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为了示踪成矿流体来源,明确铀矿化成因类型,对哈毕力格地区与铀矿化关系密切的铀矿化石英岩、石英岩、花岗闪长岩和大理岩进行了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研究。结果表明,铀矿化石英岩样品的ΣREE为11.69×10~(-6)~165.86×10~(-6),稀土配分模式呈微弱的轻稀土富集右倾型;无矿化石英岩的ΣREE为2.09×10~(-6)~10.97×10~(-6),稀土配分模式呈"平坦型";花岗闪长岩的ΣREE为141.50×10~(-6)~204.02×10~(-6),稀土配分模式呈典型的轻稀土富集右倾型。石英岩、矿化石英岩和花岗闪长岩的ΣREE、LREE、HREE以及La_N/Yb_N、Sm_N/Eu_N、Y/Ho等参数表明花岗闪长岩与铀矿化具有成因联系。结合矿物学及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指出古元古代乌拉山群区域变质作用使铀发生了初步富集,主成矿阶段的成矿作用与晚古生代花岗闪长质岩浆分异出的富铀岩浆流体有关。  相似文献   

2.
为了示踪成矿流体来源,明确铀矿化成因类型,对哈毕力格地区与铀矿化关系密切的铀矿化石英岩、石英岩、花岗闪长岩和大理岩进行了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研究。结果表明,铀矿化石英岩样品的ΣREE为11.69×10^-6~165.86×10^-6,稀土配分模式呈微弱的轻稀土富集右倾型;无矿化石英岩的ΣREE为2.09×10^-6~10.97×10^-6,稀土配分模式呈“平坦型”;花岗闪长岩的ΣREE为141.50×10^-6~204.02×10^-6,稀土配分模式呈典型的轻稀土富集右倾型。石英岩、矿化石英岩和花岗闪长岩的ΣREE、LREE、HREE以及LaN/YbN、SmN/EuN、Y/Ho等参数表明花岗闪长岩与铀矿化具有成因联系。结合矿物学及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指出古元古代乌拉山群区域变质作用使铀发生了初步富集,主成矿阶段的成矿作用与晚古生代花岗闪长质岩浆分异出的富铀岩浆流体有关。  相似文献   

3.
显微镜下矿石薄片鉴定和铀矿物电子探针分析显示,白兴吐铀矿床发育高岭石化、碳酸盐化、黄铁矿化、水云母-绢云母化和赤铁矿化等中低温热液蚀变;矿石的铀矿物主要为铀石,少量沥青铀矿,以及部分含钛铀矿物,矿石普遍富含磷和钛。铀矿物与热液成因的胶状、团块状和莓状黄铁矿、铁白云石、赤铁矿等共生。这些特征表明,该矿床的工业铀矿化与热液作用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4.
腾冲铀矿与盈江铀矿产出的地质背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闵光裕 《云南地质》1994,13(1):98-105
腾冲铀矿和盈江铀矿是世界上首次发现的铀矿物,产出于滇西地区一个混合岩型铀矿化点的氧化带上。本文总结了这类铀矿化的区域地质背景、矿化特征及找矿判别依据。认为变质地体中的深变质带、含矿主岩中铀丰度值高、断裂发育、存在碱交代及气成高温热液蚀变、显示放射性异常等是这类铀矿化的主要找矿判别依据。  相似文献   

5.
王洪作  王丹  张云龙  张鸿  舒徐洁  程成 《地质学报》2021,95(12):3828-3841
目前,沙特阿拉伯西北部Jabal Twalah地区铀钍资源勘查程度较低,对该地区的铀成矿机制研究相对薄弱.本文主要对该地区新发现的伟晶岩型和花岗岩热液型铀矿化带的矿化特征和成矿机制开展研究.区内与铀钍矿化相关的伟晶岩和围岩花岗岩中锆石LA-ICP-MS U-Pb年龄分别为638.6±3.2 Ma和632.5±1.5 Ma,两者时代基本一致.综合岩相学、地球化学以及扫描电镜能谱分析等研究结果,发现矿化伟晶岩强烈富集U、Th、稀土及稀有金属元素,复杂的高温蚀变矿物组合特征暗示可能经历了岩浆期后热液的改造,改造前后矿化伟晶岩中的铀和钍未发生分离,以副矿物形式存在而无独立铀矿物,具岩浆矿物组合的特征,如金红石、锆石、氟碳铈矿、磷钇矿、钍石等.花岗岩热液型单铀矿化带的地表样品中铀矿物主要为硅铅铀矿和硅钙铀矿,脉石矿物主要为赤铁矿、萤石、石英以及少量方解石,铀矿化受控于高铀含量的碱性花岗岩、强烈硅化构造破碎带以及晚期酸性基性脉岩活动等因素.强烈硅化的构造破碎带及其转折部位或者与脉岩交汇部位是今后重要的找矿方向.  相似文献   

6.
矿床产于中元古代地层中。矿区内酸性脉岩发育,常密集成带,矿床受穿过脉岩带的构造破碎带控制。矿化岩石主要为构造碎裂岩和角砾岩,其原岩为长英质脉岩、变石英砂岩、变安山岩、板岩及粉砂岩等。矿化以裂隙充填为主,对围岩化学成分的选择性不大。围岩蚀变有:绢云母化、硅化、钾长石化、黑云母化、黄铁矿化、赤铁矿化及水合多水高岭石化等。铀矿物主要为沥青铀矿、铀黑、铀石,其次有钛铀矿、水铀矾,含铀矿物有锐钛矿、金红石、赤铁矿、水合多水高岭石和褐铁矿等;其它金属矿物主要有辉钼矿、黄铁矿、方铅矿和黄铜矿。矿石具脉状、角砾状、块状和浸染状构造,沥青铀矿具胶状结构。矿床中钼的储量远大于铀,铀矿体产于钼矿体之中或其边部。通过室内、外研究,可以认为本矿床为与中酸性小侵入体有关的中-低温热液成因的钼-铀型复合矿床。  相似文献   

7.
根据重磁场研究讨论桂北地区的铀成矿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舒孝敬  管南生 《铀矿地质》1995,11(3):147-154
桂北地区的重磁场与铀矿化有着密切的联系,地球物理场的特征反映了与铀成矿有关的地质环境。研究表明,桂北地区的铀矿化主要有如下一些明显的特点;(l)铀矿化位于不同规模的地球物理场或异常的边缘,尤其是大规模的铀矿化产在区域重力低异常(对应于地壳增厚区即地幔拗陷区)的边缘;(2)深部地质作用如莫霍面的起伏、深部大规模的岩浆活动和深断裂作用是铀成矿的重要控制因素;(3)花岗岩体不仅是花岗岩型铀矿化,而且也是碳硅泥岩型铀矿化的铀源体,且岩浆的动力场愈强烈,岩体的铀含量愈高,对铀成矿愈有利;(4)与铀成矿有关的热液流体为非岩浆成因,具有很强的去碰能力,花岗岩为热液循环提供动力;(5)与铀矿化密切共生的黄铁矿主要源于岩体的“磁性壳”;(6)铀矿床形成于中-低温、浅地表的地质环境。  相似文献   

8.
哈毕力格铀矿床位于华北陆块北缘中段,主要受乌兰哈达—猴儿山背斜和区内断裂控制。铀矿化主要产于新太古界乌拉山群第二岩段石英岩中,一直被认为是变质成因铀矿床。在分析该矿床成矿地质背景和矿化特征的基础上,系统研究了矿石与围岩中黄铁矿的硫、铅同位素特征。数据表明,硫同位素组成变化于-4.7‰~12.9‰之间,暗示成矿流体主要来自岩浆热液,同时遭受了地层物质的混染。铅同位素组成(208Pb/204Pb=36.147~42.968,207Pb/204Pb=15.919~34.268, 206Pb/204Pb=19.488~168.032)远高于单阶段演化模式组成,不同样品的207Pb/204Pb-206Pb/204Pb线性关系良好,为典型的二阶段铅同位素演化体系,表明变质地层为成矿作用提供了铀源。通过放射性207Pb/206Pb计算,结合区域岩浆演化,认为古元古代(~1 805 Ma)区域变质作用促使乌拉山群铀发生初步富集,晚古生代(374 Ma)花岗闪长质岩浆分异出大量流体活化萃取变质地层中的铀,在有利构造空间富集成矿。  相似文献   

9.
纳米比亚湖山铀矿地质特征、控矿因素及其成因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怀峰  陆建军 《世界地质》2018,37(1):105-123
湖山铀矿位于泛非期达马拉造山带的南部中央区带内,构造以NNE-SSW向穹窿和断裂为主。矿区内地层自老至新为艾杜西斯组、可汗组、罗辛组、楚斯组、阿兰蒂斯组、卡里比布组和卡塞布组,侵入岩为寒武纪至晚新元古代花岗岩类。晶质铀矿为主要原生矿石矿物。后期热液叠加导致了铀石、硅钙铀矿和黄硅钾铀矿等热液矿物的形成以及高岭土化、蛇纹石化、绢云母化和绿泥石化等蚀变作用。矿床的形成受矿区地层、岩浆岩和构造联合控制,矿化仅发生于D和E型花岗岩内。矿化岩体呈席状侵入于NNE-SSW向湖山背斜转折端和翼部高应力区域,赋存于罗辛组与可汗组不整合接触带及其上部的罗辛组,少量赋存于楚斯组内。矿区内构造-岩浆事件可划分为四个阶段,铀成矿作用与第四阶段构造-岩浆事件密切相关,含矿D和E型花岗岩为后造山伸展环境下富铀阿巴比斯基底重熔形成。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典型热液型铀矿床铀-赤铁矿型、铀-黄铁矿型铀矿石矿物组合特征、时空分布特征的研究,探讨了热液型铀成矿的氧化还原条件。相山矿田碱交代成因的铀-赤铁矿型矿石矿物组合为沥青铀矿-赤铁矿-钠长石-磷灰石-碳酸盐;长江矿田酸交代成因的铀-赤铁矿型矿石矿物组合为沥青铀矿-赤铁矿-微晶石英。铀-黄铁矿型矿石矿物组合为沥青铀矿-黄铁矿-微晶石英-萤石。铀-赤铁矿型较铀-黄铁矿型形成早,两种类型铀矿石在矿田深部及浅部均有大量富集,垂向上呈现相互叠置的分布特征。沥青铀矿形成并能稳定存在的氧化还原条件为黄铁矿至黄铁矿与赤铁矿共存区,黄铁矿存在有利于沥青铀矿富集,完全的赤铁矿区不利于沥青铀矿的形成及保存。  相似文献   

11.
326铀矿床是我国重要的四大类型铀矿床之一花岗岩型铀矿床,位于南华活动带华夏褶皱带西侧。通过测定该矿床岩矿石矿物成分、研究围岩蚀变及其与铀矿化的关系,确认碱交代、赤铁矿化、绿泥石化、硅化和粘土化(高岭土化、伊利石化)与铀矿化关系密切。矿石中赋存的铀矿物主要有沥青铀矿、硅钙铀矿、硅铀矿、硅铅铀矿、铀黑、铜铀云母;伴生的金属矿物有闪锌矿、黄铁矿、白铁矿等,脉石矿物主要为石英、钾长石、斜长石、白云母、黑云母、白云石、方解石、磷灰石。在此基础上,探讨了该矿床成因机制:矿源岩为富铀黑云母二长花岗岩,岩浆、构造作用及围岩蚀变提供了热源并使铀活化、迁移、富集;由于成矿期围岩蚀变特别是碱交代和赤铁矿化,使储矿空间pH、Eh下降;同时,构造交汇开放空间发生减压降温作用,当富铀的氧化热液运移至该空间时使铀矿还原沉淀,从而形成铀矿床。  相似文献   

12.
松辽盆地白兴吐铀矿床成因讨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表明,白兴吐铀矿床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高岭石化、碳酸盐化、黄铁矿化、水云母化、绢云母化和赤铁矿化等低温热液蚀变发育,铀矿物与热液成因的胶状-团块状和莓状黄铁矿、铁白云石、赤铁矿等共生;(2)工业铀矿化呈脉状,铀矿物组合以铀石为主,少量为沥青铀矿和含钛铀矿物;(3)碳(δ13C为-2.68‰~-10.49‰)、氧(δ18 O为-10.74‰~-17.1‰)、硫(δ34S为12.24‰~14.33‰和-33.06‰)等同位素特征呈现出与大气成因水、岩浆热作用、生物改造和硫酸盐、碳酸盐岩的溶解作用关系密切。因此,认为矿床的成因具有明显的氧化作用和热液作用双重特征,铀矿化是浅部氧化作用和深部流体作用的综合结果,即矿床具有渗入型与渗出型"双开放成矿系统"的成因特点。  相似文献   

13.
在辽东大石桥组蛇纹石化大理岩中新发现晶质铀矿矿化现象。晶质铀矿呈角砾状发育在蛇纹石化白云石大理岩中,并叠加有辉钼矿、黄铁矿等矿化。U-Pb同位素年龄测定显示,晶质铀矿形成于1763~1794Ma。EPMA U-Th-Pb化学年龄显示,晶质铀矿形成后经历了1512±20Ma的热事件改造,对应一次岩浆侵入事件。辽东地区经历了古元古代的裂谷拉张、碰撞造山、造山后伸展等重大地质事件。大石桥组中蛇纹石化大理岩中的铀矿化,以及连山关铀矿床、翁泉沟地区铁-硼-铀矿床的热液铀成矿作用均形成于古元古代晚期造山后/非造山区域伸展环境,可能与区域伸展体制下的地幔柱活动有关。  相似文献   

14.
米易海塔地区晋宁期发生大规模的区域性混合岩化作用,形成一套中-深变质岩相的岩石组合,并且在混合岩中发育了较好的铀矿化。但是,混合岩化与铀成矿的关系,以及混合岩形成以后是否有后期热液叠加成矿,前人一直没有进行过研究。笔者通过对该区混合岩开展脉体的锆石UPb测年、矿化岩石的晶质铀矿测年,以及与铀矿化共生的辉钼矿Re-Os同位素测年,探讨了混合岩化与铀成矿作用的关系。研究发现,混合岩脉体的锆石U-Pb加权平均年龄为801±38 Ma,晶质铀矿表观年龄为701.8 Ma,辉钼矿的Re-Os同位素加权平均年龄为754±10.7 Ma,三者的形成时间大体一致,均属晋宁期,说明混合岩化的同时铀得到了富集,局部形成高品位的铀矿化。同时,区内发育后期热液叠加成矿作用,铀矿化年龄为228.6、 225.9、 210.5 Ma,属印支晚期矿化。这与矿化体附近细粒花岗岩脉测得的锆石U-Pb年龄(219±14Ma)基本一致,暗示铀矿化可能与印支晚期的花岗岩浆活动有关,花岗岩脉侵位及其带来的热液活动,导致混合岩脉体中铀的叠加富集成矿。  相似文献   

15.
天山造山带中、新生代陆内造山过程对天山山间盆地和两侧盆地内的砂岩型铀矿有明显的控制作用。本文系统采集萨瓦甫齐铀矿床矿石样品,通过薄片镜下观察、α径迹放射性照相、电子探针和扫描电镜等多种技术手段,识别出萨瓦甫齐铀矿床三种矿化类型:含铀碎屑原生沉积型铀矿化、层间氧化带型铀矿化和由低温热液脉型铀矿化。三种铀矿化具有明显的先后形成顺序,原生沉积型铀矿化形成了矿区早期铀预富集,层间氧化带铀矿化构成了本区主要铀矿体,而晚期低温热液脉型铀矿化则是对前期铀矿体的叠加富集。结合南天山中、新生代造山作用指出,三叠纪隆升作用形成了萨瓦甫齐铀矿床原生沉积型铀矿化;始新世-渐新世相对稳定的构造环境形成了层间氧化带型铀矿化;中新世开始,伴随天山强烈褶皱造山,来自深部的造山热液改造了前期铀矿体,形成了低温热液脉型铀矿化叠加富集。  相似文献   

16.
电子探针分析显示,302铀矿床矿石中铀的存在形式以独立铀矿物为主,少量呈类质同像赋存于钍石、锆石及金红石等副矿物之中。独立铀矿物以沥青铀矿为主,其次有铀石、铀钍石、钛铀矿等原生铀矿物和硅钙铀矿、钙铀云母、铜铀云母等次生铀矿物。铀矿石具有5种不同的矿物组合,这种矿物组合的多样性,反映了该矿床热液流体活动的长期性和复杂性,即成矿热液流体作用具有多阶段性,以及热液流体组成和成矿环境的多变性。与铀矿化相关的蚀变有硅化、赤铁矿化、紫黑色萤石化、黄铁矿化、方解石化、绢云母化及绿泥石化等。  相似文献   

17.
红石泉矿床位于龙首山铀成矿带的西段,是我国发现的最为典型的伟晶岩型铀矿床,具有岩体型矿化的特点,铀矿化发育于伟晶岩体内部和接触混染带内。通过对含矿主岩伟晶岩进行系统研究表明,红石泉矿床中铀以晶质铀矿、沥青铀矿和铀黑形式存在。在中条造山运动晚期(1 735±67) Ma形成初始铀矿化,并在海西期(356±46) Ma部分矿石发生了热液叠加改造。早期岩浆成矿阶段主要形成晶质铀矿,晚期热液叠加改造阶段主要形成沥青铀矿,并发育了与芨岭钠交代型铀矿床相似的“四位一体”蚀变组合,热液改造过程是一个去K、增Na的过程。  相似文献   

18.
黄地金-多金属矿床严格受黄地逆冲推覆断层控制,矿脉(体)赋存于由推覆体构造带上下盘岩石所形成的碎裂岩化、糜棱岩化带中,并且金、铅、锌在空间上具有分段富集的特点.矿石为动力变质多金属硫化物蚀变岩型,主要有自形-半自形、他形粒状,包含、碎裂等结构,块状、浸染状、角砾状等构造.金属矿物主要有黄铁矿、磁黄铁矿、方铅矿、闪锌矿以及银金矿和自然金,非金属矿物主要为石英和绢云母.自然金主要产于黄铁矿的晶洞中,少部分包裹于非金属矿物中.成矿作用可分为岩浆接触交代期、气-水热液矿化期和氧化期,其中气-水热液矿化期的早期石英-硫化物阶段为主成矿阶段,成矿物质主要来源于动力变质作用所形成的深部矿化热液,为沿推覆构造充填交代所形成.  相似文献   

19.
三道明水矿床位于北山成矿带的西部,是近年来新发现的一个中型Cu-Zn矿。为了解该矿床成因类型及主要控矿因素,本文在前期勘探工作的基础之上,对其矿床地质特征,特别是蚀变矿化特征开展了野外及室内研究。根据热液蚀变、矿物组合及脉体间穿插关系的不同,可将三道明水矿床的蚀变和矿化划分为早、中、晚3期。其中,早期矿化以黄铁矿±黄铜矿±闪锌矿、黄铁矿-闪锌矿±黄铜矿组合,以及零星浸染状黄铁矿-黄铜矿-闪锌矿组合为特征,相关的热液蚀变为绿泥石±绢云母,显示出块状硫化物矿床的蚀变矿化特征;中期矿化为该矿床的主要成矿阶段,以浸染状黄铜矿-闪锌矿-黄铁矿组合为特征,相关蚀变为绢英岩化,含Cu、Zn矿物(黄铜矿、闪锌矿)形成于韧性变形过程中;晚期矿化主要以石英±黄铜矿±辉钼矿脉±黄铁矿脉、方解石脉发育为特征,蚀变不明显。基于上述蚀变矿化特征的观察,并通过与区域成矿作用的综合对比,认为三道明水矿床早期可能为块状硫化物型(VMS)矿化,中期经历了韧性剪切变形驱动下的热液改造,在主剪切带富集形成了工业矿体,晚期叠加了岩浆热液有关的Cu-Mo矿化。  相似文献   

20.
青海查查香卡铀-钍-铌-稀土矿床位于柴达木盆地北缘的柴达木—阿尔金超高压变质杂岩带东端,是中国发现的首例与钠长细晶岩脉相关的铀-钍-铌-稀土多金属成矿系统。矿化主要分为两类:脉状矿化和微细浸染脉状矿化。脉状矿化即为钠长岩脉;微细浸染脉状矿化是以微细浸染细脉产于绿片岩围岩中的矿化类型。详细的矿物学工作研究表明查查香卡矿床可初步划分为岩浆、热液主成矿和成矿后3个阶段。岩浆阶段以发育"水滴状"铀-钍-铌矿物(晶质铀矿、铀钍矿、钍石、维铌钙矿等)包体为典型特征,产于最主要的造岩矿物钠长石中;热液主成矿阶段主要以稀土矿化为主,伴随铌和钍矿化作用,矿石矿物包括褐帘石、氟碳铈矿、钍石、含铌榍石(?)、锆石等,与磷灰石、方解石、绿泥石、石英等中低温脉石矿物普遍共生;成矿后阶段以广泛出现的方解石±石英网脉为特征。通过矿物学研究和主微量元素数据的综合分析,初步认为钠长岩脉为岩浆-热液成因,源于富含稀土和铌等成矿元素的富集地幔部分熔融岩浆的演化;岩浆成矿作用过程中可能经历了硅酸盐熔体与碳酸盐/磷酸盐熔/流体的分离作用,但本矿床更为重要的成矿元素富集机制为硅酸盐熔体与富氯岩浆热液流体的不混溶作用,后者引发本矿床大规模的稀土成矿作用,并活化和再富集了铌和钍。钠长岩脉特征的红色形貌特征可作为此类矿床一个重要的野外找矿特征,根据类似成矿系统的成矿模式,认为矿床深部及外围隐伏区仍有较大的成矿潜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