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5 毫秒
1.
中国层控矿床时空分布特征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朱上庆 《矿床地质》1991,10(1):27-34
矿床的时空分布规律是矿床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层控矿床是受构造运动、沉积作用和岩浆活动相互作用的结果。因而,层控矿床的时空分布特征与特定的大地构造单元、含矿建造和岩浆活动的时间和空间演化规律有关。层控矿床的成矿时代,由于其成矿的复杂性和成矿时间的不确定性,我们只能以地质一构造的巨旋回为准,分为太古宙、元古宙和显生宙的古生代和中-新生代四期。层控矿床在空间上的分布特征,也具有明显的时控性和旋回性。  相似文献   

2.
试论广西泥盆系层控铅锌矿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相似文献   

3.
4.
5.
根据近50年的实践经验和大量的实际资料,对层控矿床的基本特点、成矿控制因素(沉积作用、火山活动、构造作用)、后期地质作用的改造与再造及时空分布规律进行了总结。认为:层控岩体应归属于火山-侵入岩;层控整合型矿体与围岩同时形成;主要成矿元素是赋矿围岩固有的。并对层控矿床的找矿布置提出了具体意见。  相似文献   

6.
7.
蒙古国南部及邻区金属矿床类型及其时空分布特征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根据金属矿床产出的围岩岩性组合和成矿作用特征,可将蒙古围南部及邻区分布的各类金属矿床(点)划分为6种类型,即(1)斑岩型铜(金)和铜(钼)矿床(点);(2)矽卡岩型锌和银多金属矿床(点);(3)热液脉型钨、锡、稀有(土)金属和银多金属矿床(点);(4)火山岩型铜(锌)和铀矿床(点);(5)沉积岩型铜多金属和铀矿床(点);(6)砂金和铂矿床(点).在较详细剖析各类金属矿床(点)基本地质特征和时空分布规律的基础上,划分了10处矿化集中区,并且讨论了区域地壳演化与金属成矿作用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尽管研究区范围内金属矿床(点)成矿作用可从新元古代一直持续到新生代,但是大规模成矿作用发生的时间分别与海西期和印支期构造-岩浆活动高峰期相吻合,是地壳特定演化阶段综合性地质作用的产物.  相似文献   

8.
9.
青藏高原第四纪钾盐矿时空分布特征 及成矿控制因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青藏高原是中国钾盐的重要产地,钾盐矿产主要分布在柴达木盆地和羌塘高原内陆湖盆区,从北到南盐湖水化学类型具有明显的分带,柴达木盆地区盐湖水化学类型为硫酸镁-氯化物型,钾盐矿产具有成盐多期性,以卤水钾盐为主,固液并存;羌塘高原内陆湖盆区盐湖水化学类型为碳酸盐-硫酸盐型,钾盐主要存在于卤水中。在综合分析青藏高原钾盐矿产时空分布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青藏高原钾盐矿产成矿的控制因素有成矿物质来源、构造地貌及气候,其中成矿物质主要来源于地层和深部水的补给,构造地貌决定物质的搬运富集,气候决定矿产的形成和保存。  相似文献   

10.
张万祥 《江西地质》1995,9(4):249-258
永平-铜山地层控制铅锌太床按其形成方式的差异又可分为余家垅,永平和西雁亭三类,作者对三类矿床的含矿层位,岩性,岩相古地理,构造条件,热液类型及迭加期次等方面的差异作了系统介绍,作者认为,整体而言,三类矿床均属层控制型铜铅锌矿 ,均经历过同生沉积和后期改造两大成矿阶段。  相似文献   

11.
2009-2010年青藏高原土壤湿度的时空分布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卓嘎  陈涛  周刊社  罗珍 《冰川冻土》2015,37(3):625-634
利用2009年7月1日至2010年6月30日中国气象局研制的多源土壤温湿度融合分析产品, 分析了青藏高原地区不同深度的土壤湿度分布特征. 结果表明: 青藏高原土壤湿度具有显著的季节变化特征, 即春季土壤湿度最大, 夏季次之, 秋季最小; 土壤湿度呈现出浅层和深层低湿、中间层高湿的特点, 且土壤湿度由浅到深层变化幅度逐渐减小. 随着温度回升, 3-8月为土壤湿度增加时段, 湿度增加区域从藏东南向西北、塔里木盆地向藏东北扩展, 9月以后土壤湿度呈大范围减小. 随着季节变化, 浅层土壤湿度高湿度区域从南部向北部移动, 中间层土壤湿度的变化与浅层相反, 深层土壤湿度季节变化差异不大, 高湿度区域基本位于高原南部.  相似文献   

12.
青藏高原周边地区与新生代盆地卤水活动有关铅锌矿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童随有  祝新友  王京彬 《矿产与地质》2009,23(3):210-213,246
青藏高原周边已发现大量的铅锌矿床,规模巨大,具有一些相似的成矿地质地球化学特征,均属于后生的、低温热液型矿床,具强烈层控性质,受控于特定的含矿地层(岩石)组合,下部为相对透水的砂岩、砂砾岩,上部为碳酸盐岩,发生广泛的蚀变作用,包括退色、白云石化等。这类矿床大体可与MVT矿床类比。矿床的形成与青藏高原隆升过程中盆地卤水的活动有关,圈闭在不整合面下的含贱金属元素与油气的卤水沿透水层运移,在适当位置沉淀成矿。由此决定了这些地区的主要找矿标志与找矿方向。随着地质认识的深入及勘查的进展,将会有更多更大规模的(MVT)铅锌矿床被发现。  相似文献   

13.
青藏高原中东部积雪深度时空变化特征及其成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5,他引:1  
基于逐日积雪深度(雪深)、逐月气温和逐月降水量地面观测资料,利用数理统计方法分析了青藏高原中东部地区1961-2014年雪深时空变化特征及其成因,结果表明:青藏高原雪深空间分布不均,存在喜马拉雅山脉南坡(高原西南部)、念青唐古拉山-唐古拉山-巴颜喀拉山-阿尼玛卿山(高原中部)和祁连山脉(高原东北部)三处雪深高值区,冬季最大,其次是春秋季,夏季仅在纬度或海拔较高处才有雪深记录;从长期来看雪深以减少为主,尤其是夏秋季。在青藏高原普遍"增温增湿"背景下,雪深表现为先增后减的变化特征;雪深随海拔升高而增加,但最大雪深并非出现在最高海拔处;在不同季节雪深的气象要素成因上,冬季由降水主导,其余季节由气温主导。1961-1998年冬春季雪深增加与降水增多有关,而1998-2014年气温的上升以及降水的减少共同导致了雪深的减少,夏秋季雪深持续减少与同期气温持续升高有关。  相似文献   

14.
In the 1990s, some median-large gold deposits have been discovered in several lead-zinc metalloge-netic belts (e.g. the Qinling lead-zinc metallogenetic belt, Shanxi Province and Gansu Province and the Qingchengzi lead-zinc ore field, Liaoning Province) in China. Gold deposits and lead-zinc deposits spatially co-exist in the same tectonic setting; lead-zinc orebodies are commonly located below gold ore bodies. The host rocks of lead-zinc ore-bodies are conformably overlain by those of gold ore bodies. The age of gold mineralization is obviously younger than that of lead-zinc mineralization. Preliminary geochemical research has demonstrated the following: lead-zinc mineralization took place in a marine sedimentary-exhalative system, which ha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a high fluid/rock ratio, a high salinity and a high halide activity; meanwhile, most of gold was transported into the low-temperature hydrothermal plume and primarily enriched in sediments. During later (magmatism-) metamorphism-tectonism, gol  相似文献   

15.
冰川融水径流是冰川流域物质运移的重要通道, 对其水化学特征和变化的研究有助于揭示冰川作用区物质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过程, 并为认识和评价冰川消融对自然环境和人类生活的影响提供基础。青藏高原及其周边地区分布着除两极以外最大储量的冰川, 近年来在气候变暖背景下冰川加速退缩消融。该地区冰川融水径流中各类化学组分的变化及其气候环境效应研究逐渐成为热点。因此, 通过概述青藏高原冰川融水径流中无机化学组分的含量和时空变化特征, 并总结离子和元素的主要来源及常用的物源追踪手段, 进一步综合分析得到: 冰川融水径流中离子和微量元素的含量及变化特征受冰川消融、 基岩性质、 径流水文特征和其他水体物理化学过程等因子和过程的共同影响。在总结该研究领域现存问题的基础上进行了展望, 认为应加强观测和基础数据积累, 厘清无机水化学组分的输移规律, 深入揭示影响水化学组分变化的多因素的协同拮抗作用机制, 评价冰川融水径流水化学的气候环境效应, 为应对青藏高原冰川消融带来的环境变化提供科学指导。  相似文献   

16.
利用青藏高原55个气象站1971-2011年冬季(12月-翌年2月)逐月降雪量资料分析了冬季降雪的气候特征,得到高原冬季降雪总体上呈现东部和南部多、西北部和雅鲁藏布江中段少雪的分布特征,相对变率分布与降雪的分布几乎相反且变率大,以30°N为界高原降雪存在南北反相的变化趋势即北部降雪有所增加而南部减少.用旋转经验正交函数REOF结合相关分析进行降雪分区的基础上,重点分析了近40 a来高原降雪的演变特征和长期气候趋势.结果表明:降雪分布清楚地反映了高原的地理特征和气候特点,即高原南部迎风坡、冷暖气流交汇处降雪多,而背风坡、北部降雪少;近40 a降雪呈现“少-多-少”趋势,1980-1990年代期间降雪明显偏多,大约1970年代中期发生了由少雪到多雪的突变现象,其中南部2个区分别在2007年和1988年出现了降雪减少的突变现象;降雪具有显著的准14 a年代际变化和准8 a周期变化,且存在年代际特征.  相似文献   

17.
贵州喀斯特区域土壤水分时空分布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贵州喀斯特区域2011-2015年53个自动土壤水分观测站0~100 cm的逐日土壤水分、降水、气温资料,分析了不同农业气候区土壤水分时空分布特征、变异系数以及土层之间的相关关系。得出以下主要结论:(1)各区土壤水分的范围总体相差较小,据 0~100 cm层土壤水分相对小值区的分布形态,可分为持续性土壤干旱区、季节性土壤干旱区、土壤湿润区。(2)依据各区土壤水分的变异系数相对大值区的时空分布形态类似可分为变异一致区、季节变异区及持续变异区。(3)通过10~50 cm对其下层土壤水分的关系研究发现,温暖湿润区、温和湿润区、高寒区研究土层(10~50 cm)与其下层(20~90 cm)土壤水分相关系数均>0.60,其余各区土层只与其下20~40 cm土层相关系数较大,而对其下更深土层相关系数较小;从滑动日数来看,各区10~50 cm土层与其下10~20 cm、30~50 cm、60~100 cm层最大相关系数的滑动日数随深度的增加而增加,分别为3~10日、10~20日、20~30日。(4)通过对比各区土壤水分与其变异系数分布特征发现,土壤水分的低值区发生的层次及时间与变异系数大值区基本相对应,土壤水分的变化除与降水、气温直接关系外,还可能与土质及环境等其他要素有关。   相似文献   

18.
The Zhangjiakou-Xuanhua area is a mineral resource-concentrated area for gold-silver polymetallic ore deposits. The temporal and spatial distribution and origin of mineral resources have been argued for a long time. Based on the comprehensive studies of geochronology and sulfur, lead, oxygen, carbon and noble gas isotopes, it is considered that the temporal and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mineral resources in this area is obviously controlled by the Zhangjiakou-Xuanhua mantle branch structure, as is reflected by the occurrence of gold deposits in the inner parts and of Ag-Pb-Zn polymetallic ore deposits in the outer parts. The mineralization took place mainly during the Yanshanian period. Ore-forming materials came largely from the deep interior of the Earth, and hydrothermal fluids were derived predominantly from Yanshanian magmatism.  相似文献   

19.
陇中盆地及周边地区是青藏高原向北东方向扩展的最前缘部位,其地貌演化过程的研究对于深入理解高原的隆升与扩展过程具有重要意义。鉴于夷平面在探讨高原隆升年代、幅度和过程方面的可靠性,首先总结陇中盆地及周边地区夷平面相关研究的前期成果,并结合最新年代数据,确定了不同区域主夷平面的发育和解体年代;再利用古河道拟合等方法定量评估了相关夷平面的隆升量;最后探讨了主夷平面的性质及其隆升过程。研究发现,陇中盆地及周边的地区的高海拔低起伏地貌面是被抬高的先存夷平面;不同区域主夷平面的发育与解体时间整体同步,它们自晚渐新世开始发育,并于晚中新世8~6 Ma左右解体;模拟结果表明,美武高原主夷平面自晚中新世以来相对陇中盆地隆升了约1 400~1 600 m,并且早更新世以来的隆升速率明显大于晚中新世-早更新世时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