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利用2010—2021年中国气象局灾情直报、地面观测、多普勒雷达资料,分析了伊犁河谷冰雹时空分布及雹云雷达回波:(1)5—8月是冰雹高发期,其中6月出现冰雹次数最多且雹暴发展最为旺盛;其日变化峰值在16—19时,19时出现最多。(2)冰雹易出现在河谷喇叭口地形的南北两侧,昭苏县的冰雹占伊犁河谷冰雹总数的一半以上且多为普通单体和多单体风暴,线风暴和超级单体风暴多发在霍城县。(3)统计32个雹云雷达回波初步凝练出预警指标:当反射率因子大于50 dBZ,回波顶高大于8 km,VIL出现跃增时,应警惕冰雹的发生;当回波顶高发展到11 km以上,出现冰雹的概率较大;(4)4类雹暴分别具有如下特征:普通单体多为高悬的质心;多单体风暴生命史较长,会反复影响同一地区;线风暴组织性较差,结构松散,低层常出现钩状回波;超级单体风暴基本具备所有典型回波特征,但有些个例中气旋不明显。  相似文献   

2.
黔北一次深对流长寿命冰雹过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2004年4月22日黔北一次大冰雹过程与本地历史经典冰雹环境场作对比得出:(1)500hPa至地面均无经典冰雹的几种动力辐合对流系统,本例的主要触发和维持对流的动力因子在深厚的200~300hPa。中低层只是弱的动力条件和强的温、湿条件配合、无冷空气;本例冰雹历时长、雹源地及移动路径少见;(2)数值预报产品的T213500hPa高度场、850hPa水汽通量散度场、春季0se场各层的有关数值和典型的“Q”型图像有指示性预报。(3)近地层太阳辐射使气温6h陡增10℃,气温降雹前达30℃.当大气不能继续膨胀时,就成了这次冰雹的触发原因;(4)遵义新一代CINRAD/CD雷达从PPI、RHI、四幅平显、径向速度上,跟踪探测记录到本例在贵州山区特定的地形条件下所表现出的人字型、弱回波、长钉状、中气旋等降冰雹的典型特征。(5)假尖顶回波和导出产品HI实心大三角图像和VIL的高值特征可作为冰雹天气的有效预警工具。  相似文献   

3.
用能量分析方法识别冰雹云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用GMS TBB遥感资料和湿-比有效能量方法分析了1998年巴盟地区9次降雹过程,认为:(1)云顶温度及其水平梯度是识别冰雹云的重要参量,云顶温度低于-25℃才可能出现有灾冰雹,预报区云顶温度水平梯度大于50℃/50km才可能出现重雹灾;(2)冰雹云生成前低层是高能舌,而中高层低能中心和负能量平流中心位于其北或西北方;(3)有雹无灾冰雹云生成前低层没有高能舌,在降雹区西北方450km以内也没有中高层低能中心。  相似文献   

4.
广东省大冰雹事件的层结特征与融化效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主要利用L波段常规探空数据、华南区域加密自动站资料以及ERA-Interim 0.125°×0.125°逐6 h再分析资料,依据我国冰雹等级划分标准(GB/T 27957-2011)筛选了2004~2017年发生在广东的23个大冰雹事件(直径≥20 mm),重点分析其大气层结状态与结构特征,定量诊断了大冰雹的融化效应,并建立了判别大冰雹的物理参数模型。结果表明:(1)大冰雹事件“上干下湿”比非大冰雹(直径≥5 mm且<20 mm)事件更加清晰,产生大冰雹所需的对流(位势)不稳定建立更依赖于“上干下湿”而不是“上冷下暖”。(2)H?/H+(冷云和暖云厚度比值)对于区分大冰雹与非大冰雹具有较好的指示效果,H?/H+高于1.6/1对判别产生大冰雹有参考价值。(3)相比于非大冰雹事件,大冰雹事件最大热浮力高度高于?5℃层,有利于托举雹胚进入有效增长层(?10℃~?30℃),促使雹胚生长为大冰雹。最大热浮力强度≥4℃可作为判别大冰雹与非大冰雹的关键阀值。(4)热传递与对流交换()对大冰雹融化起主要作用,其贡献率与DBZ(冻结层高度)、(环境平均温度)呈反比关系;冰雹表层水膜因蒸发或重新凝结消耗潜热()对大冰雹融化影响表现在DBZ高度上的冰雹直径越小、融化贡献率越大,大冰雹融化程度越大。高空的干层向下延伸到较低高度有利于大冰雹不被或少被融化,也是大冰雹事件WBZ(湿球零度层高度)显著低于DBZ的重要原因。(5)基于全文统计内容与对比分析,构建了一个判别大冰雹的物理参数模型,大气层结满足ΔTd85(850 hPa与500 hPa的露点差)≥46℃、500 hPa的T?Td≥15℃、1000~700 hPa最小的T?Td≤2℃、H? /H+≥1.6/1,最大热浮力强度≥4℃、最大热浮力高度高于?5℃层时,有利于产生大冰雹。  相似文献   

5.
川西高原冰雹的气候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川西高原冰雹的气候分析陈朝勇,石宗莉(甘孜州气象局邮码;626000)1引言冰雹是危害农、牧、林业生产和人民生命财产的灾害性天气。川西高原从3月至11月均有冰雹天气过程发生,对于大多数地区的农作物属一年一熟的川西高原,冰雹的危害不仅影响到藏族人民的生...  相似文献   

6.
一次强对流过程的三维数值模拟   总被引:12,自引:5,他引:12  
利用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建立的完全弹性三维雹云数值模式(IAP-CSM3D),模拟了2004年4月23日横扫湘中湘南大部分地区的飑线强对流过程的流场、雷达回波和含水量等宏、微观物理量的分布及其演变。分析了冰雹形成的微物理过程,结果表明,冰雹粒子主要由冻滴(CNfh)和霰(CNgh)转化形成,其中冻滴的贡献比较大,冰雹主要是通过撞冻过冷水过程(CLch、CLrh)长大。将多普勒雷达实测资料同模拟的气流结构进行比较可见,雷达观测到散度随高度的变化与模式模拟的气流结构一致;模式输出的雷达回波强度及回波顶高与雷达观测事实相近。  相似文献   

7.
利用贵州威宁雪山X波段双偏振天气雷达一次冰雹过程观测资料,基于MATLAB软件对雷达观测数据进行数据质量控制基础上利用模糊逻辑算法对冰雹云中水成物粒子进行识别分类,主要结论如下:(1)采用综合小波去噪能够有效去除差分传播相位(ФDP)存才的脉动和毛刺,保证ФDP的连续性和平滑度,保留有效ФDP值,其用于雷达反射率因子衰减订正具有较好的效果。(2)冰雹形成与低密度霰(LDG)、高密度霰(HDG)以及过冷水(SCW)的增减演变较为对应,霰粒子是冰雹形成的关键粒子。(3)从霰粒子出现到识别出冰雹时间为26 min,约4个体扫时间,从识别出冰雹到地面观测到降雹32 min,约5个体扫时间。(4)冰雹识别结果与地面观测总体一致,所构建的识别参量阈值基本合理,研究所构建的粒子相态识别方法在贵州威宁具有普适性,可为冰雹早起识别、预警和人工防雹作业提供技术和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8.
冰雹与雷暴大风的云对地闪电特征   总被引:18,自引:1,他引:18  
陈哲彰 《气象学报》1995,53(3):367-374
利用京津冀中尺度试验基地三站闪电定位资料,对1989—1992年20个冰雹大风实例进行了分析。发现云对地闪电(简称地闪)活动表现为一次冰雹大风天气过程。且正的云对地闪电(简称正闪)占绝对优势,而负的云对地闪电(简称负闪)则与强降水相关。其开始发生时间与雷雨同步,比冰雹平均提前25min左右,出现在雹云前进方向右侧(下风方)10—50km。当正闪发生在雹云后部时是冰雹发生与加强阶段,而闪电密集区与云体重叠时是冰雹过程强盛阶段,当位于云体的前方且散开时是冰雹减弱消亡阶段。这个特征对超短期预报具有指示意义。  相似文献   

9.
满城冰雹微结构的观测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雨曾  陈越华 《气象学报》1994,52(4):460-469
根据河北满城1986—1990年4000多个冰雹样品和843个冰雹切片的观测资料,对冰雹微结构特征(即冰雹胚胎、层次、冰晶和气泡)进行了统计分析,并推论出冰雹生长(即环境温度和海拔高度)的情况。  相似文献   

10.
王建国  汪应琼 《湖北气象》2008,27(3):268-272
使用2003-2005年4—8月发生在宜昌境内17次冰雹个例资料和相应的多普勒天气雷达(CINRAD/SA)产品资料,采用雷达产品特征分析和参量相关分析方法,对反射率产品、速度产品、回波顶高以及其他主要导出产品对冰雹预警的适用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反射率因子出现前侧V型槽口时,上升气流强烈,出现冰雹的可能性大。(2)降雹一般发生在正负风暴平均相对径向速度(SRM)对出现且其辐合最强时。(3)回波顶高达到9km以上可作为冰雹发生的参考条件。(4)当垂直积分液态含水量(VtL)密度超过4g·m^-3,出现直径超过2cm大冰雹的可能性极大。(5)冰雹指数(HI)对冰雹预警有一定指示意义;中气旋(M)出现可发布雷雨、冰雹、大风等强天气警报;龙卷涡旋特征(TVS)出现,可考虑发布冰雹和大风的强天气警报,但需参照反射率和速度产品进行具体定位。  相似文献   

11.
利用东营市1994—2019年冰雹资料、2000—2019年ERA5再分析资料和常规观测资料,统计分析了黄河入海口地区冰雹日时空分布特征,针对2010—2019年55 d冰雹日进行天气学分型和物理量场特征分析。结果表明:黄河入海口地区冰雹分布在3—10月,集中在春末夏初,冰雹时段主要出现在午后到傍晚和午夜前后,冰雹落区集中在沿黄河两岸和河口区的西部;冰雹日500 hPa环流形势可以分为西风槽型、高空冷涡型、脊前西北气流型和副高边缘型四大类;对2010—2019年55个冰雹日冰雹发生前1小时冰雹区的强天气威胁指数(ISWEAT)、总温度(TT)、 K指数(K)及850 hPa与500 hPa温差(T(850-500))等物理量进行统计分析,相应指标具有较好的指示意义。  相似文献   

12.
人工防雹作业指挥系统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系统是根据省台短期预报的结果,结合太原的冰雹规律建立的短时冰雹预报专家系统和防雹指挥系统。课题设计有五部分内容:(1)输入资料,(2)短时预报,(3)作业指挥,(4)效果评估,(5)系统服务。冰雹专家系统,是在采集我市5年(1990 ̄1994)26个冰雹个例,参考了我省天气预报手册中冰雹预报的指标(ST),又使用了高空图天气系统指标,气象卫星云图指标及单站温度指标及专家预报经验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相似文献   

13.
雹云识别与冰雹短时预报胡润山(大同市气象局037004)雹灾是大同市主要气象灾害之一,全市(包括市区和下属7个县区)范围内每年出现灾害性冰雹10次以上,冰雹次数之多,强度之大,给当地经济造成一定损失。全市冰雹除受大范围天气系统影响外,还受地形影响,有...  相似文献   

14.
多物理参量检验防雹效果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雨曾  郁青 《气象》1995,21(10):3-8
除使用地面冰雹资料(即冰雹动能、质量、降雹强度等)外,还选用了反映雹云变化的雷达回波参量等10个物理参量,作为作业效果的检验量,检验防雹效果。结果表明:高炮作业后雷达回波顶高、强度及30dbz强回波顶高显著地比作业前小;作业区比未作业区冰雹动能、冰雹质量、冰雹动能通量、质量通量、最大冰雹直径、数密度以及降雹持续时间也有明显减小。  相似文献   

15.
多普勒天气雷达冰雹探测算法评估及检验改进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王芬  李腹广 《气象科技》2009,37(3):345-348
利用新一代多普勒天气雷达资料和WSR-88D提供的冰雹指数算法,对2005年1月至2007年8月发生在贵州省黔西南地区的20个冰雹个例进行验证。用此算法对20个风暴日的样本计算了WT(警报阈值)、H(相对雷达的高度)、M(漏报率)、FA(虚警率)、POD/FAR/CSI(探测概率/误报率/临界成功指数)等多个函数,并将这些数据与强冰雹指数(SHI)作对比分析,将SHI作为冰雹尺寸的预报因子进行独立评估,对实际观测到的冰雹尺寸与模式预报尺寸进行比较。在考虑了本地环境、气候特征的前提下对误警率较高的情况进行了算法补尝,并针对误警率较高的现象提出解决办法:①输入当天的正确0℃/-20℃高度,②提高冰雹探测反射率阈值。用改进方法对2007年发生的9次冰雹天气过程进行对比检验。结果表明,误报率有所降低,预报冰雹尺寸更接近实际探测尺寸。  相似文献   

16.
科技部科研院所社会公益专项资金重点项目“突发性强灾害天气预警系统(EWSSWE)”2006年6月6日通过验收。该系统是一个依托动力模式的数值预警系统,以WWW为平台,融贯了多种天气预报新技术,集富含信息量的强对流指数诊断预测、基于卫星和雷达产品的外推以及动力模式数值天气预报于一体;该系统开发的冰雹预报产品使本来并非预报量的冰雹作为动力模式后处理的产品输出从而赋予动力模式以直接预报冰雹的功能;  相似文献   

17.
雷达资料对贵州春季冰雹云识别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2004年以来有雷达数据的25个贵州春季冰雹个例资料,基于贵阳、遵义和兴义3部天气雷达基数据,计算雷达回波顶高(ET)、垂直累积液态水含量(VIL)、组合反射率因子(CR)、制作反射率因子垂直剖面(RCS)产品,研究冰雹发生前后雷达回波的演变情况,找出冰雹发生前后以上产品的临界值和变化特征,从而对冰雹云进行雷达识别。经过对个例的分析研究发现:45 dB z以上的雷达回波能较好地识别冰雹云,结合0℃层高度和-20℃层高度,可较好的判断冰雹的大小;冰雹发生前1~2个体扫到冰雹发生时刻,VIL出现陡增现象。  相似文献   

18.
利用新一代天气雷达(CINRAD/CC)对2005年7月13日镇赉县宝山村出现的冰雹、雷雨大风及7月14日镇赉本站出现的暴雨观测资料进行分析,从而得出了不同类型的强对流天气的雷达回波特征。分析表明,冰雹、雷雨大风回波高度高,可达12km,暴雨过程回波高度仅9km;冰雹、雷雨大风这类强对流天气的雷达回波移动速度快,而局地暴雨的雷达回波移动速度缓慢。通过对多普勒径向速度图的分析,可以得出冰雹、雷雨大风与暴雨的动力结构有着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9.
利用2016-2019年贵州省人工影响天气作业站点上报信息、市(州)的灾情快报,以及毕节、贵阳、兴义3部新一代多普勒天气雷达资料等,分析贵州中西部7个具有多阶跃增特征的雹云单体的雷达参数演变特征,研究发现:(1)二阶跃增冰雹云演变呈发展-跃增-降雹-减弱-再发展-跃增-降雹的趋势;(2)降雹时刻,雹云的最大反射率因子(MaxREF)、45dBz回波高度(H45dBz)、回波顶高(H0dBz)、垂直累积液态水含量(VIL)平均值分别为63.4 dBz、7.55km、12.01km、39.08 kg/m2;大冰雹对应的MaxREF和VIL较小冰雹更大,大冰雹、小冰雹的H45dBz差别不大,大冰雹对应的H0dBz反而小于小冰雹;(3)冰雹发生前,MaxREF、H45dBz、H0dBz和VIL两个体扫间平均最大跃变分别为:5.89 dBz、2.19km、2.82km、17.5 kg/m2,跃变现象的出现比冰雹发生时刻平均提前21.4、22.2、28、28.8min,可以作为冰雹发生前的重要判断依据。  相似文献   

20.
利用安顺市2015-2019年降雹个例、Micaps常规观测资料以及贵阳雷达资料,分析总结了安顺市冰雹时空分布特征及雷达临近预警指标。结果表明:安顺市冰雹以直径20 mm以下的小冰雹为主,冰雹站次呈北多南少特征;冰雹天气主要发生在春季,4月最多,5月次之;2015—2019年期间,2019年安顺市冰雹站次最多,2017年最少。直径10 mm以上与直径10mm以下冰雹对应的雹云相比,其强回波值更强、降雹概率更高、强回波中心平均升降次数更多、上升幅度及最高上升高度更高(须在0 ℃层高度以上)、对应的径向速度场有明显特征(逆风区、辐合/辐散、旋转)的比例更高、径向速度特征(逆风区、辐合/辐散、旋转)出现时间较降雹时间提前量更多。此外,强回波中心上升高度(0 ℃层高度以上)越高,冰雹直径越大。以上雷达回波特征均可作为安顺市冰雹预警指标,有利于提高安顺市冰雹预警准确率及提前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