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在ERDAS8.7和ArcGIS9.0支持下,对若尔盖黑青乔沼泽1977年Landsat-2MSS、1994年Landsat-5 TM和2001年Landsat-7 ETM遥感数据进行解译,选取斑块形状、多样性、优势度、均匀度、破碎度和分维数等景观指数分析了该区景观格局。结果表明,24a间研究区湖泊总面积缩小82.43km^2,草地扩大70.87km^2,半沼泽扩大52.97km^2,沼泽缩小43.00km^2;景观斑块数增加83块,平均斑块面积减少1.8375km^2;湖泊、沼泽、半沼泽和草地之间的类型演替较为明显;景观斑块形状指数整体上递减;景观优势度指数和破碎度指数增加,景观破碎化程度不断加深;多样性指数降低。 相似文献
2.
基于RS与GIS的干旱区绿洲景观格局变化研究——以金塔绿洲为例 总被引:35,自引:17,他引:35
景观生态学是宏观生态研究的一个新领域。景观格局变化研究,是目前景观生态学的研究热点。利用遥感的手段获取试验区1990和2000年景观格局的基础数据,并利用GIS做分析的工具,计算出6个指标值,采用格网化的方法,将研究区域的景观斑块转化成5m×5m的格网,进行空间分析,计算得出了景观斑块的转移矩阵,为景观格局在空间上的变化分析打下基础。分析显示:①多样性、均匀性、优势度3个指标数值上有很大的相关性,只需考虑多样性;②绿洲景观格局的变化与水资源的变化密切相关;③绿洲有沙漠化的威胁;④城镇居民点用地扩展迅速,主要在未利用土地上发展,金塔绿洲内城镇居民区有城市化的趋势;⑤城镇居民点破碎化指标值未能真正体现其景观特性,当不考虑少数几个大的斑块时,能够得到较为理想的结果。 相似文献
3.
以徐州市区2000年和2006年土地利用基础数据为数据源,建立景观类型与土地利用类型的对应关系.将徐州市区景观划分成农业景观、园林绿地景观、居住景观、工业景观、商服公共设施景观、水体景观、交通景观和其他景观8种类型,获得2000,2006年徐州市区景观分类图.计算出景观格局指数,利用GIS的空间分析功能,对徐州市区景观格局及其变化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城市化驱动下,徐州市区农业景观主要向居住景观、工业景观转移,商服公共设施景观、居住景观和工业景观的相互转移频繁;农业景观在空间上逐渐分散,其余的景观类型呈现聚集的趋势;徐州市区呈现出景观异质性程度、斑块破碎化程度和斑块复杂化程度均加强的景观格局变化趋势. 相似文献
4.
基于GIS的广东省灯塔盆地景观格局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GIS与景观斑块分析软件支持下,定量分析灯塔盆地景观生态格局.灯塔盆地景观组分主要有水田、旱地、灌草丛、针阔混交林、针叶林等5种斑块类型,由于受沟谷相间的丘陵地貌格局的控制,水田作为优势景观组分具有最复杂的空间结构;针叶林和针阔混交林具有相似格局特征,但二者在空间分布上具有较大差异,针叶林主要分布在盆地边缘海拔较高的部位,而针阔混交林主要分布在盆地内部的丘陵、台地.研究结果表明,灯塔盆地景观格局的复杂性主要受地貌因素控制,人类活动的干扰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典型地带性植被景观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已基本消失;人 相似文献
5.
基于RS与GIS的自然生态环境评价--以海南岛为例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的发展为研究区域生态环境变化提供了有效手段,文中以1987年海南植被类型分布图,1988年海南省土壤侵蚀图和1998年的TM遥感资料为信息源,综合GIS参与监督分类及目视判读的方法,以GIS为工具提取生态因子信息并按景观生态类型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海南生态环境质量由中部向外依次降低,森林生态环境好,部分园林和农田生态环境质量较差。 相似文献
6.
基于RS与GIS的通化地区景观格局动态变化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在RS、GIS技术的支持下,利用MSS及TM影像数据对照地形图提取了通化地区1980、1995以及2000年景观生态格局信息,并利用景观多样性、景观优势度、斑块面积变异指数、景观破碎度、斑块形状指数等对该区的整体景观格局和各县(包括县级市)景观格局以及其动态进行了定量分析。结果表明在全区范围内,各种景观类型对应景观指数存在显著差异;通过对各县级行政单位的景观指数计算表明,它们的景观格局存在明显差异;从时间序列上看,无论是整个研究区、还是各县的景观格局在1995年与1980、2000年差异较大,而1980与2000年景观格局相似。 相似文献
7.
以位于内蒙古鄂尔多斯高原上的伊金霍洛旗为研究区域,以景观生态学的数量分析方法为基本手段,在土地利用现状分类体系下,以其1984、1991和1998年3个年度的土地利用图为基础。从区域和斑块类型两个尺度上,对其景观格局进行了数量分析。结果表明,在三个典型年度。天然草地为伊金霍洛旗的景观基质,景观格局指数的所有变化均是在此基础上发生和演变的。从整个景观尺度的格局指数变化情况显示,伊金霍洛旗景观的破碎化程度在增加;同时景观的异质性程度在下降,景观愈来愈有少数景观斑块类型所控制。而在斑块类型这一尺度上的格局指数变化说明,不同类型斑块的复杂性的变化趋势基本相同,即均有不同程度的增长,但增加幅度有限;同时还说明,不同类型斑块内部其大小差异的幅度在不断缩小。但从不同年度的变化情况来看,无论是区域还是不同的斑块类型,其格局指数的变化并不与总体的变化趋势同步。 相似文献
8.
农村居民点作为乡村区域空间人口集聚形态的一种表现,是构成乡村聚落景观的一个重要部分,对其特征的分析研究对于推动城乡一体化建设和美丽乡村建设等政策的理论研究和实践开展和促进农村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有重要意义.运用Ripley's K函数和ArcGIS 10.2中的核密度法来研究广东省揭阳市农村居民点的空间分布特征,建立河流和... 相似文献
9.
10.
基于RS和GIS的城市扩展及驱动机制研究——以济南市为例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为了更好地解决城市化进程中城市用地规模迅速扩大给城市交通和规划管理等带来的一系列问题,就需要对城市空间扩展进行研究.以济南市为例,以5个不同时相遥感影像为数据源,利用RS专题信息提取与GIS空间叠加分析技术对济南城区扩展及其驱动机制进行深入分析,探讨了城市空间格局演变与自然、政治、经济、社会、交通、文化等城市发展环境因素变迁之间的内在关系,揭示出济南城市空间格局演变的规律及趋势,并为今后济南城市发展合理布局提出相应对策与措施. 相似文献
11.
河西走廊中西段肃州区景观空间格局研究 总被引:12,自引:5,他引:12
景观空间格局研究是景观生态学研究的核心之一。运用景观生态学原理,借助GIS技术(ArcGIS 8.1)和Fragstats Version 3.3软件,基于2000年Landsat5 的4、3、2(RGB)波段合成影像解译结果.将研究区分为19个景观要素,选取斑块特征指数(斑块伸长指数、斑块密度、边缘密度、分维数)、景观多样性指数(香农多样性指数、均匀度、优势度)和景观空间构型指数(蔓延度、破碎度、分离度)等指标,对酒泉市肃州区进行了景观格局研究。结果表明:(1)肃州区景观的主要斑块类型为戈壁(沙地)、耕地、盐碱地和低覆盖草地,体现了景观的基质是戈壁沙地和农牧业绿洲类型的特点;(2)斑块特征指数表现为:农村居民点、耕地和低覆盖草地斑块密度较大,耕地、戈壁、低覆盖草地和盐碱地斑块边缘密度较大,反映出农村居民点多而分散,草地退化和耕地碎片化状况;(3)景观多样性指数SHDI表明景观异质性较高的特点,SHEI则表明景观中有一定的优势类型,以戈壁、耕地和盐碱地等景观类型占优势;(4)景观空间构型指数蔓延度反映了聚集度适中的特点,破碎度则反映肃州区景观总体受人类活动干扰相对较小,戈壁、耕地、沙地、盐碱地分离度较小,反映出肃州区这些景观类型占较大面积,斑块相对聚集,构成控制性生态景观。 相似文献
12.
基于RS和GIS的绿洲土地利用变化动态监测研究--以香日德绿洲为例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绿洲是干旱荒漠地带一种独特的地理景观,也是干旱区人类经济活动最为集中频繁的区域,对该区域土地利用变化实施动态监测有着重大的意义。通过选取位于柴达木盆地东端都兰县境内的香日德绿洲为研究区,分别利用1987年和1999年覆盖该研究区的TM和ETM遥感影像,进行了基于RS和GIS的土地利用变化动态监测,并结合当地的文献记载,分析、总结了土地利用时空变化特征和驱动力。研究发现,在1987-1999年问,面积变化最大的是土地利用类型是荒漠草场和高寒干旱草场,沙地面积仅增加了5.29km^2。 相似文献
13.
基于RS与GIS的三峡库区(重庆段)人居环境适宜性评价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To explore geographical differences in quantitative characteristics and spatial pat-tern of human settlements environmental suitability (HSES) in the Three Gorges Reservoir Area (TGRA),terrain,climate,hydrology,vegetation and other natural factors were selected to build the livable environmental evaluation,and the quantitative analysis was conducted through Remote Sensing(RS) and Geographic Informational System (GIS) to reveal geo-graph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spatial patterns of HSES.The results are obtained as follows:(1) inhabitants of the TGRA of Chongqing are concentrated in the area with moderate high HSES,which is 78% of the total population distributed in 48% of the study area;(2) the HSES is closely related to the terrain,and it forms an arc-banded spatial succession pattern:relatively low in the northeast and the southeast while comparatively high in the west and the south;(3) large numbers of people are distributed in the area with low suitability (with higher population density than the average of the western China),but economic development level in these areas is quite low.Moreover,these areas are ecological sensitive and fragile,many kinds of eco-environmental problems have been caused by human activities.Therefore,population migration and layout are reasonable option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these areas. 相似文献
14.
15.
采用GIS/RS的方法,以衡阳盆地为研究对象,构建由年降水量,少雨期干旱指数,坡度指数,土壤蓄水能力指数,植被覆盖指数,土地利用指数,水源可获得性指数和人类活动指数8个具体指标组成的基于GIS/RS方法的水资源脆弱性评价指标体系,对衡阳盆地农村水资源脆弱性进行定量评价。结果表明,衡阳盆地农村水资源系统脆弱度的空间分布总体表现为“南北低、中间高”的分布态势,北部的衡阳县、西部的祁东县和中部的衡南县是全区水资源脆弱性最高区域,而南部的常宁、耒阳和东北的衡东县是全区水资源脆弱性低值区。基于GIS/RS的水资源脆弱性评价方法与传统研究方法所得结果具有较好的相似性,但是,相对于传统的评价方法,GIS方法的评价结果更为细致和精确。 相似文献
16.
17.
本文采用生态足迹理论方法对鄱阳湖地区6个城市(南昌、景德镇、九江、新余、鹰潭、抚州)1991-2010年生态足迹进行了测算,以生态足迹度量生态资源投入,与劳动力、资本一起作为投入要素对经济增长的内在贡献度进行了分析,并研究了全要素生产率与经济增长率的关系以及三大产业对生态足迹的影响。结果表明:(1)1991-2010年鄱阳湖地区6个城市生态足迹呈现逐年上涨的趋势,其中化石能源地、耕地与草地的生态足迹对总生态足迹的影响较大;(2)生态资源、劳动力与资本等要素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呈现出地区性的差异,南昌、九江、新余和鹰潭属于资本主导型,资本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最大,景德镇和抚州属于劳动力主导型,劳动力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最大,生态资源要素的贡献率在6个城市中均居于最后,说明生态资源要素的使用效率过低;(3)全要素生产率对经济发展水平起到了关键作用,但6个城市的全要素生产率总体水平都很低,说明鄱阳湖地区经济增长的技术含量较低,要素的使用属于粗放型,这不利于该区域经济长期快速发展的要求;(4)第一产业对生态足迹的影响最大,第三产业对生态足迹的影响最小,鄱阳湖地区各城市应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最后,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鄱阳湖地区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18.
基于RS、GIS两大沙漠边缘带土地利用/覆盖对近十余年来气候变化的响应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以1986年与2000年两期TM遥感解译影像为基础,运用GIS空间分析手段,借助多个土地利用分析模型,对我国北方腾格里与毛乌素两大沙漠边缘带土地利用空间变化特点进行了分析,揭示出上世纪80年代后期至本世纪初的十余年来两大沙漠南缘带土地利用/覆盖对气候变化所做出的各具特色的响应方式。研究期内,研究区土地利用程度总体得到提高,其中东部毛乌素地区提高速度高于西部,中部宁夏部分高于两头陕西、甘肃部分。土地利用重心分布揭示出半干旱、干旱沙漠边缘带耕地与水资源分布的密切关系,同时,土地利用重心变化分析揭示山西部腾格里地区研究期内生态环境区域恶化,而东部毛乌素地区生态环境质量趋于好转。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