天气特征及成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2000年夏季高温天气特征和造成这种天气气候的主要成因作了详细分析。主要结论为:大兴安岭地区多数台站夏的平均气温接近或超过历史极值;≥30℃高温日数偏多,初日早,终目晚,极端最高气温未突破历史极值。造成今年夏季高温酷热天气的主要成因是夏季气浊 处于短期气候的变暖趋势里,并处于周期变化中偏高的应用相里,极涡偏弱值向极地和南亚高亚偏强偏东偏北是造成今年夏季气温异常偏高的最直接的气象因素;强烈的太阳活动和赤道东太平洋上弱的负海温距平也是造成今年夏季气温偏高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