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我国特殊岩土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分析,总结了我国特殊岩土理论与应用研究方面的新进展,内容涉及湿陷性黄土,软土膨胀岩土,红土,软岩和特殊土的结构性,指出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最后对特殊土的研究方法做了阐述。  相似文献   

2.
我国银矿研究现状王静纯(中国有色金属工业总公司北京矿产地质研究所,北京100012)关键词银矿床,单银矿床,银-多金属矿床80年代以来,我国银矿地质研究有了长足的进展。大量的银矿勘查实践,推动了银矿成矿理论研究,深化了银矿地质规律的认识,取得了较好的...  相似文献   

3.
硅岩研究的进展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回顾了国外硅岩的研究历史,概述了当今的研究现状和未来的发展趋势,并与我国同一领域的研究状况作了对比分析,提出了改变国内硅岩研究落后现状的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4.
煤中微量元素研究现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煤中微量元素是世界洁净煤研究的热点;煤中微量元素的研究对于正确评价微量元素,预防煤中有毒有害元素对环境的影响,保护生态和人类生存的环境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和现实意义。本详细介绍了国内外煤中微量元素的研究进展,微量元素的分布规律、赋存状态及研究方法,并将其研究内容概括为基础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两个方面,详细介绍了研究方法(直接方法和间接方法),提出了今后研究的主要方向。  相似文献   

5.
我国生物礁研究的发展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赵焕庭 《第四纪研究》1996,16(3):253-262
黄汲清教授研究我国南方二叠系,引发了我国对古代生物礁的研究工作。60年代起我国开始对古代生物礁的研究。现代珊瑚礁研究从20年代末兴起,80年代以来正在深入发展,同全球变化研究和珊瑚礁开发紧密联系,拓展了研究领域,积累了许多新知。  相似文献   

6.
林海 《地球科学进展》2001,16(4):580-583
简述了台湾地区从事全球变化研究的组织机构,全球变化研究规划,研究目标,研究重点研究计划及其进展和今后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7.
地下水资源与江苏地面沉降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薛禹群 《江苏地质》2001,25(4):193-195
介绍了当前国内外水资源研究的发展趋势(研究特点、总的趋势)。强调要从整体、系统的观点出发,把资源与环境作为一个整体系统来研究。不仅研究资源、环境的自然属性,还加强其社会属性的研究,关注人类活动对自然生态系统的影响机制。其次,介绍了水资源研究的前沿领域。从江苏地面沉降现状出发,分析当前研究特点、存在问题,提出了相应的长江三角洲地面沉降研究建议。  相似文献   

8.
新构造学研究新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简单回顾了新构造研究历史,将其大致分为三个阶段,萌芽阶段,定性描述研究阶段和定性一半定量研究阶段,最后,重点讨论了该学科在基础理论和应用上的新成就。  相似文献   

9.
长江干堤管涌研究现状及其发展趋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长江流域连续遭受历史罕见的洪水灾害,干堤溃决给沿江两岸人民的生命财产带来巨大的损失,长江干堤的溃决主要由管涌引起,因此,长江干堤管涌研究一直是国内外水文工作者的研究热点,本文在总结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管涌发生,发展过程,提出具体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从而阐述了管涌研究的发展趋势,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管涌发生,发展过程,提出具体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从而阐述了管涌研究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0.
地质灾害研究现状与展望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环境和地质灾害研究是这一时期发展比较的领域,本文论述了地质灾害的研究的若干新进展,着重谈到了关于北京,成都两个研究中心的建立,两个环境问题概念提出了的积极意义和特别是在高边坡研究与地质工程处理方面的进展,本文认为环境岩土工程问题和地质工程介当前工程地质的重要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1.
由于大气中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浓度的急剧增加,全球气候正呈现变暖多雨的趋势。全球气候变化对森林生态系统影响的研究是现代森林生态学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本文综述了全球气候变化对森林生态系统影响研究的目的、内容和主要方法。全球气候变化将不同程度地影响森林生态系统分布、组成、结构、功能和生产力,同时也将影响生物多样性。森林生态系统的长期定位监测、实验生态学和生态系统的计算机建模是开展全球气候变化对森林生态系统影响研究的主要方法。最后简要探讨了全球气候变化对我国森林生态系统影响研究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2.
气候变化对陆地生态系统第一性生产力的影响研究综述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气候变化对陆地生态系统第一性生产力(NPP)的影响是一个倍受关注的问题,目前从观测、实验和模拟等几个方面在不同层次上对这个问题进行了大量的研究。气候变化对生态系统NPP的影响取决于气候各因子及其组合变化的方向、生态系统与当前气候之间的关系,另外还要受养分及其它因子的影响。目前大量存在的NPP模型各有优缺点,模拟结果各异但有会聚的趋势。改进观测方法和理论、建立全球共享NPP数据库、进行大规模生态系统层次的实验研究和发展生态系统动态模型(DGVM)是未来一段时期研究的重点。  相似文献   

13.
海岸生物地貌过程研究海岸带生物过程和动力-沉积-地貌过程之间的双向相互作用,是海岸生态系统响应和反馈全球变化的重要机制,被列为全球变化核心项目海岸带陆海相互作用研究的重点内容。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调查研究揭示了华南红树林和珊瑚礁热带生物海岸生物地貌过程的主要特点。造礁石珊瑚的高生长率和珊瑚礁高堆积速率是珊瑚礁生物地貌过程的物质基础;红树林生态系统的高生产力、高归还率和捕沙促淤功能是红树林生物地貌过程的物质基础。热带生物海岸地貌结构显示分带性和生物地貌类型和动力地貌类型的叠加和共存,潮汐水位严格控制群落分布格局并形成重要的生物地貌界限。热带生物海岸生物地貌过程有利于消除或减缓海平面上升的浸淹效应。热带生物海岸不断加剧的人类活动干扰和生态破坏导致生物地貌功能削弱和海岸资源环境恶化。  相似文献   

14.
陆面碳循环研究中若干问题的评述   总被引:30,自引:0,他引:30  
陆面碳循环是全球碳循环研究的重要内容 ,所涉及的研究领域很广。对碳循环研究中所涉及的有关主要问题——碳元素的源和汇、“漏失汇”(missing sink)、植被净初级生产力 (NPP)、土壤呼吸、CO2 的“施肥效应”、目前和末次冰期极盛时陆地生态系统的碳储量、“反褶积”(deconvolution)分析方法以及气候变化对净碳通量的影响等方面的研究内容及其进展情况作了简要回顾和介绍。总结了不同研究方法的优缺点及各自存在的问题 ,并对有关研究结果和未来的发展趋势作了评述。  相似文献   

15.
华南红树林海岸生物地貌过程研究   总被引:30,自引:3,他引:30       下载免费PDF全文
红树林生物地貌过程是全球变化海岸带陆海相互作用研究重点内容之一。本文以海南东寨港林市村,广东廉江高桥镇凤地村和车板镇那腮村以及广东深圳福田和锦绣中华3个半定位试验区有关红树林群落结构、潮汐动力、沉积特征和地貌特征的调查资料为基础,探讨红树林生物地貌过程的生物学基础,沉积地貌表现,红树林生态系对人类活动和海平面上升的响应。  相似文献   

16.
中国海洋生态系统动力学研究发展战略初探   总被引:14,自引:5,他引:14  
在概要介绍海洋生态系统研究的发展背景、有关国际计划的研究内容与发展动向的基础上,提出了我国海洋生态系统动力学研究的发展原则、战略目标、“九五”优先领域、重点研究问题、典型实验区等设想、建议及具体的实施对策。  相似文献   

17.
热带生物海岸对全球变化的响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乔民 《第四纪研究》2007,27(5):834-844
以热带生物海岸现代过程研究成果为基础,结合国内外相关资料,分析我国红树林海岸和珊瑚礁海岸对全球变暖、海平面上升、大气CO2浓度升高和海洋酸化的响应.其中,全球变暖和大气CO2浓度升高总体上有利于红树林生长发育,海平面上升对红树林和珊瑚礁的影响取决于红树林潮滩淤积速率和珊瑚礁礁坪堆积速率与海平面上升速率之间的对比关系.海平面加速上升将威胁部分红树林、珊瑚礁及其后的海岸堤防.全球变暖海表异常高温导致珊瑚白化、海洋酸化导致珊瑚和珊瑚藻钙化率降低将成为21世纪珊瑚礁的重大威胁.全球变化的不确定性和生态系统响应机制仍然有待进一步研究.主要是人类不合理开发活动导致目前红树林和珊瑚礁的广泛严重破坏,加强海岸带综合管理和生态环境保护,加强生态系统恢复重建,是有效适应本世纪全球变化影响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18.
国际地球科学与资源环境科学发展战略分析   总被引:4,自引:5,他引:4  
介绍了国际主要地学机构(NASA、USGS、NOAA、NERC、BGS)、主要组织(ICSU、EU、OECD、UNESCO)、国际主要基金机构(NSF、ESF)21世纪初10~20年有关地球科学与资源环境科学的研究与发展战略的目标、研究计划、主要研究内容与优先研究领域。这些机构与组织的地学与资源环境科学发展战略,反映了国际上地球科学与资源环境科学的研究重点和发展趋势,对把握国际地球科学与资源环境科学发展方向、明确我国地球科学与资源环境科学的战略重点和优先领域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同时,依据美国科学信息研究所(ISI)的基本科学指标数据库(ESI),分析了过去20年国际地学(geosciences)、环境/生态学(environment/ec ology)领域著名科学家的国别和机构分布状况,分析了国际地学、环境/生态学过去10年成果产出最多、论文被引频次最多、篇均被引频次最高的前10个研究机构,反映了过去10年国际地学、环境/生态学研究的影响力。最后,简要分析了国际地球科学与资源环境科学的优先研究领域与主要特点。  相似文献   

19.
青藏高原环境变化对全球变化的响应及其适应对策   总被引:48,自引:0,他引:48  
青藏高原的环境变化对全球变化具有敏感响应和强烈影响。青藏高原的现代环境与地表过程相互作用,引起包括冰冻圈和水资源以及生态系统等方面的一系列变化,对高原本身以及周边地区的人类生存环境和经济社会发展产生重大影响。作为国际研究的热点地区,青藏高原环境变化研究目前出现三个新的科学动向:关注关键地区的关键科学问题的系统研究;关注以现代地表过程为核心的监测研究;关注全球变化影响下的圈层相互作用研究。本项目的研究对青藏高原环境变化科学的发展、国际科学前沿的贡献以及服务于社会经济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通过项目的研究将揭示青藏高原隆升到现代地貌与环境格局过程中所出现的重大构造事件和环境事件;重建不同区域、不同时间尺度的气候环境变化序列并揭示其时空分布特征;阐明青藏高原冰冻圈、湖泊和主要生态系统与土地覆被在不同气候条件下的变化特征;揭示青藏高原环境变化与地表过程对全球变化的响应特点和高原热力与动力过程对不同气候系统变化的影响。本项目将在高原南北典型区域利用地貌学与沉积学手段,研究青藏高原现代地貌与环境格局的形成过程;利用湖芯、冰芯、树木年轮等手段,研究青藏高原过去环境变化的特征事件、区域分异及其与全球变化的联系;利用冰川、冻土、积雪的时空变化,结合对高原特殊大气边界层的观测,研究青藏高原冰冻圈变化与能量水分循环过程;从冰川、湖泊、大气的监测入手,结合模式方法,研究青藏高原环境变化的机制;利用生态系统碳的源—汇变化,研究青藏高原生态系统对环境变化的响应;综合研究全球变化背景下青藏高原环境变化与水资源变化所产生的区域效应和适应对策。  相似文献   

20.
全球变化下土壤功能演变的响应和反馈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土壤过程是陆地生态系统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全球变化有响应和反馈作用。概述了国内外全球变化下的土壤功能演变过程的研究进展。样带的生态学对比结合长期试验的联网研究成为区域尺度的重要研究方法,同时广泛应用稳定性碳氮同位素分析和区域模型方法,对土壤碳氮循环的人文和自然元素综合驱动进行定量研究。未来对全球变化下土壤过程的研究重点是集成社会经济和生物物理过程的研究,加强土地利用变化驱动的定量描述,综合研究土壤碳氮循环和水循环交互作用,建立区域尺度的土壤碳氮循环模型,预测全球变化下土壤功能的演变和反馈,提出调控策略和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