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 毫秒
1.
由中国第四纪科学研究会教育与普及专业委员会和华东师范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联合举办的"2010年海峡两岸高校第四纪教育与普及学术研讨会"于2010年3月6日至3月8日在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召开.本次会议的主题是: 海峡两岸第四纪教育与普及、第四纪环境演变与全球变化研究进展等.  相似文献   

2.
中国第四纪冰期历史、特征及成因探讨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中国第四纪冰川的研究已经走过了一个多世纪的历史,经历了初创阶段、以研究东部为主的争论阶段和以研究西部为主的创新阶段3个发展时期,建立了中国第四纪冰期系列,深入地认识了冰川的发生、发展和演化规律,在此基础上否定了长久以来的“中国东部第四纪古冰川”和“青藏高原统一大冰盖”两大争论问题.中国第四纪冰期最早可能起源于早更新世的...  相似文献   

3.
介绍《中国第四纪冰川与环境变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刘东生 《第四纪研究》2007,27(3):474-474
施雅风先生主编的专著《中国第四纪冰川与环境变化》及所附的《中国第四纪冰川图》出版已经将近一年了,读过这本近年来并不多见的、杰出的综述性专著以后,一直有将它介绍给广大第四纪工作者的愿望.  相似文献   

4.
神农架是中国第四纪地质环境演变的热点地区之一。本文通过对第四纪冰川地貌、冰碛残迹及二者关系研究,提供了本区第四纪古冰川发育的多方面证据。神农架地区在第四纪时期曾发生三期冰期和两期冰缘期,即松柏冰期、木鱼坪冰期、龙潭冰期、松香坪冰缘期、神农架冰缘期。本文首次系统地建立了本区第四纪气候地层系列.   相似文献   

5.
刘嘉麒 《第四纪研究》2007,27(6):910-910
在中国,提起第四纪无不联想到刘东生,刘东生先生的名字与中国第四纪科学事业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他从国家需求、学科方向、知识创新、队伍建设和人才培养诸多方面带领着全国同行,从一个目标奔向另一个更高的目标,为中国的科学事业建立了丰功伟绩.  相似文献   

6.
我国海洋第四纪研究与环境演变中的海陆相互作用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汪品先 《第四纪研究》2001,21(3):218-222
根据我国的地理位置和第四纪地层的特色分析,海陆结合是我国海洋第四纪研究的优势所在.半世纪以来,中国海洋地质的研究经历了从调查到研究、从海岸到浅海再到深海、从晚第四纪到晚新生代、从低分辨率到高分辨率以及从定性到定量的进展过程,取得了重要进展,但仍有很大的差距.新世纪初期,应当从国际、国内第四纪研究的关键问题着眼选题,以西太平洋边缘海与暖池作为主战场,和陆地工作、和现代过程相结合展开研究.文章对我国海洋第四纪研究的方向、措施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7.
《地质论评》2008,54(3)
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中国科学院资深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欧亚科学院院士、第六、七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第二届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书记处书记、国际第四纪研究联合会原主席、中国第四纪研究委员会名誉主任,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名誉所长、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一级研究员、国际杰出的第四纪地质环境学家,中国地质学会前常务理事,中国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刘东生先生因病医治无效,于2008年3月6日11时52分在北京逝世,享年91岁.  相似文献   

8.
中国第四纪地层和更新统、上新统界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对中国第四纪地层和更新统、上新统界线的划分,过去已作过不少研究。杨钟健(1948)把中国第四纪地层划分为洞穴、砾石、河湖和土状四个堆积类型进行对比,李四光(1947)对中国东部第四纪冰期的划分,黄汲清(1944)对中国西部第四纪冰期的划分,为中国第四纪研究奠定了基础。新中国建立后,对更新统、上新统界线的划分大都采用18  相似文献   

9.
第四纪科学发展展望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刘东生 《第四纪研究》2003,23(2):165-176
第四纪科学是地球科学的一个分支.20世纪中国第四纪研究的发展历史,可以分为两个阶段:1909~1949年,强调理论研究与实际应用的结合,适当地采用"全盘西化"的办法,将中国与世界先进的差距,由100年缩短为50年,跨越了一大步;1950~2000年,在完成国家需求的鼓励下,适当地越过经典研究范畴,参与环境问题和全球变化的研究,使得中国第四纪科学追赶了50年的差距.在21世纪开始之时,中国与国际第四纪研究的步伐有前有后,但基本上是站在同一起跑线上.对21世纪的第四纪研究,作者提出了以"研究过去只是为了未来"和"地学的文艺复兴在呼唤未来"为题的两个思路,从1)以人为本--务实社会需求;2)地球和人类共同的历史--人与自然和谐;3)我们需要自己提出理论--一种科学文化;4)群众需要第四纪--极大地提高人民的素质等4个方面展望了中国第四纪研究的新形势.  相似文献   

10.
张乐 《第四纪研究》2009,29(6):1172-1172
2009年10月19-23日,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中国第四纪科学研究会在北京举办纪念北京猿人第一头盖骨发现80周年国际古人类学术研讨会暨第一届亚洲第四纪研究学术大会.  相似文献   

11.
中国第四纪冰川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总被引:18,自引:3,他引:15  
自从20世纪30年代李四光先生提出庐山和中国东部山地的第四纪冰期理论以来, 关于中国东部山地是否发生过第四纪冰川的问题困惑着国内外的地学工作者, 并为此展开了旷日持久的争论. 20世纪80年代, 经过大量的实地考察和室内分析工作, 在施雅风、崔之久和李吉均等撰写的<中国东部第四纪冰川与环境问题>一书中, 对中国东部第四纪冰川得到以下基本认识: 1)确认在中国东部有确切证据的古冰川遗迹仅在陕西太白山、吉林与朝鲜接壤的长白山、台湾的雪山和玉山等, 而在庐山及中国东部海拔2 000 m以下的山地在第四纪期间从来没有发生过冰川; 2)"泥砾"是"混杂堆积"的一种, 某些疑似的古冰川地形完全可以用其它非冰川成因予以解释, 所谓的冰川沉积多数情况下是季风气候条件下的古泥石流堆积; 3)中国东部第四纪环境发生过很大变化. 第四纪冰期中中国北方多年冻土南界向南扩展约10°, 到达长城一线, 中国东部地区年平均温度降低10~12 ℃. 喜冷动物群如猛犸与披毛犀则向南分布得更远, 到达长江口一带. 海平面下降约140 m, 古海岸远离现代海岸达600 km. 由于冬季风加强, 气候以干冷为主, 不利于冰川发育; 4)根据过去几十年的资料, 中、晚更新世中国西部山地发生过3~5次冰期, 但不存在统一的大冰盖. 因为青藏高原非常年轻, 只是在0.8 Ma BP之后才抬升到海拔3 000 m以上, 进入冰冻圈并发育冰川. 中国在全球变化研究特别是古全球变化研究中处于得天独厚的地位, 中国学者在黄土研究、青藏高原隆升、山地冰芯等方面已取得丰硕成果.  相似文献   

12.
发刊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第四纪研究》是一本新的刊登第四纪研究成果的学术季刊。它的前身是《中国第四纪研究》。 1957年在已故李四光教授的主持下成立了“中国第四纪研究委员会”并创办了《中国第四纪研究》。三十年来第四纪研究的队伍和工作扩大了。  相似文献   

13.
中国的第四纪下限研究目前虽然比较倾向于2.4~2.6 Ma, 但也存在不同的观点。在简要回顾中国第四纪研究历史的基础上, 重点介绍中国北方地区、黄河流域、西南地区、东北地区、新疆和西藏地区的第四纪下限研究历史、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 简要介绍黄土地层剖面和南海沉积物剖面对第四纪下限研究的主要贡献, 最后以泥河湾阶的建立过程说明中国第四纪下限研究存在的不足以及应对方法。   相似文献   

14.
根据民政部社团管理的有关规定和中国第四纪科学研究会章程 ,中国第四纪科学研究会将实施会员制 ,参照兄弟学会的实施办法 ,结合中国第四纪科学和教学发展的现状 ,已制定会员制实施细则。研究会设永久会员、专业会员、学生会员、科普会员和荣誉会员。细则对各类会员的权利和义务做了详细规定。研究会将在从事第四纪科学事业人员较多的法人单位设立会员单位 ,保证会员的正当权利和收取会费。细则正在进一步研究修订 ,并经常务理事会审定后于今年下半年开始公布实施中国第四纪科学研究会将实施会员制$中国第四纪科学研究会秘书处  相似文献   

15.
在中国第四纪研究委员会成立50周年之际,本刊邀请中国第四纪研究委员会现任主任和秘书长就委员会的成立、发展、壮大,到在国际第四纪学术舞台发挥重大影响的进程,撰写了"半个世纪的辉煌",以使读者对中国第四纪研究委员会的历史有所了解。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随着过去全球变化研究的深入,中国南方广泛分布的第四纪红土日益受到第四纪地质学、土壤学研究者关注,一系列研究表明红土中赋含了丰富的古环境、古气候信息,是热带-亚热带季风气候环境下的产物,与青藏高原隆升、秦岭-大别中央造山带隆起及中国南北第四纪环境分异等重大事件紧密关联,亦为全球变化的信息载体.  相似文献   

17.
中国第四纪科学界的盛会──第六届全国第四纪学术讨论会第六届全国第四纪学术讨论会于1993年11月15日-22日在广州(含广州附近地区地质旅行)举行,并获得圆满成功。大会各项工作自始至终得到了中国第四纪研究委员会、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中科院广州分院...  相似文献   

18.
第四纪(Quaternary)是地球科学中广泛使用的术语,代表地质年代中最晚的时段.在探讨全球环境变化趋势时,第四纪研究具有重要地位.但第四纪作为地质年代和地层单位的地位和底界问题,自18世纪提出以来,在国际学术界中就一直存在不同的观点;尤其是2004年部分权威学者和国际组织提出取消第四纪的方案,引发了激烈的国际大辩论.直到2009年,第四纪在地质年代中的正式地位及其底界划分方案,才最终获得了国际地科联的官方批准.回顾第四纪最初命名到正式地位确定的过程,特别强调了中国科学家立足于黄土等地质记录的研究工作,积极地参加了这场讨论,对于第四纪在地质学中的地位确立做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19.
Ⅻ届国际第四纪研究联合会(INQUA,1987.7.31.—8.9.)在加拿大首都渥太华召开。来自45个国家和地区共958人出席了会议。(中国代表19人)。上届执委会主席法国第四纪地质学家H.Faure届满卸职。新的执委会由加拿大第四纪地质学家N.W.Rutter任主席,M·N.Alekseev(苏联)、Bowler(澳大利亚)、Gullentops(比利时)和刘东生任副主席。会议还决定下届大会1991年在北京召开。  相似文献   

20.
遥感技术目前已应用于地学研究的各个领域.遥感技术应用于第四纪地层、第四纪沉积环境、第四纪古冰川遗迹、新构造活动、第四纪地质编图及第四纪地质调查等各个领域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尽管仍存在很多问题和不足,但在第四纪地质学研究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和广阔的应用前景.探讨遥感技术在第四纪地质研究中的应用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