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6 毫秒
1.
在全球一体化形势下中国农业持续发展面临的困境与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全球一体化的形势下,中国农业持续发展面临重重困境:(1)耕地面积减少,耕地质量下降;(2)水资源短缺,供需矛盾突出;(3)生态环境问题日益严重;(4)粮食与食物安全问题不容忽视;(5)科技竞争在国际上处于劣势地位;(6)生产成本过高,收益过低,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受到了伤害;(7)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充分就业是一个难题,面对这些困境,中国农业持续发展应该采取的对策是;(1)合理利用水土资源,保护生态环境,促进资源环境与农业经济的协调发展;(2)继续深化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构筑新的农业政策体系;(3)加速农业科技创新与科技进步的步伐。  相似文献   

2.
张耀光  刘锴  王圣云  刘桓  刘桂春  彭飞  王泽宇  高源  高鹏 《地理科学》2016,36(11):1614-1621
对比中美两国海洋经济总产值(海洋经济增加值)发现, 2011年开始,中国海洋经济总产值(海洋经济增加值)(2 849.73×108美元),已超过美国海洋经济增加值(2 779.02×108美元)(实际GDP)。重点分析2005~2012年,中国海洋产业超过美国的演进过程,并以两国共同的6个海洋产业部门为例,分析了中国与美国海洋产业发展历程。为了体现中美两国海洋经差异的特征与规律性,应用标准差、变差系数、集中化指数(基尼系数)、锡尔系数等方法,分析了中、美两国在海洋经济总值(海洋经济增加值)、海洋产业与区域海洋经济的差异与特征。  相似文献   

3.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的实证研究与R/S分析   总被引:35,自引:0,他引:35  
文章回顾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发展战略的转变,介绍了吉尼系数,区域经济区位熵和Hausdoeff Index的计算方法。采用GDP指标,运用吉尼系数和区域经济区位熵分析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三大地带之间,省区之间的绝对差距和相对差距的变化趋势,而且还运用分形理论和R/S方法研究了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的收敛性,得出的结论如下:(1)无论从绝对差距还是从相对差距上看,自改变开放以来中国三大地带之间或省区之间的经济发展差距都在扩大。(2)1995年所实施的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在近期内并没有缩小地区之间的发展差距。(3)R/S分析结果表明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异在未来20年内将继续扩大。  相似文献   

4.
中国沿海地区经济的持续高速增长带来了各级城市和农村城市化的大发展,城乡空间格局的巨变使这一地区已经或正在形成类似西方“Megalopolis”(大都市带)的城市群体组织,中国学者谓之“都市连绵区”(MetropolitanInterlockingRegion),这种巨型城市群地区所具有的巨大经济社会作用使其已经成为当今中国发展的“牵引”力量,在下一世纪中这种作用将更为明显,在总结国内外已有成果基础上,讨论中国都市连绵区(MIR)的形成机制、发展前景与意义,并提出有关建议。  相似文献   

5.
基于修正的引力模型测算中国与周边国家的地缘经济关系,进而借助ArcGIS刻画地缘经济关系时空格局演化过程,以揭示其总体规律与特征。结果表明(:1)中国与周边国家地缘经济关系总体呈现出波动上升的态势,但国别间差异显著且逐渐扩大,并以2009年与2016年为转折点,将中国与周边国家双边地缘经济关系划分成缓慢发展期(2001—2008年)、平稳增长期(2009—2015年)和快速增长期(2016—2019年);(2)地缘经济关系总体上呈现东高西低的空间格局,即中国与东亚地区的日本和韩国为中-高至高地缘经济关系值,与西亚、南亚大多数周边国家主要为低至中-低地缘经济关系值。地缘经济关系格局演进的影响因素包括国际地缘环境、地缘经济利益、地缘区位、经济规模、资源要素禀赋、地缘文化等。  相似文献   

6.
中国城市化水平省际差异与因素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前对中国城市化的研究多集中在城市化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分析,对于城市化和不同因素之间的研究不多。中国城市化进入快速发展时期后,不同地区的城市化存在很大差异。选取综合经济(人均GDP)、工业化、市场化、国际化、信息化5个因子作为反映中国城市化省际差异的指标,利用灰色关联分析,分析1984~1994年和1995-2004年两个时段(分别以1994年和2004年为代表)中国城市化水平差异的主要影响因素。结果表明,中国省际城市化水平总体上与地区经济综合发展水平是一致的,两个时段中人均GDP都是相关性较高的因素;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市场化和国际化的关联度在增加,影响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因素在增加;而信息化的影响程度变化不大,表明中国的信息化进程任重而道远。  相似文献   

7.
《干旱区地理》2005,28(6):830-830
50多年来,新疆取得的一批重大科技成果(成就),不但强化了科技对经济与社会发展优化决策、支撑产业、先行导向、强化基础的积极作用,还在国内外产生了较大影响。2005年9月27日的《科技日报》刊登了《新疆科技的50个全国第一》。本刊转载,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龚胜生  肖克梅 《地理科学》2021,41(9):1587-1597
基于历史文献及统计年鉴中的人口和城市数据,采用历史时间断面方法和现代GIS空间分析方法,对过去2 000 a来(公元2—2015年)中国经济重心的变迁轨迹进行量化研究,结果表明:1)中国经济重心总体上是趋向东南迁移,唐代以前主要向西南移动,北宋以后主要向东南移动,中国经济的空间分异先以由南北差异为主,后以东西差异为主;“沈(阳)-兰(州)-西(双版纳)弧线”东南侧的经济发展过程与格局很大程度上可代表整个中国的经济发展过程与格局。2)中国经济重心变迁与其人口重心、城市重心的变迁关系十分密切,3类重心分布区域正是古称“中原”的地区,且3类重心始终位于几何中心的东部,中国东、西部的经济差异由来久远,且相对稳定。3)中国经济重心变迁受人口格局和城市格局变化的双重制约,随着时间推移,单位人口的经济当量趋于降低,单位城市的经济当量趋于上升,城市经济格局对总体经济格局的影响日益显著。  相似文献   

9.
中国山区资源体系和经济体系的地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从中国山区的地理与地质分布特征入手,总结出中国山区自然与社会资源的X型相关模式,山区人均工业产值仅相当于全国人均值的20%。首次提出了中国除东、中、西部三大差别外,还存在一个山地、丘陵(高原)、平原的三大垂向经济差异。三个是水平方向上的从东到西经济上的发达到不发达;国一个是垂直方向上从低处向高处经济上的发达与不发达,这一水平与垂向交叉就构成了中国现今经济发展的基本格架。  相似文献   

10.
中国西部山区是我国的水源地及生态屏障,它们的合理开发与保护是西部大开发的基本内容。研究归纳出山地发展的“巴音布鲁克模式”:(1)天鹅及其生境的绝对保护(核心);(2)建立可持续牧业(主体);(3)规范和发展旅游业(突破口);(4)西蒙古土尔扈特传统文化的保护(文化多样性)。中国西部山区的发展模式都可以概括为一个核心(自然保护)三个圈层(与当地主要土地资源相适应的主导产业,与当地特有资源相联系的新兴产业,当地民族文化保护)。这种模式能够充分体现生态优先的思想,同时考虑到促进地区新老经济及文化的发展与保护,符合西部大开发的方针。  相似文献   

11.
绘区域开发蓝图,创经济地理伟业——记著名经济地理学家、区域与城市规划学家胡序威先生顾朝林(中国科学院国家计划委员会地理研究所北京:100101)胡序威先生是我国著名的经济地理学家、区域与城市规划学家,现为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珠江三角洲及广州等7个城市(1990-1996年)耕地面积变化和经济增长过程的分析,阐述耕地面积变化与经济增长的相关联系:在各城市间表现为3种具体类型:(1)经济增长超前、耕地减少滞后,(2)经济与耕地同步变化,(3)经济增长滞后,耕地减少超前;第一种耕地利用的效益最高,第三种最低。  相似文献   

13.
李永实 《福建地理》2002,17(2):23-24,17
本文根据基地班学生素质较高、《中国地理(经济部分)》授课时数少的教学条件,认为应在教学内容处理上采取以点带面,突出重点;教学方法上采用讨论式授课为主。  相似文献   

14.
中国东北与俄罗斯远东地区经济合作的特点及其发展趋势王荣成(东北师范大学地理系)1经济合作的基础1.1俄罗斯远东地区地域辽阔,资源丰富多样,除南部铁路沿线与沿海地区经济较为发达外,大部分还是潜力很大的待开发地域。从生产分布来看,一方面由于经济地域差异和...  相似文献   

15.
黑暗、潮湿、常温的岩溶地下洞穴,使生活其中的动物构成特殊的群落,表现出特殊的行为和体征,根据其生活习性,洞穴动物可分为真洞穴动物(Troglobites)、半洞穴动物(Troglophiles)和洞栖动物(Trogloxenes);中国岩溶洞穴动物研究开始于上世纪70年代后期,已经先后发现洞穴动物新种131个,在洞穴动物行为及特征方面,开始了大量的调查研究,取得了较好的进展。考虑到中国岩溶洞穴分布广泛、数量众多,中国洞穴动物调查研究还有很大的潜力。  相似文献   

16.
皖南山区生态经济发展模式与对策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文章在分析皖南山区存在的主要生态经济问题基础上。提出了适合皖南山区的5种生态经济发展模式;(1)生态农业发展模式;(2)旅-农-工-贸联动发展模式;(3)生态恢复与重建模式;(4)山区综合开发模式;(5)庭院生态经济模式。文章最后对皖南山区发展生态经济,实现生态系统与经济系统的良性循环提出了具体建议。  相似文献   

17.
本文回顾了贫困地区支柱产业问题提出过程之后,以河南信阳地区为例,着重论述了支柱产业的作用(组织千家万户脱贫致富,使地方财政增收减补,带动其它产业发展)、特性(系列性、规模性、地域性、时段性)、脱贫阶段发展支柱产业的意义(巩固脱贫成果、稳定生产与生活;有利于提高产品质量,增强市场竞争力,推动区域经济发展;提高地方财力,增强区域经济实力;促进区域经济结构改善,形成社会化服务体系)和支柱产业选拔的原则(以优势资源为基础,产品具有现实和潜在市场竞争能力,与现有社会经济条件相适应,能带动广大农户脱贫致富,在较短时间内能形成支柱产业),最后提出当前应做好制订规划,建立组织领导系统和制定特殊政策三项工作。  相似文献   

18.
当代中国区域经济的迅猛发展和各具特色的不同区域的先后崛起,是在邓小平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指引下的伟大社会实践,并从区域空间结构的变迁和经济景观特征上深刻地反映了中国改革开放以来所取得的伟大成就。改革开放以来,国家的每一次重大区域发展战略的实施,都带来了区域经济面貌的巨大变化,并有力地促进了全国的改革与发展大局。  相似文献   

19.
滇东北—黔西高原黑颈鹤及其主要越冬地考察陈晓平(香港中国探险这会,云南省地理研究所)由香港中国探险学会(CERS)、国际鹤类基金会(ICF)、云南省地理研究所、云南省林业厅野生动物植物保护处、昆明动物研究所等单位共同组队,于1994年冬季联合考察了滇...  相似文献   

20.
区域经济规划与山区发展李阳成(福建省科技促进发展研究中心)改革开放以来,福建省山区各县(市)在沿海地区开放政策带来巨大发展的辐射影响下,凭借山区自身的资源、劳动力等优势,经济也得到了很大发展。但是,由于长期受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受山区自身的历史、地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