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在水温20 ℃和盐度30的条件下研究摄食水平对(魚夋)碳收支的影响.摄食水平分为饥饿(不投喂)、1、2、3、4(指日摄食量占鱼体重百分比)和自由摄食共6组,实验持续21 d.结果表明:摄食水平对碳消化率没有影响.碳转化率、净生长率与摄食水平之间呈显著正相关关系,在自由摄食状态下分别达到9.29%和10.41%.非粪便流失碳随摄食水平增加而显著降低.粪便碳占摄入碳比例变化不大,与摄食水平间无规律性关系.在自由摄食状态下,大部分摄入碳量均通过非粪便途径流失,其中大部分是呼吸过程消耗的.余下的部分中,粪便流失量和鱼体保存量各占一半.鱼体每增长1 g体重伴有979.56 mg碳流失.在自由摄食状态下(魚夋)碳收支方程式为:100摄入碳=9.29生长碳+9.69粪便碳+79.94非粪便流失碳.  相似文献   

2.
两种饵料条件下鮻的碳收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对鮻(Liza haematocheila)进行21 d 的室内模拟实验所得数据, 分析了两种饵料条件(饵料1:高营养价饵料; 饵料2: 低营养价饵料)饲育下鮻的碳循环过程。结果表明: 鮻摄食高营养价饵料后的碳消化率显著低于摄食低营养价饵料。摄入碳量受饵料种类影响, 与饵料营养价值成反比。碳摄入量中用于生长的部分(以比例衡量)不受饵料种类影响, 通过非粪便途径流失量远远高于粪便途径, 约为后者的8~10 倍。转运碳(y)与体质量(x)之间成线性关系为: y=723.13x?62.124(饵料1)与y=718.99x+832.32(饵料2)。鮻的碳收支方程式为100 摄入碳=13.03 生长碳+13.08 粪便碳+73.89 非粪便流失碳(饵料1)和100 摄入碳=12.70 生长碳+8.18 粪便碳+79.12 非粪便流失碳(饵料2)。  相似文献   

3.
根据对(鱼夋)(Liza haematocheila)进行21 d的室内模拟实验所得数据,分析了两种饵料条件(饵料1:高营养价饵料;饵料2:低营养价饵料)饲育下(鱼夋)的碳循环过程。结果表明:(鱼夋)摄食高营养价饵料后的碳消化率显著低于摄食低营养价饵料。摄入碳量受饵料种类影响,与饵料营养价值成反比。碳摄入量中用于生长的部分(以比例衡量)不受饵料种类影响,通过非粪便途径流失量远远高于粪便途径,约为后者的8~10倍。转运碳(y)与体质量(x)之间成线性关系为:y=723.13x-62.124(饵料1)与y=718.99x+832.32(饵料2)。(鱼夋)的碳收支方程式为100摄入碳=13.03生长碳+13.08粪便碳+73.89非粪便流失碳(饵料1)和100摄入碳=12.70生长碳+8.18粪便碳+79.12非粪便流失碳(饵料2)。  相似文献   

4.
摄食水平对异育银鲫生长及能量收支的影响   总被引:31,自引:3,他引:28  
于 1 995年 6月在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关桥繁殖场采集异育银鲫自繁鱼种(体重为 1 .2 6± 0 .0 5g) ,采用生长实验的方法 ,在 30℃水温下 ,测定其从饥饿到饱食 6个摄食水平下的生长和能量收支。结果表明 ,随着摄食水平的增加 ,鱼体干物质和能量含量、表观消化率呈上升趋势 ;湿重特定生长率随摄食水平的增加呈线性上升 ,干重和能量特定生长率呈对数增加 ;饲料转化效率随摄食水平增加而增加 ,达到最大值后维持不变。排泄能和总代谢耗能占摄入食物能的比例不受摄食水平的影响。最大摄食水平下的能量收支式为 :1 0 0C =1 2 .32F 3.2 1U 63.74R 2 0 .72G ,式中 ,C为食物能 ,F为粪便能 ,U为排泄能 ,R为代谢能 ,G为生长能。  相似文献   

5.
真鲷能量收支和氮与碳收支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以真鲷 (起始体重 :1 1 .5~ 1 4.8g)为实验对象 ,在平均水温 2 4.5 7℃下 ,进行饱食状态下的真鲷幼鱼摄食 -生长实验 ,饵料为玉筋鱼 ;对其摄食量、生长及粪便进行直接测定 ,对能量收支、氮和碳收支各组份进行估计和计算。结果表明 ,真鲷幼鱼的能量分配对策是 ,需较多的能量维持其代谢需求 ,同时 ,有较多的氮和碳随代谢产物排出体外 ,从而导致较低的能量生长及物质生长。  相似文献   

6.
日本沼虾生理生态学研究

Ⅱ.温度和体重对能量收支的影响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于1993年3-5月对采自上海市的日本沼虾的能量收支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其日摄入能量主要受水温和体重影响,它们的关系式为:C=26.7W^0.389e^0.16T;在蜕壳间期,其摄食遥蚊幼虫时摄入能量有6.2%以粪便排掉,37.0%被用于生长,1.4%作为氨和尿素被排泄,其余55.4%被呼吸代谢;随水温提高其摄入能量中用于生长的比例减小,用于呼吸的比例增加。  相似文献   

7.
鮸状黄姑鱼早期发育阶段的摄食与生长特性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1997年4-5月,在集美大学水产学院海水育苗试验场,采用生态学方法对人工培育的状黄姑鱼仔、稚、幼鱼的援食和生长特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人工培育条件下,仔、稚、幼鱼的摄食率达97.9%,摄食量占体重的1.4%-23.4%,日摄食量占体重的36.47%-6519%;摄食具明显的昼夜节律,黄昏和早晨为摄食高峰;对较大个体的饵料生物有明显的选择性;饵料密度对摄食量有一定影响。摄食量与体重的关系式为y=0.1327x+0.5613,全长与日龄的关系式为LT=2.5799eg.g516D,体重与日龄的回归方程为W=0.0537e‘.1786D,全长与体重的回归方程为W=0.0042L。  相似文献   

8.
花尾胡椒鲷早期发育阶段的摄食与生长特性   总被引:15,自引:3,他引:15  
1998年4~6月份在集美大学水产学院海水育苗试验场对人工培育的花尾胡椒鲷早期发育阶段的摄食和生长特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水温为25℃时,仔鱼约经60~70h 左右开口摄食,开口饵料为经120目筛网过滤的褶皱臂尾轮虫,以后随着鱼体的生长,依次投喂卤虫无节幼体和桡足类。对372尾仔、幼鱼解剖观察结果,摄食率达97.0%,摄食量占体重的6.4%~23.4%,日摄食量占休重的24.8%~83.7%,摄取  相似文献   

9.
Mian状黄姑鱼早期发育阶段的摄食与生长特性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1997年4-5月,在集美大学水产学院海水育苗试验场。采用生态学方法对人工培育的Mian状黄姑鱼仔、稚、幼鱼的摄食和生长特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人工培育条件下,仔、稚、幼鱼的摄食率达97.9%,摄食量占体重的1.4-23.4%,日摄食量占体重的36.47-65.19%;摄食具明显的昼夜节律,黄昏和早晨为摄食高峰;对较大个体的饵料生物有明显的选择性;饵料密度对摄食量有一定影响。摄食量与体重的关系式  相似文献   

10.
斜带石斑鱼仔、稚鱼的摄食与生长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据2005年10~12月,在集美大学水产学院海水育苗试验场的试验数据,采用生态学方法对人工培育的斜带石斑鱼仔、稚鱼的摄食习性与生长特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在水温为26.5~28.5℃时,仔鱼在孵出第4天开口摄食,开口饵料为牡蛎受精卵和担轮幼虫.以后随着鱼体的生长,依次投喂臂尾轮虫、卤虫无节幼体、桡足类、鱼糜.对422尾仔、稚鱼观察结果表明,其摄食率达95.1%,消化道饱满系数波动在0.96%~34.15%之间,日摄食指数在45.83%~82.08%之间,其摄食具有明显的昼夜节律,仔鱼摄食高峰出现在11:00和15:00,稚鱼摄食高峰出现在13:00和17:00,仔、稚鱼夜间基本不摄食.对较大个体的饵料生物有明显的选择性.摄食量(Y)与体重(形)的关系式为Y=0.017W+0.198,全长(LT)与日龄(D)的关系式为Lr=2.229e^0.038D,体重(形)与日龄(D)的关系式为形=0.063e^0.130D,全长(LT)与体重(形)的回归方程为W=0.0047LT^3.319.  相似文献   

11.
温度对草鱼能量收支的影响   总被引:43,自引:0,他引:43  
于1992年4月-1992年5月在22,26及30℃,以莴苣叶为食物,不限量摄食,测定草鱼的能量收支。结果表明,草鱼摄食率及生长率均随温度上升而增加;最大摄食率与水温的关系温度对食物能分配于能量收支各组分的比例没有显著影响,在3个温度测定的平均能量收支式为:100c=29.89F+3.30U+52.48R+14.34G,式中C为食物能,F为排粪能,U为排泄能,R为代谢能,G为生长能。  相似文献   

12.
实验于1996年5月~9月对3种规格养殖中国对虾在不同条件下的耗氧率和排氨率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温度、体重、盐度和摄食状态对其代谢有显著影响。耗氧率(QO)和排氨率(QN)与温度正相关,lnQO=0.058T-2.894;lnQN=0.076T+1.116;而与体重呈负相关,QO=0.515W-0.126;QN=25.05W-0.199。在盐度5~35范围内,中国对虾(3.025g±0.088g)的耗氧率和排氨率在盐度28时最小。中国对虾(3.13g±0.072g)摄食沙蚕和配合饲料,在饱食状态下耗氧率比饥饿状态下分别提高了83.9%和29.3%,排泄率增加了113.8%和93.6%,表明摄食时蛋白质代谢增加显著。  相似文献   

13.
摄食水平和性别对稀有鮈鲫生长和能量收支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于1995年10月采集本所自繁有ju鲫(约1.03g/ind),在30℃水温下进行摄食-生长实验,研究了从饥饿到饱食5个摄食水平对不同性别稀有ju鲫的生长和能量收支的影响,结果表明,鱼体干物和能量含量不受摄食率和性别的影响,随着摄食率的增加,雌鱼的湿重,干重和能量特定生长率均呈双对数增加,雄鱼湿重特定生长率呈双对数增加,而干物质和能量特定生长率呈指增加,雄鱼生长速度及摄食率低于雌鱼,随着摄食率的增加,食物能损失于粪便中的比例均呈上升趋势,损失于排泄物中的比例变化不大,呈下降趋势,用于代谢的比例呈下降趋势,用于生长的比例呈上升趋势,除饥饿组外,在各个摄食水平,雌鱼食物能用于代谢的比例较雄鱼低,而用于生长的比例较雄鱼高。  相似文献   

14.
春季生殖真鲷仔、稚、幼鱼的摄食与生长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1996年5 ̄6月份在本院海水育苗试验场对人工培养的春季生殖真鲷仔、稚、幼鱼的摄食和生长特性进行分析,旨在为该种群早期发育阶段的生物学积累资料,并为开展大批量苗种生产提供依据。结果表明,在水温在23℃时,仔鱼约经55 ̄60h左右开口摄食,开口饵料为小型臂尾轮虫。以后随着鱼体的生长(〉10mm),摄食桡足类的比例迅速增加。对285尾仔、稚、幼鱼观察,在实验条件下,其摄食率达100%。摄食量约占体重的  相似文献   

15.
低盐度对方斑东风螺摄食与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方斑东风螺的适宜盐度在21以上,适应盐度下限应为15.在21~33的盐度范围内,小水体的实验条件下,平均体重0.27g、平均壳长11.2mm的方斑东风螺.投喂小管枪乌贼,日平均掇食率10.2%~11.6%,体重日均生长11.3~12.0mg,壳长日均生长123.1~141.91μm,盐度逐渐降至15时,方斑东风螺的摄食率和生长速度都明显下降.把近岸自然海水的盐度29作为盐度瞬间下降或上升的起点和终点.当盐度从29瞬间下降时,不影响其摄食和生长的最低终点盐度应高于21.当盐度瞬间上升至29时,不影响其摄食和生长的最低起点盐度应高于18.  相似文献   

16.
军曹鱼人工育苗饵料投喂技术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军曹鱼Rachycentron canadum幼鱼(初始体重10g左右)的日摄食节律及不同摄食水平条件下鱼体的化学组成、特定生长率和食物转换率,以此确立人工育苗过程中军曹鱼幼鱼的适宜投饵时间和和投饵水平。研究结果表明,军曹鱼幼鱼具有明显的昼夜摄食节律,摄食主要在白天进行,以早晨(06:00—08:00)和傍晚(18:00—20:00)最为活跃,形成一天中的2个摄食高峰,夜间基本不摄食。由此可见军曹鱼幼鱼的摄食节律属白天摄食偏晨昏性类型。在饥饿、3%、6%、9%和饱食(指日投饵干重占试验鱼初始体重的百分比)摄食水平条件下,军曹鱼幼鱼鱼体蛋白质和脂肪含量随摄食水平的增加呈增长趋势,在6%摄食水平组脂肪含量出现大幅下降,在3%—饱食摄食水平时蛋白质含量变化不明显。军曹鱼幼鱼的湿重、干重和蛋白质特定生长率均随摄食水平的增加呈减速增长趋势,两者间的关系表现为对数函数形式:SGRw=3.876 ln(RL 1)-3.716,SGRd=5.107 ln(RL 1)-5.24,SGRp=5.561 ln(RL 1)-5.609,9%和饱食摄食水平组特定生长率无显著差异;脂肪特定生长率随摄食水平的增加而线性增长:SGRL=1.731RL-7.702。食物湿重、干重、蛋白质和脂肪转换率随摄食水平的增加均呈先升后降的变化趋势,9%摄食水平组有最大值,约为最大摄食水平的70%。因此,军曹鱼幼鱼投饵应在白天进行,适宜投饵时间为早晨和傍晚2个摄食高峰期,这个生长阶段的军曹鱼幼鱼当投喂鳗鱼配合饲料时其适宜投饵水平约为最大摄食水平的70%。  相似文献   

17.
中国鲎幼体阶段(黄皮鲎)饵料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杂鱼、星虫、牡蛎、乌贼、虾进行中国鲎幼体饵料种类、粒度以及白天和夜间摄食量差异等试验。结果表明:中国鲎幼体阶段(黄皮鲎)对乌贼的相对摄食量最大(2.1%),而对小杂鱼的相对摄食量最少(0.2%)。中国鲎幼体阶段(黄皮鲎)均对粒度为0.3~0.5cm的乌贼相对摄食量最大(2.0%),对粒度为2cm的乌贼相对摄食量最小(0.1%)。中国鲎幼体阶段(黄皮鲎)夜晚的摄食量明显大于白天:平均体重为147.4g组的昼夜相对摄食量的差异最大(白天为0.8%,夜间为1.7%),平均体重为258.7g组的差异最小(白天为ll%,夜间为l4%)。  相似文献   

18.
实验室条件下测定花鲈 ( L ateolabrax japonicus C & V)的代谢率 ,温度为 ( 2 5.2± 0 .5)℃ ,鱼体湿重范围 :4 .64~ 52 .2 8g(平均体重 17.81g± 0 .33g)。饥饿鱼的正常代谢相关于体重的关系式 :Rr=15.37W0 .74 4。( r=0 .934 )。摄食代谢与摄食量呈线性正相关关系 ,摄食代谢水平为正常代谢的 1.8~ 2 .4倍。  相似文献   

19.
食物的消化率是指被消化道吸收而进入体内的营养物或能量占摄入食物所含营养物或能量的百分比(Brett et al.,1979),在有关鱼类能量学的文献报道中,消化率、吸收率、同化率等常用来描述同一个概念。通过测定鱼体排出粪便的量可以对食物的消化率进行估计,但粪便除包含有未被消化吸收的食物外,还包含有消化液及肠道上皮等代谢物,这两部分物质难以分离。因此,在研究中,通常对这些少量的非粪便排出物不加区别,这样测得的结果称为表观消化率(Jobling,1983a),由于类便中的物质会流失于水中,从而给鱼类消化率的测定带来许多实际困难。目前测定鱼类消化率的方法很多,除虹吸法外,还有后肠取粪便法(Henken et al.,1985),Cr2O3指示物法(Henken et al.,1985),以及其它一些指示物法(Buddington,1980; Bowen,1981;Atkinson et al.,1984;De Silva et al.,1974), Braaten(1979);Cho等(1982)和Jobing等(1983a)对消化率的研究方法进行了综述和比较。由于鱼类对动物性饵料消化率一般较高,测定上的误差对能量收支的影响不是很大。许多生态因子对消化率产生影响,在实验室研究中,人们着重探讨了体重,水温、日粮水平及食物的性质等对消化率的影响(Solomon et al.,1972; Elliott,1976; Windell et al.,1978: Henken et al., 1985; Cui et al.,1988; Jobling,1993)。 1994年8月-11月,作者在对黑鲷(Sparus macrocephalus B.)幼鱼进行能量学研究中,探讨了日粮水平对其粪便失能的影响,建立了不同水温、日粮水平及体重条件下黑鲷幼鱼粪便能的预测模型。通过研究,不仅阐明了黑鲷幼鱼的消化吸收效率随日粮水平等因子的变化规律,同时对黑鲷的养殖生产及其养殖环境的保护也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0.
于1988年2月-1989年2月测定了南方鲇幼鱼的排粪量,从而估算共消化率。结果表明,当水温为25℃时,在日粮水平分别是体重的1%,2%,4%和达饱食的条件下,平均消化率分别为摄入食物能量的80.32%,84.94%,88.40%t 87.27%;在平均初始体重分别为8.72,25.43,45.16,78.18和127.5g的实验组中,平均消化率分别为86.59%,81.15%,90.38%,86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