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古地理学报》2011,13(5):0-0
热忱地庆贺中国著名沉积学家、煤田地质学家、地质教育家和古地理学报荣誉编委张鹏飞教授九十华诞暨从事地质事业66 周年。张鹏飞教授1921年10月出生于战乱频仍的旧中国。他年轻时目睹了祖国和人民遭受的苦难,从而立志勤奋学习,为改变国家的面貌不懈努力。1944年至1947年6月他先后在西北工学院矿冶系、西北农学院及天津北洋大学地质学系学习,1947年8月至1950年就读于北京大学地质学系,毕业后以优异成绩留校任教。1951年北京矿业学院成立之初他来校任教,后担任矿岩教研室主任,是学校地质系和煤田地质专业的奠基人之一。60年来,张鹏飞经历了中国矿业大学从天津到北京、北京到四川、四川到徐州、徐州到北京的曲折发展历程。虽经风雨沧桑,他仍矢志不渝,始终奋斗在教学科研第一线。1962年,他被评为副教授,1985年被评为教授。1986年他如愿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张鹏飞教授长期从事沉积岩石学、沉积学和煤田地质学等方面的教学与科研工作,曾为本科生开设矿物学、岩石学、沉积岩石学及沉积环境分析等课程,为研究生主讲沉积学原理、碳酸盐岩岩石学、砂岩岩石学、沉积环境研究方法等课程。他主编《沉积岩石学》、《含煤岩系沉积环境分析》等教材,还撰写《吐哈盆地含煤沉积与煤成油》、《华北晚古生代煤系高岭岩物质组成和成矿机理研究》等专著。从20世纪60年代起,他在学术刊物和国内外学术会议上发表论文60余篇。他还承担了国家攻关、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煤炭科学基金等多项科研任务,其科研成果曾获原煤炭部飞马奖及科技进步奖、教育部科技进步奖、国家科技进步奖等多项奖励。张鹏飞教授还是《沉积学报》和《古地理学报》的编委,1979年被推荐为沉积学会第一届理事。张鹏飞教授的主要研究领域为含煤岩系沉积环境和古地理演化。为此,他的足迹遍及祖国大江南北,研究课题涵盖古今地质领域。20世纪70年代以来,他以更加饱满的热情,与研究生们一起承担广西晚二叠世碳酸盐岩型煤系沉积相及聚煤模式、南方石炭纪沉积环境及聚煤模式、云贵川晚二叠世沉积环境及聚煤规律以及西北吐哈盆地早中侏罗世成煤环境及沉积古地理研究等多项科研任务。在对这些地区的含煤岩系沉积环境、沉积体系、成煤模式及成煤古地理演化等研究的基础上,对一些沉积学和煤田地质学理论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从而提出了“幕式聚煤作用”理论。他认为,煤层底板根土岩是基底暴露期间潮湿气候下的古土壤层,煤层是在基准面抬升过程中堆积而成的,煤层和根土岩之间的界面代表了一次间断面,可以作为层序地层学中的准层序界面;厚度较大、大区域分布的煤层,是主要聚煤作用幕期形成的,而厚度较小、局部分布的煤层,则是次要聚煤作用幕期形成的。20世纪80年代,国内外加强了对碳酸盐岩岩石学及沉积相方面的工作,出现了碳酸盐岩沉积相和岩相古地理的研究高潮。陆表海碳酸盐岩型含煤岩系作为一种特殊的含煤岩系,引起了广大地质学者的重视。中国南方广西上二叠统合山组及贵州东南部上二叠统吴家坪组与长兴组是典型的碳酸盐岩型含煤岩系。经过多年研究,张鹏飞教授和他的研究生提出了包括台地总体变浅成煤、台内滩丘变浅成煤以及台地边缘浅滩变浅成煤等3种碳酸盐岩台地聚煤模式,并发现碳同位素在上二叠统的吴家坪阶与长兴阶的界线处的突然降低事件。此外,他还对湖南石炭系沉积学及岩相古地理学进行了研究,认为中国最早大规模聚煤期湖南早石炭世煤层形成于障壁砂坝—潟湖—潮坪沉积体系,并对煤层形成的规律进行了研究。经过多年的努力探索,张鹏飞教授及其研究生对中国扬子地台、华北地台南缘及吉黑海西褶皱系某些有代表性煤田进行了含煤岩系的沉积学研究,积累了丰富的第一性资料。20世纪90年代初,在著名地质学家冯增昭教授主编的《中国沉积学》一书中,张鹏飞教授以滇东、黔西、淮南、黑龙江鹤岗、湘中及桂中等地区的晚古生代和中生代含煤岩系为例,着重介绍了煤层和沉积体系,包括冲积扇三角洲、河流、复合型三角洲平原、湖泊、障壁砂坝和碳酸盐岩台地,并探讨了不同沉积体系下的聚煤特征和含煤性。高岭岩(土)资源理论研究及其开发应用构成了近代固体地球科学领域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已逐渐形成一个研究热点。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张鹏飞教授和他的研究生对中国煤系高岭岩物质组成及成矿机理进行了系统研究,并提出了鲁西A层高岭岩、夹矸及底板型高岭岩、木节土型软质高岭土、淮南下石盒子组B层高岭岩等4种成因模式。研究认为,生物和有机质在高岭岩成矿过程中起重要作用。“严谨求实,追求卓越”是张鹏飞教授60多年来从事地质工作的体会,而“活到老,学到老”是他晚年生活的真实写照。退休以后,他仍然积极参与科研活动,关心年轻教师的教学与科研活动和研究生培养工作,他还继续对中国古地理学和沉积学的发展以及《古地理学报》的创建和发展辛勤工作并献计献策。几十年来,张鹏飞教授脚踏实地、勤勤恳恳、默默无闻地奉献着自己的智慧和力量,用自己的肩膀托起一代代学子,以实际行动书写着“人梯精神”。半个多世纪以来,张鹏飞教授为祖国培养了大批煤田地质科技人才,其中包括博士3 名、硕士18 名以及退休后协同年轻教师指导的许许多多博士和硕士。如今,张鹏飞教授早已桃李满天下,他的学生已成为各行各业的骨干,其中有院士、教授、研究员、高级工程师以及博士生导师,他们在各自工作中取得的每一份成就都是对张先生的最好回报。老骥伏枥,志在千里;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如果先生是一本书,那最精彩的篇章一定写着“园丁”二字;如果先生是一卷画,那最壮美的一幅就是一支蜡烛,始终放射出燃烧自己和照亮别人的光辉。衷心祝愿张先生健康长寿,为中国沉积学、煤田地质学、古地理学以及地质教育事业的发展继续做出更大贡献!  相似文献   

2.
冯增昭 《古地理学报》2007,9(5):I0003-I0004
2007年10月7日,是著名古生物学家、地层学家和地质学家、我国地质学界的老前辈和一代宗师、中国地质大学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古地理学报》编委杨遵仪先生的百岁华诞。《古地理学报》编辑委员会和编辑部特组织和编辑本专刊——《杨遵仪  相似文献   

3.
《古地理学报》2009,11(6):0-0
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九三学社社员、杰出的地质学家、地质教育家、中国科学院资深院士、中国地质大学教授、《古地理学报》荣誉编委杨遵仪先生,于2009年9月17日在北京逝世,享年101岁。杨遵仪先生1908年10月7日出生于广东省揭阳县。1933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地学系并留校任教。1936年赴美国耶鲁大学学习古生物学及地层学,1939年获理学博士学位。旋即回国参加抗战,任中山大学教授、地质系主任,兼两广地质调查所所长。1946年回清华大学地学系任教。1950年加入九三学社。1952年参与创建北京地质学院。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198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91年被评为全国优秀教师。1992年当选为美国地质学会荣誉会员,1994年获美国耶鲁大学克罗斯奖章,1997年获香港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和李四光地质科学荣誉奖。他曾担任九三学社中央顾问,中国古生物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地质学会常务理事、北京地质学会副理事长,《中国科学》、《科学通报》、《地球科学》、《现代地质》、《古地理学报》等刊物及《中国大百科全书》编委,曾长期担任《古生物学报》、Stratigraphy and Paleontology of China主编和《地质学报》、《地层古生物论文集》副主编。他是美洲地质学会终身荣誉会员,美国耶鲁大学Sigmay Xi荣誉会员,国际地科联地层委员会冈瓦纳地层分会委员。杨遵仪先生是我国古生物学和地层学的奠基人,是著名的古生物学家和地层学家。他专长腕足类,是我国研究古生物门类最多的古生物学家之一,对许多化石门类均有深厚造诣,被誉为“古生物学活字典”。1986年,他与程裕淇、王鸿祯合著的The Geology of China在英国牛津大学出版社出版,这是继李四光之后系统地向国外介绍近半个世纪中国地质学研究进展的重要专著,影响深远。他与研究小组共同撰写的《中国三叠系》,是对我国三叠系研究全面系统的总结,这一成果作为《中国地层概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曾获地质矿产部科技成果一等奖。杨遵仪先生对界线层型和事件地层的研究居于国际领先水平。他于20世纪70年代末组织对国际地质学热点古生界—中生界界线进行研究,成为我国第一个国际地质对比计划(IGCP)的领导人。他先后组织和领导IGCP203和IGCP272项目,对我国二叠纪与三叠纪之交的界线地层、生物特征以及古—中生代之交的海洋生态环境更替和重大地质事件进行了综合研究。 2001年,浙江长兴煤山剖面成为全球二叠系—三叠系界线层型剖面(“金钉子”),该成果获2002年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杨遵仪先生是著名的地质教育家。1956年,他主持出版了《古生物学教程》,这是我国第一部高等学校古生物学教材。1960年,他和同事创办了我国第一个地层古生物学专业。1962年,他在国内首次开设了生物地层学课程。1980年,他与郝诒纯合作再次主编《古生物学教程》,并获全国高校优秀教材一等奖。他讲授过古生物学、地史学、地层学、古生态学、生物地层学和古生物学专题讲座等多门课程,培养了大批优秀学生,其中许多人后来成长为学术、管理等各个领域的领军人才。杨遵仪先生在“文革”期间受冲击被关进“牛棚”,仍坚持参加教学实践,设法了解国外地层古生物学研究的最新成果和动向,为文革结束后迅速缩小与国外的研究差距创造了条件。他乐意为同辈专家排忧解难,他热心提携后生,还十分注意在思想和作风上做出表率。他把部分积蓄捐赠给中国地质大学设立“杨遵仪奖学金”。他百岁华诞之际,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贺信中说:“四十七年前您是我的老师,今天仍然是我的老师,我将永远以先生为榜样,像先生那样做人、做事、做学问。”杨遵仪先生的一生是勤奋求索的一生,是甘为人梯的一生,是光辉奉献的一生。杨遵仪先生的辞世是中国地质界、教育界和科技界的重大损失。杨遵仪先生的高尚情操和道德风范是留给我们的宝贵精神财富。我们深切怀念杨遵仪先生!杨遵仪先生的音容笑貌永远留在我们的心中!  相似文献   

4.
70多年来,董申保老师一直从事地质学研究与教育工作,为我国地质行业发展与教育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其中在北京大学学习、工作将近40年。2007年9月17日恭逢董先生九十华诞,我们将他在北大学  相似文献   

5.
王剑 《沉积与特提斯地质》2010,30(3):F0002-F0002,I0001
金秋时节,喜逢刘宝珺先生八十华诞。虽耄耋之年,先生依然精神饱满,思维敏捷,风趣幽默,心态平和;虽耄耋之年,先生依然枥骥千里,身体力行,躬身项目研究,关注事业发展;  相似文献   

6.
中国共产党党员、中国矿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工程院资深院士、中国著名煤田地质学家、煤岩学家、地质教育家、<古地理学报>荣誉编委韩德馨先生,因病于2009年10月17日在北京逝世,享年92岁.  相似文献   

7.
2008年10月,是我国著名的煤田地质学家、煤岩学家、地质教育家、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矿业大学教授和《古地理学报》编委韩德馨先生90寿辰暨从事地质工作66周年的日子。在长期的教书育人、科学研究中,他怀着对祖国和地质事业的无限热爱,辛勤耕耘、无私奉献、兢兢业业、不断创新,为祖国煤炭事业的发展及人才培养,为煤田地质科学的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  相似文献   

8.
热忱地祝贺著名地质学家、古地理学家、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古地理学报》编委、中国共产党党员、九三学社社员崔克信先生百岁华诞!崔克信先生,字子成,1909年7月7日生于河北省井陉县。1935年,崔克信毕业于北京大学地质系,即考入实业部地质调查所,任练习员。1936年初,调查浙江长兴的石油及煤田地质。又与该所潘钟祥一同调查了太湖地质,后来,与潘合著了《无锡太湖附近下石炭纪地质述略》一文,发表于当年刚创刊的《地质论评》1卷4期上。1937年夏,崔克信升任实业部地质调查所技佐。不久,抗日战争爆发,他随该所迁往湖南长沙。1938年又迁到四川重庆北碚,并随新任所长黄汲清在四川自贡、威远、乐山、峨眉等地调查地质、盐类矿产及石油天然气矿产等。1939年4月,崔克信与程裕淇、周德忠一起去新建的西康省调查地质矿产。他们在康北泰宁、道孚、鱼科、炉霍、甘孜、瞻化等地调查地质及砂金矿、铁矿等,取得了很大成绩。后来,经济部资源委员会西康金矿局请求借调崔克信至该局工作。崔克信在鲜渠河流域渣坝地区发现重要的砂金矿,使金矿局扭亏为盈,获全局上下之赞扬。1941年初,崔辞去经济部地质调查所技佐职, 改任西康省地质调查所技师。1946年,他任西康省地质调查所代所长,不久任所长,一直工作到1950年,前后达11年。他取得的工作成果主要有康定锦盖坪、道孚渣坝、泰宁附近、雅江附近等地的砂金矿地质报告、《康藏地质图集》、《康藏地质志》等。另外,他在人文地理学、地图学、地名学方面也很有贡献。他于1944年在《西康经济季刊》上发表了《神秘之邦——木里》一文,介绍了该区自然地理景观、风土人情及落后的封建土司制度,并建议把木里所辖的广阔地域(康藏高原东南角)从盐源县分离出来,另立木里县。解放初,西康省人民政府采纳了他的意见,成立了木里藏族自治县。他于解放前夕编出了《1 ∶20万西康东部地质考察路线图》,申报馆曾用来编图,纠正了前人不少错误。他解放初期编的《1 ∶50万康藏路线地质考察图》,被重庆军管会测绘科所采用,修正了当时的康藏高原地形图,得到使用单位好评。并且,康藏地名大都采用了他的译名。1950年初,大西南解放后,崔克信被调到重庆西南地质调查所工作。1951年,他参加了中国科学院组织的西藏工作队,进藏工作两年多,取得了丰富的路线地质矿产资料。1955年,他任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副研究员,并奉派去该所与石油工业部青海石油管理局及中国科学院古生物研究所联合组织的青海柴达木石油地质综合研究队,出任队长两年,成绩优异,晋升为研究员。这期间的主要工作成果有:《青海柴达木盆地地质概况》、《柴达木茫崖区石油勘探方案》、《柴达木冷湖区石油勘探方案》等。1958年后,崔克信调往科学出版社及中国科学院自然资源综合考察委员会,任编辑及学术指导等。1973年,他重回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中国科学院竺可桢副院长倡议编写《中国自然地理》丛书,他应邀从事编撰《中国自然地理·古地理》,并于1986年出版了《中国自然地理· 古地理(下册)》。他还单独或与人合著发表了《中国大陆的形成与发展》(1982)、《中国震旦纪至二叠纪古气候》(1984)、《华南震旦纪和寒武纪磷块岩沉积环境探讨》(1987)、《庐山冰川现象之观察》(1989)、《川西高原砂金矿床形成规律》(1989)等。1986年,77岁的崔克信先生申请到了“中国西南区域古地理”课题,并联络了5个单位9名副研究员以上人员,组成科研群体,开展研究工作。后来,虽然遇到许多困难和挫折,但他不顾年迈体衰,坚持工作,终于在2002年93岁高龄时完成了研究任务。其最终研究成果《中国西南区域古地理及其演化图集》于2004年由地震出版社出版,计有古地理图19幅(早震旦世至晚三叠世),地壳运动演化图4幅(前寒武纪、加里东运动、海西运动、印支运动),说明书84万字。《科学时报》、《中国国土资源报》、《古地理学报》等报道了这一成果,颇受各界好评。1999年2月,《古地理学报》创刊,他即担任编委至今。他在创刊号上发表了《我是怎样走上古地理学研究道路的》一文,积极地促进了《古地理学报》的创刊和发展。而今,年届百岁高龄的崔克信先生依旧神清气爽,老当益壮,还在关心祖国地质科学事业的发展,还在惦记他早年辛勤收集的青康藏高原地质资料,希能继续整理研究,做出新的成绩。
再次敬贺崔先生百岁华诞!敬祝他健康长寿!全家幸福!
(潘云唐撰稿)  相似文献   

9.
《地质论评》2013,(1):82+96
罗国煜教授优势面理论学术思想研讨会暨罗国煜教授八十华诞庆典活动于2012年10月22日在青岛成功举行。优势面理论是南京大学罗国煜教授于1981年提出的。经过30年多年的不断研究发展,该理论已由最初在矿山边坡工程中的应用,逐渐发展为在水利工程、氡污染、桥梁工  相似文献   

10.
《古地理学报》2013,15(4):0-0
著名沉积地质学家、成都理工大学沉积地质学科奠基人之一、沉积地质学教育家、四川省首批学术及技术带头人、原成都地质学院(现成都理工大学)沉积地质研究所所长、《古地理学报》编辑委员会荣誉委员曾允孚教授,因病于2013年5月26日在成都逝世,享年87岁。
曾允孚教授1927年1月27日出生于重庆铜梁县,1939年9月至1942年9月,在铜梁县立中学学习,1942年9月至1945年7月,在重庆北碚兼善中学高中部学习,1946年9月至1950年7月,在重庆大学地质系学习。1950年8月至1956年7月,在重庆大学地质系任教。1956年成立成都地质学院时,从重庆大学调到成都地质学院工作。1956年8月至1984年12月,在成都地质学院岩石教研室任讲师、副教授、教授,并历任岩石教研室副主任、主任;1985年1月,学校成立沉积地质矿产研究所,担任首任所长。1952年2月加入九三学社,1985年8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78年1月晋升为副教授,1981年5月晋升为教授、博士生导师,是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的专家。曾任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地质学会沉积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国际沉积地质学家协会会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地学部学科评审组成员、地矿部岩相古地理协作组副组长。  相似文献   

11.
翟明国 《岩石学报》2021,37(1):I0001-I0001
似乎还是在不久前,我应中国地质科学院同行的邀请,为庆贺沈其韩先生96华诞在《岩石学报》出一个学术专辑并做序.时间如梭,转瞬就过去了,《岩石学报》又将为沈先生百岁盛典和从事地质工作80周年再出专辑,实在是令人鼓舞和喜庆之事,既为沈先生有如此康健之福,又为前寒武纪地质和变质地质学传承有靠,这个专辑的出版都是一件有意义的大事...  相似文献   

12.
沈其韩先生,中国科学院资深院士、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他1922年4月27日生于江苏省淮阴县,幼年返回江苏海门原籍,1946年毕业于重庆大学地质系。从大学读地质专业算起,他已经从事地质事业70年。  相似文献   

13.
沈其韩先生,中国科学院资深院士、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他1922年4月27日生于江苏省淮阴县,幼年返回江苏海门原籍,1946年毕业于重庆大学地质系.从大学读地质专业算起,他已经从事地质事业70年.  相似文献   

14.
15.
16.
自创刊以来,《古地理学报》的第一作者单位涉及85个单位,其中文章超过5篇的作者单位有29个,分别是: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中国矿业大学(北京),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