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伴随着"生态文明"、"乡村振兴"等国家战略的提出,地质文化村成为拓展服务领域、促进地质工作与社会经济发展融合的重要抓手。本文以地质文化村的六维属性为切入点,探讨了地质文化村的空间载体、建设主题、利益主体、主要功能、行为准则、价值导向等内涵,提出地质文化村是以村域为空间载体,以突出"地质+"或"+地质"文化为主题,以共建共享为发展模式,以多元化功能为特征,以"轻质建设"和"生态旅游"为基准,以人地关系和谐为目标的特色村落。建设重点应以乡村五大振兴为总纲,围绕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地质文化产品IP、高效产业及项目、多元人才体系、地质保护措施、文化村管理机构等方面开展;未来应通过强化规划衔接、制定行业标准、开展全国试点、加大资金投入、搭建宣传营销平台和进行系统培训等路径,促进地质文化村的健康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2.
诗上庄位于河北省兴隆县东部,交通便利,周边有风景名胜区10余处。区域地层主要为中上元古界海相沉积的碳酸盐岩,燕山期构造运动影响了诗上庄地质景观的形成。诗上庄有地质遗迹28处,包含基础地质、地貌景观和地质灾害3个大类,下分7类和10个亚类,包括地质事件剖面、褶皱与变形、古生物遗迹化石产地和碳酸盐岩地貌等,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叠层石古生物遗迹化石产地,形态涵盖层状、波状、柱状和锥状等。地质遗迹等级包括省级3处,省级以下25处。村内自然环境优良,森林覆盖率71.8%,年均气温8.2℃。土壤和地下水中有益元素的富集程度是评价地质文化村的重要指标:村内富锌土地面积0.11 km2,锌元素含量为98.03 mg/kg;地下水中锶元素含量0.27 mg/L。同时诗上庄人文资源丰富。根据村内资源禀赋情况,确定了地质文化村的建设模式为“地质+生态康养”类,围绕“地质为基、文化为魂、融合为要、惠民为本”的定位,论证了诗上庄地质文化村的可行性,建议性提出地质文化村建设总体方案。 相似文献
3.
笔者等依据景观基因谱系理论,对景观基因谱系和“书卷式”建设模式进行研究,构建了基于二者内在关系的地质文化村“书卷式”建设模式。该模式遵循“目标、意义、功能、特性”的理论框架,以基因信息的“传承路径”和“文化叙事”两种方式进行了系统的构建。在此基础上,以浙江省江山市莲塘地质文化村为例,将地质基因作为其主体基因谱系,构建可视可游可及的地质基因书卷模式;将文化基因作为其附着基因,其中内在唯一性基因谱系构建为当地民俗文化活动的书卷模式,外在唯一性基因谱系构建为当地特色明显的村庄形态及建筑风格的书卷模式。以期为地质科普、地质文化村建设提供理论和现实依据,为乡村振兴做出贡献。 相似文献
4.
地质文化村是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背景下衍生出的乡村地质遗迹保护和开发利用相结合的新概念,目前正在全国多地推广设立,现有研究主要集中在内涵分析和规划设计方面,其具体建设过程中缺乏科学的路径参考。本研究从乡村人居环境治理的视角出发,首先,在讨论的基础上将地质文化村归类于人居环境“景区化治理”的一种形式;其次,基于扎根理论的研究方法将筛选的39篇“人居环境治理”主题文献作为研究资料,利用NVivo11对文献内容进行编码,构建了“人居环境治理”主题分析框架;最后,在归纳和借鉴人居环境领域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从“响应国家战略”、“建设思路”、“保障措施”“建设手段”四个方面提出了地质文化村的建设路径。 相似文献
5.
响应乡村振兴战略的地质文化村建设正如火如荼地开展,而地质文化村规划却滞后于地质文化村建设。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坚持规划先行,以地质文化村规划引领地质文化村建设是必要的。本研究将地质文化村规划定位为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下的专项规划,并提出构建地质背景下的自然文化资源保护专项规划体系的建议。针对范围划定,提出了先划定地质资源范围,再综合划定地质文化村规划范围的方法。在比较分析地质文化村规划、地质公园规划、村庄规划主要内容的基础上,结合江西大洲塘地质文化村规划实践探索,提出地质文化村规划的15项主要内容,包括9项强制性内容和6项引导性内容。在规划内容中,注重突出地质产业、彰显地质特色、融入地学文化和衔接好空间规划。 相似文献
6.
响应乡村振兴战略的地质文化村建设正如火如荼地开展,而地质文化村规划却滞后于地质文化村建设。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坚持规划先行,以地质文化村规划引领地质文化村建设是必要的。本研究将地质文化村规划定位为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下的专项规划,并提出构建地质背景下的自然文化资源保护专项规划体系的建议。针对范围划定,提出了先划定地质资源范围,再综合划定地质文化村规划范围的方法。在比较分析地质文化村规划、地质公园规划、村庄规划主要内容的基础上,结合江西大洲塘地质文化村规划实践探索,提出地质文化村规划的15项主要内容,包括9项强制性内容和6项引导性内容。在规划内容中,注重突出地质产业、彰显地质特色、融入地学文化和衔接好空间规划。 相似文献
7.
地质文化村是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背景下衍生出的乡村地质遗迹保护和开发利用相结合的新概念,目前正在全国多地推广设立,现有研究主要集中在内涵分析和规划设计方面,其具体建设过程中缺乏科学的路径参考。本研究从乡村人居环境治理的视角出发,首先,在讨论的基础上将地质文化村归类于人居环境“景区化治理”的一种形式;其次,基于扎根理论的研究方法将筛选的39篇“人居环境治理”主题文献作为研究资料,利用NVivo11对文献内容进行编码,构建了“人居环境治理”主题分析框架;最后,在归纳和借鉴人居环境领域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从“响应国家战略”、“建设思路”、“保障措施”“建设手段”四个方面提出了地质文化村的建设路径。 相似文献
8.
9.
国土空间规划是各类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建设活动的基本依据。本文基于我国国土空间规划提出背景及“五级三类四体系”框架,提出地质文化村是城镇开发边界以外的特色村庄,地质文化村规划属于国土空间规划中的城镇开发边界外村庄详细规划,是“多规合一”的实用性村庄规划,是具有地质特色的村庄建设规划。规划体系应包括以保护为导向的地质生态体系规划、以功能为导向的村庄建设体系规划、以效益为导向的融合产业体系规划、以持续为导向的运管保障体系规划等内容。为了促进地质文化村规划体系科学编制与实施,提出未来应严格落实国土空间规划,坚持“多规合一”;强化规划体系重要性,编制规划体系技术标准;构建多元主体参与规划机制,提高规划体系编制水平;监测规划实施情况,定期开展评估。 相似文献
10.
地质文化村是地质行业服务乡村经济发展、自然生态环境涵养的创新模式,通过挖掘并融合村落地质文化、地球科学和人文资源内涵,策划设计科普研学、休闲旅游和产业发展方案,助推乡村经济发展。以在建的北京延庆区水泉子地质文化村为研究对象,开展土壤地球化学调查,初步查明其土壤养分、土壤环境质量和富含微量元素土壤的分布特征,做出综合评价,为研究区的土地资源开发利用、农业结构布局和特色农产品开发等提供指导依据。结果表明:研究区土壤养分质量尚好,整体为中等以上;土壤环境质量为极佳的清洁级;土壤综合质量以良好为主,部分可达优质级;土壤特色组分丰富,锌、钼、锰等微量元素含量整体富集程度较高。研究区具备优异的土壤条件,适宜发展绿色农业、特色农业、生态农业。建议进一步优化农业种植结构,并探索其与基础地质资源、乡土文化的融合发展模式,促进村落农业经济、生态旅游发展,助推地质文化村多元化、高质量建设。 相似文献
11.
九华山地质公园位于长江中下游南岸安徽省池州市。2019年4月17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执行局第206次会议通过决议,正式批准九华山地质公园成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地质公园。批文显示,九华山地质公园,其名意为“九座壮丽的山峰”,面积139.7km2。其中的4个山顶上建有庄严的佛教寺庙,有些可远溯至公元5世纪。除了宗教、历史... 相似文献
12.
13.
采用CAD软件绘制地质图件时,常遇到不断重复简单的绘制命令,从而使得制图工作沉闷、低效、多错。介绍了利用Excel的编制函数功能与CAD命令窗口相结合的原理、方法及常用手段,通过实例来说明如何实现地质制图过程的快速、准确与高效。 相似文献
14.
文中阐述并归纳了近年地质样品中铂族元素的分离、富集及测试方法方面的最新进展。铂族元素本身的超痕量性,要求实验过程中对空白值的控制,干扰元素的扣除和检测限的降低更为严格,同时要克服块金效应。文中对消解过程中常用的火试金法、酸溶、碱熔方法和卡洛斯管法(Carius tube),分离富集过程中的Te共沉淀和离子交换法,测试手段中的原子光谱法、中子活化法和等离子质谱法等方法的最新进展进行了总结。由于复杂的地质样品中PGE的浓度范围不一、赋存形式多样,要求在具体样品分析过程中灵活地搭配使用各种分离富集和检测方法,结合笔者所在实验室在实验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对各种不同类型地质样品中铂族元素的分离富集、样品处理及测定方法也进行了总结。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以西藏刘琼村北始新世石英闪长岩为研究对象,通过岩石学、岩石地球化学方法及锆石同位素年代测定,分析了岩浆起源、岩石成因及形成的构造环境。LA-ICP-MS锆石U-Pb定年结果显示,岩体形成于始新世(53.74Ma~55.94Ma)。岩石属准铝质钙碱性系列,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K、U、Rb、Ba)和轻稀土(LREE),亏损高场强元素(Nb、Ta、Ti、Zr)和重稀土(HREE),无明显Eu异常。锆石εHf(t)值为+10~+14.9,单阶式Hf模式年龄(tDM1)集中在192.9~341.8之间,表明岩浆源区来自于亏损地幔中新增生出来的年轻地壳,具S型花岗岩地球化学特征,推断其形成于同碰撞构造环境,表明始新世时期冈底斯南缘处于新特提斯洋与拉萨地块同碰撞构造环境背景之下。 相似文献
16.
17.
BIF微量稀土元素分析方法及其在冀东司家营铁矿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以硅铁条带交替出现为特征的条带状铁建造(BIF)是世界上最重要的铁矿资源类型,精确分析磁铁矿的化学组成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开展了磁铁矿样品不同溶样方法分析结果的比对,并详细分析和讨论了冀东司家营铁矿磁铁矿与燧石单条带的微量及REE元素分析的地球化学特征。分析结果表明,对于磁铁矿样品,常规HF+HNO3溶样法与HBr+HNO3组合溶样法具有一致的溶样效果;司家营BIF的Zr,Sc,Th含量极低,表明未受陆源碎屑的污染;铁质与硅质具有低LREE、高HREE、La和Y正异常的海水REE特征,同时具有Eu正异常的热液REE特征;Ce负异常的缺乏,说明当时的古海洋是一个缺氧的环境。研究发现富铁条带的稀土总量大于富硅条带的稀土总量,这可能与硅、铁沉积物的地球化学习性相关,铁质沉积物更易吸收稀土元素。富矿和普通矿石具有原生的热液与海水的混合来源,部分富矿受到后期流体的强烈扰动,甚至表现出热液流体的特征。 相似文献
18.
The problem of defining geochemical baselines. A case study of selected elements and geological materials in Finland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Although the term ‘geochemical baseline’ appears in the international geochemical mapping programmes IGCP 259 and 360, it has never been well defined. Several considerations relevant to such a definition are discussed. A geochemical baseline for an element refers to its natural variations in concentration in the surficial environment. Geochemical baselines were studied in Finland by comparing results from regional geochemical mapping programmes based on samples of till, clay and organic stream sediment. The geochemical background changes regionally with the basic geology and locally with the type and genesis of the overburden. Baseline concentrations depend on sample material collected, grain size and extraction method. In Finland, concentrations of potentially harmful elements tend to be higher in fine-grained marine and lacustrine sediments than in glacial till. Concentrations are also systematically higher in the < 0.06 mm fraction than in the < 2 mm size fraction of till samples. Only small proportions of the total heavy metal concentrations in Finnish marine clays are bioavailable. Geochemical baselines are needed for environmental legislation and political decision-making, especially in the assessment of contaminated soil. In many areas of Finland, natural concentrations of several heavy metals exceed the guide or limit values designated for contaminated soils. Thus baselines must always be verified in any assessment of sites for contamination. 相似文献
19.
陆域遥感军事地质图基本要素及其表达方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探索遥感军事地质图编制的理论基础和编图方法,从陆域军事活动对遥感地质信息的需求分析入手,分析军事活动类型与地质要素间关系,总结出支撑陆域遥感军事地质图的遥感地质信息,提出构成该地质图的基本要素; 根据图件要求和军事价值,分析了它们的表达方式,给出图件表达形式。研究结果表明: 陆域遥感军事地质图包括“军事工程背景”、“军事资源”、“军事通行与定位信息”、“军事目标”等4 类基本军事要素信息,它们以基础地质信息、矿产资源信息、土地覆被信息等7 大信息为基础; 可以通过专业信息转化、挖掘、标注等3 类方法获取该地质图所需的基本信息,从而实现遥感地质专业信息的简单化、通俗化和实用化军事应用。 相似文献
20.
萤石是许多热液矿床中重要的脉石矿物,其稀土元素含量及相关参数(如∑REE、LREE/HREE、Eu/Eu*、Ce/Ce*、Y/La、Tb/Ca-Tb/La图解等),能为揭示成矿流体性质、来源与演化,建立成矿模式,评价区域成矿潜力等提供重要信息。然而,随着微区分析技术的日趋成熟,原位实测数据显示,萤石中微量元素(包括稀土元素)的分配在显微尺度上可能具有不均一性,致使依据萤石溶液法获得的稀土元素含量所反映地质信息的可靠性受到质疑。因此,在应用萤石稀土元素地球化学探讨相关地质问题前,有必要加强萤石微观结构的观察和配套的流体包裹体以及相关同位素组成分析。本文在综述萤石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研究基础上,初步探讨了影响萤石稀土元素不均一分配的主要机制,以期为萤石稀土元素在热液矿床成因研究中的应用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