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为实现矿区新一轮深部找矿突破,在总结矿床地质特征的基础上,结合中国冶金地质总局中南地质调查院近年来在丰山铜矿完成的地质勘查资料,对矿床成矿地质条件与成矿规律进行综合分析。研究表明:成矿受NWW向断裂、轴向近EW向的复式褶皱、封三洞花岗闪长斑岩岩体及岩体接触带等因素控制,大冶群第六段为成矿有利围岩,矿化及围岩蚀变具有垂向分带和水平分带特征,垂向分带表现为自上而下依次呈现Fe、Cu→Cu、Mo→Mo、Cu矿化,水平分带则表现为自岩体内至岩体外,依次出现斑岩型Cu、Mo矿→矽卡岩型Cu、Mo矿→热液脉型Pb、Zn (Au、Ag)多金属矿。矽卡岩型主矿体主要赋存于构造应力集中的次级褶皱构造轴部顶缘与滑脱(断裂)叠加的接触带地段及其附近,其次赋存于主接触带附近的有利成矿围岩,形成独有的厚大扁豆体矿体和似层状矿体,据此开展深部找矿预测,认为丰山铜矿3~17线深部仍存在矽卡岩型矿体,研究成果可为新一轮找矿突破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韩艳伟 《云南地质》2010,29(4):494-498
矿床具斑岩型铜矿化蚀变特征,从岩体中心向外,蚀变呈环带状分带发育,依次为强硅化带→钾硅化带→绢英岩化带→青磐岩化带。矿化在浅部表现为断裂破碎带控制的热液脉型Cu、Au、Pb、Ag矿床,深部则为斑岩型Cu、Mo矿床。  相似文献   

3.
花敖包特Pb-Zn-Ag多金属矿床构造上位于滨西太平洋成矿域内蒙古大兴安岭成矿带南段, 是一个近年来发现的与白垩纪早期构造岩浆活动有关的隐伏热液脉状矿床.研究表明: (1)矿体原生晕发育, 且分带明显.据其异常强度建立的元素横向分带顺序(从强到弱)为Cd→Pb→Zn→Ag→Sb→In→Hg→As→Cu→Sn→W→Mo→Bi, 排在序列前面的Cd、Pb、Zn、Sb、Ag等5种元素, 可作为远矿指示元素; 排在序列后端的As、Bi、Mo、W等4种元素, 可作为近矿指示元素.(2)根据Grigorian原生晕分带计算方法, 获得矿体原生晕轴向分带序列(自矿体头部至尾部)为Sb→Pb→Cd→Ag→Zn→Hg→Cu→In→As→Bi→Sn→Mo→W, 与Grigorian建立热液矿床标准分带基本一致.(3)构建深部矿体找矿模型, 其预测评价指标(Sb×Pb×Cd×Ag)D/(As×Sn×Mo×W)D在矿体头部为1.30、矿体中上部为0.35、矿体中下部为0.056、矿体尾部为0.005, 这表明该指标随深度的增加有规律地降低, 是预测深部矿体资源潜力的有效指标.   相似文献   

4.
卢耀 《云南地质》2007,26(1):62-70
对个旧西区陡岩锡矿原生晕的研究,认为金属矿物组合分带有规律,(从内向外)Cu、Sn带→Sn、Pb、Cu带→Sn、Pb带;金属元素水平分带(从内向外):Cu、Bi→Ag→Sn→Pb、Mn→Cd;垂直分带序列(从下至上):Cu→Zn→Sn→Ag→Pb→Mo→In→Bi→As;可将异常划分为:Sn、Cu型,Sn、Cu、Pb型,Sn、Pb型;通过地表、剖面原生晕特征的分析,提出找矿标志;预测花岗岩的深度及成矿有利地段,指出找矿方向。  相似文献   

5.
西藏甲玛铜多金属矿元素分布规律及地质意义   总被引:18,自引:7,他引:11  
甲玛铜多金属矿床已经成为冈底斯成矿带内为数不多的铜品位高、规模大、矿体连续性好的超大型斑岩-矽卡岩-角岩型铜多金属矿床。文章根据167个钻孔的成矿元素化学分析结果,对各元素平面分带、(Pb+Zn)/Cu、Au/Cu、Mo/Cu、Pb/Ag、Zn/Pb、Zn/Cu比值分带以及剖面上元素的分带等进行了系统分析,认为甲玛铜多金属矿具有典型的与岩浆成矿作用有关的元素分带特征,矿体由深部向浅部具有Mo→Mo(Cu)→Cu+Mo→Cu(Pb+Zn+Mo)→Cu(Pb+Zn)→Pb+Zn的成矿元素分带现象,具有高温→中低温成矿演化的特点。研究提出,成矿流体的运移方向是由北东至南西,流体源位于矿区北东部的则古朗地区。这种典型的热液分带特征同海底喷流沉积矿床近管道相Pb/Ag比值高、远离喷口Zn/Pb、Zn/Cu比值高的元素分带特征有着本质的区别。矿区北部则古朗地区高Mo/Cu比值以及钼元素矿化强度随标高降低愈强的分布特点,均预示了该地区是深部隐伏含矿斑岩体之所在。  相似文献   

6.
大兴安岭北部额尔古纳成矿带是东北地区重要的有色、贵金属成矿带,内蒙古额尔古纳市太平川钼铜矿床位于该带满洲里—莫尔道嘎段(中段).矿区具有面状蚀变的特征,绢云母化强度总体上花岗斑岩>花岗闪长斑岩>似斑状(混合)花岗岩(或花岗闪长岩);花岗斑岩中绢云母化强度具有自上而下的强→弱→强→弱的"韵律"变化特征;从矿(化)体中心向外,具有绢云母化→碳酸盐化→绿帘石化、绿泥石化→泥化(高岭土化)的蚀变分带;矿区平面上具有Mo、Cu、Au、Ag的元素组合及由内向外Mo→Cu、Au、Ag→W的元素异常水平分带,剖面上则具有(Pb、Ag)Hg、As、→Mo、Cu、Au(Zn、Sb、Co、Ni)→W、Bi(Mn、B)元素异常垂向分带.矿区绢云母化的强度及蚀变分带特征,平面上地球化学元素组合以及水平方向、垂向上的元素地球化学异常分带,可以有效的指示矿区深部及边部找矿.  相似文献   

7.
在热带雨林特殊生态景观中和湿热气候条件下,老挝南部阿速波省(Attapeu)安东地区(Antoum)二叠纪花岗闪长岩形成了发育完整的砖红土型风化壳,该风化壳剖面分带明显,最下部为蚀变花岗闪长岩(基岩),往上依次为半风化蚀变花岗闪长岩→高岭石残积层带→砖红土带→森林表土带.测试了采集于红土型风化壳剖面不同分带样品的20种微量元素含量,微量元素可划分出6种变化模式,其中最明显的为Cu、Mo、As、Bi、Au等在高岭土风化带上部显著富集.认为在今后土壤地球化学普查和详查中,经过加大采样深度,采用固定相态提取法或部分提取法可能是强化地球化学异常、探测深部找矿信息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8.
郭小刚 《地质与勘探》2023,59(4):774-790
甘蒙北山四道梁南地处东天山-北山中亚增生造山带南缘,早二叠世-三叠纪早期完成了俯冲增生体制到伸展构造体制动力转换过程,伸展背景下多期次的酸性岩浆活动为斑岩型和浅成低温热液型铜、金、银、钼矿床的形成提供了良好的地质条件。本文通过对区内土壤地球化学测量数据的多元统计分析,探讨了成矿元素及伴生元素异常组合、分布特征,结合成矿地质背景评价了找矿潜力。研究发现区内Bi、Mo、As等元素高强度数据占比大、分异程度高,是主要的成矿元素,异常主要分布在印支期中细粒二长花岗岩与早二叠世双堡塘组英安岩的接触带附近;成矿元素组合与矿化蚀变分带具有从高温W、Mo、Bi→中高温Pb、Zn、Ag→中低温Hg、Sb、Cu→低温As、Au演化的规律;结合矿床地质特征,认为其具有与斑岩型成矿系统相似的成矿元素组合和矿物分带特征,属于斑岩型钼矿床且具有较好的找矿前景。同时确定W-Mo-Bi元素组合异常是区内寻找Mo(W)矿床的有利指示元素或找矿标志,可有效地确定成矿部位并指导勘查工程布置  相似文献   

9.
林森 《地质与勘探》2016,52(5):874-884
通过对小柳沟钨钼多金属矿田地质地球化学特征及前人资料的综合研究,以小柳沟矿田中部祁青钼矿床4线构造叠加晕和深部成矿预测研究为重点,用围岩31件背景样品的几何平均值,为构造叠加晕分带提供地球化学背景依据;以小柳沟钨钼多金属矿单期次成矿原生晕轴向分带序列(自下而上)Cr、Co、Ni、V、Ti→W、Mn、Be、Sn、Bi、Mo、Cu→Pb、Zn、Ag→Au、As、Sb为基础,分析认为祁青钼矿4线构造叠加晕轴向分带序列(自下而上)Cu、Mo、Pb、Sb→As、Zn、Sn、Nb→Bi、V、Ti、Ba、Cr→Mn、W、B具"反分带"特征,且存在地球化学参数"反转"现象,指示成矿作用有叠加,预测深部存在第二成矿空间,钻探工程验证在祁青钼矿深部发现含钼隐伏花岗岩体,且岩体上部仍有石英脉型钼矿体,证实了构造叠加晕对深部找矿预测的有效性。认为小柳沟矿田深部斑岩型钼矿资源潜力较大,晚期花岗岩体凸起部位和外围分别是是寻找钼、中低温硫化物有关的铅锌矿床的有利地带。  相似文献   

10.
The Pulang (普朗) porphyry copper deposit, located in the southern segment of the Yidun-Zhongdian (义敦-为中甸) island arc ore-forming belt of the Tethys-Himalaya ore-forming domain, is a recently discovered large copper deposit. Compared with the composition of granodiorite in China, the porphyry rocks in this area are enriched in W, Mo, Cu, Au, As, Sb, F, V, and Na2O (K1≥1.2). Compared with the composition of fresh porphyry rocks in this district, the mineralized rocks are enriched in Cn, Au, Ag, Mo, Pb, Zn, W, As, Sb, and K2O (K≥1.2). Some elements show clear anomalies, such as Zn, Ag, Cu, Au, W, and Mo, and can be regarded as pathfinders for prospecting new ore bodies in depth. It has been inferred from factor analysis that the Pulang porphyry copper deposit may have undergone the multiple stages of alteration and mineralization: (a) Cu-Au mineralization; (b) W-Mo mineralization; and (c) silicification and potassic metasomatism in the whole ore-forming process. A detailed zonation sequence of indicator elements is obtained using the variability index of indicator elements as follows: Zn→Ag→Cu→Au→W→Mo. According to this zonation, an index such as (Ag×Zn) D/(Mo×W) D can be constructed and regarded as a significant criterion for predicting the Cu potential at a particular depth.  相似文献   

11.
大脉状产出的卓玛铜铅锌矿,成矿母岩为印支期侵位于图姆沟组的石英闪长玢岩、石英二长斑岩构成的复式岩体。岩体由中心向外,具环状面型的"斑岩型"蚀变特征,矿化与硅化—绢云母化蚀变有关。由中心到外围,由深到浅,形成深部斑岩钼(铜)矿→中部矽卡岩铜矿→外围脉状铜铅锌矿的成矿系列特征,目前发现的矿体仅是斑岩型矿床分带中上部的大脉型矿体部分,深部具有寻找斑岩-矽卡岩型铜(钼)矿体潜力。  相似文献   

12.
江西九(江)瑞(昌)地区花岗岩类的演化及其控矿作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崔彬 《现代地质》1993,7(3):337-345
江西九(江)瑞(昌)铜金矿田是长江中下游铁、铜、金成矿带的重要组成部分。受环太平洋共振构造带的影响,区内燕山期岩浆活动频繁,形成近30个浅—超浅成中酸性侵入体,主要含矿岩体从早至晚沿石英闪长玢岩→花岗闪长斑岩→石英斑岩方向演化,伴随这一演化趋势,岩体的含矿性也发生相应变化:Au→Cu→Mo,它们直接控制了区内铜、金矿床的转化。  相似文献   

13.
老代仗沟矿床为伏牛山岩浆期后热液充填成因的脉状铅锌矿的代表性矿床。基于1∶20万和1∶5万水系沉积物地球化学综合异常,开展了1∶1万土壤地球化学测量和1∶5千岩石化探测量。土壤化探次生晕异常(Pb、Zn、Ag成矿元素)的分布面积大、强度高,且与矿带展布方向高度一致;岩石地球化学原生晕异常反映了矿带及矿体的浅、深部的铅锌工业矿体主元素的分布规律,其中Pb、Zn套叠好,Ag、Cu套叠差。矿带由内向外横向分带规律为:Pb-Zn-Ag-Cu→Mn-Sn→(Mo)-Co-Ni;轴向分带自上而下(高程750~450m,间隔60m)为:As-Ag→Sn→Zn-Pb→Be→MoCo-Ni→Cu-Mn;找矿指示元素:矿上为Be、Mn;矿中为Pb、Zn、Ag、(Cu);矿下为Co、Ni。该项研究成果可作为矿带、矿体深部勘查预测的依据。  相似文献   

14.
达龙钼钨矿床,上二叠系旁那组浅变质砂岩与板岩互层是主要的赋矿层位;构造裂隙填充的矽卡岩是钨矿体的赋矿岩石;达龙背斜与达龙断裂的构造叠加部位是主要的控矿构造;喜山期的复式杂岩体是成矿的主要矿源体及热源体。这些因素相互作用、相互配合,为矿床的形成提供了必要的地质条件。矽卡岩型白钨矿石常与浸染状黄铜矿、磁黄铁矿共生;围岩蚀变发育、并具分带性,以钨矿体为中心,向外依次为矽卡岩化→磁黄铁矿化→硅化、浸染状黄铁矿化→绿泥石化、绿帘石化→碳酸盐化、薄膜状黄铁矿化→绢云母化、高岭土化。在C u、Mo、W的次生晕异常浓集中心均有工业矿体出现。瞬变电磁与激电中梯的低阻高极化率异常为本区的矿致异常。  相似文献   

15.
内蒙古小东沟钼矿成矿地质条件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小东沟钼矿为中型斑岩型钼矿,矿区及其外围已发现多个钼或钼多金属矿点.文章根据小东沟钼矿的赋矿地质条件和物化探异常特征,阐述了该矿床钼矿的成矿地质条件,及钼矿与外围铅锌矿之间成因上的联系,提出本区钼矿的成矿母岩为边墙岩体,矿化富集部位为小岩株前缘的周边及顶部,铅锌矿矿质来源主要为于家北沟组地层,其成矿与后期岩浆热液活动关系密切.同时,由物探成果和钻探资料推测在边墙岩体周边还存在有类似小东沟岩体的隐伏含矿小岩体,为该区今后的工作提出了新的找矿思路.  相似文献   

16.
马杰  樊灏  朱金柱 《云南地质》2014,(4):601-604
青海门源钼矿属于构造控矿类型,钼矿赋存于花岗岩次级构造破碎带内,为寻找深部隐伏矿体,在矿区开展大地电磁法(EH4)进行找矿,通过电阻率分布情况及岩矿石物性特征,推断隐伏矿体的平面位置、深度、规模等信息.  相似文献   

17.
广西大瑶山地区铜金多金属矿床成矿规律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邓军 《地质与资源》2012,21(3):302-307
以成矿系列理论为指导,在前人大量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归纳总结了广西大瑶山地区与浅成-超浅成岩浆岩有关的铜金多金属矿床成矿规律.认为成矿集中分布在晚加里东期和燕山期2个阶段,燕山期是重点成矿期,其中以燕山早期最为重要.以成矿岩体为中心,具有水平方向和垂直方向上的分带性.水平方向上由内向外,由近及远:垂直方向上由深部→浅部,矿床类型表现为由斑岩型→夕卡岩型→断裂-蚀变岩型的特点.矿床(矿化)组合则表现为铜→银(金)→金矿的规律.矿床类型或矿床(矿化)组合均可出现交替叠加或缺失现象.同时指出了今后找矿方向.  相似文献   

18.
王刚  龙庆兵  李俊  高建国 《云南地质》2011,30(3):344-347
忙牙区1∶1万土壤化探测量发现三个铜异常晕圈,三条矿化带,均赋存于火山岩与二叠系浅变质接触带内及其附近,矿床成因属中—低温热液型,且受构造控制。  相似文献   

19.
辛荣 《云南地质》2008,27(3):344-350
NW向、近NS向断裂控制矿体展布,NW走向陡倾角断裂对成矿元素富集起主要作用,两组断裂交叉部位以及岩体内外接触带凹部是有利赋矿空间。铜、钼矿床具有多期、多阶段、多物质来源、多成矿作用的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