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南海北部的浮游有孔虫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随着世界范围的或区域性的海洋调查和海洋沉积研究的迅速发展,目前对世界各大洋和各主要海区的浮游有孔虫都已或多或少的进行过调查研究,惟对南海的浮游有孔虫还了解得很不够。过去,仅有Challenger号(1872—1876)和Albatross号(1907—1910)的一些零星记录。前者曾在吕宋岛(Luzon I.)西岸(17°54′N,117°14′E)记录过7种(Brady,1884);后者在南海的调查站主要布设于菲律宾群岛西面海域,并有几个调查  相似文献   

2.
随着石油地质勘探工作的开展,南海北部新生代海相地层被大量钻孔揭露出来,并在其中发现丰富的浮游有孔虫化石,本文通过浮游有孔虫在地层中的分布特征和规律,建立南海北部新生代晚期浮游有孔虫分带序列及其对比.  相似文献   

3.
南海北部表层沉积物中浮游有孔虫分布特征与环境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南海北部12°以北海域表层沉积物中的浮游有孔虫丰度、属种数量与组合、碳酸盐含量以及硅质生物相对丰度等进行了分析和鉴定,结果表明:随水深的增加,浮游有孔虫的丰度降低、属种数量减少,碳酸盐含量降低,硅质生物相对丰度升高,浮游有孔虫优势种由易溶种转变为抗溶种。浮游有孔虫以及碳酸盐含量等的这些变化与深海碳酸盐的溶解作用密切相关,同时,浊流沉积作用和水团等环境因素也是影响浮游有孔虫丰度与组合以及碳酸盐含量变化的重要因子。  相似文献   

4.
通过2008年8月南海北部浮游有孔虫拖网调查,对12号台风“鹦鹉”过境前后南海北部水体中的活体浮游有孔虫群落进行了对比分析,结合海洋环境参数,初步探讨了台风对水体浮游有孔虫群落分布的影响,以增加对浮游有孔虫群落的环境生态的了解,为古环境重建积累基础资料.结果显示,台风过境后的浮游有孔虫丰度较台风来临前有明显降低,优势属种Globigerinoides sacculifer的相对百分含量在台风过境后有明显的降低,而生活在次表层水体中的Globigerina calida和Globigerinella aequilateralis的相对百分含量则在台风过境后明显上升.研究认为台风过境造成的水体垂直混合增强可能是导致浮游有孔虫群落变化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5.
南海浮游有孔虫氨基酸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研究了南海北部柱状样中7个层段的浮游有孔虫(Globigarinoldes ruber)的氨基酸组分分布,并以相同深度的氨基酸组分作比较.结果表明,沉积物中总氨基酸量为有孔虫总氨基酸量的6~11倍;浮游有孔虫的氨基酸组分的丰度顺序为:中性氨基酸>酸性氨基酸>含硫氨基酸>碱性氨基酸>芳香氨基酸.苏氨酸与天门冬氨酸的对数比值和亮氨酸与天门冬氨酸的对数比值与深度的变化呈近似的线性递降关系.采用有孔虫的氧同位素值和丝氨酸与天门冬氨酸的对数比值.分别计算了底界年龄.  相似文献   

6.
分析1987—1988年在台湾海峡中、北部用浮游生物网采集的水层中的浮游有孔虫标本,研究调查海区浮游有孔虫的生态分布特征及其与海水温度和盐度的关系。结果表明:该海区浮游有孔虫计有16种,以泡抱球虫Globigerinabulloides为主要优势种类,其次是袋拟抱球虫Globigerinoidessacculifer和红拟抱球虫G.ruber。在夏季的7月和8月(特别是7月),浮游有孔虫密集在福建中部沿岸的南日岛至闽江口外海海域一带沿岸水域,其中90%以上的个体由泡抱球虫组成。此现象推测与夏季出现在福建沿岸的上升流活动有关。  相似文献   

7.
台湾海峡中、北部浮游有孔虫同海流和沉积环境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方惠瑛 《海洋与湖沼》1995,26(5):542-551
于1987年7月和8月及1988年5月和7月,在台湾海峡中、北部海域,利用浮游生物网和蚌式采泥器分别采集了水层中的浮游有孔虫标本和表层沉积里的浮游有孔虫遗壳样品。对活体和遗壳在数量和组成方面对比分析研究表明,调查海区暖水性最强的水域位于东南角的A5站一带,海峡暖流水由此向北延伸,在海坛岛以东D1站附近,因与闽浙沿岸水交汇而减弱。遗壳高值区位于深水的盆地,活体则出现在台地上,两者分布不一致。其原因在  相似文献   

8.
台湾海峡中、北部浮游有孔虫同海流和沉积环境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方惠瑛 《海洋与湖沼》1995,26(5):42-551
于1987年7月和8月及1988年5月和7月,在台湾海峡中、北部海域,利用浮游生物网和蚌式采泥器分别采集了水层中的浮游有孔虫标本和表层沉积里的浮游有孔虫遗壳样品。对活体和遗壳在数量和组成方面对比分析研究表明,调查海区暖水性最强的水域位于东南角的A5站一带,海峡暖流水由此向北延伸,在海坛岛以东D1站附近,因与闽浙沿岸水交汇而减弱。遗壳高值区位于深水的盆地,活体则出现在台地上,两者分布不一致。其原因在于盆地受冲刷,沉积作用缓慢,遗壳被浓缩;台地沉积速率高,遗壳数量被稀释。  相似文献   

9.
有孔虫壳体的氧同位素值(δ18O)是由其生长时海水δ18O和温度决定的,在海水δ18O已知的情况下,可以由壳体的δ18O值估算海水温度。本文以南海北部沿岸地区9个站位的柱状沉积物中浮游有孔虫Globigerinoides ruber为研究对象,测试了其壳体的δ18O值。分别以相应站点夏季与冬季表层海水的实测δ18O值代入温度公式,估算了对应的夏季与冬季的海水温度值。然后把计算结果与World Ocean Atlas (WOA)数据库相应站点的海水温度数据作比较。结果表明,计算出的夏季海水温度与WOA的夏季温度有较大差别,而计算出的冬季海水温度则与WOA的冬季海水温度基本相当。这说明δ18Oruber记录的是该区域冬季表层海水的温度,此区域内G.ruber这一属种的生产力和沉积通量在东亚冬季风盛行期间出现了最高值。  相似文献   

10.
台湾海峡中,北部上升流区浮游有孔虫的生态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方惠瑛 《热带海洋》1995,14(3):58-66
分析1987-1988年在台湾海峡中、北部用浮游生物网采集的水层中的浮游有孔虫标本,研究调查海区浮游有孔虫的生态分布特征及其与海水温度和盐度的关系。结果表明:该海区浮游有孔虫计有16种,以泡抱球虫为主要优势种类,其次是袋拟抱球虫和红拟抱球虫。在夏季的7月和8月,浮游有孔虫密集在福建中部沿岸的南日岛至闽江口外海海域一带沿岸水域,其中90%以上的个体由泡抱球虫组成。此现象推测与夏季出现在福建沿岸的上升  相似文献   

11.
Plankton respiration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carbon cycle and significantly affects the balance of autotrophic assimilation and heterotrophic production in oceanic ecosystems. In the present study, respiration rates of the euphotic zone plankton community(CR_(eu)), size fractionated chlorophyll a concentration(Chl a), bacterial abundance(BAC), and dissolved oxygen concentration(DO) were investigated during winter and summer in the northern South China Sea(n SCS).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re were obvious spatial and temporal variations in CR_(eu) in the n SCS(ranging from 0.03 to 1.10 μmol/(L·h)), CR_(eu) in winter((0.53±0.27) μmol/(L·h)) was two times higher than that in summer((0.26±0.20) μmol/(L·h)), and decreased gradually from the coastal zone to the open sea. The distribution of CR_(eu) was affected by coupled physical-chemical-biological processes, driven by monsoon events. The results also show that CR_(eu) was positively correlated with Chl a, BAC, and DO, and that BAC contributed the highest CR_(eu) variability. Furthermore, the results of the stepwise multiple linear regression suggest that bacteria and phytoplankton were the dominant factors in determining CR_(eu)(R~2 = 0.82, p0.05) in the n SCS. Based on this relationship, we estimated the integrated water column respiration rate(CRint) within 100 m of the investigated area, and found that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biomass of the plankton community and respiration may be nonlinear in the water column.  相似文献   

12.
为查明冲绳海槽北部浮游有孔虫动物群的分布特征与海洋环境之间的关系,对1992年6月和1999年6月两次采白冲绳海槽北部111个表层沉积物中的浮游有孔虫进行了鉴定和统计,并利用Q型因子分析方法对其群落组合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冲绳海槽北部浮游有孔虫主要有3个因子组合。以Globlobigerinita glutinata(Egger)为代表的主因子1主要分布在东南侧的黑潮主干和对马暖流控制区内,同时受西侧陆架冷水影响的部分站位也显示了较高的载荷值。G.glutinata的种群特征显示,黑潮主干和对马暖流控制区以大个体分子为主,而小个体分子主要集中在受冷水影响的陆架浅水区。因此,G.glutinata很可能是300N以北海域黑潮及其分支流系的优势种,而其小个体分子在陆架浅水的存在可能与东海冷涡沉积动力环境相关。以浅生种Globigerinoides ruber(d‘Orbigny)为代表的主因子2主要分布在研究区西侧和北侧水深100—150m之间的陆架浅水区。以Neogloboquadrina dutertrei(d’Orbigny)和Pulleniatina obliquiloculata(Parker&Jones)为代表的主因子3,主要分布在研究区中部的黑潮和对马暖流与陆架水的混合区内。因此,冲绳海槽北部浮游有孔虫动物群的分布受到海流、水团、水深等多种海洋环境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2009 年夏季南海北部的浮游植物群落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李欣  孙军  田伟  汪岷 《海洋科学》2012,36(10):33-39
根据2009 年8 月份对南海北部(18°~22°N, 110°~117°E)水域22 个采水站位的调查, 分析夏季调查区浮游植物的群落结构特征。通过Uterm?hl 方法共鉴定出浮游植物5 门60 属109 种(不包括未定种),群落组成以硅藻为主, 其次是甲藻。浮游植物生态类群以广温广布型种为主, 调查区的优势种为柔弱伪菱形藻Pseudo-nitzschia delicatissma, 菱形海线藻Thalassionema nitzschioides, 颗粒直链藻Melosiragrannulata, 尖刺伪菱形藻Pseudo-nitzschia pungens, 矮小短棘藻Detonula pumila, 原多甲藻Protoperidinium sp., 以及冰河拟星杆藻Asterionopsis glacialis。调查区细胞丰度介于0.009×103个/L到249.930×103个/L, 平均8.197×103个/L。南海北部表层浮游植物细胞丰度由近岸向外海逐渐降低,高值区位于珠江口附近以及南部水域, 甲藻在广东沿岸附近出现高值。调查区浮游植物丰度在垂直方向随着水深的增加而递减。Shannon-Wiener 多样性指数和Pielou 均匀度指数在珠江口南部和广东沿岸站位出现低值区, 群落结构稳定性较差。  相似文献   

14.
南海中部沉积物捕集器中浮游有孔虫的稳定同位素分析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通过对南海中部沉积物捕集器中浮游有孔虫的氧,碳稳定同位素分析,探讨了它们与海洋学参数之间的关系。分析结果显示,G.ruber的δ^18O值和δ^13C值都比G.sacculifer的轻;两者的δ^18O差值(△δ^18O)平均为0.520‰,δ^13C差值(△δ^13C)平均为0.544‰,证明G.ruber的生活水深(约30m)比G.sacculifer的(约50m)浅。G.ruber与G.sacculifer之间的△δ^18O呈现夏季大,冬季小的特点,可能与海水的垂向温度梯度在夏季较大有关,G.ruber幼体的δ^13C比成年个体的轻,幼体的δ^18O比成年个体的重,揭示了该种在繁殖期前,随着个体发育,生活的水层深度逐渐变浅。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2002年南海南部春季水体和表层沉积物中浮游有孔虫的δ18O和δ13C分析,初步探讨该区有孔虫氧碳同位素的海洋环境指示意义及其与沉降过程的关系. 结果表明,南海南部春季表层水体中Globigerinoides ruber (G. ruber)与Globigerinoides sacculifer(G. sacculifer)的δ18O均值基本相似,相对它们在表层沉积物中的δ18O明显要小;但在表层沉积物中G. ruber 的δ18O则比G. sacculifer相对要小0.34‰.这种差异可能与G. sacculifer的配子生殖二次钙化以及2个种属的季节性差异有关.Pulleniatina obliquiloculata(P. obliquiloculata)的δ18O在沉积物和水体中均较G. ruber和G. sacculifer明显偏大,表现出较大的种间差异.P. obliquiloculata的δ18O在春季水体中比其在沉积物中平均约小0.7‰,差值较大,可能是因为P. obliquiloculata为冬季种,主要出现在冬季低温水体中.3种浮游有孔虫的δ13C以G. sacculifer最大,G. ruber次之,P. obliquiloculata最低,这种差异可能主要由属种间的生命效应所引起.表层沉积物中G. ruber和G. sacculifer的δ18O从区域的西北往东南有逐渐变小的趋势,可能受区域年均表层水温西北低东南高的影响.在上升流发育区,P. obliquiloculata的δ18O和δ13C均明显偏高,其δ13C与水体营养的关系与南海北部的明显相反,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6.
2014年夏季南海北部浮游植物群落结构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薛冰  孙军  李婷婷 《海洋学报》2016,38(4):54-65
2014年8月20日-9月6日对南海北部(18°~22°N,114°~116°E)的11个站位进行了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的调查,其中2个站位为时间连续站。共鉴定出浮游植物4门68属229种(包括变种、变型及未定种),其中硅藻门43属147种,甲藻门20属75种。浮游植物平均细胞丰度为16.318×103 cells/L,硅藻的平均细胞丰度为14.653×103 cells/L,占总丰度的89.80%,硅藻的分布决定了浮游植物的分布。近岸冲淡水含有丰富的营养盐,因此近岸海域的细胞丰度高于大洋海域,垂直分布表现出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本次调查的优势种为铁氏束毛藻(Trichodesmium thiebautii)、中肋骨条藻(Skeletonema costatum)、拟脆杆藻(Fragilariopsis sp.)、短孢角毛藻(Chaetoceros brevis)、菱形海线藻(Thalassionema nitzschioides)、柔弱伪菱形藻(Pseudo-nitzschia delicatissima)、尖刺伪菱形藻(Pseudo-nitzschia pungens)、扁面角毛藻(Chaetoceros compressus)、洛氏角毛藻(Chaetoceros lorenzianus)以及海洋角毛藻(Chaetoceros pelagicus),各优势种的分布趋势相似,呈现出近岸高于外海的趋势。Shannon-Weiner多样性指数与Pielou均匀度指数的平均值分别为2.37和0.56。浮游植物昼夜垂直变化明显。典范对应分析结果显示浮游植物空间分布主要受总氮盐、硅酸盐、微型浮游动物与盐度的影响。根据细胞丰度进行的站位的聚类分析显示浮游植物群落明显可划分为近岸群聚与大洋群聚。  相似文献   

17.
通过分析2012年4月在南海南部获取的浮游生物拖网样品,对水体中浮游有孔虫的区域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初步探讨。南海南部上层水体中共鉴定出现代浮游有孔虫19种,其中优势种为Globigerinoides sacculifer、Globigerinoides ruber、Globigerinella calida、Globigerinella siphonifera、Globorotalia menardii、Orbulina universa、Neogloboquadrina dutertrei。浮游有孔虫种属组成整体上呈现为热带-亚热带群落特征,浮游有孔虫生物丰度与西太平洋北赤道流区域的生物丰度相当。南海南部春季上层水体中浮游有孔虫整体表现为西高东低的区域分布特征,在垂直分布上浮游有孔虫集中分布在上部0~50m水层中,50m以深水体中浮游有孔虫生物丰度迅速降低。认为浮游有孔虫的分布受到温度、水体层化、初级生产力等多方面环境因子的综合作用。个别深水种(如Globorotalia menardii)出现了主要分布在0~50 m水深的特殊现象。  相似文献   

18.
东海东北部的浮游有孔虫群落结构受长江冲淡水和黑潮暖流的显著影响。对冲绳海槽北部NOKT-3岩芯178个样品中浮游有孔虫的统计分析, 共鉴定出壳径大于150μm的种属28种。其中, 低温低盐种Globigerina quinqueloba的百分含量在中全新世早期波动剧烈, 而中晚期呈逐渐下降趋势。G. quinqueloba是长江冲淡水指示种, 长江冲淡水的强弱受到东亚夏季风降雨的控制。因此, 据6330aBP以来G. quinqueloba含量的变化将中全新世长江中下游地区的降雨量变化划分为3个阶段:(1)6330~4950aBP降雨较强, 为全新世适宜期; (2)4950~4600aBP期间降雨开始减少, 全新世适宜期结束; (3)4600~3890aBP间降雨量明显降低, 气候显著变干。降雨量这一变化过程的机制可能是全新世早期以来北半球太阳辐射量逐渐减小, 导致东亚夏季风强度减弱, 季风前缘锋面逐渐向东南方向退缩, 因而长江中下游地区中全新世降雨量逐渐降低。此外, 黑潮指示种Pulleniatina obliquiloculata含量的变化显示, 中全新世早期6330~5100aBP期间, 黑潮比较强, 对冲绳海槽的影响持续而强劲; 中全新世晚期5100~4000aBP P. obliquiloculata含量显著降低, 对应着P. obliquiloculata极小值事件(PME), 表明中全新世晚期PME发生时区域气候并没有明显变冷, 且海槽北部的PME事件也无法用赤道太平洋长期的类El Niño状态来解释。  相似文献   

19.
从中国南海采集的岩心中的高分辨率浮游有孔虫记录表明 ,最近3万a中西太平洋边缘海气候的千年尺度快速变化。中国南海是亚洲大陆东南最大的西太平洋边缘海 ,该地区现在盛行季节性季风变化。对岩心中浮游有孔虫动物群丰度的定量分析表明了自从3万a前的氧同位素3期开始 ,主分类单元的相对丰度从上向下有很大变化。进一步分析表明 ,作为海平面温度(SST)(13~19℃)和深水混合层深度(MLD)(100~125m)指示种G.inflata的丰度显示出突然偏移 ,在氧同位素2期和3期中 ,准周期短时限(2~3ka)使G.in…  相似文献   

20.
南海南部活体浮游有孔虫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2002年5月采自南海南部海区11个站位20个垂直分层浮游拖网样品的浮游有孔虫组成和分布特征的初步分析,发现该区表层水体中浮游有孔虫分布广泛,共鉴定属种20种,以热带暖水种占绝对优势,广适应性冷水种有零星出现。深水种Globorotalia menardii在南海南部50 m水层中广泛出现,但壳体相对较小,壳壁较薄。该区0—50m水层活体浮游有孔虫丰度范围为(6 138—64 174)枚.1 000 m-3海水,大致呈西高东低的分布趋势,在西南部浅水区和西北部上升流区丰度最高,与表层水体的营养水平密切相关。将水样浮游有孔虫分布数据与该海区23个站位表层沉积样数据进行对比分析,发现遗壳浮游有孔虫与活体的分布关系密切,虽然在种属丰度以及分布范围等方面有明显差异,但两者具有相似的优势种组合。主要差异在于水体中浮游有孔虫优势种相对丰度差异较大,易溶种Hastigerina pelagica含量较高,而遗壳中浮游有孔虫各种属分布趋向于均匀化。此外,陆源物质的释稀作用对沉积物中的有孔虫丰度分布有明显的控制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