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风水地理哲学基础与人地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首先用辩证唯物主义哲学观考察了传统风水地理学,在对中国风水地理哲学批判的基础上,构建了从传统风水地理学走向现代风水地理学的模式图。《周易》中的“天人合一”观之所以奠定了传统风水地理学的哲学基础,它由“天人合一”思想的功能所决定。现代风水地理学实践赋予了“天人合一”新内涵,新“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对现代风水地理研究有着重要意义,“天人合一”观与“人地关系”密切相关。“人地关系”不仅是现代人文地理学研究的主题与核心,也是风水地理学研究的源头与核心。文章系统梳理了“人地关系”理论模式,为风水地理研究人地关系与实践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并指出,传统风水地理学含有大量迷信色彩和伪科学思想,必须进行哲学科学批判,必须进行革新,引入相关的现代科学理论、方法、技术,从定性研究走向实证研究,从传统风水地理学走向现代风水地理学。  相似文献   

2.
风水复合侵蚀研究述评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2  
宋阳  刘连友  严平 《地理学报》2006,61(1):77-88
风水复合侵蚀或风水交互作用是干旱、半干旱地区常见的侵蚀过程。这种风力与流水对同一侵蚀对象 (区域) 的共同作用或交替作用塑造了风蚀水蚀交错区特有的侵蚀地貌景观。作为一个相互联系、影响的复杂系统,风水复合侵蚀具有明显的时空分布特征,其侵蚀过程可以划分为古代过程与现代过程。由于以往的风蚀和水蚀研究相互独立,风水复合侵蚀的研究起步较晚。在研究中存在着尺度转化与研究方法不成熟等问题。对风水复合侵蚀的机理与防治以及土壤复合可蚀性的研究都将成为今后研究中的重点与难点。  相似文献   

3.
风水复合侵蚀与生态恢复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风水复合侵蚀是风力与水力共同或交替作用相互增强或者削弱的过程。从侵蚀区划分、驱动因素、侵蚀机理和生态恢复对策等方面论述了风水复合侵蚀的研究进展,简述了半干旱风水复合侵蚀区和海岸复合侵蚀区是两个影响最大的风水复合侵蚀区。晋陕蒙接壤区为半干旱风水复合侵蚀区的强烈侵蚀中心,在土地利用上属农牧交错区,生态环境极为脆弱。海岸复合侵蚀岸段分布广泛,侵蚀岸线在总岸线中所占比例较大。影响风水复合侵蚀的因素包括自然和人为因素,且地域差异显著。半干旱区风水复合侵蚀研究主要从侵蚀特点、土壤特性、侵蚀产沙、侵蚀能量研究等方面;海岸复合侵蚀区从侵蚀特征、风暴潮与海岸复合侵蚀关系等方面分析了取得的进展和存在的不足。总结了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对风水复合侵蚀区生态恢复的作用,展望了风水复合侵蚀与生态恢复的研究方向,并指出复合侵蚀机理与评估、生态恢复机理与评价研究是今后研究的趋势。  相似文献   

4.
风水复合侵蚀研究进展与展望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风水复合侵蚀是干旱,半干旱区一种常见的土壤侵蚀类型,是风水两相外营力相互耦合驱动下发生的地表物质再分配过程。在辨析风水复合侵蚀类型的基础上,将风水复合侵蚀影响因子归结为侵蚀动力因子、土壤抗蚀性因子与干扰因子,并分析了影响因子间的互馈关系;从全球尺度、区域尺度和局地尺度,总结了风水复合侵蚀在空间尺度上的差异;评述了风水共同侵蚀过程中侵蚀力与侵蚀能量的叠加效应,风水交替侵蚀过程中侵蚀力与侵蚀能量的交替性特征,以及下垫面和干扰因子对风水复合侵蚀的响应;阐述了风力与水力侵蚀在总侵蚀量中的贡献比率与两者叠加所产生的耦合效应;认为风水复合侵蚀实验研究是认识风水复合侵蚀过程与机理的基础,应将风水复合侵蚀过程段研究扩展到全过程研究,同时加强下垫面在风水复合侵蚀中的响应机制以及水蚀与风蚀间的抑制效应研究,以期达到全面客观地认识风水复合侵蚀过程与机制的目的。  相似文献   

5.
对珠三角地区30种风水林植物群落进行了标准地调查,调查研究结果表明:珠三角地区风水林植物群落的植物种类共698种,隶属于124个科399个属.说明该地区风水林植物群落的植物种类丰富,而且是以樟科、茶科、桃金娘科、锦葵科、大戟科的植物为主.并在30种风水林类型植物群落全面进行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利用调查研究的成果,特别是风水林植物群落的树种组成和植被类型信息,进一步分析了风水林在生态公益林建设上的参考价值,提出了生态公益林建设可以借鉴的树种选择及混交组合.  相似文献   

6.
对珠三角地区30种风水林植物群落进行了标准地调查,调查研究结果表明:珠三角地区风水林植物群落的植物种类共698种,隶属于124个科399个属。说明该地区风水林植物群落的植物种类丰富,而且是以樟科、茶科、桃金娘科、锦葵科、大戟科的植物为主。并在30种风水林类型植物群落全面进行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利用调查研究的成果,特别是风水林植物群落的树种组成和植被类型信息,进一步分析了风水林在生态公益林建设上的参考价值,提出了生态公益林建设可以借鉴的树种选择及混交组合。  相似文献   

7.
风水文化一直是指导我国古代先民进行环境选址布局的理论基础,对我国古代都城规划布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北宋是风水理论发展非常成熟的阶段,风水理论应用涉及社会的方方面面,东京城的规划布局就是风水文化的经典之作.同时期的西夏兴庆府城深受北宋东京城规划布局的影响,兴庆府城址选择完全符合理想风水模式,并奠定了以后银川城市的发展.西夏兴庆府内城、外城等规划布局均仿照北宋东京城的风水设计手法.此外,兴庆府城呈"人"字形布局,宫城作为"头部"位于西北部,其他机构分布在"腹胸"和"四肢"上,这与西夏民族敬拜鬼神的社会习俗有关,也是对风水文化的发展.  相似文献   

8.
气候变化对风水蚀复合区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风水蚀复合区作为农牧交错带的敏感区域,对气候变化有着显著的响应。通过实地考察和气象资料的分析,厘定了风水蚀复合区的概念并对其范围加以界定。由于风水蚀复合区区内气候类型复杂、侵蚀动力多样、风季和雨季的交错分布及其脆弱的生态环境,造成水土流失和沙漠化相当严重,并发育了独特的地貌景观。风水蚀复合区的界限受降水的影响而呈南北摆动,干旱年,向东南方向移动;多雨年,向西北方向移动。  相似文献   

9.
广州市格木风水林的群落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孔波  曹洪麟  马磊  吴林芳  陈灿  黄忠良 《热带地理》2013,(3):307-313,332
基于典型样地调查,对广州市境内格木(Erythrophleum fordii)风水林的群落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这些格木风水林具有从热带雨林向南亚热带低地常绿阔叶林过渡的特性。在4000m2的样地内,有维管束植物50科80属98种,种子植物属以热带亚热带区系成分为主。建群种为格木、锥栗和白颜树。其外貌特征体现出一定的热带性,但与典型热带森林仍有较大差距。群落的生活型谱和叶型谱特征与同地带村边"风水林"相似。群落生物多样性分析表明,乔木层和灌木层的Margalef丰富度指数和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较高,与本地区常绿阔叶林的数值相近,且灌木层略高于乔木层。群落的平均胸高断面积较大,达36.92m2/hm2。频度分析表明这些风水林不符合Raunkiaer的频度定律,说明其较少的种群具有较大的频度,且偶见种数量较多。  相似文献   

10.
论风水的地理学价值及其在中国古代地理学中的地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范今朝 《地理研究》1994,13(1):23-31
本文从地理学的角度,研究了风水中所蕴含的丰富的地理学思想,分析了其地理学价值,论述了其与中国古代地理学的关系,并明确了它在其中的地位。  相似文献   

11.
马玉凤  严平  李双权 《中国沙漠》2013,33(4):990-999
本文选择内蒙古十大孔兑区的叭尔洞沟中游河谷段的观测小区开展研究,通过野外调查、气象观测、径流小区观测、地形测量和遥感监测等手段,应用“ 3S” 技术,分析了叭尔洞沟中游河谷小区风水交互侵蚀的过程及其侵蚀产沙贡献率。研究得出:(1)在叭尔洞沟中游河谷小区,以风水两营力作用下的侵蚀量作为衡量该区侵蚀力大小的指标,在2010年,风力侵蚀量与水力侵蚀量之比约为1.8∶1。在147 794 m2观测小区里,风水交互作用下侵蚀率为0.1 kg·m-2。(2)风季,风力的搬运作用为观测区形成的风水交互小系统提供了输入,雨季,洪水的侵蚀作用为系统进行了输出,通过沉积物的侵蚀、搬运和堆积的循环作用,对系统的输入物质进行再分配后输出系统。(3)在1998-2010年的少风多雨时期,叭尔洞沟中游河谷小区,东岸稳定,西岸的凸岸变窄、凹岸拓宽,摆幅变大,河岸沙丘后退,切沟不断发育,水力作用在风水交互侵蚀中贡献突显。  相似文献   

12.
肖爱玲 《地理研究》2011,30(12):2316-2316
颜廷真、孙鲁健合著的《中国风水文化:理论演变和实践》一书,于2011年9月由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有限公司出版发行(繁体版由香港三联书店出版)。本著除了序言、前言和后记之外,共10章,27万字。其中前6章重在论述中国风水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偏重于理论层面的梳理,并以古代都城、墓葬、园林为重点案例展开分析;后4章则以风水文化...  相似文献   

13.
《中国地名》2010,(1):67-67
从许多传统的风俗习惯可以发现,云南边地少数民族具有明显的环境保护意识,例如许多少数民族村寨附近都有特定的“风水林”,任何人不得损坏“风水林”的一草一木,这是不成文的约定俗成的规章制度。而取典型最具有特色的要算白族的插柳节、缀彩及封山仪式。  相似文献   

14.
中国古代风水思想和昆明旅游圈寺庙规划布局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历史上,昆明旅游圈若干寺庙的规划、布局与中国古代风水思想息息相关.古人在规划布局寺庙时,往往综合考虑寺庙的宗教、旅游和文化生态三方面功能,值得今天我们在恢复古寺庙时借鉴.  相似文献   

15.
张谷英村     
《中国地名》2010,(9):33-34
相传,14世纪60年代(明朝万历年间),有3个神秘人物结伴而行,由吴入楚,来到幕阜大山的余脉渭洞山区。这3个人中1个姓张名谷英,1个姓刘名万辅,1个姓李名千金。3人中,张谷英懂风水,沿途定盘择地,遴选风水宝地,  相似文献   

16.
围龙屋被称为中国五大传统民居之一 ,其建筑文化蕴涵深厚的中华风水观。本文以现代文化生态学理论解读其表象下深藏的科学性 ,诸如选址、建筑朝向、高度升降等。围龙屋文化旅游在粤东北旅游开发实践同其他地区中国传统民居的旅游开发一样 ,很大程度取决于其中传统文化内涵的发掘 ,从文化生态学的视角进行考察 ,是一种有益的尝试  相似文献   

17.
围龙屋被称为中国五大传统民居之一,其建筑文化蕴涵深厚的中华风水观。本文以现代文化生态学理论解读其表象下深藏的科学性,诸如选址、建筑朝向、高度升降等。围龙屋文化旅游在粤东北旅游开发实践同其他地区中国传统民居的旅游开发一样,很大程度取决于其中传统文化内涵的发掘,从文化生态学的视角进行考察,是一种有益的尝试。  相似文献   

18.
干旱区沙漠与河流复合地貌过程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李小妹  严平 《中国沙漠》2019,39(5):97-104
沙漠-河流过渡带是独特的地理单元,在世界主要沙漠中普遍存在,河岸沙丘地貌发育过程是其独特性的突出表现。一方面,河流通过提供物源和场所控制河岸沙丘地貌的发育过程与格局,另一方面,沙丘发育过程改变河道。本文回顾了沙漠与河流复合地貌过程研究取得的重要进展,包括沙漠与河流交互关系、沙漠和河流交互尺度以及河岸沙丘地貌形成与发育过程等。但水系变迁与沙漠演化、沙丘复杂性与河谷形态之间的关系,以及如何建构沙漠河岸风水复合地貌过程模型等问题,将是未来需要突破的难题,这有助于促进风沙地貌与流水地貌的高度融合,丰富沙漠科学和干旱区水文的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内蒙古库布齐沙漠南缘气象水文数据的监测、多期高分辨率遥感影像的分析以及实地考察,探讨区域风水交互特征及其对抛物线形沙丘形成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从1970年到2014年,研究区水沙作用方式逐渐由水沙平衡交互转变为流水侵蚀主导,期间叭尔洞沟发生多次高输沙量的洪水,河流大幅度改道,流水对上风向西岸横向沙丘的切割作用使得一部分残余沙丘留在东岸,成为沿岸抛物线形沙丘的初始沙源。在西北风作用下,河床内积累的沙物质通过东岸的输沙沟槽为沿岸抛物线形沙丘提供外来沙源。1970-2014年该区域合成输沙势持续下降,河床积累沙物质逐渐减少,在流水侵蚀主导阶段,洪水对河床沙丘的搬运以及降雨对河道沿岸阶地的坡面侵蚀使得河流对西岸沙丘的截沙作用增强,流水逐渐阻断外来沙源供给,为东岸首先发育新月形沙丘创造条件。随着风沙作用减弱,降水增加,新月形沙丘在植被"翼角固定"的转换机制下逐渐演变为抛物线形沙丘。库布齐沙漠南缘的风水交互作用对叭尔洞沟沿岸抛物线形沙丘形成发育产生较大影响,是区域风沙地貌形成演化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20.
干旱向湿润转变的过渡区受到风力与水力的交互作用,交互作用形成的风水复合地貌显著区别于单一风力或水力形成的地貌,探究风力与水力的交互作用有助于对干旱-湿润过渡区地貌过程的理解.基于野外考察、遥感影像解译和沉积物粒度分析等手段,分析了无定河上游河道对毛乌素沙地东进的阻截效应,结果表明:(1)无定河上游河道的西侧以流动、半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