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中国南方碳酸盐岩有良好的成油气条件,许多学者对其含油气远景寄予厚望,但开展勘探工作四十多年仍未取得突破,原因复杂,本文从宏观的角度,从华南板块演化的有铲性讲座了中国南方成盆成藏的有利条件,从华南板块地壳改造的复杂性阐明了不利因素,进而回答了人们关注的南方碳酸盐岩油气勘探中有关规律和前景的几个重要问题,尤其是从构造史,成烃史和勘探现状的角度,运用“两点论”对前人认定的保存条件产好的七个有利区块(沉湖-土地堂,句容-常州,渝鄂湘地区,以及楚雄,兰坪-思茅,南盘江,十万大山盆地)的油气远景进行了评述,认为中国南方碳酸盐岩地区很难找到大油田,最后从勘探策略,关键地质问题,勘探技术攻关和拓宽找气思路等方面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2.
努力实现南方海相油气勘探重大突破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南方地质条件有四方面的特点:碳酸盐岩区与特提斯域有关,具有良好的含油气前景;叠置在碳酸盐岩区上的南、北两大前陆盆地带,对古生界原型盆地烃源岩的演化、油气藏形成和保存起到重要作用;南方海相地层具有丰富的烃源岩;后期多旋回构造运动,使南方海相油气系统变得十分复杂。南方油气选区评价的关键是保存条件,在含油气系统中“保存单元”是优选勘探目标的重要依据。“九五”期间,一要主攻中、下扬子区,获重大突破;二要积  相似文献   

3.
赋予含油气系统内涵的南方海相含油气保存单元及其类型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南方海相勘探新区地质构造复杂,盖层剥蚀严重,水文开启程度高。油气保存条件是油气勘探与综合评价的关键.通过最近十年的南方海相勘探实践,建议在海相盆地(区块)优选过程中引入赋予具备整体封闭保存体系和含油气系统新内涵的“含油气保存单元”概念。整体封闭体系、圈闭、含油气目的层系是构成含油气保存单元的三个基本要素,从赋存油气藏目的层系之上的区域盖层覆盖程度、遮挡条件和封闭保存体系的顶界等三个方面入手圈定含油气保存单元的分布范围。以整体封闭保存体系的有效区域盖层与含油气系统存在的成生关系为基础,可将含油气保存单元划分出持续型、重建型、保持型、残留型等四种基本类型,提出了以现今含油气系统能否得以形成和保存的整体封闭保存条件为核心进行海相含油气保存单元评价的新思路,强调在勘探初期阶段只能以整体保存条件作为南方海相盆地(区块)评价优选的关键。  相似文献   

4.
中国南方的地质条件复杂,油气勘探的历程曲折。但只要在复杂地区寻找相对稳定的地区,发现大型油气田是有可能的。提出当前油气勘探的策略应做到思想坚定、思路常新、技术跟上、重点突出、工作精细。  相似文献   

5.
广西油气资源勘探开发现状与发展前景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绍甫  高智 《广西地质》2001,14(4):41-45
文章根据广西多年来油气勘探开发的最新成果,较全面地介绍和论述了广西境内陆地及海区新生界第三纪盆地,中-上古生代前陆盆地油气勘探开发现状与资源潜力,同时依据现代油气勘探地质论并结合西部大开发的历史机遇,提出了广西面向新世纪油气资源勘探发展的战略指导思想,发展方向及发展层次,展望了广西油气勘探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6.
中国南方碳酸盐岩有良好的成油气条件,许多学者对其含油气远景寄予厚望,但开展勘探工作四十多年仍未取得突破,原因复杂。本文从宏观的角度,从华南板块演化的有序性讨论了中国南方成盆成藏的有利条件,从华南板块地壳改造的复杂性阐明了成藏的不利因素,进而回答人们关注的南方碳酸盐岩油气勘探中有关规律和前景的几个重要问题。尤其是从构造史、成烃史和勘探现状的角度,运用“两点论”对前人认定的保存条件较好的七个有利区块(沉湖—土地堂、句容—常州、渝鄂湘地区,以及楚雄、兰坪—思茅、南盘江、十万大山盆地)的油气远景进行了评述,认为中国南方碳酸盐岩地区很难找到大油田。最后从勘探策略、关键地质问题、勘探技术攻关和拓宽找气思路等方面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7.
地球化学急变带及对中国南方油气勘探的思考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地球化学急变带反映了克拉通边缘的地球化学特征,它可比地质观察更有效地揭示克拉通边界的位置。地球化学急变带分为构造显性与构造隐性两种类型,克拉通边缘前陆盆地多出现于构造隐性急变带上,这对油气勘探有重要指示意义。渤海周边油气田、南襄盆地、江汉盆地油气田均位于急变带上,中国南方油气勘探前景较好的苏南块体,金衢盆地,黔南-桂中盆地,楚雄盆地等也与急变带有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8.
贵州地区油气勘探反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惠明  刘诗荣 《贵州地质》2003,20(1):46-49,45
文章简单回顾了贵州40余年油气勘探历史,较客观地评价了贵州地区油气地质条件,提出了符合贵州石油地质条件的油气勘探方针,指出贵州油气勘探要想有所突破应注重研究油气成藏机制,勘探重点应放在浅层气藏成藏领域上。  相似文献   

9.
南方海相发层油气综合勘探技术发展现状及建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南方中-古生界海相地层是我国潜在的油气勘探领域,目前勘探技术和方法不过关是其油气突破的最大障碍。应加强地震、非震物化探技术方法攻关;发展综合勘探和油气综合评价技术;采用合理的勘探程序;重视发展天然气勘探技术和方法;充分利用老资料,进行信息二次开发。  相似文献   

10.
南方海相油气勘探为什么久攻不下?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中国南方从震旦纪到三叠纪8个地质时代海相地层厚度巨大,具有很大的生烃能力。然而除四川地区之外,至今油气勘探尚无重大突破。积十二年对南方5个地质时代海相地层基础地质研究及制图的经验,认为南方海相油气勘探久攻不下的原因是:(1)对整个南方还缺乏全面的、历史的,整体的和深刻的认识;(2)还不于用什么方法或顺序去认识它。建议重视基础地质研究,并以中国南方二叠纪及三叠纪的岩相古地理研究和制图为例,提出基础地  相似文献   

11.
南海北部新生代构造演化序列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本文从构造地质学的基本理论出发,在综合分析板块作用、壳幔作用、岩浆热事件、构造变形、沉积作用等地质作用特点及其相互印证与制约关系的基础上,梳理了南海北部新生代主要构造事件和构造演化序列,提出受欧亚、印澳、太平洋3大板块的共同影响,南海北部新生代主要构造运动划分为礼乐运动、西卫运动一幕、西卫运动二幕、南海运动、南沙运动5次较为合适。其中礼乐运动使南海北部进入裂陷发展阶段,并产生NE走向小型断陷;西卫运动一幕使断陷进一步扩展;西卫运动二幕使南海北部由断陷向断坳转变,断陷走向向NEE向转变;南海运动使南海北部进入坳陷发展阶段;南沙运动使南海北部进入差异性区域沉降阶段,构造格局基本形成。南海北部这种构造演化序列造就了前古近系、古近系、新近系3层含油气结构层系及始新统湖相、渐新统湖相—湖沼相及海陆过渡相和中新统海相3套烃源岩,围绕3套烃源岩可形成"上生下储上盖"、"自生自储自盖"与"下生上储上盖"3类成藏组合和背斜、古潜山、地层-岩性等多种类型的油气藏及其复式油气聚集带。  相似文献   

12.
中国南方古油藏与油气评价   总被引:10,自引:4,他引:10  
从早古生代至中、新生代,中国南部确实形成过相当数量和相当规模的油气藏。而后经较高的演化和多期次的构造运动,最终成为古油藏。如麻江、瓮安、泰山、米仓山、天井山、中和、龙街及小古山等古油藏。它展示了分布于中国南方各地质时期及各种地质条件下,油气藏形成、发展的全过程及其规律,充分揭示了油气藏的成藏、发展条件及破坏因素。因而运用其成藏规律,可以为油气远景评价、勘探部署做出重要的决策。  相似文献   

13.
南方地质条件有四方面的特点:碳酸盐岩区与特提斯域有关,具有良好的含油气前景;叠置在碳酸盐岩区上的南、北两大前陆盆地带,对古生界原型盆地烃源岩的演化、油气藏形成和保存起到重要作用;南方海相地层具有丰富的烃源岩;后期多旋回构造运动,使南方海相油气系统变得十分复杂。南方油气选区评价的关键是保存条件,在含油气系统中“保存单元”是优选勘探目标的重要依据。“九五”期间,一要主攻中、下扬子区,获重大突破;二要积极做好滇黔桂地区三个盆地(南盘江盆地、楚雄盆地、十万大山盆地)的预探;三要进一步搞好区域评价。  相似文献   

14.
扬子地区二叠系油气地质条件综合研究   总被引:7,自引:3,他引:4  
胡书毅  田海芹 《现代地质》1999,13(2):162-168
扬子地区横跨中国南方的中部及西部。在二叠纪,由于早期的广泛海侵及后期的多次构造活动,形成了海相、陆相交互发育的一套地层系列。其中烃源岩以栖霞组和孤峰组的暗色石灰岩以及泥岩、泥页岩为主,有机碳含量较高,热演化程度较低。油气储集岩主要包括碳酸盐岩和碎屑岩两类。沉积盖层以上覆的石膏岩及二叠系的石灰岩、泥质石灰岩、泥页岩、硅岩为主。扬子地区的桃源、通山、九江至南京、句容、南通的长江沿线地区为最有利的油气勘探区,万县、泸州、上思、个旧及西昌西方的九龙等地区为油气勘探的较有利地区。  相似文献   

15.
谢锦龙  黄冲  向峰云 《地质科学》2008,43(1):133-153
南海西部海域构造复杂,主要发育有北东—北东东向、北西向和近南北向3组深大断裂。其中,北西向断裂与板块汇聚、碰撞有关,多具走滑性质;北东—北东东向断裂具有与中国东部裂谷盆地相似的发育特点,呈张扭性质;近南北向断裂可能是南海在扩张活动期间于洋、陆壳过渡部位形成的走滑调节断裂,是洋盆扩张的西部边界。新生代里,南海经历了4次成盆事件与3期扩张活动,盆地经历了古新世—中始新世陆缘断陷、渐新世—早中新世扩展与中中新世以来的热沉降3个演化阶段。陆缘断陷阶段的充填系列主要是北东—北东东向与北西向的河流—冲积扇、湖泊沼泽等陆相沉积及火山岩等;盆地扩展阶段表现为中-小型断陷、断-坳陷逐渐复合与联合为大-中型坳陷,古地理格局逐渐由河流与湖沼陆相环境演变为滨海至浅海相的沉积环境;热沉降阶段的成盆活动逐渐减弱以至停止,地层表现超覆,盆地出现联合迹象。结合以往勘探与油气资源调查成果分析,认为南海西部海域陆架陆坡区发育的大-中型沉积盆地石油地质条件良好,蕴藏着丰富的油气资源,勘探潜力巨大。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以现代构造地质与地球动力学理论为指导,利用平衡剖面技术对南海中部西区进行了构造演化特征及演变史的恢复,制作了其上下构造层的构造纲要图,划分了南海中部西区新生代以来经历的三大构造演化阶段:(1)裂陷阶段;(2)坳陷阶段;(3)区域沉降。并指出了其动力学机制:始新世末,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发生碰撞产生的远距离效应以及渐新世西太平洋板块向东亚大陆边缘产生的俯冲效应是南海中部西区新生代构造演化的主要动力学机制。  相似文献   

17.
Through an integrated study of Mesozoic and Palaeozoic petroleum geology in southern China and a summing-up of the results of exploration, the authors tentatively put forward a set of methods of studying petroleum systems in modified residual basins or superposed basins. Its core idea is to put emphasis on the study of the dynamic evolution of petroleum systems. The tempo-spatial evolution, hydrocarbon-generating processes and hydrocarbon-generating intensities and amounts of resources in different geological stages of chief source rocks are mainly deduced backward by 3-D basin modelling. The regularities of formation and destruction of oil and gas accumulations are summarized by analyzing the fossil and existing oil and gas accumulations, the direction of migration is studied by palaeo-structural analysis, and the dynamic evolution of Palaeozoic and Mesozoic petroleum systems in southern China is studied according to stages of major tectonic movements. The authors suggest that the realistic exploration  相似文献   

18.
松辽盆地及外围上古生界油气资源战略选区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松辽盆地及外围上古生界油气地质研究和勘探程度均较低,资源前景广阔。通过油气资源战略选区工作,第一阶段针对石炭系和二叠系,开展前期的盆地评价和战略选区,实施少量的地球物理勘查和科探井工程等实物工作量,围绕古生界构造演化、地层和岩相古地理、有效烃源岩以及可能的油气远景区等方面,研究盆地深部晚古生代盆地性质,揭示在新的构造体制下不同构造阶段盆地的演化规律,基本查明松辽盆地及外围上古生界的分布、厚度、岩性、岩相特征,开展烃源岩的时效性、原型盆地恢复与重建、构造演化历史和有利成藏条件研究,提出有利远景区,供企业进一步勘探验证,这对发展和创新石油地质理论,实现松辽盆地及外围油气勘探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经济社会意义。  相似文献   

19.
西沙海域夹持于南海西北次海盆和西南次海盆之间,构造演化过程与南海的扩张和南海西部的走滑作用关系密切.基于覆盖西沙海域的区域地震资料开展了构造—地层解释、盆地结构特征分析和区域构造演化制图,整体上将西沙海域划分出3种类型盆地,即高角度断层控制的盆地、低角度拆离断层控制的盆地和走滑盆地.结合地壳厚度变化和伸展薄化程度,突出断层的构造样式,将西沙海域划分为北部拆离断层构造发育区、东南部拆离断层构造发育区、西部走滑断层发育区和中部高角度断层发育区,进而明确了西沙海域盆地的基本构造格局.同时,以关键构造界面为主线,强调了不同类型断层在岩石圈地壳减薄过程中的作用,阐明了西沙海域盆地的差异构造演化过程.   相似文献   

20.
徐世球  李富强 《地球科学》1997,22(5):520-525
川黔湘交境早寒武世“变马冲组”为一套陆源碎屑岩沉积,是在三角洲环境中形成的,该组相当于一个Ⅱ型三级层序,由陆棚边级体系域、海侵体系域和高水位体系域组成,分别代表了三角洲发育、萎缩和再发育的3个演化阶段,陆棚边缘体系域期,发育充相、三角洲前缘相和前三角洲相,以三角洲前缘相为主;海侵体系系域期,发育三角洲前缘相和前三角洲相,以前三角洲相为主;高水位体系域期,发育三角洲平面相、前缘相和前三角洲相、以三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