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利用宏观县区政府统计资料和定性个案访谈资料,对滇桂边境地区跨境通婚进行调查分析,结果发现:滇桂边境地区跨境通婚数量在不断增长,地理通婚圈由边境向内地延伸,通婚辐射范围越来越广,一部分跨境婚姻即将演变为内地跨国婚姻;婚入人口性别结构严重失衡,边境国家女性嫁入中国的数量远远多于中国边境女性嫁到邻国;跨境婚姻中夫妇双方整体教育文化素质偏低,多以小学和初中为主,呈现出教育资源的弱弱结合;跨境通婚的结婚登记率较低,大多以"事实婚姻"的方式在中国组成家庭,并且这些家庭早婚多育现象比较严重,不利于中国计划生育的有序执行;夫妇年龄差偏大以及跨境通婚具有代际传承等特征。进一步分析发现:导致滇桂边境地区的跨境通婚不断增长的原因与地理空间的邻近性、跨境民族文化圈子的同源性、等级通婚圈的封闭性、边境邻国→中国边境→中国内地的二级经济阶梯推动性、中越两国人口性别结构的互补性、不同国家婚姻制度"错位性"和边境地区政治形势的不稳定性存在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2.
摩梭人之民俗文化探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泸沽湖畔的摩梭人,有着自己独特的传统民俗文化。其婚俗及节庆与宗教活动中,较为集中突出地体现出了建立在“阿夏”婚与母系制之上的、以女性崇拜为核心的摩梭文化特征。其传统文化何以历久不衰存续至今?这在政治、经济、传统观念与自然社会几个方面都有深刻的原因。在改革开放的新时代,摩梭人的家庭关系、民族关系及道德观念正发生着微妙的变化,而摩梭人的母系文化仍将以其“合理而先进的内涵”而得以延续下去。  相似文献   

3.
杜芳娟  朱竑 《地理研究》2013,32(5):881-890
婚姻圈作为民族社会建构的重要机制,以及族群认同的表现形式和民族文化传承载体,对其现况及未来的研究关乎散居族群的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大计。采用口述史、深度访谈法及文本分析的方法研究发现:贵州坡帽仡佬族的婚姻圈经历了族内异地通婚——族内本地通婚与近邻异族通婚——族内本地、近邻异族与异地异族通婚并存等几个阶段的演化。在传统农业社会,散居族群经历了居住、社会和教育多重隔离,通婚受族群性影响,以异地族内通婚为主;而在长期散杂居过程中,族际之间的长期接触融合,其婚姻圈又产生空间近邻性效应,异族通婚开始出现;中国社会转型期及经济一体化使散居族群的婚姻场域发生急剧变化,由此导致远距离通婚,族群性与空间近邻性效应开始减弱。坡帽仡佬族的婚姻圈演化反映了散居族群与主体社会关系的建构过程,但散居族群尚无独立发展的力量。当随着族群内部原有稳定性的打破,族群语言、文化习俗如何保留,族群认同如何维系等都将面临很大的挑战。通过婚姻圈变化之研究视角,关注全球化影响下少数族群文化的保护和发扬问题,是文化扩散和文化整合研究领域新的尝试。  相似文献   

4.
赵莹  柴彦威  Martin DIJST 《地理研究》2013,32(6):1068-1076
家被认为是具有保护性和排他性的私人空间,是个人寻求归属感和安全感的场所。但由于东西方文化差异,家的意义以及家庭关系的重要性存在着明显差异。基于活动—移动行为分析,以家空间利用和家庭关系为突破点,讨论由传统文化价值观及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影响的社会人际交往模式的不同。实证研究部分基于中国北京和荷兰乌特勒支在2007年进行的活动日志调查,围绕“谁会被允许进入家空间”的问题,将活动空间划分为“自己家—他人家—公共空间”三个层次,分析活动同伴对见面地点选择的影响。结果表明,北京居民通常在家会见亲属,而在公共场所会见朋友;乌特勒支居民对亲属和朋友共同活动地点选择并没有明显差异。这与中国较强的家庭观念以及家庭保护意识相一致。活动地点的选择也受到性别、家庭结构等社会经济属性的影响。进而讨论了中国传统家庭观念对中西方和谐社会建设及老龄社会保障等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中国人口地图集》是我国第一部反映10亿人口状况和地理分布的大型科学参考图集。图集使用了中国1982年第三次人口普查数据及1953年和1964年的两次人口普查资料,和历史上人口记载的各种文献等。图集全面系统地表现了中国人口多方面的特征及其发展过程,共有137幅地图组成,就其内容可分序图、人口分布、民族、人口性别和年龄、人口变动、人口文化程度、人口在业状况以及家庭、婚姻和生育八个图组,并附有17种各县、市的主要人口指标表格。  相似文献   

6.
婚嫁习俗是社会风俗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一个民族、一个地域文化的重要内容。通过对壮族婚嫁习俗文化景观的历史与现在对比发现,壮族婚嫁习俗已在通婚形式、通婚区域以及婚俗景观等方面发生变迁,而致使其发生变迁的原因主要与壮族生活地域的社会、经济、文化等方面变化密切相关,其中民族文化交流与融合起着关键作用。然而壮族婚嫁习俗在变迁中并没有完全摒弃自身的特色文化,相反却形成了融传统壮族文化特色与现代文化于一体的、新的婚俗文化,进一步丰富了民族文化的多元性。  相似文献   

7.
武斌 《中国地名》2013,(1):56-57
武夷山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山。中国一批历史文化名人朱熹、陆游、辛弃疾等都先后在武夷山生活、讲学,留下了不少文化遗产。武夷山的自然风光独树一帜,尤以"丹霞地貌"著称于世。九曲溪沿岸的奇峰和峭壁,映衬着清澈的河水,构成一幅奇妙景观。武夷山以文化厚重,历史悠久,风光秀美,地貌独特,于1999年12月1日,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武夷山位于福建省武夷山市境内,全境东西宽70公里,南北长72.5公里。东连浦城县,南接建阳市,西  相似文献   

8.
西方厨房研究及其对中国文化地理家庭空间研究之启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刘晨  蔡晓梅  曾国军 《热带地理》2014,34(4):445-453
文章通过文献分析法,在回顾西方家庭厨房研究的背景和内容的基础上,总结得出:西方文化地理学在全球化、现代化、城市化、后殖民化和后工业化的背景下,主要从物质文化、性别文化和跨地方文化3方面探讨了现代厨房作为社会文化空间的建构,它们认为厨房作为一个家庭空间,具有强烈的社会性,并强调厨房在构建人类日常生活和社会环境之间关系的过程中起主导性作用,而并非仅仅是家庭烹饪活动的承载空间。基于此,根据当代中国城市家庭的特点,文章对中国文化地理学的家庭研究现状进行了展望,指出今后中国文化地理的家庭研究需将家庭视为一个社会文化空间,分析家庭如何成为连结不同尺度空间的重要节点以及如何承载复杂的社会关系和社会分工,以期对中国文化地理学的家庭研究以及有关微观空间研究的进一步发展作出理论方面的贡献。  相似文献   

9.
梁海艳  代燕  骆华松 《热带地理》2018,37(2):193-202
利用宏观县区政府统计资料和定性个案访谈资料,对滇桂边境地区跨境通婚进行调查分析,结果发现:滇桂边境地区跨境通婚数量在不断增长,地理通婚圈由边境向内地延伸,通婚辐射范围越来越广,一部分跨境婚姻即将演变为内地跨国婚姻;婚入人口性别结构严重失衡,边境国家女性嫁入中国的数量远远多于中国边境女性嫁到邻国;跨境婚姻中夫妇双方整体教育文化素质偏低,多以小学和初中为主,呈现出教育资源的弱弱结合;跨境通婚的结婚登记率较低,大多以“事实婚姻”的方式在中国组成家庭,并且这些家庭早婚多育现象比较严重,不利于中国计划生育的有序执行;夫妇年龄差偏大以及跨境通婚具有代际传承等特征。进一步分析发现:导致滇桂边境地区的跨境通婚不断增长的原因与地理空间的邻近性、跨境民族文化圈子的同源性、等级通婚圈的封闭性、边境邻国→中国边境→中国内地的二级经济阶梯推动性、中越两国人口性别结构的互补性、不同国家婚姻制度“错位性”和边境地区政治形势的不稳定性存在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10.
婚姻是人口再生产必要的社会关系,维系着社会的安定和谐,而离婚的空间特征是社会地理学关注的重要问题,本文以2005-2014年间中国大陆31个省(市、区)离婚率变化为数据源,结合传统数理分析和空间计量分析方法探究其空间依赖性与空间异质性特征。结果表明:①2005-2014年间地区间离婚差异不断缩小,离婚水平空间分布呈现出北高南低的分异态势;②地区间离婚显著的空间溢出效应是由地理邻近和网络社会空间共同作用的结果,而地区间离婚现象的高低分异与特定地理的社会经济及文化等因素有关;③城市化水平、经济发展水平、受教育程度、互联网普及率的提高及家庭规模的增加对离婚起到显著的影响;失业率的增加及城乡收入的加大对离婚起到正向影响,但不显著;全球化、性别比的增加、家庭负担对离婚的影响为负,但未通过显著性检验。  相似文献   

11.
农村居民旅游消费的兴起和行为变迁是乡村转型的组成部分,也是新常态下推进农村居民消费和旅游业转型升级的重要依托。构建嵌入农村家庭结构的旅游行为机制分析框架,以苏南农村地区为例,运用多分类Logit回归等方法,探讨发达地区农村家庭旅游目的地选择行为特征与机制。研究表明:1农村家庭旅游目的地选择以周边地区为主,流向呈现近距离指向性,旅游行为意向较强,旅游消费结构有待完善,旅游行为存在收入、教育和乡村性上的差异;2经济、文化和家庭乡村性对旅游行为有着显著影响,且经济和文化可能存在"拐点"效应,拐点前后旅游行为存在较大差异;感知旅游行为控制与旅游行为认同是内在心理因素,旅游行为存在不同影响强度与方向的棘轮效应、示范效应、敏感效应和预防效应;3农村家庭旅游目的地选择行为是心理、经济、文化和乡村城镇化等多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农村城镇化发挥着"持续强化效应",经济收入和文化水平发挥着"倒U型阶段效应",消费心理发挥着"双向均衡效应"。研究尝试挖掘中国特色的旅游研究问题,并引导和优化农村居民旅游行为。  相似文献   

12.
陈童临 《地理教学》2014,(18):41-42
正梅雨是指每年6月中旬到7月上旬,在江淮准静止锋影响下,产生于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或称江淮地区)至韩国、日本南部狭长区域内的阴雨连绵天气。从古到今,由于出现的时空相对固定,在对大自然异常敏感的中国文人眼中,梅雨已经从一种单纯的天气现象演变成一种寄托着自身情怀的文化现象,其结果就是诞生了许多有关于梅雨的古诗词。而这些古诗词除了拥有美妙的文字和意境外,其实也是一幅幅充满地理风情的画卷:  相似文献   

13.
我国传统的婚礼仪式,总以大红色烘托着洋溢喜庆热烈的气氛。吉祥和祝福、孝敬成为婚礼上的主旨。几乎每一项礼仪都渗透着中国人的哲学思想。新郎长袍马褂,新娘绣衣绣裤,那种味道让人真切体会出中式婚礼繁复中蕴涵的哲理。婚礼当日,先祭祖。新郎在迎娶新娘前要先拜祖先,然后和媒人、傧相等6人或12人一同随轿前往新娘家。途中要燃放鞭炮以示庆贺。此时,新娘在家要先食"姐妹桌"表示自己依依不舍告别少女时代。新郎到,新娘要先拜神明、拜祖先、叩别父母、接受新郎鲜花。选定吉时和新郎一起离开娘家。此时由"年高多福"的好命人搀扶上轿。娘家人要放鞭炮、关门,起轿后,娘家人将一碗水泼在地上,表示未嫁出去的女儿似泼出去的水新娘有了自己的家,不会被新郎休回。新娘要在轿上哭几声,表示对父母的恋恋不舍之情....迎娶的队伍以竹笠为先,青竹连根带叶,竹端系猪肉一片,以防邪神白虎.....花轿到新郎家后,停在门前,由男方家的童子端茶迎轿。新娘由"全合人儿"扶下轿过火盆、踩瓦片、敬公婆茶。男方家的长辈将新娘介绍给家中人。新郎新娘踏上红毯进堂。双双拜天地、行交拜礼、入洞房。新郎为新娘揭红盖头、点花烛、饮合欢酒。凤冠霞帔是古装的新娘必不可少的,华丽的装饰,喜庆的色彩,是典型的中国传统新娘风格。当新郎身穿长衫马褂,簪花挂红,手扶花轿而行。而新娘身穿绣花裙褂,头顶凤冠霞帔,上面盖着一块红方巾。坐在缓缓前行的八抬大轿中,听着鼓乐喧天的乐曲,看着外面驻足观望的人群,让新娘感觉到像置身于梦境一般,顿时感到脸上一圈红晕泛起,心里甜丝丝的,好像自己就是那月亮中古典而美丽的嫦娥,享受着甜蜜的幸福。中国不同省份及籍贯的人士在举行婚礼仪式时,也别有其独特的嫁娶习俗。虽然部分有趣味的传统礼仪已因文明发展或简化婚礼而被省略,但这些陈旧有趣的婚礼习俗仍具阅读价值,成为中国文化遗产。假若你的另一半与你拥有不同籍贯,也可借此机会,一窥他(她)家乡一些特殊、有趣的嫁娶仪式。  相似文献   

14.
朱弘  郭春兰 《地理学报》2009,64(8):967-977
福音村是指基督教传入后在中国乡村地区出现的一种过半村民为基督徒的特殊聚落。深圳的老福音村具有百年基督教会发展史,它们和珠江三角洲其他农村一样,在改革开放后被推进了全球化的浪潮,经历了快速的工业化、城镇化和现代化,生产方式、聚落景观和村民的生活观念等都发生了很大变化。伴随着这些变化,在老福音村中,基督教对本地村民的影响已日渐式微,但在不断进入村内的外来人员中却出现"枯木逢春"的繁荣景象。在本土化与全球化的相互作用中,福音村落发生了诸多变化。研究以深圳市三祝里福音村为个案,通过分析20世纪初以来该村落基督教的动态发展过程,关注全球化在福音村基督教的兴衰浮沉中所扮演的角色,尝试从文化地理学角度剖析全球化背景下福音村如何"老死",又如何获得"重生"的进程,以寻求本土化与全球化在村落演化中的响应。研究的开展是对国内相对薄弱之宗教地理和乡村地理之研究的有益补充和拓展。同时,也对当前形势下我国乡村生活方式的调适和和谐社会组织形式的构建,以及对全球化背景下中国居民开展自由、健康的宗教信仰活动产生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5.
随着中国城市住房价格大幅上涨,住房可支付性成为青年面临的严峻挑战。尽管越来越多的研究开始关注中国城市住房不平等问题,但大多侧重住房资源分配由国家向市场的转移,相对而言,家庭在住房资源获取中的作用被忽视。本文选取上海市作为研究区域,使用2013年长三角社会变迁调查数据,以上海“80后”青年家庭为研究对象,重点关注夫妻双方父母的住房状况和社会经济属性对青年家庭住房产权获得的影响及性别差异。研究发现,父母户口很大程度上影响着青年家庭的住房结果;不同户口状况的父母住房财富存在较大分化,其影响着年轻家庭可获得的家庭购房资助的数额。与妻子父母相比,丈夫父母的户口状况对青年家庭住房结果的影响更大;而妻子父母在本地且拥有住房产权的双重优势与青年家庭住房产权获得有更强的正向联系。家庭背景对子代住房的影响结合婚姻匹配机制使住房优势或劣势在青年家庭内部累积,或会加剧住房分化现象。  相似文献   

16.
旅游开发下的文化遗产旅游地无锡惠山古镇经历着"地方传统"和"现代发展"的冲突与融合。基于文献信息分析法,对空间生产、认同及其在古镇研究中的应用情况进行了梳理;采用参与观察法、深度访谈话语分析法以及影视人类学摄影法对古镇物理、社会和文化多维空间的生产情况进行了调查,并对多元主体认同倾向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在这场空间转变过程中,古镇物理空间出现资本的空间化形态,社会空间呈现非共同体化、联接业缘化、流动性增强、主体泛化下功能和交往的社会性,文化空间出现混合文化嵌套并存结构。针对多维空间的生产,居民、社会精英和部分游客表现出人本主义认同倾向,侧重主观性构建内生认同;空间开发主导者、开发商和另一部分游客出现结构主义认同倾向,侧重从一种再生产视角观察问题,强调以过程和建构为主。在对社区居民调研中发现,居民对旅游开发表达出"不要无感增长,需要有感发展"的认同倾向,根本上反映了旅游开发成果能否反馈于居民并能共同分享的问题,值得引起关注。认同从根本上说是关涉文化的,而文化总是表现出流变性,如何使生产出来的文化既开放又多元,既让居民和游客无感疑惑,又不心生迷惘,需要保持古镇先进文化的独立性、传承性和生产的方向性,积极营造"第三空间"之上的文化平衡。  相似文献   

17.
艾大宾  李宏芸  谢贤健 《地理研究》2010,29(8):1427-1438
婚姻迁移是农村人口迁移的重要方面,在不同的经济社会背景下,农村居民的婚姻迁移表现出不同的空间特征,并随着经济社会的变迁不断发生演变。本文以四川盆地为例,采用经验主义的研究方法,立足于大量的实地调研资料,分析了我国农村居民婚姻迁移空间演变的主要特征,表现出通婚的地域范围在各个时期发生着不同形式的变化,总体上呈随时代发展逐渐扩大的态势,地理环境、文化程度和从业状况与婚迁距离有密切关系,经济因素在婚迁地域选择中的作用日益突出。同时,探讨了农村居民婚姻迁移空间演变的内在机制,认为其是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在农村生产经营方式变革、国家社会政策、经济利益诉求、空间距离阻力、婚介手段变化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下所产生的。  相似文献   

18.
陶伟 《热带地理》2022,42(1):160-161
<正>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实现共同富裕,是解决新时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必然要求。乡村遗产是中国农耕文明的重要体现,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是提振乡村文化自信和推进全面乡村振兴的重要资源。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蕴藏着"谋划振兴"的"大乾坤",在全面乡村振兴国家战略中融合遗产保护,是新时期中国实现城乡高质量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路径。  相似文献   

19.
从活动-移动行为的角度,基于中国北京和荷兰乌特勒支在2007年进行的活动日志调查,通过研究居民非工作活动的同伴选择机制,分析东西方文化价值观的差异而引起的行为方式差异。研究表明,北京居民倾向与家庭成员一起活动,而乌特勒支居民倾向单独或与朋友一起,一定程度表明中国社会倾向集体主义的价值观,而荷兰社会则偏向个人主义。此外,性别和年龄仅对北京居民有显著影响,女性进行较多的联合活动,年长者更倾向选择朋友作为同伴;家庭结构对两城市居民影响均显著,结婚和生子等生命事件会促进居民产生核心家庭成员陪伴的活动;以休闲为目的活动更多的是联合活动。此外,收入、驾照拥有、私家车拥有、居住空间密度等变量也对同伴选择具有一定影响。最后对从行为角度的文化差异分析的未来以及对中荷社会发展的指导意义进行了讨论,提出社会现代化进程中,个人主义可能是追求公平与效率的潜在趋势,但中国社会的良性发展应当充分考虑到儒家思想的传承以及中国人喜爱热闹、需要集体归属感的民族性格,这是建立"和谐社会"的重要方面。同时,从活动-移动行为所表现的社会文化效应分析看,城市规划与管理者需要提供较为完善的公共休闲空间及提供个性化的交往空间与平台。  相似文献   

20.
万蕙  朱竑 《地理科学进展》2020,39(11):1909-1922
新文化地理学视角下的空间不仅具有物质属性,也是社会关系的容器。家庭常被置于社会学的论述范畴,同时,家庭也以空间形式出现,并表征着家庭成员间复杂、细微的权力结构。论文以广东罗定市华石镇中越跨国家庭的家空间为分析样本,以家庭资源中的经济资源、情感资源和社会资源为分析框架,并结合家空间的实用性、装饰性和防御性等特点,考察越籍妻子在家空间中的占用、功能划分与使用、美学装饰,以及日常空间实践中自我赋权的方式与机制。研究发现:① 为家庭提供主要经济收入的越籍妻子在夫妻权力结构中占有优势,在家空间的设置和安排中持有更多的话语权;② 越籍妻子将家空间视为自我情感与认同的表达渠道,通过装饰家居环境以建立起对家空间的控制;③ 由于社会资源的缺乏,越籍妻子在公共空间中受到排斥,家空间成为越籍妻子回避邻里交往的防御性堡垒。研究认为女性跨国婚姻移民在家空间中获得了施展个人权力的契机,但其权力仅限于家空间内,现阶段难以拓展至家以外的更大区域。研究结果既是对家的地理学中性别话题的补充,亦是对它的拓展与深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