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许秋龙 《内陆地震》1995,9(3):286-290
在地震的孕育、发生到发展的过程中,可能会出现多项地下流体观测量不同程度的前兆异常变化,这些异常变化是复杂多样、模糊不清的。引入模糊识别法对一定区域和一定时间段的地下流体观测数据进行了分析和处理,表明模糊识别法可较好地识别和分辨出地下流体前兆的地震异常。  相似文献   

2.
《中国震例》前兆资料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4,他引:1  
张肇诚  郑大林 《地震》1990,(5):9-24
《中国震例》一书的60次震例共有前兆异常927项次,分归11类观测手段和75种异常项目。文章介绍了震例和前兆的基本情况,给出了对地震异常数量、不同地区定点观测项目的异常百分比及按观测手段和异常项目进行统计和分析研究的主要结果。在这些工作的基础上,作者进一步总结了我国大陆地震前兆的几条基本的综合特征:地震前兆的多样性与综合性;异常持续时间的长期性与阶段性;前兆分布范围的广泛性与非均匀性;地震异常的统计量与震级间存在正变关系;地震前兆的高度复杂性。文章指出了它们在理论和实践上的意义,与日、美、苏的地震前兆作了分析对比,并建议推进对我国大陆地震前兆的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3.
许秋龙  李艳萍 《内陆地震》2004,18(3):228-234
在对地下流体单项前兆进行异常识别和效能评价的基础上,应用综合异常指数方法对新疆38项地下流体前兆观测资料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该方法不仅能较好地识别和提取地震短临前兆,还能对成组地震事件有所显示。  相似文献   

4.
冯德益  王焕萍 《地震》1989,(5):19-27
本文综合利用统计和模糊识别方法处理了塘18井天然气逸出量连续7年的观测资料。所用的统计方法是方差分析,模糊方法则为模糊模式识别的直接方法。使用统计处理后的曲线比原观测值曲线更容易判别出地震前兆异常。在用统计方法识别出趋势性异常的基础上,可进一步采用模糊数学方法来识别中、短期地震前兆异常。 本文的研究结果表明,用统计-模糊识别方法可重点预测在离该井300公里以内的北东—南西方向上发生的M_s≥4.5地震。 本文最后探讨了用统计-模糊识别方法得出的中、短期地震前兆的某些特征,并作了简要的讨论。  相似文献   

5.
许秋龙  卢静芳 《内陆地震》1999,13(2):153-161
为了实现中国地震局“九五”重点攻关项目“中短期前兆识别方法、标识体系和评价研究”提出的目标,对北天山重点监视区1980 ̄1997年的水化学观测进行了全时域的扫描分析,用差分求和法对资料异常进行了识别,结果表明:差分求和法能有效识别异常和提取地震中短期前兆指标,结果表明:差分求和法能有效识别异常和提取地震中短期前兆指标,用该方法检出的异常判定指标信度较高。  相似文献   

6.
地震前兆观测异常信号识别是前兆研究的基础,但是前兆现象的识别始终存有较大争议,从前兆观测系统,环境影响因素,观测量自身物理规律,前兆特征和数据处理方法等方面分析了前兆识别中存在的客观困难和局限性,文中提出了一些观点,希冀通过对存在问题的客观认识,寻求在当前认识水平和条件下地震前兆研究的途径。  相似文献   

7.
对宁夏历年年度地震趋势会商时提出的前兆观测异常进行了详细的分析研究,并综合分析了宁夏地震局震情监视区5级以上、邻区6级以上地震前前兆观测异常特征,最后给出了宁夏及邻区5级以上地震的预测方案。  相似文献   

8.
地震前兆异常的动态从属函数及其特征指标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郑熙铭  冯德益 《地震》1994,(1):36-43
地震前兆涉及到众多物理的和化学的观测方法,且计量单位也各不相同,因此,在各类前兆异常之间无法进行直接的定时量对比,从而给地震综合预报标志体系的建立带来了困难。针对这一技术难题,本文提出了对各类前兆观测项目都适用的一个无量纲值(异常从属函数值μ)来统一归划不同性质,不同计量单位的地震前兆异常,并由此建立起具有重现性的地震前兆短临综合预报指标,还给出了各类地震前兆映震能力的定量描述。  相似文献   

9.
以2012年6月24日宁蒗5.7级地震为例,通过研究该地震前后的数字化形变观测资料,用多种分析方法,对宁蒗5.7级地震前的形变观测资料的短临前兆异常特征进行了识别与分析,并总结了前兆异常识别的方法。  相似文献   

10.
本文把模糊模式识别的直接方法用于综合分析多台多种手段观测到的地震前兆资料,以便提取较大地震前几个月内可能出现的中短期前兆异常信息。 所用方法的基本技巧是,对每一个台的每一种前兆观测手段建立起适当的前兆从属函数,并进而确定出多手段或多台的综合前兆从属函数。首先以综合前兆从属函数为基础,识别出某一地区较大地震前出现的中短期前兆异常,然后将其归纳成可用于地震预报的中短期前兆模式。 借助于所提出的方法,本文着重分析处理了1979——1986年间日本东海地区及其邻近地区3个倾斜台、2个验潮站、2个水氡观测站、2个水位观测点和30个体积应变观测点的大量前兆观测资料,识别出了这一期间在该地区内发生的10余次6级以上地震前的中短期前兆异常时间,并得出了两类地震前兆模式:第一类前兆模式适用于在该地区内进行多种前兆手段的综合分析预报;第二类前兆模式适用于单种前兆手段(体积应变)的多台综合分析预报。 为对比起见,文中同时给出了我国唐山7.8级地震及其6.9级强余震前多台水氡含量变化的中短期前兆综合分析识别结果,所得出的前兆模式与日本东海地区的第二类前兆模式相符。   相似文献   

11.
余震震源机制变化的原因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大震以后,跟随着一系列的余震,其震源机制有的和主震一致,有的则大不一样,这表现在P波初动的反向,反应了震源应力场的变化。 余震震源机制变化的原因,既不是岩块的错动过头,也不是液体流出的下陷,而是发生大震的滑动岩块对其前后邻接岩块产生的转换应力场所引起的剪切破裂。  相似文献   

12.
选择合适的人造地震动时程是高层建筑采用时程分析法计算地震作用的基础。介绍了徕远广场结构设计地震波的确定方法及过程。鉴于各条地震波输入进行时程分析的结果的离散性,提出可以采用场地土层反应分析得到的地表加速度时程及按照《高层技术规程》设计规准谱拟合人造波作为结构设计地震波。  相似文献   

13.
柯坪塔格前缘断裂东段是柯坪推覆构造系前缘的一条活动断裂,野外调查获得了其晚第四纪错断洪积扇、冲沟阶地面的证据,实测了变形地貌面上的断层陡坎,分析了断层的形变量,通过采样测年估算了断层的缩短速率。由7个观测点的断层陡坎剖面测量,计算了观测点处断层的水平缩短速率,结果表明,断裂弧顶部位的五道班、三间房以西及其大山口道班附近,断层错断了Ⅰ级和Ⅱ级洪积扇(阶地)。断层在这些地点最新活动强烈,水平缩短平均速率全新世以来为0·35~0·44mm/a,更新世晚期末以来为0·16~0·30mm/a,而在非弧顶部位的巴楚磷矿、三岔口以北及大山口北断层只错断了更新世晚期Ⅲ级洪积扇,且水平缩短速率较小,断层水平缩短平均速率更新世晚期以来为0·05~0·07mm/a  相似文献   

14.
蒙脱石的脱水作用对断层摩擦本构行为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3,他引:4  
利用高温双轴摩擦装置,研究了含蒙脱石的断层带在不同温度下摩擦滑动的速度依赖性,以期了解脱水作用对摩擦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断层带摩擦强度随温度而升高,而速度依赖性较为复杂,以1.4u/s为界,室温和100℃时,低滑动速率下表现为微弱的速度弱化,高滑动速率下则表现为速度强化;200℃时均为速度强化;300℃时高滑动速率下仍为速度强化,但低滑动速率下转变为速度弱化;400℃以上,均为明显的速度弱化。摩擦行为的变化与脱水过程及相应的断层物质变形方式的变化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5.
青海省工程地震研究院是青海省地震局下属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全民所有制科技开发企业,是地震工程、岩土工程和环境地质领域从事科研、生产、人才培养的经济实体,具有建设工程地震安全性评价、桩基检测甲级资质,岩土工程勘察、咨询乙级资质,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丙级资质。经过十余年的发展,从队伍建设、能力建设作业绩等方面,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相似文献   

16.
建筑物基础隔震技术的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介绍了建筑物基础隔震技术的原理。基础隔震技术是通过设置在结构物底部与基础顶面之间的隔震消能装置,来增加结构的变形能力和滞变阻尼。目前结构基础隔震体系按隔震机理不同划分类型,主要有橡胶垫隔震体系、滑动摩擦隔震体系、复合基础隔震体系等类型。总结了基础隔震技术应用和理论研究的发展,指出隔震技术的未来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7.
SNREI地球模型负荷勒夫数数值计算的新进展   总被引:8,自引:4,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基于Longman和Farrell的表面负荷形变理论,深入研究计算SNREI弹性地球模型表面负荷勒夫数的数值计算方法,取得新的进展:采用了一种新的代换方法─r ̄n因子法,比传统的无量纲化法简单易行,且能达到很高的计算精度;确立了检验表面边界条件、微分方程积分线性性和计算结果的收敛性,用于评价数值计算结果精度的有效准则;给出了PREM地球模型的一组高精度计算结果.  相似文献   

18.
水对断层摩擦滑动稳定性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黄建国  张流 《地震地质》2002,24(3):387-399
在不同含水条件下研究了光面、含脆性物质夹层和含延性物质夹层 3类断层的摩擦滑动行为 ,认为水对断层滑动稳定性和摩擦滑动的速度依赖性有重要影响。建立了含有岩性、围压 (深度 )和含水量 3因素的断层活动稳定性的模式 ,认为脆性断层更多地表现为速度弱化 ,少量水的存在易于出现黏滑 ,高孔隙压时会表现为稳滑 ;半脆性或半延性的断层在少量水或较低孔隙压的情况下会表现出速度弱化 ,也就可能出现黏滑 ,但孔隙压较高后 ,会表现出速度强化 ,滑动也就会是稳定的 ;延性断层多为速度强化 ,不出现黏滑。提出水的进入降低了系统的稳定性 ,水的存在增加了系统的稳定性。这是考虑水或一般流体对岩体或断层活动稳定性影响时需要考虑的两个方面  相似文献   

19.
储层砂岩声波速度预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主要基于Gassmann方程和经验规律,提出了孔隙流体替代和孔隙度改变时对砂央地震波速度变化的估计,以及直接利用岩石矿物和孔隙流体的弹性性质计算砂岩地震波速度方法,利用已知的岩芯,测井或地震数据,运用这此方法,可合理地对储层砂岩地震波速度进行预测。  相似文献   

20.
Biot理论的唯象修正对S波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将复模量引入Biot方程后,在一维条件下通过S波的波动方程研究了S波的传播特性,S波的数值分析显示在频率域或温度域上都能获得热弛豫衰减峰和Biot衰减峰. 在频率域上由于温度的变化引起两峰相向位移,在温度域上,因频率的变化也发生相对移动. 随着温度和频率的不断提高,两峰发生叠加,叠加后两峰互换位置. 低频或低温段的热弛豫峰移到了高频或高温段,高频或高温段的Biot峰移到了低频或低温段.由于两峰的衰减机制不同,导致S波波速随频率或温度变化规律的复杂性. 这些规律已部分被共振实验所证实,证实该理论模型具有实验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