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CEMP在鄂尔多斯西缘前陆盆地应用效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鄂尔多斯盆地西缘前陆盆地属典型的黄土塬地貌,地表黄土切割剧烈,地下地质构造复杂。鉴于电磁阵列剖面(CEMP)法在山前带勘探的方法优势以及在西部多年的勘探成效,对鄂尔多斯盆地西缘及周边地区首次进行了CEMP勘探。实践证明,CEMP法勘探在黄土塬、复杂山区可以获得丰富、可信的地质成果,为查明盆山接触关系、目的层构造形态及预测油气有利区提供重要的依据。  相似文献   

2.
最优化电性分层技术在柯克亚山前带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介绍了CEMP勘探的最优化电性分层解释技术的基本原理,以及在柯克亚山前复杂区的应用效果.针对山前带冲断层发育、构造复杂,造成电阻率剖面失真的研究难点,依据测井技术对电测井曲线的分层原理,提出了CEMP资料的最优化分层方法.并通过模型实验和生产实验证实了该方法的可行性和有效性.采用该方法,结合地震、钻井等资料进行精细构造解释,在查明山前带的地质结构特征,发现新的有利勘探目标方面显示了良好的作用.该方法的运用,在一直难以突破的塔里木盆地柯克亚地区发现了新的构造带.  相似文献   

3.
基于人地关系的西部山区抗震减灾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部山区是我国地震多发地带,山区地形环境复杂,生态破坏严重,系统脆弱,稳定性差,抗干扰能力弱.与平原地区地震相比,山区地震更易带来各种次生灾害.根据山区地理环境特点,从人地关系角度探讨了西部山区抗震减灾对策.以期为山区抗震减灾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中国西部复杂山地是地震勘探的难点区域,地表和地下都复杂,从而导致地表激发困难,地震资料干扰严重、信噪比低。地下构造形态复杂,导致反射点分散严重,前人尝试过弯线采集,但很少考虑地下实际构造特征。本文章提出基于CRP的不规则采集设计方法,使地表避开难以激发的区域,地下考虑构造特征及CRP点分布位置,优化地表接收线位置,通过地表有目的布置接收点位置,最大程度的保证地下CRP点不分散,从而提高地震数据的信噪比.并以四川盆地某工地的实际资料通过模型数据验证了方法的合理性与可行性。表明该方法能够解决复杂地区地震采集存在的部分难题,为复杂地区的地震勘探采集提供一个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5.
埋藏在6000m以下的地震反射异常体是礁体还是火成岩体?或者是海底滑塌体?在高质量重磁电资采集的基础上,通过对研究区域内的地层岩石物性细致研究,利用CEMP资料界面约束二维反演、重磁力异常剥离技术和LCT重磁力地震联合反演解释技术细致研究了异常体的物性参数,从密度、磁化率、电阻率、速度等多种特征推测判断了深层异常体地质属性,为钻井部署提供了间接依据。  相似文献   

6.
卢志光 《高原地震》2007,19(2):71-72,49
西部边境山区,地理位置特殊,一向为主要的战略要地,由于自然地理条件差,经济和社会发展缓慢,经济条件落后。西部边境山区地貌和地质构造复杂,具有诱发破坏性地震的条件和受邻近地区地震影响的可能。而边境山区防震减灾工作存在许多薄弱环节以及问题和困难,难以适应当前防震减灾工作的需要。要做好边境山区防震减灾工作,树立国门形象,提高国际影响,边境山区政府要充分发挥政府职能作用,强化措施,提高防震减灾工作能力,最大限度减轻地震灾害,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努力构建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7.
强震区公路高位危岩崩塌具有极高隐蔽性和危害性,传统的接触式勘察方法难以有效调查震后位于公路两侧高陡斜坡体上的危岩崩塌体。提出一种基于无人机的倾斜摄影测量技术,该技术采用无人机超低空采集高位危岩体的高清影像数据,构建三维空间模型,从而提取危岩体特征参数,为危岩体稳定性分析提供数据支撑。利用无人机对某高速公路危岩崩塌地质灾害路段进行调查,对无人机倾斜摄影测量成果进行分析,明确调查区19处危岩崩塌体特征和崩塌成因机制,在此基础上评价典型崩塌体稳定性。并且使用RocFall软件模拟分析典型危岩体崩落运动轨迹,研究高位危岩崩塌对公路的危险性。研究成果对强震区山区公路高位危岩崩塌勘察、稳定性评价工作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8.
多震源地震采集技术允许一次性激发不同位置处的震源,得到来自多个震源的混合地震数据,该技术采集效率高,能有效降低采集成本.多震源地震数据成像效率高,但在偏移剖面中会引入串扰噪声,影响成像精度.最小二乘偏移常被用于压制多震源地震数据成像中的串扰噪声,但常规的最小二乘偏移并不能很好的消除串扰噪声对成像结果的影响,难以满足成像精度的要求.因此,为了保证反演的稳定性并改善反演结果,根据反射系数在Seislet域的稀疏性,本文引入了Seislet变换作为变换域稀疏约束的变换算子,实现了基于Seislet变换的稀疏约束多震源最小二乘逆时偏移,数值实验表明该方法能有效压制串扰噪声.  相似文献   

9.
我国滑坡灾害频发,尤其是西部地区,滑坡的隐蔽性强且危害巨大,对其灾害隐患进行早期识别对防灾减灾意义重大.传统的人工排查、大地测量等手段在山区难以开展且耗时耗力,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技术(InSAR)作为新兴的遥感测量手段,可以更精确、高效地进行大范围的滑坡灾害隐患识别.以黄河流域刘家峡-兰州段为研究区,采用永久散射体I...  相似文献   

10.
龙滩水电站大坝强震动观测台网系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红水河上游龙滩水电站大坝所安装的强震动监测台网技术系统进行了详细阐述,内容包括场地的工程概况、台网布局、仪器性能指标及技术系统、数据的采集分析等情况,为其他大坝强震监测台网设计作参考。  相似文献   

11.
西部地下水资源勘查不再是单纯的地理、地质和水文方面的问题。由于地下水的深赋存性质,决定了西部地下水的勘查与油气勘探一样,是深层的地球物理问题。地下水研究所涉及的基础地质问题、地层的含水性问题和水质问题是目前地下水水文地质研究的关键。这三个问题的有效解决,必须依靠勘探地球物理方法技术的有效运用和新方法、新技术的研究开发。本文在阐述地下水水文地质研究现状和面临问题的同时,就目前地球物理勘探技术的发展水平和在西部的发展状况,以鄂尔多斯盆地地下水勘查为例,提出了利用已有物探资料为地下水勘查服务的地球物理解决方案,从理论方法上证明其可行性,并提出了建立示范区研究的必要性,以期对目前正兴起的西部水资源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大型、构造复杂的三维物理模型可用于模拟油气勘探。构造逼近实际地质状况的模拟具有制作技术难度大、质量控制严格等特点,可用于采集宽方位、多方位和全方位的地震数据,从而进行多种三维处理、解释方法验证。本文针对中国西部前陆盆地地表条件复杂地下构造复杂,导致成像不理想等问题,基于复杂的地下构造,设计制作了目前世界上模拟施工面积最大、构造最复杂的KS(塔里木盆地克深勘探工区)物理模型。本文的模型技术的进步主要涉及3个方面:模型的设计方法、模型的浇铸流程和数据采集,首次给出了物理模型的三维真实速度模型,定量分析了物理模型的制作精度,绝对误差小于3mm,可以满足方法试验的需要。该模型基于三维形态测量技术建立了三维真实速度模型,可作为方法试验的基础数据。因此,该模型可作为地震物理模拟技术的标准。  相似文献   

13.
结晶岩地区深地震数据采集关键技术与方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深反射地震是了解深部地质结构的主要手段,获取高品质的数据是给出合理地质解释的基础.在结晶岩地区,由于地层成层性差、非均质性严重,地震散射效应明显,导致地震波场复杂,同时结晶岩为非理想弹性体,不利于地震波能量转换,有效反射能量弱,信噪比低.加之深反射地震的目标层较深且受环境噪声干扰严重,高频信号衰减快,地震资料主频较低.这些因素使得在结晶岩区难以获得高品质的地震资料,为探索提高该类地区深反射地震资料质量的方法和技术,本文依托长江中下游成矿带2009—2014年深反射地震数据采集工作,在精细设计、严格施工的基础上,从激发和接收入手,开展了"轴向不耦合激发"、"宽频接收"和"宽线观测"等技术方法试验研究.结果表明,这些方法技术措施提高了下传弹性波能量,展宽了接收地震信号的频带,提高了覆盖次数和信噪比,有效改善了地震原始资料的品质和成像效果.研究结果对今后结晶岩地区深地震反射数据采集工作具有重要的实用价值和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4.
我国南方碳酸盐岩广泛分布,具有巨大的油气资源潜力和勘探前景.全国油气资源战略选区调查与评价项目选择我国典型南方海相碳酸盐岩裸露区开展地震勘探技术攻关.针对该区地表灰岩普遍出露、激发弹性波能量转换少、散射噪音干扰严重等勘探难点,研究和应用了“宽线+折线”地震采集技术和与其配套的拟三维地震处理技术,能较好地压制噪音,提高剖面信噪比,在主要目的层得到了较好的成像效果,桂中1井钻探结果与地震勘探解释成果吻合较好,检验了该方法用于南方碳酸盐岩地区勘探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5.
西部山地复杂地震资料处理技术研究   总被引:3,自引:5,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山地地震资料处理中,由于地震条件和地质条件复杂,使得资料的静校正问题严重,资料的信噪比偏低.通过采用配套的静校正技术和串联叠前去噪技术,较好地解决了这两个问题.  相似文献   

16.
连续电磁剖面法在古潜山构造勘探中的应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随着电磁法勘探技术的发展 ,其应用已由传统的矿产普查工作过渡到地下异常体的目标勘探上 ,构造勘探精度也由提供构造大框架的粗放式阶段向较精细的刻画构造阶段发展。在简单介绍高密度连续电磁剖面法 (CEMP)的基础上 ,重点展示了该方法在古潜山构造勘探中的应用效果  相似文献   

17.
Petroleum Electromagnetic Prospecting Advances and Case Studies in China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Remarkable progress has been made in electromagnetic (EM) techniques as applied to the petroleum industry in instruments, data acquisition, and processing and interpretation in China. Included here is equipment, such as high-power Controlled Source EM (CSEM) acquisition systems, acquisition methods, such as the three dimensional small-bin Continuous Electromagnetic Array acquisition method, Time and Frequency Domain Controlled Source Electromagnetic, Borehole-to-surface Electromagnetic technique and marine magnetotelluric method. Data processing methods, such as fast three dimensional inversion using nonlinear conjugate gradients, and data interpretation methods, like Induced Polarization and Resistivity anomalies for hydrocarbon detection, are also included. These new techniques have been applied in petroleum survey and many cases are in complicated areas. They have successfully served the investigation of deep igneous rock reservoirs, and prediction of potential hydrocarbon targets. The cases indicate that electromagnetic techniques can help seismic survey to effectively detect hydrocarbon reservoir and remarkably improve drilling successes.  相似文献   

18.
由GPS观测结果推断中国大陆活动构造边界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中国地壳运动观测网络”基本网1998年和2000年两期观测数据,得到分布在全国各构造块体上的79个GPS观测站速度场,对中国大陆主要活动构造块体间的相对运动显著性进行了分析和检验. 分析结果表明,西部活动构造块体的边界有较明显的相对运动,而东部运动不明显. 根据分析得到的活动边界,将中国大陆归并为11个活动块体,逐一计算了这些块体边界的活动量大小,确定了它们最新活动的方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