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杰出的科学家、人数众多的地质构造学派的带头人弗拉季米尔·弗拉季米洛维奇·别洛乌索夫因重病于1990年12月25日逝世。他是一位世界上知名度很高的科学家,也是一位以自己的成就而格外引人瞩目的人物。别洛乌索夫1907年10月30日生于莫斯科。1930年他在列宁格勒开始从事科学活动,先在地质勘探机构工作,尔后在科研部门工作。从1942年起在莫斯科生活和工作,起初在莫斯科地质勘探学院任教研室主任,然后在苏联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任地球动力学及大陆和海洋  相似文献   

2.
格佐夫斯基是苏联地质学家、地球物理学家、苏联科学院地球物理所构造物理实验室主任、地质矿物学博士、教授。1943年他于莫斯科地质勘探学院毕业,1944—1950年在莫斯科地质勘探学院讲授一般地质学、制图学和大地构造学。他在小高加索、  相似文献   

3.
古尔维奇教授于1983年4月3日离开了人世,他是苏联地震勘探法领域里优秀的地球物理学家、有才干的教育家、技术科学博士。古尔维奇于1916年9月19日生于第聂伯罗彼得罗夫斯克的一个职员家庭,1938年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于莫斯科地质勘探学院。他在大学读书时就开始在地球物理学界工作,大学毕业后即进入莫斯科地质勘探学院勘探地球物理教  相似文献   

4.
苏联著名地震学家、苏联科学院通讯院士、数理学博士萨瓦林斯基教授是苏联地震研究工作的组织者和国际地球物理组织的积极活动家,生于1911年7月 18日,卒于1980年1月22日。萨瓦林斯基出生于吐尔市一个工程地质学家的家庭,1932年毕业于莫斯科地质勘探学院,1931年当他还是学生时就开始在苏联科学院地球物理所工作,1940年获硕士学位,1949年获数理学博士学位,以后成为该研究所地震研究室主任,1950年任莫斯科大学教授。他发展了研究地球内部结构的新方法;根  相似文献   

5.
氧循环与宜居地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氧是影响地球宜居性的重要因素,其与复杂生命体的形成和演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研究全球氧循环有助于我们了解地球系统的演化过程,剖析地质历史时期地球宜居性的形成,从而帮助我们预估地球系统的未来变化.近几十年来,氧循环的研究在地质学、地球化学、地球生物学、海洋科学和大气科学等领域取得了重大进展,这丰富了我们对地球系统的认识....  相似文献   

6.
一.引言了解地球内部的温度分布,一个多世纪以来一直是地质学研究的主要目的。比如,进行岩石学研究,以便确定火成岩和变质岩形成(或最终均衡)时的温度和压力。而大地构造学和构造地质学同样也关心这种温度分布的结果,诸如在地质时间尺度上地壳所经受的大尺度形变。确立使行星内部加热的能源必须依据于对岩石中示踪元素含量的地球化学研究,而从整体上又必须依据于地球原始形成方式的研究。最终,热量从地球内部向外部传输的机制是地球物理观测(例如,热流测量)和地球物理模拟的主题。  相似文献   

7.
发刊词     
地球科学包括地质学,地理学,地球物理学,地球化学,大地测量学,气象学,海洋学等等都是观测的自然科学,都是同我们人类居住的地球本身打交道的。必须根根观测地球上的自然现象来探讨其规律并研究规律的本质,为人类造福。我们从事于地球物理的研究工作,如果不精心观测,那就象无水之鱼,必然会一事无成的,以地震预报的研究来说,不到地震现场作观测,就会搞无米之炊,什么也突破不了,因为仅凭假定、推导,演算和室内模拟是无济于事的,肯定不了多少问题的。  相似文献   

8.
《地震地质》2006,28(4):690-690
(据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2006年版)序号按总被引频次排名序号按影响因子排名期刊名称总被引频次期刊名称影响因子1中国沙漠19971中国沙漠1.8702地球物理学报19722地球化学1.8073地学前缘17413天然气地球科学1.5374地球科学进展15854第四纪研究1.3685地球化学13995地学前缘1.3476地球科学13906地球物理学报1.2537第四纪研究12337地球科学进展1.2458地球学报8688干旱区研究1.0799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8399大地构造与成矿学1.06510地震学报78310地球科学0.99111地球物理学进展72011灾害学0.90712天然气地球科学71312地球…  相似文献   

9.
据塔斯社莫斯科1979年7月19日电,莫斯科地球物理学家巴尔苏科夫肯定,一旦观测到地震活动区岩石在电导率的变化,就可以预报地震发生的时间和强度。今天,苏联全国发明事业委员会把他的工作已作为一项发明正式注册。这位科学家在和塔斯社记者交谈时说,这一发现是在对苏联不同地震活动地区进行14年观测的基础上总结出来的。地震前,发现岩石  相似文献   

10.
李秋香 《地球》2011,(11):77-78
中国地质学会(以下简称学会)自1922年建立已有近90年的历史,在促进中国地质学学术交流和发展以及培养地质学人才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中国地质学会是在怎样的背景下成立的,学会主要工作内容有哪些,带着这些问题,《地球》记者采访了中国地质学会地质学史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干洗。  相似文献   

11.
第27届国际地质会议于1984年8月4—14日在莫斯科召开,正像近年来许多其他地球科学会议一样把地震预报也列为一项专题。提交这次会议的论文中有5篇是苏联科学家基于水文学和地球化学的研究,提供了苏联在这一比较新的研究领域内某些当前见解。某些科学家认为水文学和地球化学方法对短期预报非常有效,而另一些学者则持怀疑态度。约在20年前,苏联、日本、中国和美国就开始实际的努力尝试,以适当的精度来预报地震的时间、地点和震级。苏联的研究是由1949  相似文献   

12.
美国地球物理联合会会员休·赫德(HughC.Heard)因患癌症医治无效,于1987年4月18日逝世。他于1931年生于加州里弗赛德,并在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受到了全部的地质学方面的教育。休很早就显示出在实验研究方面的天才。还在大学生时代,他就开始在戴维·格里格斯(David Griggs)的实验室工作。尔后,作为一名研究生,他的硕士论文受到格里格斯的赞扬,  相似文献   

13.
1985年6月12日,苏联卓越的地球物理学家、地球内部物理学方面的著名专家马格尼茨基年满70周岁。他从事科学、教育和科学组织工作已经45年,发展了苏联地球物理学中一个比较重要的分支——固体地球物理学。他的活动最明显的一个特点就是在地球学科中采用精确的数理方法,从而能把他所建立的地球物理方向摆在严格而坚实的科学基础上。由于马格尼茨基的努力,在列入世界科学先进行列的地球内部物理学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有重大价值的成果,其中每项成果均揭示出地球物理学的新的科学方向,其中可以提及的有:分带熔化分析理论;现代地壳运动的基本规律和原因的研究;根据各基准点计算地球内部温度的方法;下地幔物质熔解成氧化物的学说;地球内部各种极值条件下的物质状态的平衡。马格尼茨基创立了一个学派,他多年的教学活动无疑促进了这个学派的形成和发展。他撰写的《地球物理基础》和《地球内部结构和物理》等专著驰名于国内外。马格尼茨基主持国立莫斯科罗蒙诺索夫大学物理系地球内部物理学教研室和地球物理学部,领导着苏联科学院施米特地球物理研究所地球和行星物理研究室。他是学术刊物《地球物理》(苏联科学院汇报)的主编。 1971年他当选为国际地震学和地球内部物理学协会主席,他为在一系列科学规划中发展国际合作倾注了许多精力。他领导着社会主义国家地球物理研究协调委员会的一个处。  相似文献   

14.
1 工作特点美国的地质学、地球物理学和海洋学家们利用他们所掌握的科学知识 (地球物理、地质和历史等方面的知识 )来确定水资源、矿产资源和能源等的状况 ,围绕如何保护环境 ,预测未来地质灾害 ,利用土地资源等问题开展工作。他们利用先进的仪器对地球和水资源进行分析研究。地质学家 ,同时也包括地球物理学家们研究地球的过去、现在和未来。例如他们研究地球运动 ,试图预报地震与火山会在何时何地发生 ,以及它们对周围地区的影响。虽然地质学、地球物理学、海洋学领域密切相关 ,但也有很大的不同。地质学家研究地球的构成、过程和历史。…  相似文献   

15.
对地球生物学、生物地质学和地球生物相的一些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简要介绍国内近年来地球生物学研究概况之后,探讨了地球生物学和生物地质学的定义以及这两者之间的区别.地球生物学是由生命科学和地球科学交叉融合而形成的一级学科,而生物地质学则是由生物学和地质学交叉而形成的二级学科,因此,地球生物学所研究的领域包含了生物地质学的研究范围.列举了这两门学科的分支学科.地球生物相是指包含了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的全过程的一个地质体的相.讨论了地球生物相、生物相和有机相之间的区别.生境型、生物组成和生产力、古氧相以及埋藏效率是确定一个地球生物相的主要参数.对上述参数作了详细探讨,并据此提出了地球生物相的半定量评估方案.推荐地球生物相的二维命名法,每一维分别代表地球生物学全过程中的生物方面和环境方面的特征.  相似文献   

16.
《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中文版)和Science in China Series D:Earth Sciences(英文版)是中国科学院主管、中国科学院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共同主办的地球科学类综合性学术刊物,由《中国科学》杂志社出版.力求及时报道地质学、地球化学、地球物理学、地理学、大气科学和海洋科学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方面具  相似文献   

17.
征稿简则     
《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报道地质学、地球化学、地球物理学、地理学、海洋科学以及大气科学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方面有重要意义的成果,由中国科学院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主办、中国科学杂志社出版.  相似文献   

18.
作者简介黄培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地球和空间科学系教授。1952年南京大学理学院毕业,1959年南京大学副博士研究生毕业。从事地球动力学科研和地震地质学、岩石圈构造动力学的教学工作。现进行构造应力场和地震断层活动年代测定研究。中国地震学会、中国地球物理学...  相似文献   

19.
正在设计新的海底地幔动力学计划以借助新一代海洋高分辨率观测设备检验板块构造和对流的地球动力学模型。革命性的板块构造学说为描述固体地球的动力学过程提供了定量的运动学框架。该革命性学说以来35年的地质学、地球物理学和地球化学观测结果,结合逐步完善的地幔动力学数字模型,  相似文献   

20.
《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中文版)和Science in China Series D:Earth Sciences(英文版)是中国科学院主管、中国科学院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共同主办的地球科学类综合性学术刊物,由《中国科学》杂志社出版.力求及时报道地质学、地球化学、地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