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淮南煤田二叠系是以三角洲-滨岸平原相为主的沉积。本文运用地层基准面原理,通过岩心、测井资料的综合分析,对淮南煤田二叠系进行了不同周期地层基准面旋回分析,识别出短期、中期、长期三种规模的地层旋回。通过对比分析,建立了该区高分辨层序地层格架。研究表明,聚煤作用出现于基准面旋回的一定位置上,叠置在长期基准面下降时期的中期基准面旋回后期是成煤的最有利时期   相似文献   

2.
淮南煤田二叠系是以三角洲—滨岸平原相为主的沉积。本文运用地层基准面原理,通过岩心、测井资料的综合分析,对淮南煤田二叠系进行了不同周期地层基准面旋回分析,识别出短期、中期、长期三种规模的地层旋回。通过对比分析,建立了该区高分辨层序地层格架。研究表明,聚煤作用出现于基准面旋回的一定位置上,叠置在长期基准面下降时期的中期基准面旋回后期是成煤的最有利时期。  相似文献   

3.
以经典沉积学理论为基础,结合现场工作的成果,对浑江煤田石炭—二叠系的沉积环境和聚煤模式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石炭—二叠系沉积环境是一个完整的由海侵到海退的连续沉积过程。太原组煤层聚煤模式有5种,分别为泻后泥炭坪成煤、岛后泥炭坪成煤、潮汐三角洲泥炭坪成煤、支流间湾泥炭坪成煤、混合泥炭坪成煤;山西组1号、2号、3号煤层均形成河流体系和河流—湖泊复合体系。  相似文献   

4.
淮北煤田二叠系沉积环境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现代沉积学的研究方法,根据样品测试和资料分析,采用岩矿鉴定、光谱分析、X衍射,沉积磷酸盐分析等先进的实验手段,对淮北煤田二叠系煤系地层的沉积特征进行了详细的研究,在此基础上,确定研究区二叠纪时属以河流作用为主的建设性河控浅水三角洲沉积环境。  相似文献   

5.
为科学评价矿权区煤炭资源潜力,促进资源的合理勘探和综合开发利用,以沉积地质学、煤田地质学、构造地质学理论为指导,应用煤田地质勘探、地球物理测井等方法,在深入系统地调研矿权区煤田地质勘探开发现状的基础上,通过分析子长-延川矿权区晚三叠世煤层分布规律、聚煤环境及聚煤规律,认为矿区内三叠系延长组五段煤层沉积体系为辫状河三角洲、滨-浅湖泊沉积组合,煤层形成的主要控制因素为古构造和古气候条件。   相似文献   

6.
韩美莲  魏久传 《沉积学报》2001,19(3):381-385,432
通过对钻孔岩心和测井资料的详细观测和分析 ,研究了巨野煤田石炭—二叠系沉积相及旋回特点 ,划分了层序及内部单元 ,建立了层序地层格架。在此基础上 ,通过编制以准层序为基本单位的富煤单元图和砂分散体系图 ,对研究区三角洲沉积体系煤聚积规律进行了系统分析。研究表明 ,巨野煤田的山西组中可识别出 2~ 3套河控浅水三角洲沉积序列。总体上 ,巨野煤田处于大型三角洲体系的三角洲平原部分 ,有利于煤聚积 ,但后期的河流冲刷、改道成为煤赋存的不利因素  相似文献   

7.
本文在对贵州省织金地区含煤岩系进行成因地层分析的基础上,概括出了受潮汐作用影响的三角洲沉积体系的地方性沉积模式和聚煤特征。将三角洲体系划分为六种地貌单元:上三角洲平原、下三角洲平原、水下三角洲平原、边缘三角洲盆地、边缘三角洲潮汐平原及边缘三角洲沼泽平原。其中三角洲沼泽平原是最好的聚煤场所。  相似文献   

8.
为了深入认识木里煤田煤系沉积环境及聚煤规律,在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通过野外踏勘及钻井等资料分析,对木里煤田西部地区聚煤期早-中侏罗世含煤岩系进行了层序古地理特征及聚煤作用分析。结果表明:木里煤田西部地区中-下侏罗统可划分为4个3级层序;中侏罗世早-中期(即层序2-层序3沉积期)是整个木里煤田西部的主要聚煤期,沉积相多以辫状河三角洲平原、三角洲前缘和浅湖相为主,物源主要来自于NE向;其中以中侏罗世早期的聚煤环境最好,形成了聚乎更聚煤中心;中侏罗世中期成煤环境相对变差,煤层厚度变薄层数增多,聚煤中心西移至雪霍立、哆嗦公玛。沉积相及古地理特征对聚煤作用具有显著的影响和控制,这一认识对木里煤田西部煤及煤系矿产勘查开发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
吐哈盆地南缘大南湖煤田具有丰富的煤炭资源,但以往对沉积环境及聚煤规律的认识不够完善,制约了煤层的综合开采。本研究基于钻孔与剖面露头资料对大南湖煤田含煤岩系沉积特征、岩相古地理及聚煤规律进行分析。大南湖煤田主要含煤地层为西山窑组中段,包括砾岩、砂岩、粉砂岩、泥岩和煤5种岩石类型,可划分出15种岩相类型。大南湖煤田在中侏罗世早期从东北至西南方向依次发育冲积扇、河流冲积平原、河流三角洲和浅湖沉积,聚煤作用受构造沉降和物源供给的共同控制,在三角洲间湾和泛滥平原环境中最为发育。  相似文献   

10.
贵州纳雍地区含煤地层龙潭组中上段三角洲沉积体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维俊 《现代地质》1990,4(1):23-34,T001
贵州纳雍地区含煤地层龙潭组中上段形成于三角洲沉积体系,其中中段形成于潮汐影响的河控三角州沉积体系;上段形成于坝后河控三角洲沉积体系。每一种沉积体系的持续发展形成了一个沉积幕,分别包括4个成因单元。每个成因单元代表了该沉积体系在某一阶段内受海平面升降影响而沉积的一套完整的进积至后期废弃沉积。这些沉积由5种沉积相,即上三角洲平原;下三角洲平原;水下三角洲平原;三角洲间湾(或边缘)以及三角洲废弃相组合构成。两种不同类型的三角洲沉积体系聚煤作用有着根本的差别:受潮汐影响的河控三角洲沉积体系代表了龙潭组最活动的碎屑沉积部分,聚煤差,煤层普遍不可采;坝后河控三角洲沉积体系相对较稳定,聚煤好,煤层普遍可采。不同环境和相组合中聚煤作用也不同,本区以上三角洲平原和三角洲间湾(或边缘)环境聚煤最好。总之该三角洲沉积体系是我国海陆交替相含煤地层中沉积厚度大、聚煤最丰富的三角洲沉积体系之一。  相似文献   

11.
为研究鄂尔多斯盆地中部上三叠统瓦窑堡组层序地层格架下的沉积演化与聚煤规律,利用野外露头、钻孔以及测井资料,识别出瓦窑堡组共发育5种岩石类型及17种岩相类型。以区域不整合面、地层颜色突变面和河道下切谷冲刷面等层序地层界面,将瓦窑堡组划分为3个三级层序SQ1、SQ2和SQ3,确定了每个层序的沉积范围、岩相组合及沉积体系。采用单因素作图法,综合考虑沉积相等多因素确定沉积单元边界,恢复了三级层序的沉积格局。瓦窑堡期沉积单元主要为曲流河、冲积平原沉积、三角洲平原、三角洲前缘和湖泊,自SQ1期至SQ3期,冲积平原、三角洲沉积逐步向湖域推进,滨—浅湖范围逐渐萎缩。三角洲平原的发育为聚煤作用提供了有利场所,形成了具有一定工业价值的煤层。从SQ1期到SQ3期,聚煤作用主要发生于湖侵体系域,且随着聚煤作用逐渐增强,泥炭堆积速率与可容空间增加速率逐渐达到平衡,煤层总厚度和单层煤层最大厚度逐渐增大。该研究成果可为鄂尔多斯盆地上三叠统瓦窑堡组煤炭资源潜力预测和富油煤形成机理研究提供地质依据。  相似文献   

12.
为了研究塔里木盆地西南缘(简称塔西南)中-下侏罗统煤炭聚集规律,在综合分析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利用野外露头剖面、钻井、测井、岩心等资料,以岩性特征、岩相变化等指示,进行了沉积相划分和层序地层格架的建立。塔西南中-下侏罗世地层以冲积扇、扇三角洲、三角洲、湖泊和沼泽相为主。通过分析沉积相组合特征、沉积界面特征及展布,识别出2个二级层序界面,4个三级层序界面。结合聚煤盆地沉积演化特征,认为盆地稳定沉降扩展期为煤层发育的有利期,对应于湖侵和高位沉积体系。最后,根据层序控煤理论和钻遇煤层厚度展布特征,分析了克孜勒陶凹陷、叶城—和田凹陷与和田布雅凹陷内的聚煤规律。   相似文献   

13.
辽宁阜新盆地下白垩统沙海组沉积环境与聚煤规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阜新盆地下白垩统沙海组沉积环境和聚煤规律研究较为薄弱.在野外观察的基础上,结合岩心观察与描述、连井剖面分析以及测井曲线分析等手段,对阜新盆地沙海组沉积环境和聚煤规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阜新盆地沙海组主要可识别出冲积扇一扇三角洲沉积体系和湖泊沉积体系;沙海组可分为3个三级层序,每个层序又可进一步分为湖侵体系域和高位体系域...  相似文献   

14.
珲春盆地是吉林省重要聚煤盆地,分析古近纪珲春组的沉积古地理,总结其层序格架下聚煤规律,可以为研究区煤炭和煤层气资源的勘探规划提供理论依据。基于区域地质、钻孔岩心和测井资料,对珲春组岩相类型、沉积体系、层序–古地理和聚煤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珲春组共发育砾岩、砂岩、粉砂岩、泥岩和可燃有机岩5类岩石类型和12种岩相类型。根据区域不整合面、河流下切谷冲刷面和沉积体系转换面等3类层序界面,将珲春组划分为3个三级层序,建立了珲春组等时地层格架。基于各三级层序内的地层厚度、砂岩厚度、砂泥比和煤层厚度分布,恢复了各层序岩相古地理,认为珲春组共发育冲积扇、辫状河、辫状河三角洲和湖泊4类沉积体系,具体包括12类沉积亚相和13类沉积微相,物源主要位于研究区的南北两侧。在各层序地层格架内,珲春盆地煤层展布具有明显规律性。层序Ⅰ—Ⅲ,聚煤作用先增强后减弱,厚煤层主要发育在湖侵体系域和高位体系域等碎屑沉积体系明显减弱时期。珲春组主要有3个聚煤中心,分别位于研究区西部八连城地区、南部板石地区和东部的54-9钻孔附近。聚煤中心和地层沉积中心有较好的对应关系,且两者从层序Ⅰ—Ⅲ呈现出由盆地西部向东部再向西部迁移的趋势,成煤古地理单元主要为扇端漫流沉积、辫状河河漫滩、辫状河三角洲平原分流间湾及湖泊滨湖亚相。   相似文献   

15.
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大量新的钻井、测井资料,以鄂尔多斯盆地镇原-泾川地区中侏罗统延安组为例,运用沉积学的方法详细阐述了研究区目的层位的沉积体系,以及重点沉积微相的发育特征。延安组自下而上由河流沉积体系逐渐过渡为三角洲沉积体系。沉积微相主要发育有河流体系的心滩、边滩、河漫滩和岸后沼泽,以及三角洲体系的分流河道、洪泛平原和平原沼泽等。另对研究区延安组的聚煤特征给予了分析,并从构造、环境、气候及古地形等方面讨论了该区的成煤控制因素。  相似文献   

16.
为研究低可容空间浅水三角洲体系沉积层序及聚煤模式,以渤海湾地区下二叠统山西组为主要研究对象,开展层序地层研究,在层序地层格架内揭示低可容空间浅水三角洲体系聚煤模式。根据沉积相转换面以及下切谷冲刷面两类不整合面(SU)可将山西组划分为3个三级层序Sq1、Sq2及Sq3,每个三级层序代表 1期三角洲。通过最大洪泛面(MFS)与最大水退面(MRS)将每个三级层序划分为LST、TST及HST 3个体系域,代表 9个四级层序。根据岩性参数等值线绘制一系列特定于层序的沉积相图,在可容空间增长速率及泥炭堆积速率的控制下,三角洲平原泛滥平原及三角洲前缘泥炭沼泽为聚煤中心,位于冀中坳陷东部、黄骅坳陷中北部以及济阳坳陷部分地区。泛滥平原中形成的煤层厚度大,且聚煤中心具有随三角洲推进逐渐南移的趋势,三角洲前缘聚煤环境相对较差,形成的煤层厚度较薄,且易被分流河道砂体冲刷。渤海湾地区下二叠统浅水三角洲层序地层学及沉积学分析为聚煤模式提供了基础,该模式包括LST、TST早期、TST中期、TST晚期以及HST 5个时期的演化。煤层主要聚集在Sq1与Sq2的TST以及HST时期。这些成果对渤海湾地区煤炭资源勘探及提高钻探工程地质效果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为研究低可容空间浅水三角洲体系沉积层序及聚煤模式,以渤海湾地区下二叠统山西组为主要研究对象,开展层序地层研究,在层序地层格架内揭示低可容空间浅水三角洲体系聚煤模式。根据沉积相转换面以及下切谷冲刷面两类不整合面(SU)可将山西组划分为3个三级层序Sq1、Sq2及Sq3,每个三级层序代表 1期三角洲。通过最大洪泛面(MFS)与最大水退面(MRS)将每个三级层序划分为LST、TST及HST 3个体系域,代表 9个四级层序。根据岩性参数等值线绘制一系列特定于层序的沉积相图,在可容空间增长速率及泥炭堆积速率的控制下,三角洲平原泛滥平原及三角洲前缘泥炭沼泽为聚煤中心,位于冀中坳陷东部、黄骅坳陷中北部以及济阳坳陷部分地区。泛滥平原中形成的煤层厚度大,且聚煤中心具有随三角洲推进逐渐南移的趋势,三角洲前缘聚煤环境相对较差,形成的煤层厚度较薄,且易被分流河道砂体冲刷。渤海湾地区下二叠统浅水三角洲层序地层学及沉积学分析为聚煤模式提供了基础,该模式包括LST、TST早期、TST中期、TST晚期以及HST 5个时期的演化。煤层主要聚集在Sq1与Sq2的TST以及HST时期。这些成果对渤海湾地区煤炭资源勘探及提高钻探工程地质效果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魏尔林 《安徽地质》2013,(3):205-207
在对保留在淮北煤田朱仙庄井田二叠纪含煤岩系垂直层序特征的详细观察和研究的基础上,分析垂直层序上沉积物的粒度及构造特征在垂向上规律性变化情况,讨论本区含煤岩系的三角洲沉积环境,尝试阐明根据垂直层序特征解释沉积环境的方法。  相似文献   

19.
二连盆地吉尔嘎朗图凹陷是一个陆相断陷聚煤盆地,下白垩统赛汉塔拉组是其主要含煤地层,作者利用岩心、钻孔资料对其岩相类型、沉积相、层序地层及聚煤作用特征进行研究。(1)赛汉塔拉组主要由砂砾岩、砂岩、粉砂岩、泥岩、碳质泥岩及厚层褐煤组成,发育扇三角洲平原相、扇三角洲前缘相、辫状河三角洲平原相、辫状河三角洲前缘相、滨浅湖相,分别属于扇三角洲沉积体系、辫状河三角洲沉积体系和湖泊沉积体系。(2)识别出2种层序界面:不整合面和下切谷冲刷面,将赛汉塔拉组划分为2个三级层序。从层序Ⅰ到层序Ⅱ,煤层厚度逐渐增大,聚煤作用逐渐增强。(3)在滨浅湖环境下厚煤层主要形成于湖侵体系域早期,在扇/辫状河三角洲环境下厚煤层主要形成于湖侵体系域晚期,煤层厚度在凹陷中部最大,向西北和东南方向均变小。聚煤作用明显受基底沉降作用影响,可容空间增加速率与泥炭堆积速率相平衡,从而形成了区内巨厚煤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