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进化序列系统学——以二叠纪瓦岗珊瑚类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进化序列系统学是古生物学中研究物种间和类别间的系统发育关系为目的的学科, 包括研究物种或类别间的亲缘关系, 并确定它们形成的先后序列.表型-分支系统学是该系统学的基础.分支系统学的许多重要概念在该系统学中加入了时间的含义, 例如, 认为最亲近的姐妹种之间的时间间隔不会超过它们母种的生存期.姐妹群和性状镶嵌分析是进化序列研究的主要方法, 而理解性状镶嵌分布是关键.这些分析可由计算机程序实现.以二叠纪瓦岗珊瑚类作为研究进化序列系统学的实例, 该类在特提斯地区广泛分布.通过对瓦岗珊瑚类的特征分析确定了17个性状用于研究, 并且每一性状确定了几个变化状态.根据最广布的性状状态、化石记录和个体发生等原则分辨出近祖性状状态, 并根据性状在系统发育中的重要性确定性状分级.然后, 确定了姐妹群间的关系和物种间的进化序列.在姐妹群与进化序列分析相互检验中可发现性状退化、平行演化和多向分支等古生物学重要现象, 并分辨出物种的异常顺序.在检验生物地层学首次出现事件讨论中推测了一些化石首次出现的可能层位.   相似文献   

2.
本文介绍古生物学新理论的另外二个方面:分类学方面的分支系统学及古生物地理学的新应用领域——微板块假设。 一、分支系统学Cladistics 或系谱系统学Phylogenetic Systematics Ⅰ.含义 这一名词顾名思义是主张严格地按照演化的系谱进行分类。Cladistics一词来自clade(分支)。分支是由一个单个祖先系列演发出的各系列的总和,犹如带有各桠枝的一段树枝,祖先系列是其主干,各后代系列是桠枝。分支系统学认为生物分类应当首先搞清各系列的亲缘关系,建立分支,作为分类基础,而排斥任何非亲缘关系的分类。分枝系统学的基本  相似文献   

3.
近代分支系统学的回顾与展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王晓鸣 《第四纪研究》1994,14(4):307-315
本文简要介绍分支学近20年的存在和发展。生物系统学界对求得树系所用方法的讨论由于分支学的出现而变得活跃。广泛的辩论促进了系统学方法的严谨化。分支学已被越来越多的生物系统学家所接受。近年分支学界讨论的内容包括化石在系统学中的作用,简约法则的应用,衡量树系的统计方法,以及如何将分子与形态数据结合等问题。  相似文献   

4.
古被子植物学近年在世界范围内得到迅猛发展,取得了引人注目的成果.本文概括介绍了北美古被子植物系统学、古生态学的新理论和新方法以及主要研究方向和突出的成果.在系统学领域中,叶结构的分类思想,各种不同的标本处理方法,大大地提高了化石鉴定的精确程度;对演化和植被史的研究取得了较快的发展.被子植物个体生态的复原和群落的重建,一直是被子植物古生态研究的重点.利用植物化石指示古气候,以及植物化石埋藏学也取得了较大的成就.本文还预测了该学科在90年代发展的趋势.  相似文献   

5.
李春卉  顾松竹 《地球科学》2018,43(11):3891-3900
二叠纪节房虫类有孔虫形态学高阶分类现状表明,苏联和美国两个学派的高阶分类特征存在尖锐对立.追溯两个学派高阶分类特征的历史渊源后,评述了当前有孔虫的高阶形态学分类.美国学派的高阶分类特征源自19世纪中晚期的英国学者;苏联学派的高阶分类特征则是进化分类方法应用的自然结果.苏联学派将系统发育贯彻始终,较美国学派更符合逻辑,但其系统发育重建缺乏科学性.通过结合形态、分支系统和分子系统发生等方法,有望解决二叠纪节房虫类的高阶分类问题.   相似文献   

6.
汉阳鱼作为湖北武汉地区古生代鱼类的代表,其真实形态一直未被确定下来,同时关于汉阳鱼目内部的系统发育学关系也只停留在其下两个属种的讨论上,并未对其开展详细的分析讨论.采用形态学和分支系统学的方法,对湖北武汉兰多维列世清水组上部的盔甲鱼类新材料进行了详细研究,建立了汉阳鱼科一新属新种:意外洪山鱼(Hongshanaspis inexpectatus gen.et sp.nov.),同时修订了汉阳鱼属的部分特征.新属以头甲呈宽大于长的梯形和横长的长条形中背孔等特征而归属于汉阳鱼科,同时又以头甲侧缘从眶孔往后逐渐由光滑变为锯齿状,椭圆形的背位眶孔,发育8对侧横管和细小粒状的突起纹饰等特征区别于汉阳鱼科其他属种.分支系统学显示,汉阳鱼目并未组成一个单系类群,其下的汉阳鱼科的属种也并未组成一个单系类群,而是一个多分支形式,但其下的修水鱼科的属种却组成了一个单系类群.相关的相标志表明,相比于锅顶山汉阳鱼,意外洪山鱼生活在水体更深的潮控三角洲环境中.   相似文献   

7.
《四川地质学报》2006,26(3):152-152
2005年10月11日,兰州市地质宾馆院内,1亿年前世界上最大牙齿的植食性恐龙——巨齿兰州龙化石的复原骨架首次展出。经专家鉴定,兰州龙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牙齿的植食性恐龙,是新属新种。单个牙齿最大宽7.5cm、长14cm;下颌长1m,每侧有14个齿槽,单个齿槽宽约4cm。体态笨重是巨齿兰州龙又一重要特征。根据其粗壮的下颌和肋骨,估计其生活时的体长约为10m,高约为4.2m,体重大于5500kg,头骨的长度约为体长的1/10,属四足行走或偶尔两足行走的恐龙。研究人员据分支系统学分析研究发现,巨齿兰州龙和非洲早白垩世的沙地笨龙关系密切,同属早期的斧胸龙类。  相似文献   

8.
已在云南4个地点发现晚中新世古猿化石:开远小龙潭,保山羊邑,禄丰石灰坝,元谋小河、竹棚、雷老。石灰坝和元谋是欧亚大陆发现古猿化石最丰富的地点,这些古猿蕴涵着重建晚新生代古猿进化史、生物地理和古生物学的重要信息。本文侧重介绍云南古猿的分类和命名,并对其系统关系和生物地理作初步分析。通过古猿化石形态模式及其变异程度的观察,初步认为:各个地点古猿化石分别代表了一个具有性二型的单一种。暂时认为禄丰石灰坝、开远小龙潭和元谋的古猿化石分别属于一个属内的两个种,其有效学名分别为Lufengpithecus lufengensis(石灰坝标本)和L.keiyuanensis(小龙潭和元谋标本)。从系统学观点看,有证据显示禄丰古猿属既为代表猩猩和人亚科共同姐妹单元原始的人科,也是代表猩猩亚科的原始姊妹单元,我们更趋向于赞同后一选择,但承认还需要通过进一步的综合对比研究来证实。迄今云南发现的古猿化石对研究人猿超科的进化历史提供独特的前景:晚中新世~上新世(8MaBP-2MaBP)时期,当人猿超科在欧亚大陆其它地区都已灭绝时,它们却连续地在云南出现。这表明中国南方或东南亚地区是人猿超科(包括猩猩和长臂猿的祖先)的一个重要的避难所。青藏高原的隆升及其对区域环境的影响,对古猿所造成的生态和地理隔离,可能是古猿在这一地区幸存的一个重要的主导因素。推测上新世中期以来气候环境的变化,以及可能稍后人类的到来,加速了大型古猿在中国南方和东南亚大陆的区域性灭绝。  相似文献   

9.
在浙东天台晚中新世嵊县组发现大量菱属果实化石。该化石保存完好,特征丰富。由于其种类多、性状冗杂不明显,菱属植物的鉴定与分类一直存在很大争议。本研究基于菱属果实化石性状特征多、便于测量记录的特点,通过聚类分析和主成分分析等数值统计方法对菱属果实进行鉴别、归类,寻找鉴定分类中的指导性性状。首先,利用上述方法对现生菱属果实进行数量分析,取得了较好结果。然后,采用同样方法对菱属果实化石进行研究,认为聚类分析和主成分分析法能够对化石种进行有效的鉴定分类,可以成功剔除冗余性状。最后,研究得出果体形状、是否有果冠、果冠是否外翻、顶部形态、肩角生长方向、腰角生长方向、腰角长度、瘤状退化腰角数目等特征是菱属果实化石鉴定的关键性状。基于以上性状,嵊县组菱属果实化石可以分为两个类群。  相似文献   

10.
古DNA是人类学、分子进化和群体遗传学的一个重要的工具.在过去的十年,我们见证了古DNA研究的一场革命.古DNA研究的焦点在很长时间内被限制在了线粒体DNA和有限个核基因组标记,但现在已经能够获得非常古老的全基因组数据.这一突破主要是缘于高通量测序平台以及获取高度降解DNA分子的能力,并发展出了古基因组学这一新领域.本文回顾了马的古基因组研究的发展历程,以及在揭示家马的遗传谱系和基于基因型-表型关联分析预测马的性状两方面的最新进展.我们依据马的基因组研究的新成果,优化三款基于高通量测序的检测panel,分析古代家马的谱系、性别、毛色、运动能力、步态、体型/肩高、高原适应等相关方面.结果显示,遗传谱系和表型特征为探讨中国古代家马的起源和用途,特别是祭祀用马的来源和挑选标准有重要意义.该研究有助于进一步认识中国家马的演化与传播及其与古代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思想的关系.  相似文献   

11.
INTRoDUCTIONEvolutionarysequencesystematicsisadisciplineinpale-ontologyandbiology,themainpurposeofwhichistostudyphylogeneticsystemoforganisms.Twojobsareincludedinthediscipline:(l)tounderstandkinshipamongspeciesortaxa,and(2)toshowtheirevolutionarysequence.Hennig(1966)definedtheconceptofphylogeneticrelationshipasthat:ThespeciesBandCcamefromasameancestor,butthespeciesAdidnotcomefromtheancestor,Therefore,there-lationshipbetweenspeciesBandCiscloserthanspeciesA.Thisdefinitioncontainsonlythef…  相似文献   

12.
An attempt is made at compiling an artificial classification scheme for cuticle fragments of undetermined systematic affinity, using Early Permian and Late Triassic dispersed cuticles from the Pechora Basin. A nomenclature is suggested which reflects the character of the stomatal apparatus. Five new form genera, each with one species, are described. --D.C. McGregor.  相似文献   

13.
杨铁汾  赵江天 《地球科学》1994,19(4):421-426,T001
在甘肃合作地区早三叠世地层中发现了钙质超微化石,共属3种,共文描述了2个新属3个新种。它们位于斜坡脚-盆地的深海沉积环境中,与早三叠世早期双壳类Claraia共生,其下部有具早三叠世面貌的孢粉组合。经能谱成成分分析,这些化石为钙质。这些钙质微化石的发现使钙质超微化石的时代分布的可靠记录延至早三叠世。为今后中生代地层的划分对比及钙质超微化石的演化研究提供了较好的资料。文中依据所发现的钙质超微化石对沉  相似文献   

14.
Correspondence cluster analysis, developed in this paper, regroups the main advantages of correspondence analysis and cluster analysis. The output of the method, correspondence cluster dendrograms, shows clearly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variables, between samples, and between variables and samples, on a single diagram. The technique has been applied successfully to distinguish geochemical anomalies from background, to recognize types of anomalies, to study the geochemical characteristics of deposits, etc. Several practical examples presented in this paper show that the method can be used to classify elements and samples into meaningful groups, and that the geochemical character of each sample group can be interpreted in terms of the corresponding element group. The results are consistent with the geological situations at hand, and are usually more elucidating than other classification methods.  相似文献   

15.
川西松潘地区中三叠统拉丁阶的再认识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饶荣标  朱占祥 《地层学杂志》1991,15(1):42-47,T001
<正> 川西高原是否存在中三叠统拉丁阶?一直是人们所关心的问题。朱占祥等对拉丁阶的一些零星发现作过初步报导。松潘地区安壁村拉丁期瓣鳃类Daonella lommeli和牙形石 Neogondolella excelsa等也作了分析。殷鸿福也讨论了中国的拉丁阶问题。 在松潘以北、岷江以西8—12km范围内,曾做过初期阶段的地质填图,西部香腊台—花山—黄胜关—则哈一带的石灰岩和砂板岩,被定为泥盆系、石炭系和下二叠统。东部  相似文献   

16.
伟齿蛤化石研究现状与存在问题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晚三叠世非常繁盛的伟齿蛤类是一种奇特的双壳类软体动物 ,以其个体巨大、壳壁厚实 (骨骼/躯体比率高 )、铰板厚重、铰齿粗壮且强烈突出、铰齿变化大而著称。但以往发现的这类化石主要为内核和印模 ,因此迄今对伟齿蛤类的了解还十分贫乏 ,其属种分类混乱 ,生态与演化关系不清 ,是双壳纲目前研究最薄弱的科之一。文中评述了伟齿蛤类的研究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并指出中国长江源区新发现的伟齿蛤化石保存完好数量丰富 ,为研究解决这些问题提供了目前世界上最完备的材料。  相似文献   

17.
Grain-size measurements are a type of compositional data and thus subject to closure effects and nonnormality. The logratio transform of Aitchison successfully resolves these problems in compositional data analysis. An application to modern sediment data from the northern part of the South China Sea demonstrates that logratio principal components analysis provides a clear separation of data which cannot be obtained by ordinary principal components analysis, and that cluster analysis using logratio principal components gives a much better classification of sediments than does cluster analysis using raw data. The delineation of sedimentary environments on the basis of a logratio classification of sediment samples provides a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hydrodynamic conditions on the shelf.  相似文献   

18.
四川盆地上三叠统须家河组是盆地的主力产层,该组发育的6段地层表现为砂-泥间互的"三明治"式沉积结构.为了探讨古气候对这种沉积结构的控制作用,文章首次利用孢粉学方法、元素比值法和自然伽马曲线法分别恢复了四川盆地晚三叠世须家河期各段地层沉积时期的古气候.孢粉植被法识别出蕨类和裸子类孢粉化石共计78属,呈现"拟网叶蕨孢属-凹...  相似文献   

19.
Recently a rich and well-preserved crinoid community including Traumatocrinus and Encrinus has been found in the Late Triassic Zhuganpo Formation in Guanling and Xingyi, Guizhou province, China. Among the fossils Traumatocrinus is the richest, and most of it occurs as clusters, with each cluster containing 3-42 crinoid branches. Study of the stem and calyx of Traumatocrinus shows that the number of stem-joints (columnals) is equal to the total stem length × K (5.85 per cmx stem-diameter). There are about 376 first- and second-order columnals on the whole stem. This number seems to coincide with the number of days in a year at that time. According to the present study of the palaeoecological environment of the crinoid community, it is considered that the reproduction and preservation of the crinoid community were controlled by the Late Triassic regression and the restricted bay of an interior sea behind the S-shaped shoal zon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