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利用蒙城地震台近20年的地磁Z分量观测资料,对磁静日幅度、磁扰日幅度和磁静日低点时间的年变化与长期变化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Z分量日变化特征明显。由此总结出Z分量变化的一些基本特征,对识别地磁场异常变化或干扰变化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
通过小波分析和频谱分析,发现Z分量低点时间的小波变换结果曲线(α=6)明显地随节气而变化;对地磁Z分量低点时间季节性变化进行了初步的比较分析. 相似文献
3.
利用大连地震台地磁Z分量观测资料,对其日变幅度、低点时间和日变形态的年变化进行分析,由此初步总结地磁Z分量日变化的规律及特征,对识别地磁场异常变化或干扰变化具有一定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4.
张北6.2级地震前后地磁Z分量的日变化 总被引:6,自引:3,他引:6
利用河北省及邻省、市共17个地磁台相对观测Z分量资料,总结分析了张北6.2级地震前后的日变化。认为,一次较强地震前可能有多次异常出现,日变反向可作为中短期异常,而后出现的日变低点位移,当分界线连续在某区出现,地震可能进入短临阶段。日变反向的极值区附近和低点位移连续汇集地区可能是未来震中。对于震前出现的多次异常进行追踪预报,可能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5.
在1984年地磁清理攻关时,我们曾对西南地区地磁低点位移与5级以上强震的关系进行了统计研究,其结论是:“由于西南地区地形复杂,气侯多变,地区差异大,导致低点位移频繁发生,虚报很多,相关系数接近1。因此,震磁关系不明显。本文进一步从地磁低点时间的规律性着手,分别对单台、多台低点时间进行统计研究:为区分磁暴影响,分别作了静、扰日对比;为查明气侯影响,作了季节统计对比;为查明低点位移与太阳黑子活动的关系, 相似文献
6.
7.
本文采用回归分析法,分析了1989年和1990年发生在吉林省盘石地磁台附近70km和34km的M_L=3.9和4.3级的地震,提出了震前异常报告,并给出用Pc-1500计算器的计算程序。 相似文献
8.
地磁垂直分量Z日变幅逐日比是基于变化磁场在地球电导率的作用下会产生一个与变化磁场相反的感应磁场,该感应磁场不仅包含了外空磁场的信息,还包含了地下电导率的信息。因此,相对于地磁场其他成分来说,Z分量更多地反映了地下活动的变化,逐日比是利用前后两日地磁Z分量日变幅相比来提取该异常现象。本文利用华南部分地磁台站数据进行逐日比计算,结果显示2014年12月22日出现高值异常,于异常日99天后发生地震。双低点是地磁Z分量出现相位和幅度变化,从正常的V字型变为W型,改变了正常的日变形态。在地震前57天,贵州、广西、海南、湖南等大部分地区出现双低点异常,震中位于低点异常分界线附近,地磁低点位移的出现与地震的孕育和发生相关。本文结合逐日比和双低点来预测地震,可提高其可信度。 相似文献
9.
本文应用中国地磁台网完成数字化改造后自2008年以来的地磁场观测数据,分析了过去12年(2008—2019年)中国地区地磁场Z分量的日变化幅度特征.重点研究了地磁场Z分量在太阳活动高低年的月变化、季节变化情况以及对其在云南地区和中国东南部地区同纬度台站之间进行了对比分析.研究表明,Z分量日变化幅度在同一月份或季节随太阳活动的变化主要来自电离层电导率的影响;但在太阳活动高年,电离层中性风的作用可能会使分点月的Z分量日变化幅度大于或等于夏至月;由于云南地区地下电性结构的复杂性,地下电导率可能在分点月和夏至月对云南地区的Z分量日变化幅度起到了放大作用,使其增加了约12%~41%.研究结果为地磁场日变化及地磁异常提取的背景信息选择提供了新的参考.
相似文献10.
利用河北省及邻区共8个台的绝对磁测Z分量的资料,分析了地震磁场Z分量的年变化。结果是,曲线相对长斜线而言,一年中形成两个峰值,时间在4月份和10月份前后。前年1、7、12月份为低值,7月份最低。相对长斜线的年变量大幅度各台变化不大,有从南往北逐渐加大迹象,但是各台的年变化幅度又随时间而有较大差异。主伙同时间里各台Z分量的变化差异,主要是各地长期变化速率不同引起的。认识了地磁场Z分量这些变化特征和规 相似文献
11.
为了探索地震短临预报的规律,选用1991~2003年洛阳及邻区的22个ML4.0以上地震,对于洛阳台、卢氏台的地磁垂直分量资料进行综合分析,认为中强地震前45天内,Z曲线形态会出现异常变化,表现为低点时间位移、W型双低值现象、低值区、曲线平缓等多种异常。当出现2种以上异常或3次以上异常,未来3个月内,洛阳及邻区可能发生中强地震(概率为0.73)。 相似文献
12.
13.
2012年6月13日和7月10日华东地区部分地磁台垂直分量日变形态出现双低点异常,首次异常出现后37天,于7月20日发生江苏扬州M 4.9地震,震中位于低点位移分界线附近。分析认为,在强震前由于应力变化,引起孕震体环境中介质电导率等电磁性质发生改变,区域地磁场垂直分量日变曲线出现相位和幅度变化,说明地磁垂直分量日变双低点异常与地震的孕育和发生相关。 相似文献
14.
15.
"Double low-points" anomaly in daily variation of vertical component of geomagnetic field before the MS8.0 Wenchuan earthquake 下载免费PDF全文
The "double low-points" anomaly in daily variation of vertical geomagnetic component was observed on May 9, 2008 at 13 geomagnetic observatories belonging to the geomagnetic observatory network center of China Earthquake Administration. These observatories distribute roughly on three belts with the intersection in western Sichuan. On May 12, three days after the anomaly appearance, the great MS8.0 Wenchuan earthquake occurred. The "double low-points" anomaly in daily variation of vertical geomagnetic component is an anomalous phenomenon of regional geomagnetism, which does exist objectively. The possible cause is the change of extrinsic eddy current system resulting in geomagnetic daily quiet variation (Sq), or the delay of several hours between the intrinsic and the extrinsic eddy current system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double low-points" anomaly of daily geomagnetic variation and the earthquake reveals that the former possibly reflects the accelerative alteration of earthquake gestation in the deep Earth.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